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树莓派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树莓派创新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在创新人才方面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比如依托树莓派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的创新精神。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树莓派;创新教育;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毋庸置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创新人才为创新提供动力源泉,作用十分重要,不仅关乎到我国社会发展的速度,而且为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了重要保证。通过创新课程学习,逐步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技能也正在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以高等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以人才培养计划为主线,紧密结合创新教育,融创新教育类课程到日常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添彩。

1依托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树莓派是一款银行卡大小的微型电脑,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功能强大,除操作系统和普通的微机不同外,在使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深受广大创客们喜欢。很多敢于创新的创客看中的是树莓派既可以实现软硬件开发[1],又可以实现将软硬件融为一体,具备完成多领域开发的优势,而且树莓派的开发主要是针对扩展引脚用C或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入门比较容易,只要具有创新创造思维意识、有程序语言基础的人都能学会树莓派开发。现在高职高专的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但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有实践有挑战的知识学习积极性较高,对于内容枯燥的知识表现出不喜欢、不感兴趣,学习效率较低。树莓派创新课程是一门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想驱动动手实践的课程,树莓派课程特点恰巧符合高职高专学生创新教育学习的需要,可以在学习实践中激励和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为高职高专创新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新的机遇。

2创新教育应注重实践锻炼

既然是创新教育课程,还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其创新思路、创新形式和创新方法一定有别于传统教育课程。传统教育基本上都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不教的内容学生也不主动学习。而树莓派创新课程打破传统,首先创新理念不同,树莓派课程指导老师认为人人都可参与创新,创新想法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具备的,但是创新思想是可以逐步培养的;其次创新模式不同,创新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有循序渐进的过程[2]。在创新教育初期可以选择一部分创新意识明确,热爱创新的同学组成首批创新兴趣组,创新指导教师只负责依据兴趣组每个同学的特长量身制定每个人对应的学习计划和任务,及时展示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解答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以及监督和审阅学生的任务总结,不负责创新知识点的讲解。兴趣组同学在得到指导老师的学习任务后,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做实验找答案,自己主动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阶段总结,直到保质保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兴趣组成员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讲解,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并且把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习成绩自然向上攀升。长此以往,兴趣组中每个同学的交际表达、文档写作、知识技能都得到了提升。随着创新教育的向前推进,很多不是创新兴趣组的同学看到兴趣组同学的学习干劲和优秀作品成果后,也逐步加入兴趣组,首批兴趣组同学成为后加入同学的指导老师,指导新同学培养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模式滚动式向前推进,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同学学习能力和效率呈阶梯式递增[3]。

3创新教育的实践效果

经过创新兴趣组师生的不懈努力,以树莓派创新教育为创新切入点的创新团队,从创新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三个维度构建基于树莓派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平台,最终形成多项教研成果,这些成果的形成和应用,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采用批判的视角,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或有新意的解决方案[4]。通过树莓派多领域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最终为运用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从而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并为创新课程开发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参考。

4结语

本文基于树莓派的创新人才教育课程针对高职高专目前学生的现状,从创新的思想、模式、方法和资源入手进行改革,从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三个维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平台,取得了初步效果,下一步将在巩固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把创新方法和模式夯实,为高职高专创新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新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汪桂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才智,2020(3):133.

[2]汪发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OL].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5-120.[2020-02-10].

[3]黄昌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15+17.

[4]李志芬.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17,48(22):137.

作者:苏建华 马晓晨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