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二人台发展艺术特征

二人台发展艺术特征

一、康保二人台的产生与演变

康保二人台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属于东路二人台,其来源有:(1)山西的民歌、秧歌,河南、苏卅I等地的小调与康保本地的“烂席片”等曲调相结合形成了康保二人台的唱腔。(2)干嗑儿(或称呱嘴,类似顺口溜。但对仗并不严格)与数板形成了康保二人台特有的说表演部分。(3)社火中的舞蹈成分构成康保二人台舞蹈表演的基础。(4)从周边地区的较成熟的外来大剧种中吸收了戏剧部分,促进了康保二人台剧种的形成。康保二人台建立在当地居民穷困、单调的繁重劳动之上。具有质朴、粗犷、带野味的艺术风格.很适合坝上地区独特的历史与地理环境,在当地深受喜爱。其发展演变,大体经过了一下几个阶段:

(一)小戏雏形阶段

据记载,“自康熙年间始,清政府放宽了出塞垦荒的禁令,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民涌入张家口一带垦荒.有的打短工春去冬回,有的携家小长期定居。在这种条件下.艺人们在元宵节之后,由三几个人搭成小班继续串村打土摊演唱.农忙时节返回。演唱时,村民围起一个圆圈,有二人分别装扮丑角、旦角。这种表演被人们称为“蹦蹦儿”

(二)歌舞表演形式逐渐向戏曲形态过渡

1945年8月,张家口解放后恢复了庙会活动。为“康保二人台”戏剧提供了较多的演出舞台。二人台艺人们如饥似渴地观看演出,提高了霸王鞭、手绢、折扇的表演技巧,打破了原来二人台单纯走圆场、绕八字的形式,规范了戏剧的表演程式。

(三)莺获新生

期间,二人台艺术受到严重摧残,大部分曲牌、剧目被作为“情歌小调”禁止演出,全县专业、业余团体被迫解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康保二人台又获新生,恢复成立了县二人台专业剧团,艺人们又重新活跃在舞台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二人台女演员,获得真正改头换面。

二、康保二人台的剧目特征

(一)小巧玲珑,注重表现百姓家长里短

康保二人台的演出剧目绝大部分从民间取材,想老百姓所想.唱老百姓所唱.道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因而康保二人台不演重大历史人物,不演重要历史事件,而把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放在第一位。康保二人台的传统剧目有百余个,经常演出的有五十余个,如《走西口》、《回关南》、《卖老婆》、《姑娘抽大烟》、《顶灯》、《撒荞麦》、《压糕面》、《打樱桃》、《摘花椒》、《十对花》、《卖麻糖》、《卖菜》、《割红缎》、《哭狱牢》、《珍珠倒卷帘》、《打后套》、《小放牛》、《小叔子挎嫂嫂》、《大连成》、《老爷爷骚媳妇》、《妓女告状》、《卖碗》、《盼丈夫》、《怀胎》、《水刮张家口》、《画扇面》、《枪崩小五点》等等。康保二人台的众多剧目以本地区广大农民、牧民,特别是艺人的遭遇为创作素材,或者编演本地区的真人真事,直接反映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因其题材小,主人公的角色也多是长工、丫环、农家男女、媒婆、老妈子、做小买卖的人等小人物。在故事情节的表达上自然也就相对简单朴实,花样不多。通常一出戏在一开场人物就会自报家门.简单介绍剧中人物情节、戏剧冲突。康保二人台虽然以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居多,但在思想内容上大多反映了广大农民的不幸命运与对质朴人性的追求和浓厚的反封建倾向例如小戏《拉毛驴》讲述了:刘根喜与李桂香夫妻二人去逛庙会,路遇东家丁老东欲调戏李桂香,被刘根喜抓住,用绳子拴在毛驴后边,大出其丑的故事。人物:刘根喜、李桂香、丁老东三个;事件:拉毛驴;地点:庙会。人物少,事件小。通过刘根喜这个角色一上场的数板就把故事的大概背景。故事情节交代得比较清晰:幕启,刘根喜上。刘根喜(数板):说南乡,道南乡,南乡有个好姑娘。姑娘今年二十岁,爹娘给她配新郎。头一个寻下个刘员外。姑娘一听泪汪汪。叫声爹娘听我讲,人家嫌他胡子长。大小老婆十来个,侍女丫环挤满了房。成天起来不动弹.就像个死猪臭水坑里躺。二一个寻下个小少爷,姑娘一听泪汪汪。叫声爹娘听我讲,人家嫌他常尿床。年龄刚满十二岁,个子就像那支车棒。鲜花插在那牛粪上,左思右想不相当。三一个寻下个汉,姑娘一听泪汪汪。叫声爹娘听我讲,人家嫌他整天就往场。家产输了个净打净,整天和老婆闹饥荒(吵架、打闹)。气得老婆上了吊,留下娃娃受牺惶。四一个寻下个庄家汉,姑娘一听喜洋洋。叫声爹娘听我讲,人是铁来饭是钢。世上倒有七十二行,谁家吃饭也短不了粮。我二人要是成婚配,欢欢喜喜度时光。若问这个姑娘她是谁,她就是我妻李桂香来李桂香。提起我妻李桂香,真是石头上开花——生绽啦!自从娶过门来,我下地,她纺线,我剥葱,她擀面,我拉风箱她打炭,这光景过得倒也不赖!今天正是四月八,奶奶庙上唱大戏,有心领上我妻前去逛会,不知道她乐意不乐意?待我回到家去,商议商议。行行去去,去去行行,拐弯抹角来到家人物虽小却道出了人间真情,主人公的身份虽处于社会底层,却刻画和反映着当地当时的社会现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由于东路二人台这种“小”的剧目特点,才使其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达到喜闻乐见的效果,深受人民的喜爱。

