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双因素理论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发

双因素理论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发

摘要:分析并总结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双因素理论”,对民办高校如何成功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提出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它的发展春天,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逐年攀升。同时,由于民办高校存在相对起步晚、底子薄、办学主体实力参差不齐、资金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在办学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矛盾。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生源质量、办学规模、办学实力、办学层次、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民办高校受国家招生政策和自身条件的制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德育教育缺位、学习信心明显不足。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齐鲁医药学院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运用“双因素理论”的实践为例,对民办高校如何成功地开展大学生教育,提出思路和措施。

1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1.1生源情况复杂,综合素质较低。民办高校的特殊地位导致其生源情况复杂,学生基础差,综合素质偏低。经过调查得知,当前民办高校的不少大学生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崇拜金钱万能,缺乏基本的做人诚信;生活上花钱大方、相互攀比,不体谅父母的艰辛;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整日沉溺于网络或早恋;对人生缺乏信仰,对前途缺乏信心;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感受至深的。[1]1.1.2德育工作缺位,公民道德素质堪忧。民办高校教育工作难做,德育实效性差,这已经是民办高校的普遍现象,也是当前民办高等教育工作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改进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增强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的现代化实用型人才,是所有民办高校工作者面对的共同课题。[2]1.1.3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缺乏自信,劲头不足。由于国家政策和自身条件的原因,民办高校招录对象基本属于高考招生最末批次,招录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也是造成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难以管理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由于自身文化基础较差,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听不懂、学不会、考不过的现象,缺乏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厌学、愁学、混学、逃学的现象较为突出。

2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分析

2.1市场经济消极因素和社会转型期负面现象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成为一部分人的价值标准,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部分大学生,使他们过分注重自身生存状况而忽视了对崇高精神层面的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使一些大学生信念淡化,漠视未来,缺乏理想与追求。在做人、做事、学习、交友等方面都以是否能带来直接的个人利益为标准进行选择;受国家人口政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较多,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严重,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在生活上花钱大方,相互攀比,不体谅父母的艰辛,缺乏敬畏之心和感恩意识。

2.2传统德育教育机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学校对学生在现代社会所应具有的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缺失,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公德的遵守,对家庭伦理的尊重,缺乏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原则。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

2.3国家招生政策制约和民办高校自身条件的影响。马发生教授认为:“新生到校后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生活目标问题、学习信心问题、专业兴趣问题、自制能力问题等,这些都是民办高校学生成长进步的主要障碍。”[3]受国家招生政策制约和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时间短、办学投入较少、师资条件较差、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较低、优质资源吸引力较弱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大多数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赖学生学费,为求生存,民办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往往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重招生、轻教学、少投入。此外,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业务素质较低和责任心不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生源差异和文化基础,简单套用普通高等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模式和考试方法,导致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持续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从而出现厌学、愁学、混学、逃学等现象,影响到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以上这些问题对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运用“双因素理论”

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问题的思路及措施民办高校大学生教育水平和成果既受到社会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又受到民办高校自身条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面我们结合民办高校齐鲁医药学院在大学生教育方面运用“双因素理论”的一些具体实践进行分析,以期为解决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与对策。

3.1双因素理论阐述。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在调查中发现,影响职工(学生)满意度或能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分为两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一般人们认为重要的如公司(学校)的管理规定、工作(学习)条件、人际关系、工资福利因素的改善,只能预防或消除职工(学生)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如成就、赏识、增加的责任、挑战性的工作,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学生)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学习、校园生活环境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只有“激励因素”具备了,才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4]只有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和运用那些能够让学生得到赏识、带给学生成就感和成长与发展机会的因素,才能激励和激发学生成人成才。

3.2建立“以学生为终端”的教育服务链。在教育市场存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学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就业与升学、后勤服务管理等各方面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满意。民办高校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为终端”的教育服务链体系。“以学生为终端”的教育服务链体系的建立,融洽了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由5年前的57.29%提升到现在的96.71%以上。以上这些条件的改善和提供,我们可以称之为“保健因素”的满足。那么,想要有效地激励学生成人成才,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激励因素。

3.3树立“三个相信”的教育理念。学校面对民办高校招录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既要关心优秀学生的成长,也要关心普通学生的发展,做到对所有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提出了“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向善的、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的“三个相信”教育观。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三个相信”教育观的学习和讨论,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目前,这一教育理念已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3.4用“单项奖”寻找学生的潜在价值和人性亮点。传统的德育教育追求高目标、高要求,学校德育的天平往往只向少数优秀学生倾斜,热衷于抓尖子、抓典型,在激励方法上,只重视极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扬和奖励,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激励,对处于多数的普通学生或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人性中优秀、善良、积极的一面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张扬。致使这部分学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鼓励。而追求高大化、理想化的德育教育,也造成大学生只说不做,知行脱离的现象。为此,学校在“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这一理念和“迁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论证,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单项获奖、多点激励”的学生“单项奖”奖励办法,改变了过去奖励只重视极少数优秀学生的局面。“单项奖”的设置涉及学生学习、生活、行为、思想的方方面面,面向全部学生,由老师、同学和学生自己深入挖掘和发现自己的行为、个性、品德和人性深处的闪光点,在某一方面,哪怕是极小的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经学校核查属实的,都应给予相对应的“单项奖”奖励,在全校性的集会上予以表彰并发放奖励证书。目前,已设立了16个单项奖奖项,获奖面涉及近万余名学生,达到在校生人数的85%以上。很多学生获奖后激动地给父母打电话报喜;还有的同学感叹:这是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获得奖励,第一次获得别人的认可。

3.5创新性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手册制”学校结合社会现状和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手册制”活动,为每个学生志愿者印制《志愿者服务活动手册》,清楚地记录好学生志愿者参加历次志愿者活动的情况,并将手册载入学生档案。从而引导、激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这项活动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搞一阵风,而是踏踏实实、年复一年地坚持。学校现有注册志愿者7000余人,每年志愿服务者达40000余人次。“三个相信”的教育观、“单项奖”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手册制”等教育思路和措施,都力图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激励因素。

参考文献

[1]于桂花.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张士军,于桂花.民办高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82-84.

[3]马发生.民办商校学生特点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11):33-34.

作者:王艳 单位:齐鲁医药学院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