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邓小平民族理论

邓小平民族理论

【关键词】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问题/民族平等/民族发展/区域自治/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正文】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民族工作,特别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民族理论,涉及范围广泛,包含内容深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起始于理解民族问题的地位和作用,立足于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着眼于实现全面的民族发展,着重于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着手于实现民族大团结,归宿于最终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一、邓小平民族理论在民族问题认识上强调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

少数民族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经过一个长时间才能解决,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这就是邓小平在民族问题上强调的最基本的认识、要求和态度。

邓小平同志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制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但需要时间,需要有事实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历史上饱经苦难,倍受欺压的少数民族,只有亲眼看到,只有亲身经历或感受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和汉族对他们的平等友善的态度,只有实际得到自己的切实利益时,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心理、隔阂心理才逐步减弱,民族间的信任感才逐步增强,才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邓小平同志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在西南来说是很重要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页。)西南地区民族多、边境线长、边境地区居住的大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页。)“西南的民族问题复杂,西南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这牵涉到各方面的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3~164页。)也就是说,西南地区民族问题不仅对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及政治问题都有重要影响。

邓小平同志又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也就是说,不仅是从西南来说,就是从全国来说,解决好民族问题是真正形成中华民族幸福大家庭的前提条件。因此,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在西南地区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更不用说从边境地区稳定、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等各个方面考虑。邓小平同志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时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多次指出西南是“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页。)“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71页。)邓小平同志要求大家分析民族问题的复杂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民族工作。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也比较复杂,而且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区时,既撒播了一些革命的种子,也做了一些犯纪律的事,这给当地少数民族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和某些隔阂。这些都决定了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同志还以进驻西南地区半年还未搞清楚有多少民族的例子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同志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邓小平同志在认识民族问题方面坚持以上所述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同时,坚持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的观点,总是坚持并善于把民族工作与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联系起来,结合全党、全国的任务与各地区、各民族的具体特点,抓住民族问题的实质,做好民族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与自豪感,建设“主张民族独立与解放,提倡民族的自信心,正确把握民族的实际与特点”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文化”,(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90页。)并把发扬民族精神,强化意识教育看做抗日战争胜利的巨大动力。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4页。)要求将民族问题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轨道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他又把民族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联系起来,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讲话中说:“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5页。)几十年的民族工作实践告诉我们,邓小平同志以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为基础,在实际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时立足于民族平等。

二、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立足点

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立足点,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立足点。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2页。)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6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页。)

邓小平强调“真正的民族平等”的含义在于:

一是强调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页。)各民族政治平等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平等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政策保障,肯定了我国民族平等这一基本原则和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确定了在社会主义中国,民族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一实质问题。

二是强调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邓小平同志指出:“历史上的统治者,何尝没有宣布过好政策,可是他们只说不做。我们的政策只要确定了,是真正执行。”(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3页。)这段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在真正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基础上制定的,另一方面是指出我们所制定的政策是真正执行、付诸行动的,是真实的。

三是强调把真正平等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立足点,在于不仅仅是帮助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平等地位和权利,还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少数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并把帮助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为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核心。强调民族平等不仅仅是政治上,同时也是落实在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真正意义的民族平等。【关键词】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问题/民族平等/民族发展/区域自治/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正文】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民族工作,特别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民族理论,涉及范围广泛,包含内容深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起始于理解民族问题的地位和作用,立足于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着眼于实现全面的民族发展,着重于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着手于实现民族大团结,归宿于最终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一、邓小平民族理论在民族问题认识上强调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

少数民族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经过一个长时间才能解决,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这就是邓小平在民族问题上强调的最基本的认识、要求和态度。

邓小平同志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制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但需要时间,需要有事实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历史上饱经苦难,倍受欺压的少数民族,只有亲眼看到,只有亲身经历或感受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和汉族对他们的平等友善的态度,只有实际得到自己的切实利益时,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心理、隔阂心理才逐步减弱,民族间的信任感才逐步增强,才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邓小平同志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在西南来说是很重要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页。)西南地区民族多、边境线长、边境地区居住的大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页。)“西南的民族问题复杂,西南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这牵涉到各方面的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3~164页。)也就是说,西南地区民族问题不仅对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及政治问题都有重要影响。

