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

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

酒的发明,历来有许多传说。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另外还有杜康造酒说、黄帝造酒说、神农造酒说等。考古资料表明,酒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大汶口遗址发现了距今五千年的成套酿酒器具,包括煮料用的陶鼎、发酵用的大口尊、滤酒用的漏缸、贮酒用的陶瓮,同处还发现了饮酒器具,多达100余件。仰韶遗址也发掘出土了小口圆肩小底瓮、尖底瓶、细颈壶等酒具。对于酿酒的具体操作流程,汉代以前的文献并不见记载,后人只是依据这些器具,来进行推断。四川、山东、河南等地出土的画像石上都有酿酒作坊的工作场面。这些画像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酿酒的工艺流程和具体细节。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一号墓东耳室南壁石刻画像的酿酒图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一个横长方形的木案上,并列放置着六个小口、长颈、深腹圆鼓的带盖平底陶坛(或瓮),内可能装置有经过蒸煮的酒米和酒曲,通过发酵即可酿造出黄酒。在每个陶坛前面的案下地上,又并列放置着四个敞口大盆和一个陶壶与一个陶尊,其用途可能是作为承接坛内淋出的黄酒用的。在长案右旁所站立的人,似在观察陶坛内的酒米发酵程度。其下方还雕刻有四人在为酿酒而忙碌,其中一人拿着大口尖底小布袋作过滤酒糟姿态,一人双手端一盆向布袋内倾倒未过滤的酒,一人在向壶内灌酒,一人端一碗坐于席上品酒。四人周围摆置了许多盛酒用的陶壶、陶提梁卣等。”[1]360山东诸城前凉台有一庖厨图画像石,下部也有一部分是酿酒的画面,把当时酿酒的全过程都表现出来了:一人跪着正在捣碎曲块,旁边有一口陶缸应是为了曲末的浸泡,一人正在加柴烧饭,一人正在劈柴,一人在甑旁拨弄着米饭,一人负责将曲汁过滤到米饭中去,并正在进行把发酵醪拌匀的操作。

有两人负责酒的过滤,还有一人拿着勺子,大概是要把酒液装入酒瓶。下面是发酵用的大酒缸,都安放在酒垆之中。大概有一人偷喝了酒,被人发现后,正在挨揍。酒的过滤大概是用绢袋,并用手挤干。过滤后的酒放入小口瓶,进一步陈酿。根据此图可以整理出汉代及其以前时代酿酒的工艺路线:首先把酒曲块捣碎,然后放在陶缸里浸曲,之后过滤,酿酒原料(米)蒸熟之后,冷却,然后和过滤后的曲汁一同放在大口缸内发酵———过滤———装酒入瓶[2]。打虎亭汉墓一号墓东耳室北壁东幅石刻画像的下层,还出现了竹子做的蒸笼。在一个大型的长形连灶上,有四个灶口和四个火门,每个灶口上都放置有釜、甑等,还有好几层的蒸笼,正在蒸煮食物[1]361。竹子编的蒸笼在文献上不见记载,但画像石上有,再现了汉代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了汉画像石的图像记录功能,弥补了历史文献的空白。二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除了古人的遗物之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的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这当然是一种最具体最真确的史料。”[3]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的话,充分说明了汉画像石的历史价值。在我国,汉画像石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大的区域:一是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地区;二是豫南、鄂北地区;三是陕北、晋西北地区;四是四川、重庆、滇北地区[4]18-19。全国范围内汉画像石的发现数量,大概在六千余石。现代研究汉画像石的学者,把这些汉画像石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主要有生产活动、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远古神话、天文星象、祥瑞辟邪、图案装饰等,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画像石以不同的题材,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和法律,成为形象化的汉代史料、汉代百科全书。1973年3月,河南省南阳市王寨汉画像石墓出土一块画像石,上刻一彗星图。此图刻绘在前室石梁下面,画像左边刻有背负日轮的一只阳乌,东边刻一满月,月中有蟾蜍。画像表现的是日落月升的傍晚,日月之间刻有六星连线组成的“∪”形,是省略化的天庙星。月亮右边又有六星也有线相连,是与天庙星相邻的东欧星。东欧星上下各刻一彗星,两彗星皆彗尾向东,彗头向西。依照古代星图,天庙、东欧为南宫朱雀十七度张宿统辖的二星。《后汉书•天文志》载:“王莽地皇三年十一月,有星孛于张,东南行五日不见……张为周地。星孛于张,东南行即翼、轸之分。翼、轸为楚,是周、楚地将有兵乱。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俱攻破南阳……光武兴于河北,复都洛阳,居周地,除秽布新之象。”研究者魏仁华先生认为,此图所绘,即是新莽地皇三年出现于张宿的彗星,而且较《后汉书》的文字记载更为形象生动[5]。文图相映,为历史做了最好的注解。在山东诸城前凉台出土的画像石中,首次发现了一幅描绘汉代刑徒的画像。“画面周围有执笏而坐的官吏,中间在腰佩弓箭手执长刀的武士围绕中,有一群蓬头散发的人,其状悲惨,有的被一个或两个手执长刀或三角刀形器的武士揪住乱发,有的匐伏地上,有的没有头发,这些人就是汉代的刑徒。古人不剃发须,剃掉发须是判罪的刑罚”,这幅画像就表现了对刑徒髡发的情景。汉代刑徒是官府手工业的重要劳动力,还从事国家的各种劳役,是和农民、手工业工人一起创造汉代物质文化的大军。研究者认为刑徒画像是研究汉代阶级关系、政治、法律等的珍贵形象资料[6]。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出土的有纪年的汉画像石刻,则以直接的方式、可靠的形式把历史的瞬间清晰地刻录在了石头上。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全国有纪年文字的汉画像石刻有七十多处[4]36-41。南阳也有发现,如唐河郁平大尹墓主室中柱上刻“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七日癸巳葬千岁不发”,天凤五年即公元18年。纪年汉画像石刻准确地提供了墓主人的姓名、官职、下葬时间、地点等,对研究画像石墓的断代、汉代职官制度、民情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汉画像石作为一种成熟的石刻艺术品,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地位也不可小觑。由于年代久远,汉画像石成为保存下来的研究汉代绘画的实物资料。由汉画像石可以看出汉代绘画的特色:题材多样,形式独特。石刻与绘画相结合,既表现了汉代美术的多样化,也表现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其吸引力和震撼力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画是在汉画石刻艺术的款式、透视方法和精神境界三位一体完整地出现后才得以真正形成,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品种在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完善的”。“中国画成熟于汉代,中国画成熟的标志是汉代石刻画像艺术”[7]。

