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怎样才是有品位的课

语文教学应当同等重视语言和思维,语文学科也是思维的学科。语言和思维从来不可分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带动语言,训练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训练思维的过程。杜威说:“教育有责任让受教育者养成牢固而又有效的习惯,来区分哪些信息是经受过检验的,而哪些还仅仅是人们的猜想、推测和论断;要以真诚、活泼和开朗的态度接受那些确有根据的结论,并在个人工作习惯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对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分析。……培养这些习惯,就是思维训练。”[1]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的思维得以良好发展,不仅是读写听说能力,而且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也能得到训练与培养,让学生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而正确思维习惯的训练中,通过实际行动或语文实践训练、检验思维力的方式不应该忽视。

另一方面,作文教学和语言训练等实践,需要重视各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又有助于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警句格言、华辞丽藻、煽情浮夸,一度被视为文采和文才,作文缺少真思考和真思想,更不用说新思想和新创见。近年来,我们重视和研讨语文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问题,而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质,只有周密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才能全面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如何“周密”地思考?需要实践和方法的引领。通常我们的审题立意课主要是分析命题的各种形式,分析种种意义和概念,从而构成判断。安老师的这一节审题立意作文课却从语文思维入手,让人眼前一亮,受益很多。人的内在生命的建立和成长离不开思维和思考,与学生生命成长相关的教育也必然应当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应当把思维教育贯穿在学科教育的环节之中,作文尤不能例外。思维也是能力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考作文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突出实证、探究和分析能力的检测,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的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正日益受到关注。思维的质量直接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而作文的质量又体现了一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作文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当有机地结合。要提高语文能力,就必须有思维的参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关于作文的审题立意,我们大都在题目以及所提供的材料上做文章:解读作文命题的关键词,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审读材料的寓意、关系和重点等等,从而明确写作的主旨。而安老师更侧重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育,是从思维层面去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确立思维方向,激发思维动机。思维动机指的是一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思维世界而主动选择的思维方向。这里包含了个人的情感、志向、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学生从自身生活需要出发,明确知识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向,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本节课伊始,教师从什么是选言思维、选言思维的程序、选言思维的原则等三个维度对何为选言思维进行了理论阐释,说明选言思维的概念内涵、思维过程、实践运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同时,安老师从列举空城计的故事入手,以“也是因为自觉运用选言思维才变得如此聪明”的尼采自述为证,既使课堂生动有趣,也凸显了选言思维在思想和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从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安老师让学生首先相信思维的力量,进而享受思维的兴趣、探究思维的边界。课堂紧紧围绕着选言思维的运用这个命题,不枝不蔓,不横生枝节,聚焦精准,思维方向明确,激励学生积极尝试运用选言思维去破解作文审题立意的难题。正是因为对思维本身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考“思考”本身。抓住思维关键,关注思维差异。选言思维的程序、选言思维的原则是审题与立意的关键,而与此密切关联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则是关键性思维。发散思维扩大了理智的视野,而聚合思维则是提高价值的辨别能力,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以空城计为例,就诸葛亮“或者战”“或者逃”“不战不逃”的三种可能性或者说选择的多样性,安老师引领学生关注比较与权衡、判断与取舍,把由发散思维得到的选项通过比较鉴别,结合诸多因素做出价值判断和写作方向的取舍。选择需要良好判断,良好的判断能力就是具有对各选项明确其价值的能力,哪些是无价值需要排除的,哪些是可以导向良好结果的,哪些是可以通过联想和思辨产生新的创造和发现的,这就是洞察力和辨别力,这样一个辨别与选择的思维过程也就是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任何现象、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千篇一律的,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方面,用多种方法灵活地处理不同问题。立意的准确和深度是一个角度,和客观实际相吻合、与自身写作能力达成相匹配也是选项选择的角度。我们在作文审题立意的教学中常常单一地强调观点的正确与深刻,安老师却没有忽略作者自身实际、写作目的等等其他因素对于写作的关键意义。

