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学思想管理

人学思想管理

摘要摘要:易学是"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利用自然现象以求人事、关心人之学。但不无遗憾的是从来无人把"易学"作为人学来探究。本文认为易学即人学。人学是关心人,探究人的学问,易学从人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基础上探索人在自然界的形成、演化以及人性的内容等。在解释《易经》的系统中,阐述了人其所以为人的内容,从天地设位、大化流流行、三材之道、性命之理、裁成辅相、弥纶天地、情见乎辞、继之者善、自强不息、人文化成等十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古老的人学系统。

摘要:易学人学生命道德构建

易学即人学。易学是探究《周易》流传和演化的学问,是通过《周易》占筮体列、卦爻象的变化以及卦爻辞的解释而展开的,它有自己的概念、术语、范畴等,形成了一套特定的体系,构建了易学的概念系统。这套概念系统本身就是一种人学体系,或者说包括了丰富的人学思想,本文正是从这些内容中论述它的人学思想。易学发展到今天,《易》和各门学科相关,不知为什么反而和人学没有关系。人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名称,已经流行了几十年,人对自己的探究则是古已有之。人学无论是怎样难于确立,它总是对人的把握、关心,突出人的价值,是解放人的学问。《易经》又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在逻辑上应包括了人学内容。但值到今天,无论是思想史、哲学史还是专门的易学著作、论文,都不去探究易学中的人学思想,也不从这里起始,即是人学自身也不去探究易学中的人学内容。易学是古老的人学。何说易学是人学摘要:其一《周易》本义是揲蓍求卦,利用爻象和卦爻辞去占断人的吉凶,即关心人自己。按朱熹所说,《周易》本义?quot;画卦以示","示"就是人的新问题;其二,易学所显示的神妙莫测的形式,高度凝聚的聪明,其基础和内涵就是人这一最为复杂的内容的构建,脱离人易学不仅不可解,而且易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其三,在《易》的经文和《易传》十篇不同的文字中?quot;人"字大约出现了182次,只有"人"字出现的频率最高,虽说"人"字出现的频率之高,并不能就此断定易学是人学,但"人"字出现的频率之高多少透视这一神秘体系的人学信息;其四,假如说构成八卦的元件符号是"-"摘要:"--",这两个符号也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易学虽是"究天人之际"的,最终只能是关心人,探究人。

《周易》作为占卜之书,本来没有如此深奥复杂,深奥复杂一般人无法操作,也接受不了,我们的祖先在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这样的聪明,乃至今天一般人还无法理解。《周易》的深奥复杂只在于它是人的新问题,探究的内容就是人自己并且自己能够感受到,但后来的解说脱离了人学的基本内容,使它哲学化、道德化、神秘化,假如我们再将它回复到人学上来,以人为基础,易学不仅就是人学,它的内容也就实在朴实了。

1.天地设位。《易经》本无天人关系命题,但在卦辞、爻辞中已拿自然现象求问人事新问题,就已蕴含了自然和人融为一体的观念,即自然现象拟人化。在解《易》的作者群中,"天"和"人"的生命现象相联,《系辞上》说摘要:"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有了"易"在其中"才有"天地,这"易"是什么?易有所谓三义(变易、简易、不易)之说,易传的作者们认为,"易"最根本的本义生命意义。人所处的这个世界,没有"生命"的出现就是"死"的,有了生命意义才有乾坤,即天地。在卦象的"三材"之中,没有"易"就没有乾坤之分,这里的"易"显然就是指"人"。《系辞上》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易不见"即没有"易",也就没有乾坤("息矣")。每卦象由于"易立乎其中"才有天地之分,也就是说有了人才有天地之分。"易"也就是指生命意义。《易传》称之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上》)。生出什么?生出生命,简称之"生生之谓?quot;。"德"者得也,亦或"得"到了生命。生命来自于"天",生成于"地"。这就是乾卦《彖传》所说摘要:"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卦《彖传》说摘要:"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的内在含义。这"生"来自哪里,"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学对"构精"作了生动的描述。《系辞》说摘要:"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非曲直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是构精的行状,也是"人"是天道所生的基础和前提。

