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藏区草地气候多变风险管理目标及措施

藏区草地气候多变风险管理目标及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问题,也是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复杂的难题之一[1]。气候变化增加了西藏应对草地生态环境恶化和牧民贫困这两个最突出问题的不确定性和难度,它制约着西藏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1西藏草地资源的特点及重要性

1.1西藏草地资源的特点西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在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下,草地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草地面积辽阔。西藏是全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草地面积为8.3×107hm2,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69.1%,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为6.6×107hm2,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55.1%。二是草地类型丰富多样。草甸与草原草地类型有7个,包括高寒草甸草地类、高寒草甸草原草地类、山地草甸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草地类、低地草甸草地类、高寒草原草地类和温性草原草地类,以高寒草原草地类分布面积最大。三是牧草产量低。西藏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干燥,土壤贫瘠,牧草低矮、稀疏,普遍产量较低。四是草地利用的季节性明显。五是天然割草地奇缺。

1.2从气候变化视角研究草地资源的重要性

1.2.1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资源的需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西藏草地生态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迥异。例如,生态种群组成贫乏,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单位面积生物产量低,抗干扰能力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情况下,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易于被损毁,极可能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恶化以致完全崩溃。因此,从气候变化视角研究西藏草地资源及其产业发展,对于合理开发和利用西藏草地资源、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维护草地生态系统平衡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着很大的实践意义。

1.2.2生态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加强西藏草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西藏是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为数不多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同时还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大的地区。其地理位置特殊,草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达2/3以上,加之宗教影响广泛,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社会矛盾较突出,是全国生态屏障建设、社会稳定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使草地脆弱的生态系统面临不确定性,增加了治理的难度,加之牧民传统生产方式仍然占主导,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十分有限,牧民贫困与西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1.2.3西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的需要西藏地理位置特殊,草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高原对影响我国旱涝分布的气候格局作用明显,是影响我国与东亚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保持地表草地植被和冰雪覆盖稳定性,有利于保持亚洲乃至北半球大气环流系统的稳定。西藏草地是重要的江河源区,冰川发育,湖泊众多,湿地面积大,孕育了许多重要江河,是世界上河流发育最多的区域,对这些江河的水源涵养和河流水文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对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西藏是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拥有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同时还具有我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特殊性,如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拥有西藏所特有的高寒干旱荒漠、高寒半干旱草原和高寒半湿润高山草甸等类型。西藏作为世界上独特的环境地域单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集中分布了许多特有的珍稀野生动植物,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与形成中心。西藏也是全球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并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库之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

2气候对西藏草地资源的影响

2.1热量不足是西藏草地演变的主导因素气候是草地演变最积极、最活跃、最直接的因素,它不仅能决定草地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而且还可以制约草地生物群落在时间上的更替。西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对西藏草地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西藏草地被寒冷低温气候控制的面积达74.9%,这些草地所在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甚至更低,≥0℃的年积温小于1500℃,植物生长期不超过180d。其余的草地则为分布在高原谷地的温暖、温凉草地。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西藏草地比重见表1。热量不足是制约西藏草地生态系统中一切生物学过程的主导因素。长期的低温使高原植物,特别是优良的饲草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如植株低矮平铺地面,便于截取更多的阳光;越冬芽着生在地表之下,并有保护物;植物根系分布于土壤表层,以便利用有限的地温;在有效温度范围内积累有效物质的速率较高。

2.2干旱是制约牧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干旱是西藏气候的一个显著特征。除了高原东南部低海拔河谷地带天然降水可满足植物生长外,广大牧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威胁。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西藏高原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各地差异很大,干旱、半干旱草地占总面积的66%,主要分布在西藏中西部及雅鲁藏布江中上游高海拔地区。西藏草地还存在生理性干旱问题,由于高原独特的低温条件,增加了水分的黏滞度(0℃水的黏滞度约为25℃水的2倍),降低了土壤水分向植物根、茎的输送能力。降水量的年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如拉萨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44mm,多雨年可达815mm,少雨年仅为268mm。西部高原地区的降雨年变化更大,草地的丰欠年差别十分明显。不同水分等级条件下的西藏草地比重见表2。