其实,没有绝对正确的立意,看问题的深入程度是在比较中得出,深入与否其实也是从比较中得来的。所以安老师在课堂上说:“在别人都知道的地方辨别出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容易写出有个性的见解,容易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容易出彩,容易脱颖而出。”与我们平常单向关注材料和题目的寓意不同,安老师提出的三项原则更多关注到写作者个体的存在———“选择在自己意义上最好的选项”,其实是关注到写作者个体思维差异,鼓励学生看问题和审题立意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要坚持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独特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才有可能产生新鲜的认识,形成深刻的思想。注重思维方法,提供思维路径。关于审题立意的方法和路径,安老师遵循和运用了逻辑学的一些原理,注重思维方法,操作性很强。在第一环节对选言思维的理论阐释中,老师通过三个毛毛虫的案例,突出了判断取舍的三原则:操作性原则、优化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提供了思维路径。随后在实践操作环节再通过“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这一审题练习环节实践操练,教师再次强化三原则的实践意义和操作方法。“技能的形成过程也是复杂的。简单地说,它需要经历一个‘原型示范-原型操作-多次实践’,以期内化并达到熟练的过程。”[2]从“理论阐释”到“实践操练”,这节课“原型示范-原型操作-多次实践”的过程清晰完整,教师提出的思维方法得到强化乃至内化。安老师的课堂注意思维的细节,努力让学生掌握实施的手段,把思维的热情转化为有效的力量。“那么在横线上你们都想到哪些字?最终选择哪个字呢?”“这位同学首先构建了‘听’‘见’和‘读’三个选项,然后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了‘读’,他为我们很好地展示了整个比较选择的思维过程。”不论是课堂提问还是对学生回答的评析,老师都关注了思维的细节,提点思维的方法,显示出教师着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热心和苦心。不过,就选言思维而言,选言之“选”不仅在于选择,还在于多样性的“选项”。

从学生的写作实际而言,审题立意的难点也在于他们的思维不活跃、思维定式、思维僵化、思维固着,他们的思维缺少发散力,不能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寻找方向、变换思维视角、促进思维活动多向发展。学生长期在“权威”和“标准答案”的浸淫之下,形成思维的惰性,不能从不同方向、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探寻恰切的答案,缺少一种流动的、开放的和不断发展的思维爆发能力。可惜安老师以“如果要选择,首先得有选项,要尽量多地想出事物存在的可能性”一语带过,即转入“进行比较,权衡利弊”的第二环节———“____而知之”填空,对所填选项的多项性、多向性的可能也并未多加讨论,似乎还不能更好解决学生在审题立意时的思维困境。应当鼓励发散思维,引导和教会学生从问题出发,不局限于一种思维结果,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以多元化的“活跃”应对审题立意中的“混沌”,在探索过程中拓展思维的广度,然后比较、权衡、鉴别、吸收,产生思想的深度。当然,一节课不能解决审题立意的所有问题,这样一节课也可能只是安老师作文思维课系列中的一节,所以上述意见也许是苛求了。建议一:让思维更发散些。整节课共有三则审题材料:空城计、三个毛毛虫和“____而知之”填空。第三则属实践操练,而前两则都属理论阐释部分,这两则材料的使用均侧重于选言思维的“选择”,偏于聚合性思维,而对于选项的多样性、多向性均涉猎不多。是否可以在第一则材料中侧重于指导学生用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去探究多种选择的可能性,鼓励突破思维常规,强调发散性思维的作用与意义,引导学生多角度审题立意、构思写作。

“所谓独创性,是指学生对于别人提供的暗示有反复深思的主动精神,并且真心实意地循此前进,导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3]独创,是在“对于问题有亲身探讨的兴趣”的前提下产生的。因为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学生可以更投入地探讨、更积极地思维,越是“发散”、越是选择多样化,后面的权衡、比较、取舍才越有价值!建议二:让素材更生活化些。三则材料,一则历史小说,一则寓言故事,一则名人名言,均非直接来自于现实生活。是否可以将空城计的材料换成现实生活事件,或者简述空城计,增加一则现实生活事件材料。现实生活丰富、复杂、多义,是选言思维训练最好的案例,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直面现实的公民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判断力的养成。现实生活的案例鲜活、亲切,与学生生活实际关系密切,也会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激情,使课堂的思维活动更活跃、丰富、充分。建议三:让运用更落实些。“每一个完整的探索性思维行动都会为实验预做安排,准备对推想到的和已认可的原则进行检测,用以积极构建新的事例,看是否有新的品质出现。”[4]选言思维在作文审题立意中的运用最终还要落实在“运用”上,课堂第二部分为实践操作,其实更多的还是“原型示范-原型操作-多次实践”中的原型操作,更多的是选言思维的示范性运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还缺少自我体验、自我探究和自我实践的过程。建议选取第四则能够集中思考的典型的材料作为课堂训练内容,以选言思维的运用为要求,留足学生自主审题、立意以及课堂交流的时间,通过训练检验课堂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第32页,新华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二版.

[2]王云峰《语文素养及其培养》,《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11期第12页.

[3]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第225页,新华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二版.

[4]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第109页,新华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二版.

作者:王屹宇 单位:铜陵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