汉画像石的文化价值

汉代画像石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它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衍生产品上。汉代画像石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其独特的制作技法和艺术风格,奠定了它的艺术欣赏价值。汉画像石的制作,包括绘画和雕刻两种技法。既有绘画的经营布局,又有雕刻的刀工笔法,两者相得益彰,创造出汉代这一辉煌灿烂的艺术瑰宝。具体来说,汉画像石在画面的布置上,既有散点透视的效果,又有留白的处理,完全是绘画的手法。而一块成型的汉画像石,又完全是一件雕刻作品,是浅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品类。刀笔结合,创造出汉画像石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伟大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赞叹说:“唯汉代石刻,气魄深沉雄大。”[8]在艺术形式上,汉画像石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其表现内容,既有神话传说、仙人故事、祥瑞异兽,又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狩猎、农耕、收获、采莲、纺织、酿酒、冶铁、车骑、百戏、宴乐、市井等。这些题材内容以恢宏的气势、疏朗的布局、生动的造型、夸张的变形表现了一个质朴与华美、现实与虚幻、工整与随意、外张与内凝对立统一的精神世界。王建中先生认为,“作为世界东方文化之光的艺术,它(汉画像石)集中国先秦绘画艺术之大成,开辟了中国古代线描、雕刻、彩绘艺术于一体之先河,形成了一部绣像的汉代史”,从而“拓宽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内容”,“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技巧”,“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坚实基础”[9]。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影响深远,可以说从古代到现代,从精神到物质。汉画作为南阳独特的文化遗存,它的各种衍生品也以其独有的艺术品味成为人们收藏的佳品。汉画像石在南阳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国家一级博物馆南阳汉画馆为例,该馆的文化产业,以汉画开发为主。因这个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就是汉画,所以,产业开发也是围绕汉画来展开的。开发的产品主要有金箔汉画、丝帛汉画、汉画拓片、汉画礼品书籍、汉画扑克等十余类四十几个品种。因为文化品位高、文化内涵丰富,丝帛汉画和汉画礼品书籍更是成为河南省文物局指定的对外交流馈赠的专用礼品。南阳市博物馆根据汉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像,开发了七盘舞、建鼓舞、长袖舞等汉代乐舞展演项目,开辟专门场地进行表演,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寓雅于俗、寓教于乐,取得了不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上所述,汉画像石以其在考古、历史、文化三方面的卓越价值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作者:徐颖单位:南阳市汉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