2.大化流行。有了生命意义才有天地之分,天地又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易学的作者们认为,人所处的一切都具有生命意义,正是有生命意义才有发展、演化、发展、演化是由生命意义所引起,只有生命才是真正活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在易学的系统中,首先将乾坤二卦视为父母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里的父和母,真正的本义当然不是指自然是大父母,而是在生殖的意义上才是父母,即生命意义的泛化。人间的父母生出子子孙孙,人来自于自然,现实中的人是这样,自然也亦如此。"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自然是由于有了生命才以发展、演化,人是其中的一个种类,人类是这样,天、地也是这样。正是因为天、地、人都是这样,拿自然现象求问人事新问题才有意义。我们的祖先才会相信揲蓍求卦、利用爻象、卦爻辞占断吉凶才是真实的。丰卦《彖传》说摘要:"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和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况于人","况于鬼神"说明人和鬼神都是一样的。易学的作者们为什么都认为,天、地、人是生命化了,或者都视为了活的存在。这并不是他们别出心裁,无中生有,这是由远古思想遗承和《易经》本义决定了,解《易》者们必然如此。首先是有灵论。人类祖先认为万物都有灵、都有神的存在,即所谓的泛灵论、泛神主义。泛灵论、泛神主义实际上是把一切都视为有生命的存在,活的东西,"原始人在其观念中,把灵魂和精灵最初明确地理解为一切产生的原因?quot;[1灵魂和精灵本是人的存在,原始人则认为万物都是这样,而且是"生生"之源,于是万物也就是活的。其次是生殖崇拜。在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确实是种普遍现象。《周易》的阳爻-阴爻是构成八卦的两种"元件"符号,八卦同阳爻"-"和阴爻"--"构成。近代有学者认为,"-、--"是男根女阴,"-"表示男性的性器官,"--"表示女性的性器官。这的确不是无稽之谈,是"近取诸身"而来,正是这两种深层次原始观念的支配,既构成了《周易》的整体框架和深层次的内容,解《易》者们自己也存在这种观念并深深地悟出《易》的秘密和信息,在大化流行之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和万物同源。

3.三才之道,人为天之始,地之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在生命意义上,易学认为人和自然不仅有着内在地联系,而且天、地也是人化的存在。自然有了生命的意义才有了发展、演化,而人又不同于自然的存在,和天地不同。易学中的《易传》先把天、地、人并立起来,视为三材。然而在三材之中,人是非常重要的,"三材"之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系辞下》说摘要:"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这里虽是指卦象卦位,即每一卦都有六爻,每两爻组成一"材",共有三材。但这每一材都离不开人,人居中心。不是天、地之"材"能脱离人的存在,而是离不开人这"材",人之道和天、地之材是统一的。那么"三材之道"的内容是阴和阳、柔和刚、仁和义。《说卦传》说摘要:"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和阳,立地之道日柔和刚,立人之道日仁和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在这"三材"的内容中,人之道和"阴和阳"、"柔和刚"相联在六爻之中,中间两爻代表人之"道",上联天,下联地。天、地、人在六爻中统一,而人则居中心地位,这里又开始把人和物区别开来,暗示了人有突出的价值。

4.性命之理。易学的作者们在《说卦传》中说摘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对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这里的"穷理尽性",主要是说《周易》揲蓍的步骤和人的天命人性相契合,是如何顺应了天命人性。那么"性命之理"的内容是什么?"人之道日仁和义",只有人才有仁和义,这就是"性命之理"的内容。人的仁义是和"阴和阳"、"柔和刚"联系在一起,仁和义也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内容。《易传》的作者们认为,生命是一个生化系统,是发展、演化的,仁义也就是从生化系统中发展而来,这是"顺性命之理"的基础。这"顺性命之?quot;意味着有道德目的性,向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即从物到人到仁义,最终便展示出一个"进化"的图式。《序卦传》说摘要:"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有所错。"易学把《易》解释为宇宙生化系统,人类在这个生化系统的变化过程中得以形成,这是"顺性命之理"而形成"性命之理"的内容,所以"性命之理"是易学中人学思想的一个起点,它包括了三层意义摘要:一是生命化,二是道德化,三是进化。易学中把天地自然看成是生命的存在,这是拟人化的,人的生命又来源于天地自然;人成为人还在于人有了仁义,只有人才有仁义,没有仁义就没有"性命之理";有了生命便有了合道德目的性的进化,构成了人类进化的一幅自然历史画图。这三个层次既是人性的内容,也是人的存在。

