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创建

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创建

1灾难医学紧急医学救援现状

1.1灾难就发生和围绕在我们的家园

我们居住的天府之国——四川是灾难多发的内陆大省,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复杂。调研2004~2010年共发生突发公共事件1322件(不包括“5•l2”汶川地震),发病和受伤达50490人次,现场死亡312人,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急救中心)组织医疗救援专家队参与医疗救援158件次,派出救援人员994人次,救护车230车次,救援地点涉及全省21个市、州。灾难类别包括:地震、水灾、泥石流、山体滑波、雪灾、矿难、交通事故、垮塌事件、瓦斯爆炸、生产安全事故,火灾、食物中毒、化学中毒、传染病疫情、房屋倒塌、社会安全事件、维稳救援等。2008年5•l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截至2008年8月12日),受灾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共有11个市(州),67个县,受灾波及人口2961万人。地震极重灾区达1.1万平方公里,涉及18个县(市)、区。造成遇难69225人,失踪17924人,受伤374640,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0人。在黄金救援时间(震后72小时)到达一线灾区的医疗救治人员35880人,其中,四川省区域内各地到达的医疗救治人员31000人,占86.40%;省外医疗救治人员4880人,占l3.60%。2009年“4•l4”青海玉树地震,四川省医疗救援队伍共21余支各级医疗救援队,救援人员总数为596人。救援车辆123辆。在玉树灾区紧急医疗救援的7天时间内,共设立11个医疗救治点,巡诊医疗5个乡镇,救治伤病员7749人次,其中救治重症伤员1006人次,开展急救处置手术2642人次,转运和协助转运重症伤员454人次。医疗队在“黄金72小时”紧急救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4月17日9时),累计开展清创、缝合、固定等小型手术2305人次,占87.24%;救治危急重症伤员874人,占86.88%;救治伤员总数4013人,占52.02%。

1.2国际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发展趋势国际灾难

医学救援的组织管理与实施、风险评估预警与预案制定、培训与教育等体系建设本身就是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体系。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从其建立到发展至今,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1963年瑞典国家医学防护咨询委员会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组织。1976年,在德国美茵兹成立灾难救援医学会,美国也相继成立了世界急救与灾害医学协会(WorldAssociationforEmergencyandDisasterMedicine,WAEDM)。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灾难医学救援体系。以美国为例,它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定位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dministration,FEMA)负有统一指挥与组织全国各种灾难救援和应急事件之责,一旦出现重大灾难事件即可迅速动员联邦资源,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紧急救援的效率。2001年的“9•1t”事件中,纽约州政府通过FEMA启动全国灾难医学体系(nationaldisastermedicinesystem,NDMS),并依据预案在第一时间启动当地灾难医疗救援队,DMAT)投人救援,迅速完成了分层次分检、紧急救治等工作,在最短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年1月第9卷第1期时间内转运与疏散了伤者,同时灾难现场迅速建立的多个医疗站点为联邦级DMAT顺利展开奠定基础。相对完善的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将这一巨大灾难的严重后果降到最低,为美国联邦政府从容应对这一事件提供了可靠保障。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从其建立到发展至今,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同时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HHS)成立,该部门是协调联邦卫生和医疗支援的主要机构。HHS所属灾难救援机构包括:①应急准备办公室(OEP),指导和维护“国家灾难医疗系统”。②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是联邦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有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责任。③国家灾难医疗系统(NDMS),是灾难救援体系中的多方合作力量。这些灾难应急机构属于专门实施灾难前预防、灾难前准备、灾难爆发期应对和灾难结束期恢复四个阶段灾难研究与管理的机构。它们的建立,大大推进了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的发展。

