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培育探究

大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层培育探究

摘要:文章对大中小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阶段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分层培育

青少年存在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这些阶段的道德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也有其阶段性和层次性。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应该针对道德教育的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实施差异化的道德教育,才能使青少年更容易接受和内化吸收。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期,中学阶段是伦理道德观形成的最佳期,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期。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把握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层次规律,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和策略,与学生的最佳发展期耦合,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

一、大中小学生阶段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分把握学生接受规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我们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全面而系统,但在大中小学校培育过程中没有对不同的阶段进行目标侧重点的界定,忽略了大中小学生在认知水平、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不强。

2.缺乏整体把握和系统梳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价值真理,其内涵丰富蕴意深刻。当前大中小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逻辑性、情感性缺乏整体的把握和系统的梳理,导致学生片面、粗浅、囫囵吞枣的吸收和接纳,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吸引力和价值感染力。

3.培育体系不健全。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来说,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实施和青少年认知水平耦合的培育路径,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与策略在大中小的层次是不明显、不清晰的,几乎都采取相同的策略和手段,没有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路径分析和科学的策略引导。现有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理念传输、课程设置、活动规划、文化熏陶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培育体系。小中大学生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阶段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要因材施教。从权威要求下的被动参与到能动参与下的主动组织,从全员参与到部分参与和自由参与,从模式化的周期活动到灵活化的品牌活动,从应试评估到多元评估,从小学到大学的学历过渡中,受教育者对核心价值观的接收方式也需历经被动到主动、刻板到灵活、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受教育主体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兴趣导向等差异迫切要求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阶段性、个性化和差异化。

二、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层次性剖析

1.目标分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个层次。严私德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强调个体的道德自律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德性品质”的内化培养,倡导通过“德育教化”促进个体的自我觉醒和人格完善。守公德是从个体层面的道德要求向社会层面的拓展和延伸,要求在自我修身的基础上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并按照社会价值共同体进行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做一名合格公民。[2](P9-11)守公德是“社会风尚”的整体引领,其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将自我的内在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相结合,成为一名优秀公民。明大德是超越个体和社会之上的“意识形态”建构,核心点在于引导受教育者把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评判标准、理念融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将“实现大我”落实在“完善小我”中,将“自我超越”融合在“家国大义”中。

2.内容分层。

区分价值观内容的层次性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为教育提供了科学化的路径。[3](P160-1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为大中小学价值观的引领提供了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个人到集体、从意识到信念的递进式发展路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差异而有所侧重。小学阶段应注重从个人层面进行美德培养和道德教育,中学阶段应注重从社会层面进行公民意识引导和公共行为约束,大学阶段应注重从国家层面进行集体主义激发和爱国主义唤醒。每一个层面的价值观,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育在内容上应该有所侧重。爱国主义有朴素的爱国主义观、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观的区别,在小学阶段的爱国观教育更多体现为朴素的爱国主义观,中学阶段要偏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观教育,而大学阶段主要是培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观。

3.途径分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质上是价值观内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点在于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实现由被动依从到真心认同再到主动践行的知情意行的转变。[4](P58-62)任何学龄段的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纳都可能经历上述三个阶段:首先是基于外界压力在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上的“心口不一”,其次是对价值观选择性接受的“半信半疑”,最后是进行认知结构调整以后的“心服口服”。内化调节机制在从“不信”到“半信”再到“全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情感认同、理性认同、行为认同、外显认同、内隐认同等几个阶段和层次。价值观的形成取决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综合作用。认知因素表现为“能不能接受”,受制于主体的原有的知识结构,情感因素表现为“愿不愿意接受”,受制于主体的情绪易感性。[5](P189-191)行为因素表现为“值不值得接受”,受制于主体行为以后得到的内外强化。内隐认同和外显认同贯穿于认知、情感和行为内化的整个过程,前者表现为“无意识接受”,后者表现为“有意识接受”。

三、大中小学核心价值观分层培育的路径

1.小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小学阶段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重点是对私德的要求,强调道德自律和行为养成,从内容层面以偏个人层面的价值观为主,在培育路径选择上主要从情感体验为主的情感认同和榜样学习为主的外显认同。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育:一是生活事件体验促进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设计与生活事件结合的活动体验课程,如围绕中秋节来历、月饼制作的介绍等,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优良历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二是观察学习榜样促进核心价值观行为认同。少年儿童的模仿天性决定了在青少年时期以观察学习培育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让小学生对榜样进行观察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邀请榜样人物,特别是小学生榜样进行现身说法、事迹报告会;通过多媒体和“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和APP客户端)进行形象生动的立体呈现;教育者详细提供有关榜样人物的思想、行为的事实描述,要求小学生进行想象模仿。

2.中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相对于小学阶段而言,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点应该逐步转向公德的培养,从内容层面以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为主,在培育路径选择上主要是以核心价值观知识教育的理性认同,思想参与、反省内化的内隐认同为主。首先是知识教育促进核心价值观理性认同。一是对核心价值观进行较为系统的知识教育,引导青少年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二是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反思,寻找自己和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差距,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把原有认知图式与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图式进行比对,产生认知失调,从而开展认知图式的重新整合和编码。其次是文化熏陶促进核心价值观内隐认同。即以节日文化增加核心价值观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以校园文化凸显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

3.大学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大学阶段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点是建构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而教育内容主要以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主。知行合一是大学阶段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终旨归。培育的途径既要继续进行理性认同、内隐认同,也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完成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首先,理性认同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引导大学生将国家命运与个人理想紧密结合,建立家国命运共同体,通过理性认知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引导大学生将民族使命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在学习和生活中切身体会个人与国家的互生共长,通过情感共鸣激发促进大学生价值观深入灵魂、根植于心。其次,志愿服务促进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大力开展公益实践、志愿服务等有益于社会的行动,同构社会命运共同体,引导大学生成为一个关爱社会,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一分子,以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再次,鼓励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积极发挥先锋模范示范作用,以青年人的青春朝气、昂扬斗志去宣传、影响和鼓动其他群体和个人一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社会良好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氛围。

参考文献: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N].成都晚报:2014-05-25.

[2]彭宗祥,汪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与德育的整体设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

[3]佘双好.价值观的层次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变革[J].浙江社会科学,2015,(2).

[4]蒲清平,张伟莉,安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心理机制与实践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0).

[5]刘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机制建构[J].前沿,2012,(6).

作者:王玥 蒲清平 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小学 重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