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邓小平阶级理论思想

邓小平阶级理论思想

(1)提出了党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观点。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从理论上解决了1957年整风反右以后党内长期存在的一个逻辑矛盾,即一方面认定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提出要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从而把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统一了起来。后来,邓小平在许多讲话中,对这个观点作了多方面发挥,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论断。

邓小平充分注意到了历史提供的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他要求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2)具体分析我国转型时期各个阶级阶层的地位及其作用。邓小平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注重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和观察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①创新了我国转型时期阶级阶层的划分和评价标准。邓小平立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注重于发展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促进阶级阶层的合理分化来激发社会活力,提出了多元分层标准。

②充分肯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作用。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知识分子“总的说来,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强调革命的知识分子是“我们党的依靠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的差别并不是阶级的差别,就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即阶级性质来说,知识分子并不是工人、农民以外的一个阶级。”纠正了以往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重新确认知识分子是与工人、农民一样的依靠力量。

此外,邓小平还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角度,高度评价了知识分子的独特地位和作用。邓小平认为我们事业的关键在人才,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和使用数以亿计的人才。

③分析了我国农民阶级的性质和地位,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靠农民阶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邓小平多次重申:“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由于邓小平对农村改革给予的有力支持,“包产到户”才得以全面推广开来。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总的说来,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邓小平在农村改革激烈争论的关键时刻发表的谈话不仅对当时的农村改革是个很大的支持和鼓舞,同时也推动了农村乃至全国阶级阶层的演变和分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由落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由单一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包括工业的发展,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形式向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农民队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乡镇企业的农村工人、专业户、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业主等不同的社会阶层,出现了一支以农业科技人员、农村教师、医护工作者为主体的农村知识阶层和相当规模的富裕农民阶层。对于农村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和发展,邓小平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农村兴旺发达的标志,特别是农村中的个体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的法律应当给以承认和保护;农村中个体经济因素的增长,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的基本阶级结构,集体农民仍然是我国农民的主体。明确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④提出可以允许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存在。1979年,邓小平根据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实际情况,对原来的资产阶级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他说:“我国的资本家阶级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早已转到国家手中,定息也已经停止了十三年之久。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现在,他们作为劳动者,正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不久,在全国城乡取消了解放初期所划的家庭成分,把相当数量的原资本家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成员及其子女从剥削阶级的阴影下解脱出来,抛掉了长期以来压在他们心头的政治包袱,不仅消除了相当大的社会对立面,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而且造成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政治气氛,对团结全国各阶层人民,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良好政治社会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中,我国采取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私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又产生了新的剥削阶级分子。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认为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关键在于国家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政党手里,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邓小平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强调在总体上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社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作用下,尽管有多种经济成分和阶级结构存在,但是工人、农民和社会各类劳动者阶层仍然是社会政治主体中的基本成分和主导力量,少数剥削阶级分子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和热爱祖国的社会积极因素。事实证明,允许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允许一定数量的资产阶级分子存在,这对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的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求,繁荣社会主义经济都起到了积极的贡献。

(3)创新了解决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矛盾的途径。

①运用经济手段解决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分配制度的变革,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空前迅速地分化,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邓小平提出“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社会主义政治的首要任务就是正确的调节和处理社会主义政治主体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各个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他强调了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前提。他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方针,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而对于正常范围内的贫富差距,邓小平指出不要怕,“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财政金融政策等实行宏观调控,可以尽量消除已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邓小平肯定了个人、局部正当的物质利益,纠正了过去把人民利益抽象化、空洞化的思想,为新时期阶级、阶层矛盾的解决提出了新的思路。

②运用教育和民主法制的方法解决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总结了我国历史上缺乏民主又滥用“民主”的沉痛教训,对于党内和人民内部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问题上认识不一致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同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迥然不同的政策和办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对于绝大多数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应该采取教育的办法,凡能教育的都要教育,但是不能教育或教育无效的时候,就应该对各种罪犯坚决采取法律措施,不能手软。”“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必须在政治思想领域把上述的斗争进行到底”提出在处理阶级斗争问题上“不能采取过去搞政治运动的办法,而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他再三告诫“全党同志和全体干部都要按照宪法、法律、法令办事,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包括罚款、重税一类经济武器)同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各种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把阶级斗争的问题引导到法律轨道上来。对于剥削阶级思想在党内外思想政治方面的种种影响则采取批判的方法,“继续制定和完善各种符合于社会主义原则的制度和法律来清除这些影响”。邓小平用教育和民主法制的方法解决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替代过去那种依靠群众性的鸣放辩论和搞政治运动解决党内和人民内部认识问题的做法,推进了我国现代化民主建设的进程,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5318.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摘要: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世界形势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理顺了“”动乱造成的混乱的阶级关系,提出了将党的工作中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思想,并且具体分析我国各个阶级阶层的地位、作用及其矛盾的解决途径。以许多新的、符合实际的阶级阶层理论和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关键词:邓小平;阶级观;经济建设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邓小平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