1.3我国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现况

我国作为一个自然灾难多发的国家,也同样面临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5•12”汶川大地震就是典型的重度自然灾难事件,这些灾难性的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甚至恐怖事件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命与健康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与损害。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灾难的预防与公众教育,还是在灾难的救援与处理机制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关键的一点是灾难医疗应急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研究的国际化趋势已从事后灾难的处理转变为事前灾难的预防与准备,将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和机制纳入政府的决策制定中。虽然我国部分城市建立了急救中心,以不同形式参与灾难事件医学紧急救援工作,但是多数地区120系统或医院急救医疗组织均只能应付或处理13常、散在的急救医疗病例,甚至部分急救医疗机构连日常急救医疗都难于应付,几乎没有建立常规24小时运作的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应当认识到:灾难应急已经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行政范围;同时政府主导下的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系统、多部门的合作与参与。而建立一个受过灾难医学专业训练、常态运作的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组织是政府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责。2003年SARS事件是中国应对灾难事件管理的一个转机,国家加大了对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的重视,国务院相继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使我国灾难医学紧急救援逐渐展开。但是,总体说来,由于国内在灾难医学紧急救援方面起步较晚,目前尚无一个常设的成熟的全国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管理系统。灾难发生时,一般是由各级政府应急机构或相关卫生行政机构应急办公室临时牵头组成一个医疗抢救领导小组,作为权威机构负责医疗卫生抢救的组织领导工作,同时建立临时医学紧急救援人员队伍开展现场抢救工作。近年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国家民政部等不同职能部门均已着手建立或正在研究应对不同灾难事件的预案、救援力量以及相关政策,但整个体系尚未建立,可以说目前我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我国面临的突发灾难事件等潜在风险与挑战现阶段总体呈现如下几个特征:①灾难事件涉及领域多元化。随着全球气候改变及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增强,已经进入到自然灾难的高发期。与此同时,我国处于尚未完全进入现代化的后工业化时代,伴随着社会转型,利益群体多元化,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出现灾难事件的风险,工业化污染、交通安全、劳动安全事故等灾难事件不断见诸于报端。②灾难事件呈现高频率大规模。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等巨灾事件都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际影响强烈。③社会安全事件影响重大,尤其是恐怖主义事件呈组织性、暴力性,且破坏力增强。④波动方式多元。灾难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往往涉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敏感性、连带性很强,聚集效应明显。

2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的特点

2.1预报困难,突然发生

灾难经常是突然发生的,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在个别情况下对其发生时间和震级强度做出大体上的预测、预报,但是更多的只是对可能性的推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们至今还不能够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因而还没有做出地震发生精确预报的办法。

2.2大量伤员,伤亡惨重

突然发生大量伤病员,卫生救援任务繁重,一切医疗卫生部门都要把抢险救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灾害常常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瞬间造成大量伤亡。

2.3伤势复杂,伤情严重

灾难所造成伤害的病因均为创伤或挤压,但伤员受伤部位常涉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大多数伤员为多发伤,部分伤员还可能涉及到复合伤。紧急,抢救要快,救治技术要全面,组织指挥要高效:伤病种类因灾害种类而异。地震主要造成多部位机械性损伤;火灾引起缺氧窒息、中毒和烧伤;空难、火车和汽车等交通事故主要是47多部位的撞击伤,水灾除了淹溺之外,各种肠道传染病、外伤、寄生虫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病等是常见病;化学事故引起烧伤和中毒。由于伤病情复杂,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所以卫生救援组织专业人员搭配要合理。执行不同灾害卫生救援任务医疗队的人员组成,应根据该灾害主要伤病种类配备。过去因为不了解灾害的损伤特点,配备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够适当的教训不少。在力量配备上确定以内科、外科和防疫人员为主的医疗队。

2.4环境破坏。救治困难

灾难发生区域破坏严重,卫生救援工作困难,生活艰苦,救援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毅力和专业技术为拯救受灾人员的生命和健康作出努力。大型灾害不但造成众多的伤亡,而且对各种建筑物破坏严重。房屋倒塌,道路桥梁破坏,水电中断,卫生设施被毁,致使伤病员医疗救护、转送、物资供应、救援人员生活遇到极大困难。一是交通受阻,车辆不能通行,外援力量和救灾物资无法以车载进入灾区,延误抢救人员到达灾区的时间和医药物资的保障。所有这些困难都需要在平时做充分物资、组织准备,做好各种情况的应急预案。

2.5次生灾害,雪上加霜

地震后的余震伤害,火灾伤害,引发的地缝、山崩、泥石流、水灾、海啸都可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灾难后传染病流行、瘟疫流行,受灾人群的应激损害和心理障碍,堰塞湖溃堤危险,毒气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等。都会给本来就非常困难的灾难医疗救援更增添难度。