2.3高原湖泊和现代冰川是西藏局地草地演变的重要因素冰川是江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发源于西藏境内的大河,其源头都有冰川存在。冰川的消融对河流、湖泊的补给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内陆河流的来水量一半是靠冰川补给的。冰川和湖泊不仅能储存物质———水,还能储存能量———温度,因此它们可以调节水热平衡,影响周围气候。西藏高原气候变化,导致许多湖泊水位下降,冰川消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出现冰川消失、湖水干涸。

2.4人类活动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不容忽视人类的生产活动,特别是盲目开垦、采伐和超载过牧,引起局地气候、生物种群和自然景观的改变,也是较为突出的现象。放牧本身不可能直接使湖水下降、湖泊干涸、冰川退缩,但大面积的超载过牧造成土地沙化,致使土地日渐贫瘠,气候恶劣,自然灾害加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草地及其区域各种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将日益扩大,草地演变的速度也将加快。

3西藏草地气候变化风险分析

3.1自然因素导致的风险西藏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对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藏地区1961—2008年间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以每10年0.32℃的速率升高,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增温率,使得季节性冻土呈现退化趋势。区域升温最明显的地区是西部,其次是沿江一线和东南部,冬秋季变暖趋势尤其突出。1981—2008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大部分站点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10.0~75.7mm,而林芝地区东南部、日喀则地区南部年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未来西藏地区气候变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的变化将继续对草地畜牧业、水资源、草地生态系统及相关产业等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对西藏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气候变暖、降水增加的变化趋势有利于牧业生产,但人们更关注其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由于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对西藏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贮量减少,高原冻土下界上升、冻融消融作用加强,进而诱发草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草地退化趋势较明显,草地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等服务功能减弱;在强盛风力和气候干旱的共同作用下,风蚀作用加剧,草地沙化存在加剧的威胁;西藏属高寒草甸和草原区水土保持能力差,气候变暖使西藏冻土消融加快,易加剧水土流失;全球变暖引起部分地区的干旱化趋势,使原生植被群落的优势种逐渐减少,出现大量杂类草植物和毒草类植物;部分地区的湖泊面积缩小,盐度上升,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此外,由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西藏以旱灾、沙尘、洪水为主的气象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和以鼠、虫、毒草为主的生物灾害爆发更加频繁和不规律,防治难度加大。

3.2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草地退化既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经济问题。因为草地退化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常常伴在一起。在很多情况下,草地退化就是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失败关系,目前草地退化可以说与地区人口超载、投入不足、治理不善、粗放型经营方式以及重开发轻治理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人为因素加速了草场的自然退化过程[4],如片面追求牲畜存栏头数、超载过牧、毁草开垦、乱挖草药等,导致草地退化问题严重以及资源和环境的冲突。人为因素不但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增加了针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实施的难度。

4西藏草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目标

4.1生态效益研究表明,每25~50m2的草地就可吸收1个人1d呼出的CO2。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恢复和扩大草原原生植被能够促进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这对吸收CO2、减排增汇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着重要作用[5-6]。西藏草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西藏各类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维护生态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体目标包括有效保护与治理退化草地,提高草甸及草原覆盖度;有效保护高原湖泊、湿地、江河源头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使“江河源”生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保障重要河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沙化土地,提高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和“碳汇”功能;有效保护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使西藏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得到保护,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做出重要贡献。

4.2社会效益西藏草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在遵循自然法则、经济规律和道德准绳的基础上求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的着眼点在于根据西藏草地资源特点和具体的区域特性,寻求一种最适合该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通过有效保护西藏的草地生态环境,促进淡水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宜居的新型高原聚落,以低碳生活、环境优美牧区、清洁能源、高原生态文化为特点,在促进草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3经济效益西藏草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首先是通过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实现草地可持续利用,扩大草产业发展的基础。广大农牧民可通过参与草场保护与建设、沙化土地治理、植树种草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获得报酬和国家的生态补偿。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保护西藏良好的草地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知识密集型草产业,为广大草地区域群众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5西藏草地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措施及建议

