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伟大创新

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伟大创新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定位。应当怎样理解这个定位呢?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列宁主义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变成现实制度,思想的贡献是使社会主义从一国道路走向多国道路,那么,邓小平理论贡献是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原创形态走向了当代形态,是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奠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后,他们事业的后继者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发展表现不完全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阐释,由于没有实践,完全是排除了各种具体情势的高度抽象。他们没有、也多次申明不愿为未来社会的建设提供某种模式。因此把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当作社会主义的具体蓝图去实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发生曲折。

列宁创立的理论是围绕解决在俄国怎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与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主题展开的。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虽然提出了一些卓越的思想,但由于过早去世,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留下的杰出思想遗产不是很完整。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是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进行革命,创立了新民主义理论,并通过新民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对建设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对外关系、国家安全等方面提出许多好的思想与政策,但在总体上未能对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原创形态取得根本突破。

邓小平伟大的历史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勃勃生机,,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具体以下三点:

一、系统地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

社会主义究竟怎么搞,首先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集中地表现为四个“破除”和五个“坚持”。

一是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刚结束时出现的“两个凡是”的“左”的错误,邓小平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了清除“左”的思想,邓小平在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思想路线指导下,使我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二是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神圣化、凝固化的教条主义思想,邓小平强调“在革命成功后,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各国”革命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也要走自己的道路。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的结论。这个基本结论,是对我国、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表现出邓小平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实践中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三是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的立场。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的国情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存在着对其估计过高,要求过急,制定的方针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影响了生产力发展。对此,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不但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辟了思路:也为在这一国情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打下了基础。

四是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针对改革开放出现的“左”的提出的姓“社”姓“资”的质问,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就是社会主义的,;而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就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一标准的提出,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使人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二、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科学回答。

邓小平在“本质论”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科学回答,消除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和曲解,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同时为了澄清了种种迷误,邓小平还对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作了论述,指出以下四种情况不是社会主义

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谓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是谬论。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强调:其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其二,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二是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三是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邓小平针对“左”的错误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划等号的现象,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的管理方式都可以实行。邓小平的这一回答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提供理论论据。

四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能够迅速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而且表现在政治上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针对“”只要专政,不要民主的错误,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他还在我党基本路线所确定的目标中:把“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目标中作为一大目标特别强调

五是没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文化特征。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搞不清前者,便谈不到后者。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一般理论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问题。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的任务尤其迫切。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是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现实国情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邓小平提出三个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发展,还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解决问题都要靠科学和教育。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三是以改革为重要动力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和目标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其次是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总方向是“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其三是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四是在对外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他强调,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对世界各种类型国家的开放,而不是只对某些国家的开放;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开放,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带、沿江沿边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等等各个层次的开放;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开放,首先是经济领域的开放,包括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兴办经济特区等,不仅是经济领域对外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五是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为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他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中国的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因此,必须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还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六、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邓小平提出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治国方式。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把我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

邓小平理论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