2.6卫生机构,遭受损失

卫生救援组织要帮助做好恢复与重建工作:凡属破坏较大的自然灾害,卫生机构将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影响范围大的地震、水灾和风灾都可能使医疗卫生人员遭受伤亡,卫生建筑和设施受到毁损性破坏。灾区卫生机构失去医疗服务能力使灾后抗灾救灾、紧急救治、医疗预防面临困难,必须动员各方力量帮助做好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3四川省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①全省尚未形成统一的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组织常设机构和主要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动员体系。②医疗卫生应急工作基础仍有待加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恐怖事件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③全省、各市(州)还尚未完全建立相应的实质性专业灾难医疗应急队伍。④缺乏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物资与设备储备库。⑤缺乏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移动医院。⑥缺乏灾难发生时应急指挥系统和统一的信息平台系统。⑦“5•l2汶川特大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紧急医疗救援是成功的、罕见的。但我们应该看到由于上述原因,代价巨大,需要认真的总结,需要规范救援机制,需要应急救援管理常态化。为此,我省迫切需要迅速构建一个省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基地、专业救援队伍、救援物资储备、移动医院、移动指挥系统及应急信息网络平台等内容组成的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并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以便重大灾难发生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4灾难发生后,紧急医疗救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成功的医疗救援为党和政府赢得了声誉,受到了全世界的赞扬。这不仅得益于党和国家领导及时、正确、果断、坚强的领导,也得益于SARS后中国已初步建立起来的应急机构与机制和5•12汶川地震后对灾难医学的重视。但是灾难后各类各级的灾难总结与反思也让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其中包括:①应对重大突发自然灾难事件,必须紧紧依靠平时完备而有力的政府主导的公立医疗卫生应急体系。政府科学决策、科学有序地应对、合理地调集医疗救援力量仍是救援的关键。②应对重大突发自然灾难事件,必须紧紧依靠平急结合、训练有素的专业灾难医学紧急救援队伍,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开展医学紧急救援。目前参与灾难性医学救援的一些应急队伍自身携带的医疗器材、药品、个人防护生活用品普遍较为简陋,甚至严重缺乏,以热情取代科学,急需规范与完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现代医学救援还有短处:在积极投入救援的高度热情下,大救援的观念薄弱;仓促盲目上阵;医务人员平时缺乏相应的科学、规范、权威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更缺少演练,不适应医院外复杂环境的医学救援,影响了救援效果。③灾难发生后,暴露出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的不足。救援医学中公认的灾后72小时是生命救援的黄金时间,超过灾后72小时,受灾人员的生存率将不足20%。然而,规律同样证明,灾后的36-48小时,是灾区外界响应最薄弱的时间,可见2/3左右的黄金时间将无法依赖于外援的支持。而自救能力的匮乏是导致伤亡人数无法缩减的原因之一。④所谓在第一时间赶赴灾难现场的医务救援人员的专业范围有待进一步探讨(急救医生或医疗救援医师是否应该尽可能早期进人第一现场)。用院内专科医生代替急救医生实施现场紧急医疗救援,成为现场救援的主要力量是否会事倍功半?⑤自愿者们和自愿队们,凭着满腔的热情,大量地涌进入灾区,献出志愿者们的爱心,用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一心想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让世人感动,让媒体宣传感动,亦让我们的政府自豪。但是,我们面临的灾难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年1月第9卷第1期救援行动也让我们清醒,不要让“救援”变成“被救援”,不要在本来就是灾情严重的土地上再增添新的“灾民”。⑥灾难发生地的环境亦是救援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高原、寒冷、交通状况、民族语言等都是应该注意的因素,因为环境条件的特殊性,直接影响救援的效果,也影响救援人员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救援不能蛮干、不能靠激情、不能只凭热情、不能瞎指挥,要始终把救援人员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保存好自己才能有机会救别人。科学救援是主导,是代价最少、效果最好的救援方式。玉树地震救援四川医疗救援队596名队员中,在短短7天里就有44人因严重高原反应被送回。四JII省卫生厅应急办副主任杨勇也因高原恶劣气候环境发生意外而牺牲。⑦缺乏有经验的医学救援专家进行指导,而且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专家尤为缺乏。现场第一时间医疗救治理论与技术有待进一步改善(如个别伤员被救出废墟后3O分钟左右即死亡)。⑧缺乏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导致决策指挥失误,行动缓慢、}昆乱、无序。缺少现场医疗急救专用通讯、信息系统平台和急救车辆。现场情况不了解,信息不畅通,导致医疗资源调集的分配的盲目性。⑨缺乏国家民用直升机空中医疗救援组织体系、专业人员和必须装备,几乎均是动用军用直升机系统进行空中救援。⑩回顾近年来灾难医疗救援行动,院内急救是成功的,但院前现场急救部分尤其是震后关键的72小时内救援,仍值得探讨。因为我们目前的院前急救系统主要是针对平时Et常急救,缺乏重大灾难区域性医疗应急准备。⑩“灾隋就是命令”不能只停留于口号上,有效医疗救援资源未能在第_时间有效地向灾区集结,大量外援医疗资源未能在黄金72小时内抵达并开展有效救援。⑩暴露出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区域性尚未形成统一的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组织常设机构和主要灾难医学紧急救援预案体系。医疗卫生应急工作基础仍有待加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恐怖事件应急反应和处置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还尚未完全建立相应的实质性专业灾难医疗应急队伍。缺乏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物资与设备储备库。缺乏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移动医院。缺乏灾难发生时应急信息系统。