(二)以小见大,以简见繁。小剧种却能演大戏

康保二人台传统大剧目不以载歌载舞见长,而善于演故事。在百余个传统剧目中,抹帽式丑旦戏和载歌载舞丑旦戏,在数量上虽然占相当比例,但成就和影响都不突出。有影响的、生命力强的传统剧目都是多人物、故事性强的剧目。康保二人台的剧目的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外来较成熟的大剧种的有益成分.因而具备了演“大戏”得先决条件。康保二人台的剧目比较早地进入到多人物、多角色、分行当阶段,大大增加了戏剧成分。解放以后,康保二人台率先将戏剧《朝阳沟》、《卷席筒》以二人台的曲调、唱腔进行了改编,并成功地搬上了戏曲舞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三、康保二人台的唱腔特征

二人台是康保人的山药鱼鱼、羊肉汤汤、莜面窝窝、羊皮袄袄,红事唱,白事唱,闲的时候唱,忙活的时候也唱,唱起来高亢唯美、眉飞色舞,跳起来朴实大方、不亦乐乎,土的掉渣的念白、情真意切的表演早就成了当地人心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康保二人台来源于民歌,它的唱词结构十分简单,属于由二句或四句构成的典型民歌体结构形式。主要有宫、商、徵、羽几种调式。这种结构方式直接影响甚着曲调结构形式,内蒙古西部地区爬山歌中到处可见这种山歌结构形式,它虽然形式短小,但却能够展示完整的音乐构思。刻画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如谱例一中,旋律起伏大,乐句中常出现大音程,演唱者以一种高亢嘹亮的信天游的形式,展现了晋西北农村空旷、荒凉的景象。这是康保二人台戏剧《朝阳沟》的开场——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女主人公王云环的唱段,创作者把《走西扣》的曲调经过改编.采用羽调式作为这段唱腔音乐使用。音乐形象舒展.乐句衔接自然,表达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贴切。但是康保二人台唱腔的曲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单调的结构程式无法表达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内容。由于康保二人台音乐属于单乐段结构,不能像京剧慢板和晋剧慢三眼那样舒缓,也不象夹板,流水板那样紧张激烈,若遇大段唱腔,四句一段反复唱,不仅不利于表现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也会使观众感到单调乏味。因此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出新腔。康保二人台无论是曲牌、唱腔、念白、舞蹈等都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特征。它有极强的观赏性,面部表情细腻夸张,舞台动作讲究技巧和生活化。曲调悠扬高亢。演唱有张力、音色纯朴自然,注重细节,剧情短小活泼、舞蹈粗犷豪放、情感丰富细腻具有风趣幽默的独特艺术魅力。表演者眉飞色舞,欣赏者意犹未尽。

四、康保二人台的未来发展展望

康保二人台的艺术工作者为了使康保二人台的表演进一步完善,针对自身在演唱、舞蹈等方面的不足正在寻求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康保县政府针对康保二人台演员继承和县二人台艺术团薄弱的实力。采取了引进人才、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剧团艺术工作者的生活开支等有效手段,大大提高了剧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如能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广纳博采,必能长久流传,生生不息。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