5.裁成辅相。易学在解释《易》中,认为天地人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顺性命之理的过程中,使自己从天地自然中进化出来,进化也是顺性命之理的实现过程。在进化之中,人必然有同于自然物的存在,在进化中人形成了特有的内在的潜能,人能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智力,即《易传》所说的"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顺天"、"应天"中布置人事生活。革卦,彖传》日摘要:"天地革而四时万,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是说人的行为,既要顺天道,又要尽人事,把握好时期就能取得成功,就能布置自己的人事生活。泰卦《象》日摘要:"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对自然物加以改造、调整(裁成),从而使其符合人的需要。在《乾文言》中有摘要:"夫大人者,和天地合其德,和日月合其明,和四时合其序,和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晨不仅是人和"天地合其德",而且还有控制利用自然规律,即裁成辅相之意。王夫之对此作了总结,他说?quot;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者天地之心"[1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能行裁成辅相之道,能利用自然创造物质文明,即时能布置自己的生活。在易学中,人的这种潜能是内在于人的存在,是人自己所具有的,乾卦《彖》说摘要:"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文言》说摘要:"利贞者,性情也。"这是指人先在地具有这种改造世界的内在潜能,即"资质也"。

6.弥纶天地。易学中认为《易》能"弥纶天地",而其内在的本义则在于说人能熟悉天地。人有一种熟悉能力,有一种理性精神。《系辞上》说摘要:"《易》和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湿幽明之故?quot;"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湿鬼神之情状"。人能够熟悉"天地之道"。而且在古人的心目中,鬼神是最为神秘的,人也能熟悉它。《系辞上》说摘要:"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人在天地自然中,能够"开物成务,冒天之道。"易学认为,这是因为人能从生命活动中心得到人和自然的内存关系。"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和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人按客观存在去熟悉对象,也按自身的存在来构造天地自然。"近取诸身"即人按自身的存在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对象,所以天地自然之所以如此存在着,能够在《易经》的结构图式中找到它存在的道理。世界其所以是这样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在这里,也就是上面的"易和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传》认为,包牺氏在熟悉天地自然中,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把天地自然的实际存在构建成一个宇宙结构模式,这个符号化的结构模式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而且这个无所不包的符号结构模式又是"天地准则",是人自己的存在("诸身")。所以人也就必然能熟悉天地自然,人有"弥纶天地"的熟悉世界的内在潜能。

7.情见乎辞。人非草木,熟能无情。人成为人必然有"情"的存在。情是人生理、心理活动的内容。在易学中,不仅认为人有情,而且情是普遍存在的,即万物都有情。《系辞下》说摘要:"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学认为情和生命意义的内在本质相一致,圣人的情怀表现在卦辞和爻辞中,即"圣人之情见乎辞"。所以刘勰说摘要:"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1这些内容在易学形成的时代,"人情"之说也已形成,这个时代对人的情欲不是要受到压抑,而是要发展人的情欲,并探究它的形成和表现等。假如说情之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欲。[2在易学系统中已系统地得到了探究,而且把欢悦喜笑、悲伤哀怒、悲欢交替、男女爱情等表现得栩栩如生。如摘要:《无妄》卦摘要:"无妄之疾,勿药有喜。"人患了病不用药值得欢喜。《家人》卦摘要:"妇子嘻嘻。"即快乐嘻闹。《井》卦摘要:"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恻"是凄恻。《艮》卦摘要:"不拯其随,我心不快。"《离》卦摘要:"出滋嗟若,戚嗟若。"泪水不止,多么痛苦。《同人》卦摘要:"先号啕而后大笑,大师克相遇。"这是悲欢交替。《咸》卦摘要:"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咸其辅颊舌。""亲她的脸儿,吻的嘴和舌(王明语)。男女青年婚后多么亲热。《屯》卦摘要:摘要: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失恋后又是多么痛苦。易学不仅把"情"表现得栩栩如生,还熟悉到乐极生悲的辩证关系。如《豫》卦六三摘要:"盱豫,悔;迟,有悔"。易学中,"情"是人生命意义的内容,是人的本质属性。易学欣尝真实情感,实际上是关心人,布满着对芸芸众生的感情。