5建立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指导原则

将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以完善现有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利用现有应急医疗条件、整合现有应急医疗资源为基础,前瞻性的设计、分期分批的建设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加强区域化紧急医疗救援常态建设和管理,重点放在灾难预防和救援机制建设方面,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动员相结合,应急救援与日常服务相结合。建立起快速反应,统一指挥、科学救援、安全高效、平急结合、常备不懈的救援机制。

6科学救援关键是建立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

6.1紧急救援系统化

在已设立的全省三级(省级、市州级、县级)急救网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基础设施资源,建立起三级灾难医疗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实行平战结合,平时负责日常急救医疗任务,灾难发生时,承担灾难医疗应急职责。

6.2应急网络信息化

据资料分析,重大灾难伤亡事件中许多生命损失和伤残多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系统,信息阻断、信息“孤岛“未能有效地利用和调动医学救援资源。国际对灾难管理的新观点认为,事故指挥系统在灾难期间能改善全部结果;资源越是缺乏、指挥组织必须越有效。目前我国应急医疗救援资源不足状况突出,如何有效地指挥组织和控制,调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果,是我国应急医疗救援指挥队伍能力建设的最大挑战。整合应急信息平台和急救医疗信息服务平台构成急灾难应急救援网络信息平台,在灾难发生时通过网络平台调配医疗急救资源。

6.3救援指挥统一化

建立灾难医学紧急救援指挥调度系统;流动的特种医疗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包括各类各种现代化通讯网络系统(移动通讯网络、双向卫星网络、区域对讲网络),配备专用通讯指挥车,与灾难信息平台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指挥平台。当灾难发生时,即使当地机构所有通讯、电力等设施中断后,也能很好地承担和执行现场医疗应急指挥调度的功能。

6.4灾难救援常态化

首先建立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基地(中心),在已设立的急救医疗机构基础上,强化其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功能。平急结合,灾难发生时承担区域内重大灾难事件与特种灾难事件(如核泄漏、重大化学中毒等)医疗应急职责,并在省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基地(中心)建立后,逐渐完善省、市(州)、县三级灾难医疗应急体系。

6.5实施救援专业化

组建和完善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专业(特种救援)队伍,组建省级特种灾难医学紧急救援队,开展演练和培训,并根据实际灾难可能的环境开展野外适应性训练,提高各种恶劣环境的生存能力。筹建“流动医院”,建立重大灾难现场临时移动医疗机构救治机制。重大灾难事件,尤其是特别严重的重大灾难事件时,灾难区域医疗机构49与道路遭受破坏,灾难现场临时“移动动医院”发挥重要的作用。省级队伍:应急医学救援总队,中毒救援分队、核与辐射医学救援分队、高原应急救援分队、传染病医学救援分队等。市级队伍:各市(州)应急医学救援队。县级队伍:各县(区、市)应急医学救援队。

6.6救援决策专家化

建立全省特种灾难医疗救援专家组,并设立与灾难医学相关专业人员顾问库(如地震专家、消防专家、化学品专家、核辅射专家等)。

6.7物资储备网络化

完善和建立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物资、设备与药品贮备库。申请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建立省级、市(州)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物资、医疗设备与急救药品贮备库。注重医疗救援人员的防护和安全物资储备。

6.8救援行动立体化

结合本地区恶劣的地理条件和环境,建立快速反应的民用直升机救援体系,建立空中紧急救援机制。

6.9培训演练日常化

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长效演练机制,做到常备不懈,并且将教育、预防作为救援中心的首要工作,以专职人员队伍为基本队伍,以相关主管厅局为牵头单位,以全省一、二、三、四线队伍为演练和训练的主要对象。结合四川省可能发生的灾难特点,务必做到每年针对每种灾难类型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医疗救援的专业演练甚至是全社会的综合演练。

