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黄连种植文化研究论文

黄连种植文化研究论文

一、黄连种植技术文化

1.1采种育苗

1.1.1采种。黄连生长周期长,达5~7a,黄连种子的采收有一定的选择性,随着黄连移栽后苗龄的增加,黄连开花率和结种能力也随之提高。连农对不同黄连苗龄结的种子有不同称呼,依次称为“暴生”、“试花”、“红山”和“老红山”,连农多采收苗龄大、量多质优的“红山”和“老红山”种子。在此基础上还选择植株粗大,分枝多且叶色正常无病害的黄连作为采种植株,再选择果实饱满的黄连种子作为采种对象。采收时间多在立夏前后10d的晴天,避开早上的露水,为的是避免水分过多种子难以从果壳内脱落。采种时将果实连同果柄一起剪下,轻轻搓出种子或将果柄堆放于室内阴凉处二、三天后,待果壳裂开后抖出种子,簸去杂质、扬去瘪子,或用清水选种,去掉瘪子和果壳。黄连种子有休眠特性,经半年的贮藏即可解除。贮藏环境影响着种子的存活率,低温和一定湿度的条件下则能保持种子的生命力。其种子贮藏方式有层积法和洞藏法:洞藏法是在屋舍周边选陡坡挖一洞,洞口稍朝下,以防雨水流入导致种子霉变,挖好洞后将1∶3拌有湿沙的种子用口袋装好置于土洞内,洞口置树枝荆棘防止鸟啄。层积法是在荫蔽的、排水良好的坡地挖一浅床,周围开挖排水沟,在床内先铺一层湿沙,接着铺一层3~5cm厚的种子,再盖一层湿沙,之上铺一层腐殖质土壤,最后撒上渣叶枯草[5]。

1.1.2育苗。育苗一般在立春前后进行。方式有粗放型育苗(毛林育苗)和精细型育苗(搭棚育苗)。粗放育苗即是选择腐殖层厚的阴坡杂木林,除去杂草灌木之后,将种子撒于毛林,待第二年春天发芽即可,此种方式简便,但连苗管理不便且出苗少。所以连农多采用精细育苗,精细育苗则是选择半阴肥沃土地,经挖棚、整地、搭棚、开沟作厢之后,将种子和细腐殖质土或干牛粪拌匀撒于厢面,然后用树枝将厢面拖平,使种子更均匀、也能和土壤更好的相接触,期间要勤除草、施肥。虽然这种方式劳动量大,但便于管理,出苗率高且苗好。

1.2搭棚栽连

1.2.1搭棚。首先是选地,接着是砍山(砍脚荫),将树木杂草齐地面砍断。再就地选取棚桩、檩子(领子)、横杆等(图1)。之后就是砍桩、立桩,即把选好的棚桩下端削尖,上端砍成凹形碗口状。立桩(櫈桩),即双手紧握棚桩高举用力扎进土里,反复数次,棚桩稳固即可。桩与桩的间距一般以“横5顺6(尺)”的老规矩来确定,也有以檩子的长度来决定桩之间的距离,则是“连头带尾3个桩”。再依次安上檩子、横杆,并用树枝、竹子盖棚,荫蔽度要达到80%左右。接下来便是整地(挖出树根草根,拣净杂物)、翻土整平、开沟作厢,厢宽一般约1.2m,沟宽15cm左右,深约10cm,厢长依地势而定。之后施基肥(农家肥),再把烧熏过的泥土(蒸泥)倒入厢面,即可移栽连苗。上述劳作一般在冬季进行。

1.2.2栽连。连棚搭建好之后,春、秋两季均可移栽连苗,称“春排”和“秋排”。土家连农对于连苗年限不同有不同称呼,播种后第一年生长出来的连苗称为“一年青”,较少移栽,第二年春分前后的连苗称“老叶子”,小满前后的连苗称“墩苗”。小满前后是连苗移栽的最佳时期,大多按照方9~10cm的窝距移栽,并形成了“春栽宜浅,秋栽宜深”的经验。为防止牛羊野兽进入,加之刚移栽的连苗极怕阳光,栽好连苗后还要拦好棚边,仅留一小门进出。

1.3连棚管理

连棚管理主要包括补苗除草、施肥培土、连棚修补等方面。

1.3.1补苗除草。黄连移栽后一二年内,常有死苗缺株现象,需及时选用大苗、壮苗来补苗,确保黄连的种植密度。连地前两年杂草较多,每年要除草4~5次,并用竹撬松土,之后每年除草2次即可。