8.继之者善。坤卦《文言》日摘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是一个道德新问题。易学探究人是从阴阳关系入手,阴阳在人便体现为男女。有男女便有了人,男女为人类演化的开端。首先经过群婚阶段,"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3覆前不覆后,是只知蔽前遮羞而不知蔽后而御寒,"遮羞"产生了两性意识,羞耻观念,从而萌发了男女有别之礼。?quot;男女"到"夫妇"关系的进一步形成,使母系大家庭发生了分化/有了分化就需要有维护这一机体正常运行的东西,如男女有别之礼就是在维护着男女关系。这样就在原始两性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等,夫妇之道就成了易学中道德的起点。《系辞上》说摘要:"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也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人之道从阴阳之道开始,阴阳在易学中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它可以演化为不同的存在、符号,如在此既体现为男女的实在存在,又是"道"的别名。阴阳体现为男女,阴阳也就是人的存在,阴阳的演化又使道德成为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存在,完成了人之为人的目的,即实现为善的最终目的。道德成为人的存在,就是《易经》乾卦卦辞的"元、亨、利、贞"四字,《文言传》解说为天之"四德",又称仁、礼、义、事。这"四德"成为了人德性的内容,即实现了"继"的内容。《文言》日摘要:"元者,善之长也。""元"即首,是开始。在这里"元"是善的开始,善也就是人德性的起点。这说明"继之"(善)还只是人成为人的实现过程,即人继之而有了善,有了善还只是开始实现人性的目的。人还必须使"病况"成为人性的内在存在,即《易传》认为的,人还必须有敦厚的仁德,有泛爱万物的精神。《系辞上》说摘要:"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人要有一颗仁义之心,和天地合其德。《系辞上》说摘要:"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天地之道为阴阳刚柔,人道继善成性,故为仁义。这"成性"简单地说就是和天地合德,以人合天,以道德为楷模,效天而行,为"成之者性也"。即使"善"(仁、义)成为人之所以为人之性的内容。既"继之"又"成之",意味着道德性、历史性统一,人就成为了人。在这里人也就是道德、历史的存在了,"善"是道德的存在"继"是历史的表现。人"继"之"善"才能"成性",意味着人必然是道德、历史的存在。

9."自强不息"在易学系统中,人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有时称"民众""贤人"、"君子"、"圣人"等,这些都是对"人"的不同说法。易学中"人"的内涵,不是以阶级、等级为基准,而是以道德为基准,也就是以人的品格为标准。这样一种标准蕴含了人要积极向上,效法天地之道才可"久"、才可"大",才能为世人景仰,否则就不是"贤人"了。所以易学中是布满了忧患意识,鼓励人积极向上和建功立业的精神。所以《系辞传》说摘要:"乾以易和,坤以科能。易到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人的属性是多方面的,易学认为品格最重要,这在古代人学思想史中是起了奠基功能。乾卦《象》传说摘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传说摘要:"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易学中是相通的,是"奋斗"和"道德"的结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在鼓励人积极向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而且是中华古代人学中怎样做人的基因。所谓"基因"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摘要:一是易学是众多作者全面系统总结人格理论的著作,乾坤两卦是《周易》的父母卦,而乾坤两卦《象》辞的内容也就奠定了这部人格理论著作的基础,易学的所有人格理论都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通。如《需》卦日摘要:"利涉大川",《彖》云摘要:"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易学在强调阳刚时也注重阴柔,阳刚和阴柔协调,如《巽》卦日摘要:"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彖》云摘要:"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这种相通最终是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相一致。二是易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构建了民族实在的人格系统,或者说实在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从产生到今天,无论曾经有过多少苦难,而效法天地,励精图治的精神未改,养成了自强不息的性格,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正如大畜卦《彖》日摘要:"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构建了中华民族实在的人格精神。

10.人文化成。人创造了社会文化,社会文化造就了人。在易学中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成果,就是"人文"。贲卦《彖》日摘要:"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学中的这种思想,长期被注释为人类在熟悉自然(天文、地理),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创造了文化,或说形成了人文精神,但却没有人在创造社会文化中,社会文化也创造了人自己的深层内容。"人文化成"是双相的,在易学中摘要:首先刚柔和阴阳具有相同义,是生命化的存在,刚柔交错生变化即阴阳变化便有了人,人是阴阳的存在,人也就在其中;其次天文、地理和人的活动相关,是人化的存在。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意义和道德性的,即社会性的。天文、地理在易学中从来就不是脱离人的纯物理和生物学上的存在,而是在和人的生命流行中道德化了的东西。"天地之大德日生",复卦《彖》日摘要:"复其见天地之心","元者善之长"等,都蕴含了道德化的内容;最后易学最基本的东西是阳爻、阴爻"-"、"--"符号,在八卦的卦象中,易之三材之道即天人地和于卦中,并且人是在卦象之中,即在卦象上人处在中心地位,这就意味着天地没有脱离人。这三层意义的内容,说明"人文"是双相、"化成"是构建,双相构建使人和文化得以形成,即在这个"生生不息"的过程,达到了所谓真正的、原始的"天人合一",最终便形成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易学中是"天人"关系的结晶。