5.1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我国已在西藏牧区正式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推动草原生态加快恢复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促进牧民持续增收。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36亿元,以每年90元/hm2的测算标准对禁牧牧民给予禁牧补助;以每年22.5元/hm2的测算标准对未超载的牧民给予草畜平衡奖励;以每年150元/hm2的标准给予牧草良种补贴;以每年每户500元的标准对牧民生产用柴油、饲草料等生产资料给予补贴;进一步扩大畜牧良种补贴政策覆盖范围;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牧区给予绩效考核奖励。西藏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全面建立是一项重要的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为了能真正促进牧民增收、实现牧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执行力是关键。西藏牧区虽然面积辽阔,但人数却很有限,宗教影响深远,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能不能到达牧民手中?到达牧民手中是不是真的按标准执行了禁牧?拿到草畜平衡奖励的就真的未超载?笔者认为,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让广大牧区牧民乃至所有关心西藏牧区的人们都能去监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5.2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和“碳汇”草地建设工程《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草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其中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冻融区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西藏属冻融区和草原区,西藏高原冻融区的主要治理措施是以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重要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区草地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西藏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西藏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草地资源还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草地生态环境建设与“碳汇”草地建设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相结合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保证。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和“碳汇”草地建设工程应包括天然草地保护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

5.3加大提高草地生产力和固碳技术推广力度西藏广大草地缺水较为严重,牧草在生长期内仅靠天然降水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要求,天然割草地面积有限,其他饲草来源也有限,草地牧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应在水热条件较好、避风向阳、土层较厚的局地草地建立以当地野生牧草为主的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并逐步推广季节性畜牧业。应因地制宜利用地表径流、江河湖水及泉水等水资源,在地势平坦的区域开展草地灌溉,不仅可使牧草产量提高,还可改善草地植被质量,成为优良的割草地。如此广袤的草地,既发展了畜牧业,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固碳潜力。为了提高草地的固碳能力,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实践,比如用家禽替代草食性动物,在草地上放置禁止放牧的篱笆,种植深根灌木,种植生物量高的草种等。成熟草地固碳技术应作为西藏牧区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

5.4建立部级草地生态经济示范区西藏草地区域大多不能生长林木,草地在维持良好生态环境中具有独特作用。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功能绝大多数是服务于全人类的,它不是个人私有财产,而是属于社会的资本,没有市场价格。这种情形往往助长人们的非理性消费,成为人们奢侈消费生态资源的温床,结果造成草地退化。结合草地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在严重退化的草场上建立国家草地生态经济示范区。先期由国家投入恢复草地植被,搞好技术示范,探索人口-资源-生态-发展之间良性循环的动态发展模式。通过生态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人口的可流动性特征来适应草地生态的脆弱性,促使草地资源承载力缓慢提高。这样既恢复了草地植被,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7]。

5.5以草业产业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特殊的地理区位、稀疏的人口分布、长期封闭的历史,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极化效应明显、扩散效应受到严重制约,导致了西藏大部分地区至今仍处于待开发的状态。青藏高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既不能用停止发展来维系,又不能用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只能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在保护中求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8]。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西藏应坚持“绿色草产业”发展,加大对草地生态旅游、高原绿色食饮品、绿色草畜产品等草业产业化的投入,大力发展草地区域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和薪柴能源替代工程。草业产业化的实质是草业产业一体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草地资源和农牧民为基础、以社会责任感强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工、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草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经营方式。草业产业化也可理解为草业的现代化,一方面是草业手段和过程现代化;另一方面是草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联结起来的现代化。换句话说,草业产业化是以草地为基础,从种草、利用牧草开始,用动物转化,多层次深度加工,包括食品工业、生物化工等综合利用,是通过生物、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延伸链条、创造财富的系统工程,其发展目标是知识密集型草产业[9],将草地生物链变为效益链和就业链[10]。加快产业化建设的核心是吸引企业的广泛参与,继而带动群众的广泛参与,对于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尤其是与草业产业化相关的企业,国家应该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对于其规模化经营需要的草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11]。西藏草地区域气候寒冷,燃料的消耗量很大,应从现实条件出发修建各种水电站、光伏电站、风电站、地热电站等,实现以电代薪(草或粪),这是进行新牧区建设解决生态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当然,这需要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不但可以解决电力、促使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而且可以培养当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改变当地群众观念,等于提高了当地的造血功能。

5.6将草地气象灾害防治作为牧区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将加剧西藏草地区域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因此气象灾害防治将是草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重要保障性服务之一。以具有专门气象业务素质的草产业技术推广人员为主体,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高原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将培养高素质防灾减灾专业技术队伍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气象灾害防治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必备环节,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同时还要加强灾害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基本环节构建气象灾害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的,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到牧区的瓶颈问题,开展高原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有关要求,编制气象灾害防御分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发展基层气象服务站,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草产业气象灾害保险的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