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学视域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人学视域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摘要】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为了实现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有必要“回到马克思”,以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为指导。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即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征是自然历史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现实中的人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与揭露中发展他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的社会发展理论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意境深远,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其实践思维方式的指导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区别于前人的发展理论。就其理论中最基本、居于主体地位的部分而言,可以归纳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1.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1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关于人的研究可以说是哲学永恒的主题,哲学基本问题的解决都绕不开这个主题。很多哲学家就是在如何解释人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理论是否科学,是否具有说服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对人的理解。人的理解经历了不科学到科学,非理性到理性的时期,到马克思才真正实现了把人从天堂降到人间。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要真正认识人,必须到人的社会实践中去理解,否则无法把握人的实质。人不是虚无飘渺的,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劳动是形成人的催化剂。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从事各种劳动,劳动使人从猿人中分离出来。人的需要形成改变物化世界的内驱力,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之下,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变革社会不合理的因素,使社会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人的社会实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人又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自身需要的满足。这种循环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促进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人类能动的、自主的作用于客观物质,改变它们的存在状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马克思在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把社会自在发展与人的自觉能动性有机的统一起来,他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在于人的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在人类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活动中完成的,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靠人类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社会发展的自行演变离不开人的活动的参与。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并受益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引起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后产生的结果,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出的物化成果。

1.2人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马克思指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开来的根本原因,不是由于人有思想,而是由于人类有了生存与发展需求并开始生产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需求是人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动机和最初目的,是社会之所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①。需求的产生和满足是人类进行所有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需求的实现和利益的满足是社会形态更迭的内在原因。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阶层或阶级为达到自己的需求和价值,就必须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桎梏,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就像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落后封闭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握有经济实力的资本家不甘心封建贵族的压迫,所以革命风暴很快就席卷西欧。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变革的实质是新物质利益的关系取代旧物质利益的关系,调整人们获得物质利益的方式。一般情况下,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阶层将掌握国家政权,享受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成果。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而其中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需求发挥了主要作用。只有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才能获得持续长足的社会发展。否则,它会延缓甚至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步伐。

1.3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实践思维方式指导下,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的理论视角不同于那个时代其他哲学家。他认为,要准确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融入到人们活动的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他从生产方式这个核心概念出发,认为生产方式的变动是社会发生变迁的关键。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创造性的把人类历史分为前后相继的社会形态,形成了马克思的经济形态理论。其中,1859年的《序言》中的一段话是这表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几个时代”[1]。人在对自然的改造中创造着物质财富,生产力就代表着这一改造的实际程度和能力,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获得发展之后,人们又会自发的对社会有机体加以改造,他们通过改变、调整或完善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来促进实现社会的制度文明。而人们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成果则体现为社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整个有机社会。他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进而推动社会历史车轮的前进。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并推动着这三种文明的发展,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这三种文明就如无源之水、无水之木,毫无生机。

1.4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形态更迭的时候,都是从人的主体这个角度出发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社会发展的研究,他提出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作为“历史之谜的解答”,“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在于“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②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只有实现了人的发展,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当然,社会发展的程度也是由人的发展程度来决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一定是能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了辩证统一:一方面,社会进步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其发展程度决定着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空间;另一方面,人的发展程度为社会形演进提供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因此,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由抽象的人性要求降落到了“人间”,使它与一般的人道主义与乌托邦空想区别开来,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2.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特征

2.1自然历史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初版序中曾经明确宣布:“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③”因此,社会有机体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它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着其固有的、本身的、客观的发展规律,违背了规律,会受到社会的惩罚。然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性并不排除主体的自觉活动,主体也并不是只能一味盲从历史。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改变规律运动的形态和途径,为主体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且,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目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发展从属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人一经产生,就发现了自己与自然物不同的地方,他们试图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社会发展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人类和人类社会,那只是自然,只有变化和运动,谈不上发展。自从有了人类,整个世界充满了活力。在人的改造下,大自然变得愈加美丽。当然,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性和主体的自觉活动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这使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区别于以往社会理论。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的发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角度,也没有落入主观唯心主义的窠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人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参与,让社会规律表现为各种有目的活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总的趋势。这种总的趋势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就会表现为社会有机体不断完善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从社会运动方向来看,社会的发展总是趋向于人的全面解放的终极目标。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性和主体的自觉活动性的统一。总之,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是客观与主观,主体自觉性与自然历史性并重的理论,是科学的。

2.2合乎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实践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实现了合乎目的性和合乎价值性的统一。发展观的合规律性这一特性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性,较好的解决了“如何发展”这一主题。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从本质上阐述怎样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从生产方式出发,强调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地位。因此,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观的合目的性这一特性体现了发展观的价值诉求,是要回答“为何发展”这一问题。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是一种重视人的价值的发展观。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的不断发展就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并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离开人的价值追求,离开满足人类的需要都是毫无意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是统一的,并不互相排斥。即目的本身就要合规律,否则人的需求得不到实现。规律本身也要合目的,这才是真正的合乎规律。社会发展之所以是合乎规律的,它本身内在包含了当代人的现实需求,人类在现有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追求自身的合理需要的满足,社会才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是属人世界的规律,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在人的活动范围内不存在可以概括一切的客观规律。在这样的情况下,客观规律就不再是在自在条件下自发地发挥作用,而是在人们设定的自为条件下为了人类的特定目的而服务的。人类在认识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造劳动工具,不断改进工艺,让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工具或者自然界就不是“自发”的发挥作用,而是加入了人类目的,人类的外部世界不再是单纯的与主体对立的客观必然性,而是人认识到了的内在于主体的必然性。社会发展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规律告诉人们,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外部世界,改造自身,从而促进人本身、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张雷声,张宇.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6.

[6]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戴柳 单位: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