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宫廷园林设计论文

宫廷园林设计论文

一、景致各异,流连忘返

1420年紫禁城建设落成,建成后原本一直有四座宫廷园林,包括御花园、宁寿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建福宫花园。但1923年6月的一场大火将建福宫花园完全焚毁,所以至今只有其他三座园林基本保存完好。紫禁城沿着北京中轴线而建,御花园位于紫禁城内中轴线的北端,也是三座园林中唯一一个建于中轴线上的。整座园林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南北近百米、东西近140米。在这座占紫禁城面积不到2%的园林里,建有二十余座建筑物。它们呈左右对称、主次相依布局,整体紧凑而富丽。加上间或配置的花树山石,更加凸显了御花园的清秀雅致。明代初年御花园建成时被称为“宫后苑”,清代在园林的形制上没有对它进行太大改造翻修,只是更名为御花园。园内别致的亭台楼榭和高耸入天的古柏苍松参差相映,加上四周碧瓦红墙以及雕栏玉砌,的确让置身于此的人流连忘返。位于紫禁城西侧的慈宁宫内有一座慈宁宫花园,是清代在明代基础上新修扩建而成。慈宁宫花园南北长约一百三十米,东西宽约50米,园内有建筑11座,基本呈左右对称格局建造,布局相较于御花园疏朗许多。慈宁宫花园的园林特色主要表现在园内的湖石、花木,其精致程度丝毫不亚于御花园。但与御花园主要供皇帝休闲的功能不同,该园的主要功能是举行宗教活动。因此,园内无论是建筑还是湖石、花木,都自然或不自然地散发出清冷肃穆的气韵。坐落于宁寿宫西北面的宁寿宫花园,始建于1772年,耗时四年建成,是钟爱江南景致的乾隆皇帝下旨修建的。它南北长160米,东西宽40米,呈狭长条状紧凑布局。该园内有独立院馆5个,每个院馆无论是规划还是景色都各不相同。以上三座紫禁城内现存的宫廷园林与一般意义上的皇家园林不同,清代几座史上有名的皇家园林规模都很大,例如承德避暑山庄,占地近六百公顷。皇家园林的建造依山傍水,具有良好的借景条件和设计空间。但宫廷园林很难享有天然的造园条件,由于地处禁宫之内,设计发挥的余地很小。规整方正的平面、高墙深宫的遮挡、可借之景的缺乏,都不利于紫禁城内园林的设计建造。尽管如此,宫廷园林与皇家园林还是有一些共通的地方,例如园林内部建筑功能的凸显。清代皇帝大多有园居郊外的习惯,而且持续时间并不短,尤其以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为甚。因此,园林内建筑的数量、类型、功能就不得不成为设计者、建造者们考虑的问题。清代都城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建筑的功能性。由于北方花草树木开始凋敝的时间早,如果在园林中过多布置植物,很容易长时间表现出一种萧条的景象,所以只能依靠建筑物来占据较高的景象比重。例如在御花园内,整个占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建筑面积,宁寿宫花园中的建筑面积占整个花园面积的比重更高,约为二分之一。慈宁宫花园布局疏朗,但建筑面积也占了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二、突破限制,相得益彰

