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仡佬族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措施

仡佬族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措施

一、引言

仡佬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俗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冲击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仡佬族民俗文化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以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内容为依归,探寻保护和传承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有效措施,以期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所裨益。

二、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内容

仡佬族民俗文化既有同一性,又存在差异性。下面就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如服饰、丧葬以及民族节日进行梳理,以呈现出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基本概貌。

1.服饰

(1)男女“筒裙”在服饰方面,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仡佬族服饰出现了很大变化。从唐至清代初期,无论男女,仡佬族人皆穿“筒裙”。筒裙在唐、宋时又称为“通裙”,编织裙料用染色羊毛线,通裙为用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做成或将两幅料横连而构成。裙腰没有褶皱,穿时从头上贯通而下。一般男子所穿的“筒裙”较短,在高寒山区的居住者还常外披毛毡一幅。而妇女所穿的“筒裙”较长,做工更为讲究、美观,且花色繁多。同时,妇女还在长筒裙外披长袍,此长袍通常用数尺长的青布从中间剪开口子后,自头笼下,前短后长。清代至民国初期,仡佬族男子已极少穿“筒裙”了,一般穿无领对襟、斜襟长衫,长至膝下,袖大而短,常束腰带,干活时撩衣前后各一角扎于腰间。(2)不同支系服色仡佬族支系不同,所穿服色亦有所不同,故人们按其服色不同,将仡佬族分为红仡佬、青仡佬、白仡佬和花仡佬。譬如:衣领、衣袖和裙边用红色绣织的就称为红仡佬。花仡佬用五彩色绣花边,且周身还饰以蚕茧,累累宛若贯珠。有些仡佬人衣服长仅尺余,在上衣外还套袍一件。袍既无领又无袖,宛如布袋,在袋底中部及左右分别开一孔,穿袍时,头和手从孔中伸出,通常前胸短而后背长,袍上缀海贝以为饰物,下身仍穿五色羊毛桶裙,此即为“披袍仡佬”。近代以来,服饰汉化现象严重。现在,完整、成套的仡佬族传统服装,特别是衣裙、披袍,已很罕见。

2.丧葬

当跟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辞世时,仡佬族活着的人深感沉痛,为了寄托哀思,总要心怀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这样就产生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1)丧事礼仪颇繁一般来说,仡佬人死后其丧事礼仪比较繁琐,大致要经过洗身、换衣、装殓、开路、跷棺、择地、安葬等仪式。(2)墓葬朝向特殊在古代,仡佬族有头向天、脚站地的葬式,即所谓“竖而埋之”的竖葬。史曰:“僚……死者竖棺而埋之。”[1]“僚在牂牁、其妇人七月生子,死则竖棺葬之。”[2]还有脚登山、头枕空的葬式,即所谓的“横苗倒仡佬”,这是与一般墓葬以头枕山峰、脚朝山脚的葬式相反的。不论是竖葬还是倒埋,其喻义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在清代以前,仡佬族不立墓碑,仅在坟前栽树一棵,其树种类有泡木树、松树、柏树和黄杨树。有的在坟前垒三块石头作为标志;有的在坟顶立一块露出顶部为一尺的长方石。清代以后,逐渐才有仿效汉族立碑者,并且墓室建造精良,墓门墓碑雕工细致。(3)墓葬结构特殊仡佬族人是大山的儿女,生生死死都不离开大山,因此,在古代,仡佬族人死后的埋葬地与山洞、石框、悬岩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产生了奇特的民族墓葬结构。在早期,仅仅把棺木放入洞中,自清代始,渐出现垒坟于洞穴者。据《华阳国志》记载“:有濮人冢,冢不闭户。”[3]由于亡人无穷,而天然洞穴有限,从而出现了在绝壁上开凿洞穴放置棺木的葬式。通常,在溪河之滨的悬岩绝壁上,打孔钉木桩一排,再将棺木横贴着绝壁放置在木桩上,此谓“悬棺葬”。史书云“: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巅崖之上,以先坠者为吉。”[4]此外,还有个别支系的仡佬族采用火葬“,剪发仡佬……人死则积薪焚之。”[5]近现代以来,由于受汉人丧葬的影响,仡佬族逐渐放弃了以上费力耗时的特殊葬俗,改为土葬。