邓小平同志又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也就是说,不仅是从西南来说,就是从全国来说,解决好民族问题是真正形成中华民族幸福大家庭的前提条件。因此,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在西南地区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更不用说从边境地区稳定、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等各个方面考虑。邓小平同志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时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多次指出西南是“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页。)“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71页。)邓小平同志要求大家分析民族问题的复杂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民族工作。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也比较复杂,而且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区时,既撒播了一些革命的种子,也做了一些犯纪律的事,这给当地少数民族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和某些隔阂。这些都决定了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同志还以进驻西南地区半年还未搞清楚有多少民族的例子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同志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邓小平同志在认识民族问题方面坚持以上所述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同时,坚持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的观点,总是坚持并善于把民族工作与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联系起来,结合全党、全国的任务与各地区、各民族的具体特点,抓住民族问题的实质,做好民族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与自豪感,建设“主张民族独立与解放,提倡民族的自信心,正确把握民族的实际与特点”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文化”,(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90页。)并把发扬民族精神,强化意识教育看做抗日战争胜利的巨大动力。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4页。)要求将民族问题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轨道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他又把民族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联系起来,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讲话中说:“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5页。)几十年的民族工作实践告诉我们,邓小平同志以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为基础,在实际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时立足于民族平等。

二、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立足点

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立足点,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立足点。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2页。)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6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页。)

邓小平强调“真正的民族平等”的含义在于:

一是强调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页。)各民族政治平等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平等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政策保障,肯定了我国民族平等这一基本原则和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确定了在社会主义中国,民族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一实质问题。

二是强调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邓小平同志指出:“历史上的统治者,何尝没有宣布过好政策,可是他们只说不做。我们的政策只要确定了,是真正执行。”(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3页。)这段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在真正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基础上制定的,另一方面是指出我们所制定的政策是真正执行、付诸行动的,是真实的。

三是强调把真正平等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立足点,在于不仅仅是帮助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平等地位和权利,还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少数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并把帮助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为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核心。强调民族平等不仅仅是政治上,同时也是落实在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真正意义的民族平等。【关键词】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问题/民族平等/民族发展/区域自治/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正文】

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民族工作,特别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民族理论,涉及范围广泛,包含内容深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起始于理解民族问题的地位和作用,立足于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着眼于实现全面的民族发展,着重于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着手于实现民族大团结,归宿于最终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一、邓小平民族理论在民族问题认识上强调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

少数民族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经过一个长时间才能解决,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这就是邓小平在民族问题上强调的最基本的认识、要求和态度。

邓小平同志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是很深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明确指出:“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他们同汉族的隔阂。我们要做长期的工作,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及其制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但需要时间,需要有事实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历史上饱经苦难,倍受欺压的少数民族,只有亲眼看到,只有亲身经历或感受到自己的平等地位和汉族对他们的平等友善的态度,只有实际得到自己的切实利益时,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心理、隔阂心理才逐步减弱,民族间的信任感才逐步增强,才达到消除这种隔阂的目的。邓小平同志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少数民族问题,在西南来说是很重要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页。)西南地区民族多、边境线长、边境地区居住的大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页。)“西南的民族问题复杂,西南民族问题必须解决好。这牵涉到各方面的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3~164页。)也就是说,西南地区民族问题不仅对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社会经济及政治问题都有重要影响。

邓小平同志又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也就是说,不仅是从西南来说,就是从全国来说,解决好民族问题是真正形成中华民族幸福大家庭的前提条件。因此,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在西南地区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更不用说从边境地区稳定、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等各个方面考虑。邓小平同志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时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多次指出西南是“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而且情况也比较复杂”,(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1页。)“西南最复杂的又是最重大的问题——民族团结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71页。)邓小平同志要求大家分析民族问题的复杂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做民族工作。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也比较复杂,而且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区时,既撒播了一些革命的种子,也做了一些犯纪律的事,这给当地少数民族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和某些隔阂。这些都决定了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同志还以进驻西南地区半年还未搞清楚有多少民族的例子说明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邓小平同志在这里主要强调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邓小平同志在认识民族问题方面坚持以上所述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同时,坚持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的观点,总是坚持并善于把民族工作与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联系起来,结合全党、全国的任务与各地区、各民族的具体特点,抓住民族问题的实质,做好民族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与自豪感,建设“主张民族独立与解放,提倡民族的自信心,正确把握民族的实际与特点”的“中华民族解放的文化”,(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90页。)并把发扬民族精神,强化意识教育看做抗日战争胜利的巨大动力。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明确指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4页。)要求将民族问题纳入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轨道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他又把民族问题的解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联系起来,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的讲话中说:“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5页。)几十年的民族工作实践告诉我们,邓小平同志以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点为基础,在实际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时立足于民族平等。