园林设计和建造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园林建筑和园林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园林的整体美学效果。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家们多用山水为设计构图主体,用植物随宜配合山水,而建筑主要是为了点缀风景和用于观赏,进而实现对田园之乐、林泉之趣的追求。但清代紫禁城中的宫廷园林设计却并非如此。在平面构图设计上,紫禁城宫廷园林非常突出中轴线,用中轴线上的高大建筑统摄整个园林,再与整个宫殿的布局相配合。例如御花园的主要建筑就建在中轴线上,从北至南依次是顺贞门、承光门、钦安殿、天一门、坤宁门。其中钦安殿是御花园内规模最大的建筑。在中轴线的两边,右是澄瑞亭、千秋亭,左是浮碧亭、万春亭,呈对称布局形式。钦安殿则稳稳控制中轴线以及整个御花园。与御花园相比,慈宁宫的对称布局更加严格和明显。尽管它不是坐落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但该园内有自己的轴线。轴线上的建筑从北至南依次是慈荫楼、咸若馆和临溪亭,假山、花坛布置其间。在轴线的两侧,建筑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形制上都一模一样,保证严格对称。宁寿宫花园内也有一条轴线,尽管这条轴线并不直,于北端向东边一侧平移了大约三米的距离,但轴线上的建筑物控制整个园林的效果依然明显。清代紫禁城宫廷园林之所以要用建筑作为造园主要方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周围环境。在四周宏伟的宫殿建筑环绕下,园林缺乏良好的自然环境,如果要和谐统一园林建筑和园林环境的关系,就只能突出建筑的作用,让建筑成为园林主体,其他诸如植物、山水等处于从属地位,赋予宫廷园林在宫廷中的正确地位。宫廷园林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它既要呼应四周的宫殿建筑,又要自然成为园林环境的一分子。基于这两点要求,宫廷园林建筑的大小规模必须适度,既要有足够的气派以统摄整个园林,又不能盖过宫殿建筑的锋芒,同时还要起到将宏伟宫殿与秀色园林相连通的过渡作用,以免宫殿与园林的界限过于呆板。御花园、慈宁宫和宁寿宫的轴线上都有一座高大的主建筑,分别是钦安殿、咸若馆和符望阁。这三座园林里再也没有其他建筑可以与三座主建筑的规模相比。而园内那些中等规模的建筑,则是主建筑向精致小规模建筑的必要过渡。例如御花园中的绛雪轩、养性斋、延晖阁、千秋亭、万春亭等,慈宁宫花园中的宝相楼、吉云楼、慈荫楼等,宁寿宫花园中的古华轩、养和精舍、萃赏楼等皆属此类。三座园林中还布置了主要由游廊相连接的小亭台馆谢,组成空间变化万千的景观,颇有山林意境。此外,建筑造型也是紫禁城园林设计重点考虑的对象。为了让造型富于变化,紫禁城园林建筑多采用四方形、八角形、曲尺形、十字形、梅花形、凹形和凸形等平面组合。瓦顶多采用歇山式、卷棚式、硬山式、悬山式、攒尖式等。其他建筑装饰、彩画等也力求不拘一格、富于变化。这样的建筑造型无疑缓解了宫廷建筑固有的凝重感,高度和谐了周围环境。御花园内建筑的瓦顶最为典型。尽管园内建筑严格对称,但瓦顶样式绝不刻意对称。最重要的钦安殿用的是重檐盝顶,澄瑞亭和浮碧亭用的是攒尖顶,万春亭和千秋亭用的是重檐攒尖顶,四神祠用的是八角攒尖顶,养性斋用的是两头转角顶,漱芳斋用的是硬山顶,延晖阁用的是歇山顶,天一门用的是八角盝顶,御景亭用的是四角攒尖顶等不一而足。整个御花园只有御景亭、玉粹亭和凝香亭所用屋顶样式相同,但它们的瓦顶色彩也是表现各异。灵活多变的建筑造型对御花园园林气氛的烘托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相互烘托,极富情趣

清代紫禁城宫廷园林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园内山石、植物、水面与建筑四者相互之间的结合衬托。众所周知,紫禁城建在一片广袤的平地上,城内造园缺乏自然起伏的地势。有鉴于此,造园必须用叠石砌山的方法人为制造山林意境。由于已经明确园内建筑的主体地位,居于从属地位的山石必须处理好与建筑的关系。建造御花园时用到的几种方法是:精致的小亭台建于假山之巅,仍然突出建筑控制整个园林的作用;以山随屋转强调山与建筑的关系;山石独立成一景,对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御花园内共有三座假山。一为堆秀山,位于钦安殿的东北方,山势高耸陡峭,御景亭建于山顶,成为整个御花园的制高点,很好控制住了该园林的主要景观。此处也是清代皇帝重阳节登高望远之处。一为养性殿前假山,山势曲折,气氛幽古。一为四神祠南假山,假山与露台浑然一体、蜿蜒幽深。而在宁寿宫花园中,假山所占面积比重很大,不仅用作空间的分隔,也用于景观的组织、气氛的调节。从宁寿宫的衍祺门进入花园,横亘于眼前的就是一座假山,一条小石路穿山而过,导入院内,通幽曲径的意境赫然而生。一路往北,经过垂花门便来到第二个院落,院中仅有一小座山石点缀,其余主要为建筑,蔚为疏朗。第三个院落转而又以山石为主,高耸的山峦、相连的洞谷,让人仿佛置身于野外山林。第四个院落的建筑与山石并重,由东向西蜿蜒的一座假山至院墙又向北折,紧邻符望阁。符望阁后是第五个院落,院内空间开阔,西墙置一矮山,山上置竹香馆。宁寿宫花园的五进院落,建筑与假山的比重一直在变化,使整个景致极富自然情趣。紫禁城宫廷园林建造的另一自然环境限制是缺乏水源,设计和建造者们只能采用水法设置和凿池蓄水的方法予以解决,并在面积有限的水池上架桥建亭,方便人们登桥凭栏静观。例如御花园中的澄瑞亭和浮碧亭,慈宁宫花园中的临溪亭都建于水池之上。此外御花园的堆秀山、宁寿宫花园中的曲水戏,都设计修建有水法,为园林增添了活意。紫禁城宫廷园林的另一活意来自于花草树木绿化。考虑到北方冬季绿叶容易凋零的特点,紫禁城宫廷园林中主要种植的是松树、柏树等高寿长青树种,再配合其他品种的落叶乔木、花卉、青竹等,幽雅清静之意荡满园内。花草树木的布置还考虑到了与园内建筑的配合。宁寿宫花园中有建筑名为三友轩。所谓三友,即指松、竹、梅,因而三友轩四周就是这三种植物,非常契合建筑的主题色彩。

作者:阎莉单位: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