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质量保障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质量保障研究

当前,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步入优化升级阶段,对从业者需求量有所减少,而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到就业市场当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令人纠心。据统计,2015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22万人1,将会再创“史上最难就业季”。在此,笔者就对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就业质量保障来谈一些看法。

一、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1.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造成供需问题突出

在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教育惯性发展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各地人才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普遍存在。毕业生人数增加与企业难以招到称心人才并存正是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升级扩大已经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如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参加高校招聘会的县镇企业总是应者寥寥。再从现实情况来看,全球经济疲软急剧减少了机械制造、建筑施工、IT等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导致大批的毕业生一毕业就步入了失业的人群当中。

2.学非所有,人才浪费

从笔者所做的追踪调查显示,超过75%的学生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许多知识都要重新学习。也就是说,大批高校毕业生学非所用,知识转化率极为低下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尽管我们承认“知识就是力量”,但是陈旧和过时的知识和技术如何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呢?只有将知识和技能外化为生产力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只有符合社会性发展需要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反之,只能称之为庸才!

3.就业过程障碍较多,分层化问题极为突出

从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就业市场都存在分层现象,毕业学校、所学专业是用人单位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具体来看,一是不同专业会呈现出不同的就业形势。通常来说,机械、化工、自动化等工科类专业就业相对容易,而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术类专业就业偏难;市场营销、财会金融等经贸类专业颇受市场欢迎,而记者、秘书、编辑、行政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等专业即使是考公务员也会受到各种限制。二是毕业于不同学校、学历不同就业形势也会不同。当前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第一学历、最高学历甚至是毕业学校层次做出了限制,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则无缘应聘了。

4.毕业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类毕业生期望过高,只想到一线城市、国有大型企业和知名企业就业,认为大学毕业了就该有好工作;一类毕业生则根本没有想过毕业之后是什么样子,既不了解就业形势,也没有任何人生规划,简单盲从,漫无目的;另一类毕业生忙于升本、考研,一味儿地追求高学历,梦想出国,认为高学历就代表着美好的未来;还有一类毕业生则心理素质较差,思想消极,看到激烈的就业竞争,干脆主动放弃,罢兵休战。

二、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的需求与趋势

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不停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也出现了以下六个趋势:

1.认识新常态,实现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

今后,我国经济将进入换档增速期,经济中高速增长、转型升级、创新多元、生产率提高将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经济发展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的大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将同时需要大量的拔尖创新我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否则将无法完成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因此,高校应该认识新常态,紧密对接社会需求,深化改革创新,重视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强的力的人才支撑。

2.适应新常态,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服务

当前,我国正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以产业链升级为目的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结构已经成为主基调,现代产业体系即将形成。因此,高等教育应该适应新常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鼓励新建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推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搭建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交流、互动的平台。

3.服务新常态,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

如所说,改革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常态下,必须保证充分就业才能有效结构性就业矛盾,才能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才能缩小城乡差距。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积极服务新常态,以充分就业为核心,强化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提升青年一代的就业创业能力,以此来推进社会公平、助力民生改善,使广大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4.研究新常态,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大环境下,只有改革和创新才是发展的唯一出路,只有创新驱动和能为产业升级提供战略发展平台。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以人才为驱动力。因此,高校必须研究新常态,聚焦中高端人才的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使劳动者具有更强的附加值创造能力。

5.抓住新常态,占据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新常态下,我国将积极主动地构建新型、开放式的经济体制,将会在开放的过程中创造新优势,争取主动权,释放更加长久的经济发展动力。因此,高校应该抓信新常态,对接国际市场,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现代化评价体系,建设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势专业,占据富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三、新常态下就业质量提高的出路与对策

曾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性难题,要从全局的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用战略的思想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协调政府、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多方努力,才能有所突破。

1.政府应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创造更好条件

首先,政府要力保经济平衡发展,力保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不断做大经济发展的蛋糕;其次还要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给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要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拓展“众创空间”,让创客的路能顺利地走下去。

2.社会各界共同引导,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全球创客已达数千家,而国内只有70余家。2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为创客创造良好的环境。在高校毕业生就创业问题上,社会各界要形成共识,共同纠正大学生的就业偏见,使之走出传统的就业误区,形成“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就业氛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使高校毕业生意识到,无论是从政做官、下车间当工人,还是从军入伍、回家创业种田,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好的了职业。全社会都要给与理解和支持。

3.高校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调整专业教学目标

高校要建立实时的人才跟踪与预测机制,准确地反馈人才市场信息,科学地调整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校内外资源同时参与、技能培养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既要考虑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也要科学地预测来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实践操作和创新发展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建立动态沟通机制。另外,高校还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端正学生的择来和创业思维,使之主动参与就业和创业。

4.创造环境,使大学生在创业当中实现梦想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所以,创新驱动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而解决大学生就业,就应该将鼓励学生创业作为重要突破口,由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以创业来实现并带动就业。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要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环境,支持大学生创办企业,使之或直接创业,或通过知识、技术、融资等方式参与企业创建,使大学生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为他人就业创造机会

作者:杜刚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