3.民族节日

仡佬族人在开发这片土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异彩纷呈的节日,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仡佬族的发展历程、社会形态、价值取向、道德伦理观念等,是研究仡佬族历史的重要资料。(1)年节喂树这是仡佬族过年的风俗习惯。“喂树”又谓“祭树”或“拜树”,与仡佬族相信万物有灵的古树崇拜有关。例如:广西隆林自治县的仡佬族,每逢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各户都准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携带红纸鞭炮,相约以亲友关系上山拜树。看见树之后,首先鸣鞭炮,接着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焚纸烧香跪拜。跪拜完毕后,就给树“喂”祭品:其中一人操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人将一些酒肉饭“喂”进刀口之中,最后用红纸封住刀口,给树除草雍土。针对不同的树,“喂”饭时,还要对答不同的话。譬如:对水果树,应该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意为预祝硕果累累。在“喂”完树后,人们通常还欢聚畅饮。(2)祭山节通常祭山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祭山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分别组织。倘若一村只有一姓,就由长房世袭主持祭山;如果为多姓杂处的寨子,那么祭山依次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一起当值,用抓阄方法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时,庄重、虔诚地献祭,吁请山神前来享用祭品,并祈求山神保佑全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男子会耕田耙地、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因为仡佬族的祖先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6]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所,备受保护,人们不得在此放牧牛马、砍伐树木,这就在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效果。“当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时,特别是两种文化存在很大的文化势能差异时,往往造成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其结果是强势文化赋予弱势文化某些特征,产生民族文化移入现象。”[7]仡佬族也不例外,强势的外部文化对仡佬族民俗文化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其民族特征渐趋模糊。因此,如何搜集、整理和传承仡佬族民俗文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三、仡佬族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对策

仡佬族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它们进行保护与传承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还对于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极具现实意义。根据目前我国实际情况和仡佬族民俗文化遗产的内容,需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1.扩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仡佬族民俗文化遗产的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意识正确与否决定行动的效果和价值。在国内外旅游日益盛行、民族文化研究异军突起以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可借助举办国内外旅游展览会、仡佬族文化研究会,以及大众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向国内外广泛宣传仡佬族民俗文化,从而加强公众对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唤起社会各界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

2.科学合理认定、立档和保存

在已有的工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驻仡佬族生活之地,进一步开展仡佬族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的实地调查,并借用文字、图片、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技术,让它们以档案、书籍和数据库的形式真实地长期保存下来。与此同时,还需对仡佬族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层次,对于那些独具特色、影响重大、蕴含传承意义以及濒临消亡或很快就要失传的民俗文化,必须重点抢救发掘和优先保护。

3.加强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活态式保护

活态式保护,是指民族民间文化在不断保持民族气派和民间特征的基础上,不间断开展活动,以适应和满足民间文化需求,在开发利用的状态下得到传承和保护。为此,可通过以下方式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态性:其一,举办地方文化艺术节。如遵义县平正仡佬族民族乡每年定期举办的“仡佬族吃新节”。其二,举办主题性文化艺术演出。如务川自治县举办的将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按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组合在主题演出之中的“黔北风仡佬情”、“山情水韵仡佬风”。其三,保护和配合区域内少数民族特定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仡佬族的祭牛节。

4.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

仡佬族民俗文化是一项公益产品、公共产品,对其抢救和保护,当地政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由政府进行积极引导,明确保护工作的方向;二是由政府主导立法,构建完善的保护体系;三是由政府在资金方面提供支持,并借助各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四是对于通晓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民间艺人,要给予帮助和支持,鼓励他们把技艺传承给后代。

5.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由于民俗文化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对其保护与传承应当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为此,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如与地方院校合作培养以及实践的历练,培养出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传承者、研究者、组织者以及管理者。仡佬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科研院所必须以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内容为依归,探寻保护和传承仡佬族民俗文化的有效措施,以期使民族民俗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