二、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立足点

民族平等,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立足点,是我国民族工作的立足点。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2页。)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6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页。)

邓小平强调“真正的民族平等”的含义在于:

一是强调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6页。)各民族政治平等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平等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政策保障,肯定了我国民族平等这一基本原则和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确定了在社会主义中国,民族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一实质问题。

二是强调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邓小平同志指出:“历史上的统治者,何尝没有宣布过好政策,可是他们只说不做。我们的政策只要确定了,是真正执行。”(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3页。)这段话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我们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是在真正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基础上制定的,另一方面是指出我们所制定的政策是真正执行、付诸行动的,是真实的。

三是强调把真正平等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立足点,在于不仅仅是帮助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有平等地位和权利,还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少数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得到改善和提高,并把帮助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为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核心。强调民族平等不仅仅是政治上,同时也是落实在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真正意义的民族平等。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中,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视为我国民族团结的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阂,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也就是说,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大团结的保证。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中,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当作民族团结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只要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所打破。”(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6页。)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强调了我国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条件;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核心;人民民主专政是民族团结的政治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民族团结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中,强调的目标是“我们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1页。)也就是说,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不仅要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而且特别强调加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不仅包括境内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团结,而且包括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团结。这是最广泛的民族团结。

如何实现这种最广泛的民族团结呢?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不是有个口号叫‘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吗?只要站在民族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都要大团结。”(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6页。)也就是说,以整个中华民族利益为重,实现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振兴,这是团结的根本立场和大局。这个民族立场,就是爱国主义。在爱国主义基础上,争取中华民族大团结。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中,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根据本国的条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搞好民族团结,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经济得到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9~290页。)邓小平同志还强调在四个现代化进程中更加巩固民族团结。他说:“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6页。)民族团结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必须要有经济发展这个物质基础。只有在这种经济纽带、物质基础因素的作用下,民族间的交往联系、互助和协调才能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聚合力才能加强,中华民族团结才能加强。

邓小平同志在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中,强调了党内团结是民族团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强“全党的大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认为“党的团结,人民的团结是我国事业必定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首先要加强全党的团结,特别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要将全国各族人民更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的团结是民族团结核心中的关键,民族团结应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巩固和加强。邓小平同志说:“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定能够把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7页。)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中,把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消除民族隔阂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先决条件。邓小平同志认为“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出现了。”(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3页。)“民族工作确有很多问题要提出注意。当前是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有些少数民族中也有大民族主义。”(注: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联盟》,1979年1月1日。)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中,把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邓小平同志1950年曾指出,现在我们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搞好团结,消除隔阂。新中国成立初期,消除各民族间的隔阂,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当务之急,是民族工作中最复杂、最重大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认为“搞好团结,就是工作做得好,就是成绩。”(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4页。)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搞好民族团结,解决好民族关系问题,就是最大的工作成绩,就是工作做得好的标志。像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只有搞好民族团结,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消除这种隔阂,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62页。)

六、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邓小平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归宿点

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同志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指出发展是当今中国、当今世界,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问题。一切其他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发展问题的解决,特别要有赖于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来解决。因此,他以民族地区发展为着眼点,提出了一整套紧密围绕民族发展这个主题行之有效地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成功地解答了由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但由于历史条件未能解答的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宗旨,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有,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在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指引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少数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也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关注的问题。同志在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核心问题:“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关键时期。(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250~251页。)应着重抓好五项工作:(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四)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五)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251~256页。)同志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注:《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260页。)我们应该更好地、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邓小平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