人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人学的内容"广大悉备",它包括了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具体地说,包括人和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以及人的属性、本质、地位、未来等。人学在本质上是关心人自己的学问。易学正是从这些方面的探究使自己成为了人学。说易学即人学而不是人学即易学,这意味着人学还有易学之外的内容,但易学则是全面系统地探究人,关心着人。易学在上述10个方面就基本上构建了古代人学的内容;天地设位探究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大化流行探究了人的由来;三材之道探究了人的地位;性命之理探究了人的本质;裁成辅相探究了人的价值;弥纶天地探究了人的熟悉;情见乎辞探究了人的属性;继之者善探究了人的历史;自强不息探究了人的品格;人文化成探究了人的精神,等等。易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奠定了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内容,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内容在易学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说。在易学中当然还有许多人学内容,需要进一步探究,但核心则是关心人。易学不是人学也就没有意义了。《系辞》日摘要:"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学是关心人之学。《易》通过揲蓍求卦关注人的吉凶,探究易学中的人学,亦是希望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摘要摘要:易学是"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利用自然现象以求人事、关心人之学。但不无遗憾的是从来无人把"易学"作为人学来探究。本文认为易学即人学。人学是关心人,探究人的学问,易学从人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基础上探索人在自然界的形成、演化以及人性的内容等。在解释《易经》的系统中,阐述了人其所以为人的内容,从天地设位、大化流流行、三材之道、性命之理、裁成辅相、弥纶天地、情见乎辞、继之者善、自强不息、人文化成等十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古老的人学系统。

摘要:易学人学生命道德构建

易学即人学。易学是探究《周易》流传和演化的学问,是通过《周易》占筮体列、卦爻象的变化以及卦爻辞的解释而展开的,它有自己的概念、术语、范畴等,形成了一套特定的体系,构建了易学的概念系统。这套概念系统本身就是一种人学体系,或者说包括了丰富的人学思想,本文正是从这些内容中论述它的人学思想。易学发展到今天,《易》和各门学科相关,不知为什么反而和人学没有关系。人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名称,已经流行了几十年,人对自己的探究则是古已有之。人学无论是怎样难于确立,它总是对人的把握、关心,突出人的价值,是解放人的学问。《易经》又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在逻辑上应包括了人学内容。但值到今天,无论是思想史、哲学史还是专门的易学著作、论文,都不去探究易学中的人学思想,也不从这里起始,即是人学自身也不去探究易学中的人学内容。易学是古老的人学。何说易学是人学摘要:其一《周易》本义是揲蓍求卦,利用爻象和卦爻辞去占断人的吉凶,即关心人自己。按朱熹所说,《周易》本义?quot;画卦以示","示"就是人的新问题;其二,易学所显示的神妙莫测的形式,高度凝聚的聪明,其基础和内涵就是人这一最为复杂的内容的构建,脱离人易学不仅不可解,而且易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其三,在《易》的经文和《易传》十篇不同的文字中?quot;人"字大约出现了182次,只有"人"字出现的频率最高,虽说"人"字出现的频率之高,并不能就此断定易学是人学,但"人"字出现的频率之高多少透视这一神秘体系的人学信息;其四,假如说构成八卦的元件符号是"-"摘要:"--",这两个符号也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易学虽是"究天人之际"的,最终只能是关心人,探究人。

《周易》作为占卜之书,本来没有如此深奥复杂,深奥复杂一般人无法操作,也接受不了,我们的祖先在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这样的聪明,乃至今天一般人还无法理解。《周易》的深奥复杂只在于它是人的新问题,探究的内容就是人自己并且自己能够感受到,但后来的解说脱离了人学的基本内容,使它哲学化、道德化、神秘化,假如我们再将它回复到人学上来,以人为基础,易学不仅就是人学,它的内容也就实在朴实了。

