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邓小平党建理论历史地位及伟大贡献

邓小平党建理论历史地位及伟大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党建理论/历史地位/贡献

【正文】

执政党建设问题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大难题。20世纪头五十年,社会主义运动高歌猛进,这与俄国、中国等一系列国家的无产阶级成功地解决了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如何建设一个能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紧密相联。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空前挫折,这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解决好执政党建设问题紧密相联。执政党建设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整个政治架构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历史性贡献,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第一次系统地、科学地(当然也是初步地)回答了执政党应该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时代,为执政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邓小平党建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和建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基本条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解决了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要不要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党的问题。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组织制度和策略思想等,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

由于他们没有共产党执政的实践,不可能对执政党的建设进行系统的论述。

(二)列宁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建立了一个能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并对执政党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和平党、议会党、修正主义党)的新型的党、战斗的党、革命的党。在如何建设一个领导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建党理论,并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列宁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建党思想,如: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党是无产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党的基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是由人数不多的职业革命家和广大党员群众组成;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党必须坚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反“左”时要注意防右,反右时要注意防“左”等等。

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列宁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但是,由于他领导党执政的时间不到7年,党执政的实践,特别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还未全面、深入展开,因而对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还处于探索之中。他关于执政党建设的论述,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执政党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至今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仍有普遍指导意义。如:必须坚持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增大了,要始终注意反对官僚主义;执政党要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员队伍等。另一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一些具有临时性的应急措施。如列宁本人是具有很强民主思想的领导人,但在内战时期没有充分实施民主的条件,不得不更多的强调集中,实行“战斗命令制”和广泛的干部任命制等,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对上述应急性措施后来列宁也主张加以改变。还有一类是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但没有来得及深入展开,在实践中这些问题还未解决。如:党政关系问题,他提出党政职责要分开,但如何分?在实践中还未来得及解决;关于党内监督体制问题;列宁提出中央监察委员会与中央委员会平行,从机构设置看,监察委员会应有监督包括领袖在内的所有党员的机制。但从给监察委员会规定的任务看(列宁在世时1922年8月俄共(布)十二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党章规定,监察委员会是“帮助巩固中央、区域和省的党的统一和威信”),监察委员会又可以是同级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监察委员会机构应如何设置?应赋予它什么样的职能?列宁没有来得及做进一步的回答。再如,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问题,他开始认为官僚主义是旧政府的人员带进来的。所以,派工农进入政府,并成立“工农检察院”。但是,国家机关中仍然产生官僚主义。在他重病中,有人讲:“官僚主义实际上是从缺乏民主,过度集中的体制中产生的”,列宁对这一观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没有来得及做进一步的研究就去世了。

斯大林对执政党建设问题继续进行探索,对列宁的建党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在同反对派的斗争中一方面捍卫了列宁的建党思想,另一方面也把列宁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一些应急性措施凝固化、强化了。如:和平时期仍过分强调集中;实行广泛的干部任命制等,并在许多问题上违背了列宁的思想,在党的建设上出现严重失误,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问题。用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有400多万工人,我们却建立了一个有400多万党员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这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罕见的壮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解决党的建设各种复杂问题的实践中,形成了“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领导的第一位”〔1〕的有中国特色的建党思想。正如邓小平所讲,关于党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讲得不多,列宁有个完整的建党的学说。”“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同志。”〔2〕

建党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党的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总目标,并把它称作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开创了党的“三大建设”,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形成了“四条路线”和“三大作风”,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路线、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对执政党的建设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特别是八大制定了执政党建设的正确方针,其中有些规定如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等是富于创造精神的。但是,由于党执政的时间还很短,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在理论上和思想上都还不很成熟,很快否定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的正确论断,偏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在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特别是发动“”,使党和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因而是未能从总体上、全面系统地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

(四)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第一次初步系统地回答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和建党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邓小平是继之后,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发展做出最伟大贡献的理论家、政治家。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特别是他曾连续十年担任党中央总书记,他对建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不仅领导党和人民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坚决捍卫了建党思想,而且解决了未能解决好或未曾遇到过的许多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新见解,形成新理论,丰富发展了建党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党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执政的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围绕执政的这一根本任务进行党的自身建设,初步系统地回答了执政党应该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建党思想从整体上推向前进,实现了阶段性的质的飞跃,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首先回答执政党是干什么的?即科学地确立了执政党的任务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

(二)确立了执政党的任务和政治路线后,接着就要回答,为完成执政党的任务,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执政党应该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也就是确立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3〕为执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并找到了正确途径,为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十四届四中全会、十五大把这一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并把它称为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三)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接着就要解决“如何建设党”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把党建设成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党的领导的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仅要改善党的组织状况、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方法问题,而且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特别是要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能主要靠政策、靠人治来领导。邓小平讲,人治的主要特征是把领导人的话当成法,领导人的思想或领导人变了,法也就改变了。

(四)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还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政主体的素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关于党自身建设的理论,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理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思想建设方面:领导我们党重新确立、恢复和深化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纠正了“”的错误;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捍卫了思想的指导地位;并创立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丰富发展了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克服党内错误思想的理论;在反对错误思想的内容方面提出要肃清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提出实事求是地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不采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解决党内问题,原则上不再使用“路线斗争”的提法;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克服软弱涣散的情况。

在组织建设方面:提出加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并实现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问题。确立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强调按照“四化方针”建设好各级领导班子,搞好新老干部的合作交替,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以及个人选拔自己的接班人的封建主义的做法,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新的领导班子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班子要实行集体领导,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改革的班子要扎扎实实做事;领导班子的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此外,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解决一部分党员不合格的问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斗堡垒。

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和国家的性质和面貌,很赞成陈云同志讲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明确了党风建设的实质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问题,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坚决惩治腐败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内容;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要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之中;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纠正不正之风也要从高级干部抓起,如果不坚决地惩治腐败,特别是高层的腐败,确实有失败的危险;通过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特权思想、人身依附关系等问题,通过完善监督,加强法治,从严治党,加强教育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开创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

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4〕;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党的制度建设的内容,提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区分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体制),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优越的,必须坚持,但是,其具体制度即体制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论述了我国现行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党的工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上述弊端的思路和办法;阐述了制度建设的作用以及与党自身建设其它方面的关系,明确了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之中。

(五)为了完成执政党的政治任务,除了做好国内的事情外,还要处理好党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为实现党的政治任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解决这一问题中,发展了党际关系理论。

他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这是处理党的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我们也不赞成搞什么“大家庭”,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还指出,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与各国各党发展友好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埋头实干”做好自己的事的正确方针。使我们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党的关系、国际关系有了很大发展。

党际关系理论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党的建设的路子上,我们正在开辟一条不靠政治运动,而靠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根据政治路线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以及靠制度建设、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来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新路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对21世纪国际国内发生的深刻变化,对“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的问题所作的进一步回答;是对中国共产党近80年党建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新概括;也是对21世纪加强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其核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与时俱进,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三个代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核心,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灵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目的。实现前两个“代表”是实现第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而实现第三个“代表”则是实现前两个“代表”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党,就是21世纪党的建设的大思路,是21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

邓小平党建理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建设进行艰苦卓绝探索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伟大贡献。20世纪,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空前挫折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高举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1世纪,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将与时俱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

收稿日期:2001—05—17

【参考文献】

〔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33.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邓小平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