1.3.2施肥培土。黄连是喜肥作物,移栽后10天左右要施一次农家肥,称(刀口肥),能使连苗存活后快速生长,其后每年的春秋两季各施1次肥,一般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黄连根茎有向上生长而又不长出土面的特性,所以要逐年培土(俗称撒灰或上泥)。

1.3.3连棚修补。根据黄连生长年限的不同,连棚的遮阴度要进行调整,移栽后4~5a以前的黄连要有足够的遮阴度。在此期间,由于风吹雨打导致连棚损坏,需在每年下雪之前和春天需修补连棚。移栽5年后的黄连面临采收,在立秋后应拆除连棚,让黄连接受阳光照射,俗称(亮棚)。对于非采种植株,还应在早春黄连抽薹时及时摘除其花薹,以增加黄连产量。

1.4起连加工

1.4.1起连。收获黄连的最佳时节是霜降到立冬,称起连(图2),用两齿铁抓从连地里抓起黄连,抖落附着的泥沙,再用专用剪刀剪去黄连须根和叶片,留下根茎部分,得到鲜连“砣子”。

1.4.2加工。鲜连“砣子”含有大量水分,附着许多泥土、须根、叶柄、芽苞等,需要进行干燥加工,统称“炕连”。其工序有“毛炕”、“细炕”和“打槽”(图3)。(1)“毛炕”就是把采收回来的鲜连“砣子”按中间厚,两边薄的形式铺于炕灶上,用柴火加热烘炕,火力开始不宜太大,温度约60℃,逐渐升至90℃左右,并不时翻动黄连,还需用铁耙捶打、搓揉黄连,直到大部分泥土脱落和水分蒸发为止。(2)“细炕”即是把“毛炕”过的黄连按照“砣子”的大小和干湿程度分为4~5个等级,再从较大较湿的黄连等级炕至和下一等级干湿程度相当时,依次兑入,火力由小到大,勤于翻动,炕至完全干燥。(3)“打槽”则是把炕干的黄连趁热装进竹制槽笼,盖好门盖,两人、四人或八人,各抓一边,提起槽笼,朝着两头站立的方向作来回猛摇抖动,借助黄连相互冲撞和槽笼的凹凸纹理摩擦功能,去除残留泥土、须根、叶柄、芽苞和鳞片等。边摇边检查,直到黄连光滑无根须为止。最后除去杂质和异物,得到黄连成品,称为统货。

二、黄连种植的文化生态观

黄连种植文化生态观是在一定地域条件下,土家族连农在生产、生活历史实践中发展形成的。在长期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必然受到自然的影响和制约,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们就需因地制宜,尊重和保护自然,这里面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风俗习惯等,显示出土家人民的生产智慧和技能,也是黄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土家人在刀耕火种的历史长河中,认为山石土地、风雨雷电、动植物等都是有灵性的。朴素的自然崇拜导致了土家人的多神信仰,反映出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正是如此,形成了土家人独特的生产、生活禁忌和经验习俗。黄连种植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对森林造成了破坏,但土家族人民历来对造林护林都十分重视,如“封山林”是任何人都不能砍伐一竹一木的。该地区采伐竹木也很有讲究,坟前屋后的大树一般不能轻易砍伐,称之为“风水树”,认为较大的古树有神灵的庇护。以神灵的名义约束着人们的活动,使该地区人们生活在“茂林修竹”的良好生态环境中,通过保护环境、保护万物来求得自己的安宁。土家人认为不仅不能对大自然进行随心所欲地索取、掠夺和破坏,而且要怀着一种神圣的敬畏加以保护。正如佛教的“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毁坏自然则等于毁坏人类自己,一定会有恶报。正是连农总结的“栽连必栽树,起连还山,永续轮作”,“山清水秀地方兴旺,山穷水尽地方衰败”的生态智慧。地理条件制约着黄连的品质,连农在选择连地时很有讲究。根据黄连“喜阴喜肥”的属性特征,连农会选择阴山或日晒时间短的半阳山,且土壤肥沃、腐殖质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山腰、山脚和槽地作连地,坡度不宜太陡,有利于水土保持和降低连农的耕作难度,因地制宜,同时也保护了生态平衡。连棚过去均用木桩支撑,高约180cm,上用树枝、竹枝均匀覆盖,荫蔽度要求达到80%左右,才能保证连苗足够的荫蔽度,树、竹叶子落完后要再盖棚,需要砍伐大量竹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土家人就发明了“免砍木竹搭棚遮荫技术”,就是采用内有冷拉丝的水泥桩来替代以前的木桩,棚顶盖70%~75%的遮阳网替代传统的树枝、竹叶等遮盖物。为了缓解连、林争地矛盾,保持生态平衡,黄连科研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研制了“林间栽连”、“熟地轮作”等技术。连农也运用“套种”、“隔年种”来改良土壤结构。尤其是在近些年,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为保证林木不被过度砍伐,维护生态平衡,都采取连、树套种的方式来实现森林再造(图4)。即在每个棚桩旁栽一小树苗,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连和树木一并生长,还起到了给黄连遮荫的效果,黄连收获时,树木已成林。这是连农因地制宜、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即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黄连种植换工习俗,体现土家族协作精神