6.10救援动员社会化

建立长效的公众自救、自防机制与培训体系,组织实施社会公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工程,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急救生命绿色通道。结合各种灾难的特点和全民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职业生活特点,制定、组织实施灾难逃生、预防、减少伤害的方式方法以及灾难发生时的自救、互救和施救的知识和技能的教案编写、授课训练,探讨公众参与急救绿色生命通道的运行机制,普及公民自救和互救的意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提高全社会急救参与意识观念和初级急救技术水平。

7应对突发灾难应急医疗救援构架和运行机制

7.1一个基地中心以四川省灾难医学紧急医疗救援基地为中心展开应急救援工作。具体基地内容包含:移动医院日常维护和启动;灾难医学救援队伍培训演练基地;救援物资储备基地;社会公众自救、互救知识、技术教育培训基地。

7.2二层指挥平台省、市(州)紧急医疗救援应急指挥调度平台,调配区域内各级应急医疗救援资源。

7.3三级救治理念灾难医学救援因其灾情发生突然、伤亡人数众多、伤情重而复杂、救治难度较大、次生灾害源伤害严重而复杂等特点,与战伤救治相类似,按照灾害创伤救治技术体系可划分为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五个救治基本环节,分析灾难医学救援特点,主要以三级救治模式全面展开,救治方式包括:第一级救治:自救互救、现场急救、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第二级救治:紧急救治、损伤控制、早期救治、院间转运;第三级救治:专科治疗、集中收治、跨省转移、康复治疗。应根据三级救治原则,按救援区域的需求,合理调动配置应急救援医疗资源。

7.4四线救援队伍针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突发灾难事故,调动各线队伍投入紧急医疗救援。第一线:事件发生区域(灾区)县(市、区)、市(州)院前急救医疗队伍及相应紧急医疗救援应急队伍。第二线:临近灾区市(州)医疗救援应急队,四川省级(专业救援)应急救援队伍。第三线:移动医院,作为现场成规模和建制的完整的灾难医学紧急救援机构与人员,承担灾区现场医疗机构破坏情况下的临时医院职能。第四线:震区及临近三级医疗机构,因救治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特殊地位,因未受到毁损性破坏,在灾难发生早期积极介入承担紧急救治和早期治疗,兼顾专科救治,主要承担重症伤员监护救治任务。主要承担“三级救治”任务。充分考虑各“三甲”医院的专业特点、承受能力,进行统一协调的医疗救助。主要承担灾难事件院内救治任务与医疗救援技术、人员支持和补充。

7.5五项应急保障灾难救援保障是实施展开专业化,科学化紧急医疗救援重要环节。第一项:指挥信息保障,与灾难救援网络信息平台和现场指挥平台为建设为基础,是实施医疗救援的第一要素。第二项:经费物资保障,以省、市(州)政府财政储备经费和物资储备库为救援物资保障的基本要素。第三项:专业技术保障,救援专业队伍,“移动医院”,培训演练,分级救治的力量分配等是完成紧急医疗救援的技术要素。第四项:安全后勤保障,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高效率紧急医疗救援,救援者的生活和生命是根本,需要建立完善后勤保障和安全防护机制,是救援的根本要素。第五项:社会动员保障,灾难救援社会参与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科学有组织的动员社会力量(自愿者)的主动参与,反应的是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救援的补充要素。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年1月第9卷第1期家灾难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区域灾难发生特点对这项工作进行项目研究,提出较为完善的、与四川省灾难事故频发现状密切相关的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方案、区域性灾难事件医学紧急救援预案等项目规划和决策,论证其可行性,分步实施,使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尽快得以建立和运行。在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基地和应急医学救援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信息指挥调度平台,保证救援状态时的网络信息准确、及时和畅通;按灾难紧急医学救援的“三级救治理念”,科学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应急医疗队伍和响应机制,灾难发生时,保证迅速反应展开专业救援;作好各项应急保障要素,从而专业化,科学化实施展开紧急医疗救援,将灾难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区域性灾难医学救援体系作为国家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外灾难发生时,作为重要灾难医学救援队伍和力量,参与其它区域灾难医学专业紧急医疗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