1.天地设位。《易经》本无天人关系命题,但在卦辞、爻辞中已拿自然现象求问人事新问题,就已蕴含了自然和人融为一体的观念,即自然现象拟人化。在解《易》的作者群中,"天"和"人"的生命现象相联,《系辞上》说摘要:"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有了"易"在其中"才有"天地,这"易"是什么?易有所谓三义(变易、简易、不易)之说,易传的作者们认为,"易"最根本的本义生命意义。人所处的这个世界,没有"生命"的出现就是"死"的,有了生命意义才有乾坤,即天地。在卦象的"三材"之中,没有"易"就没有乾坤之分,这里的"易"显然就是指"人"。《系辞上》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易不见"即没有"易",也就没有乾坤("息矣")。每卦象由于"易立乎其中"才有天地之分,也就是说有了人才有天地之分。"易"也就是指生命意义。《易传》称之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上》)。生出什么?生出生命,简称之"生生之谓?quot;。"德"者得也,亦或"得"到了生命。生命来自于"天",生成于"地"。这就是乾卦《彖传》所说摘要:"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卦《彖传》说摘要:"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的内在含义。这"生"来自哪里,"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学对"构精"作了生动的描述。《系辞》说摘要:"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非曲直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是构精的行状,也是"人"是天道所生的基础和前提。

2.大化流行。有了生命意义才有天地之分,天地又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易学的作者们认为,人所处的一切都具有生命意义,正是有生命意义才有发展、演化、发展、演化是由生命意义所引起,只有生命才是真正活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在易学的系统中,首先将乾坤二卦视为父母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里的父和母,真正的本义当然不是指自然是大父母,而是在生殖的意义上才是父母,即生命意义的泛化。人间的父母生出子子孙孙,人来自于自然,现实中的人是这样,自然也亦如此。"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自然是由于有了生命才以发展、演化,人是其中的一个种类,人类是这样,天、地也是这样。正是因为天、地、人都是这样,拿自然现象求问人事新问题才有意义。我们的祖先才会相信揲蓍求卦、利用爻象、卦爻辞占断吉凶才是真实的。丰卦《彖传》说摘要:"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和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况于人","况于鬼神"说明人和鬼神都是一样的。易学的作者们为什么都认为,天、地、人是生命化了,或者都视为了活的存在。这并不是他们别出心裁,无中生有,这是由远古思想遗承和《易经》本义决定了,解《易》者们必然如此。首先是有灵论。人类祖先认为万物都有灵、都有神的存在,即所谓的泛灵论、泛神主义。泛灵论、泛神主义实际上是把一切都视为有生命的存在,活的东西,"原始人在其观念中,把灵魂和精灵最初明确地理解为一切产生的原因?quot;[1灵魂和精灵本是人的存在,原始人则认为万物都是这样,而且是"生生"之源,于是万物也就是活的。其次是生殖崇拜。在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确实是种普遍现象。《周易》的阳爻-阴爻是构成八卦的两种"元件"符号,八卦同阳爻"-"和阴爻"--"构成。近代有学者认为,"-、--"是男根女阴,"-"表示男性的性器官,"--"表示女性的性器官。这的确不是无稽之谈,是"近取诸身"而来,正是这两种深层次原始观念的支配,既构成了《周易》的整体框架和深层次的内容,解《易》者们自己也存在这种观念并深深地悟出《易》的秘密和信息,在大化流行之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和万物同源。

3.三才之道,人为天之始,地之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在生命意义上,易学认为人和自然不仅有着内在地联系,而且天、地也是人化的存在。自然有了生命的意义才有了发展、演化,而人又不同于自然的存在,和天地不同。易学中的《易传》先把天、地、人并立起来,视为三材。然而在三材之中,人是非常重要的,"三材"之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系辞下》说摘要:"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这里虽是指卦象卦位,即每一卦都有六爻,每两爻组成一"材",共有三材。但这每一材都离不开人,人居中心。不是天、地之"材"能脱离人的存在,而是离不开人这"材",人之道和天、地之材是统一的。那么"三材之道"的内容是阴和阳、柔和刚、仁和义。《说卦传》说摘要:"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和阳,立地之道日柔和刚,立人之道日仁和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