土家人民有着生产、生活互助的优良传统,以集体协作方式同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抗争,即今天帮这家、明天帮那家,称换工(换活路)。换工承载着该地区的民俗文化,体现出土家人的协作精神,是土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连种植过程中在栽连、薅草、起连、炕连等季节性强、劳动量大的农活时,换工是常有的事,正如清代竹枝词“换工男女上山歌,处处歌声应锣鼓,但汝唱歌莫轻薄,那山听得这山坡”[6]。这直接描写了换工的场面。换工的主人家推豆腐、煮腊肉、备烟酒、茶水以及较丰盛的菜肴“九大碗”热情款待做工的亲朋好友,午饭之前土家人还有“过午”习俗,即吃土家族的“阴米茶”,用猪油炒煮阴米,混上甜蜜的米糟,煮上几个荷包蛋,起锅即成“阴米茶”。“过午”既让连农得到了休息、补充了体力,也是主人家热请、好客的体现。“换工”集体劳作时,土家人尤爱对歌,人们说着趣话(玩笑话),互对山歌,吼出的是粗犷快意,轻吟的是点点心事,唱者有心,听者有意。可谓“黄连棚下弹琴(情),苦中作乐”,是辛苦劳作里的休闲,更是土家人民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换工这种齐心协力、不计回报的互相帮助,正所谓“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体现出土家人民“济人积德,助人为乐”的协作精神。

四、黄连生产民间文化,反映土家族人生哲理

土家人民以黄连“苦”文化为中心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有黄连传说、黄连雕塑(图5)和以黄连为题材的顺口溜及碑文等。县流传着黄连来历的动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黄水一个名叫黄连的男帮工,他以身试毒,用一种非常苦的野草救了主人家里暗恋的女儿,女孩对黄连说:“这是一味好药,就是太苦了。”正谓“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女孩全然不知黄连的心思,黄连“有苦难言”,黯然神伤,便带着苦恋死在女孩家中。临死前女孩才知道了他的心思,为了纪念黄连,人们便把这种清热解毒、味道苦涩的中草药称为黄连”[7]。黄连为了女孩愿意付出一切,包括他的生命,诠释了爱情,此乃传统无私奉献的爱情观的体现。以黄连为载体的民间俗语有很多,如“黄连苦、种黄连更苦”、“吃过黄连苦,方知蜜糖甜”等,道出了连农的艰辛。种连虽是一件非常辛劳之事,但该地区连农苦中有乐,种下了希望,收获了幸福。对于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人们痛恨不劳而获的老鼠,用“老鼠咬黄连,自找苦吃”表达不满,更是警示人们要辛勤劳动,不要坐享其成,否则就是自讨苦吃。连农还将黄连文化镌刻在墓碑上,以黄连比喻养育子女之艰辛,歌颂了父母的德行,也体现出子女的孝道。如黄水镇青杠坪组郭氏合葬墓上的《墓序文》:“吾母为人操尽心,她比黄连苦十分。养儿育女坡上行……”[8]。总之,这些不仅反映了土家人的现实生活,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和连农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反映出土家族人民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黄连文化发展策略

传承黄连文化、传统种植工艺,对土家族连农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利用黄连文化,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首先必须发展黄连产业,黄连作为黄连文化的载体,政府部门要结合实际,发展黄连种植产业及深加工,提升黄连的附加值,增加连农收入。如黄连花薹可用作饮食开发,可炒可凉拌,不但口味极佳,还具有保健养身作用(图6)。加强以黄连花为原料生产的黄连花茶的宣传,拓展销售渠道。其次是转变观念,让连农能够正确认识黄连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促进黄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结合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黄水药用植物园,做好黄连生态旅游,彰显复杂的种植工艺和独具特色的黄连民俗文化;三是建立黄连文化博物馆,提高黄连市场文化品位。如集中展示黄连生产技艺、加工工具等物质文化,以及广泛收集以黄连“苦”为题材的创作作品、研究成果等。这些做法无疑可以加大社会对黄连文化的关注,同时也将促进黄连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作者:马玉峰余继平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