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校图书馆科教兴农策略

农校图书馆科教兴农策略

一、主要制约因素

1.认识局限

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关于高校图书馆性质和任务的规定,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性质和任务,它“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十多年来,业已成为图书馆界及全社会的共识。这种认识,一方面使高校图书馆将全部精力用于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封闭圈里,不与社会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社会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也不依靠高校图书馆来满足。虽然(规程》第十条也指出“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要发挥学校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的文献情报和技术咨•询服务”,但是许多农业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有偿服务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加之人力不足,几经探索觉得得不偿失,只好继续在自己的圈子里发挥其主要职能。农业院校图书馆对科教兴农的认识也存在理解狭窄的问题。把科教兴农简单‘地理解为为农村、农民的直接服务。其实科教兴农的面很广,既可以为农民提供种养植(殖)技术、农副产品销售信息、生产资刹价格信息等内容的直接服务,也可以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文献检索、定题服务等内容的间接服务;既可以通过自办刊物、通过广播、电视定期不定期面向农村广泛传擂信息,满足普遍需求,也可以通过邮寄资料、电话咨询等方式满足特定需求。而且,这些方面农业院校图书馆会大有作为,也有广阔的施展天地。

2.图书馆自身条件

近几年,农业院校图书馆面对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在立足学校的同时,又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其中不乏佼佼者。有些院校图书馆的情报服务工作,在为本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检索、定题服务、开题论证、成果查新、科研鉴定等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在这些基础上,有的图书馆积极探索为社会提供情报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众多农业院校图书馆成效甚微,受自身条件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是人力不足。图书馆有限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从事日常文献采编加工、借阅、参考咨询等内容的传统性服务,在完成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繁重任务下,客观上已经没有人力和精力将其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延伸到社会。其次,农业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群体中农科毕业生偏少。科技兴农服务专业性、技术性较强,没有相应数量的农科专业技术人才,很难有针对性地解决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具体间题。其三,经费短缺和技术手段的滞后影响,无需多言。

3.服务对象的因素

科技兴农的服务对象除农业科技人员外,绝大部分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农民。由于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相距甚远,农村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客观上造成传播信息,提供服务的困难。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巧.6%,小学文化程度占43.2%,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相应地信息素质也低。故吸收、消化利用农业信息的障碍大。

4.传播渠道不畅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分散在4万多个乡镇,80万个村庄,应该是农业科技信息的最大用户。信息的正式传播渠道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的农业科技信息相对于农民的需求矛盾很突出。农业院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据估计其利用率仅为15一40%之间。挖掘潜力,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将信息经过分析、整理加工、提供给农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可是农业院校图书馆苦于传播渠道不畅,既不能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农民所需信息,又没有形成像农技推广部门那样完善的服务体系。所以文献信息传播和接收途径不畅,也制约着农业院校图书馆科教兴农作用的发挥。

二、农业院校图书馆科教兴农的优势

1.丰富的农业文献信息资源

农业院校图书馆历史悠久,长期积累形成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少则几十万、多则逾百万册。从传统的书刊资料到现代电子出版物应有尽有。而独具特色的是农业方面的出版物是其它图书馆无法相比的。具有农业文献收藏与提供利用职能的地区农科院情报所也由于数年来经费严重不足,文献支持率急剧下降。所以农业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更显示出其特色化和优势。

2.具有一支农业文献信息服务的专业化队伍

农业院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总体上是一支具有不同专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较高比例的知识分子群体。也是一支农业文献信息收集、加工、提供利用的专业化服务队伍。知识的积累和工作实践,使他们对传统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了如指掌,而且能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提炼出农业科研、生产和经营所需的大量有用信息,并且进行有序的编辑、报道和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相应的用户,这无疑是一种人才优势。

3.依托学校专业人才和大量科研成果,提供中介服务的优势

农业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门每天要接待大量教师、科研人员,对教师、科研人员的专业范围、研究方向及成果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的图书馆还利用计算机建立了教师数据库。我们可以设想,许多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提出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本校相应的老师给予解决。而农业院校的许多科研成果也需要向农村、农民及时广泛地推广。这种依托本校人才和科研成果,面向社会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中介服务,也可以说是农业院校图书馆的又一优势。

三、农业院校图书馆实施科教兴农的对策

我们认清了制约农业院校图书馆科教兴农作用发挥的因素,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就不难制定出科教兴农的相应对策,并付诸实施。

1.转变观念,在科教兴农中做贡献

农业院校图书馆固然是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但是,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全党将加强农业放在了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战略地位。对此,农业院校图书馆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这块阵地,应千方百计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延伸到社会,为科教兴农做贡献。并且也不应一概地只看重图书馆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图书馆科教兴农服务还刚刚起步,在社会上的影响不怎么大的时候,应着眼于长远和未来,更重视其社会效益。起码应在农民接受服务,取得效益,尝到甜头后,再逐步加大有偿服务的比重。

2.挖掘内部潜力,充实科教兴农服务队伍

尽管农业院校图书馆设置不同部门、有众多岗位,责任明确、分工较细,但是岗位服务工作没有层次性是一个普遍问题。初、中、高级职务往往干得是同一水平的工作,特别是一些中高级职务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在做借借还还工作,这是一种严重的人才浪费,如果一般服务工作由初级人员,甚至临时工承担,那么具有丰富图书情报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人员就可以从低水平服务中脱出身来,大量充实科教兴农服务队伍,大量提炼开发有用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用户,使馆藏文献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科教兴农做出贡献。

3.横向联合,发挥地区科教兴农优势

从地区农业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现状分析,主要有地区农科院所(所)、情报所(室)、农业院校图书馆、地区科委情报所、农业厅(局)所属农业经济信息中心等。其农业信息服务各有侧重,有的以编辑出版文献信息、科技刊物为主;有的以提供文献服务为主;有的以农业情报服务为主。这些单位恐怕很难独立胜任科教兴农的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况且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发挥各自馆藏、人才、设备的优势;才能形成大的影响,发挥总体效益;也才能顺应文献信息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从农业决策、科研、生产、经营的用户实际需求分析,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科教兴农的服务必定是综合性的。这也要求农业院校图书馆应主动同农科院情报所联合起来,形成科教兴农服务主体。同时也吸收地区农技推广部门、面向农民的技术培训部门,甚至农业行政部门等单位参加,最终形成联合协作、上下沟通、网络化综合科教兴农服务系统。这样能发挥农业院校图书馆文献收藏丰富、服务队伍专业化,农科院情报所利用刊物传播信息,农技推广部门完善的服务体系等各自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全方位文献信息需求。

4.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

农业院校图书馆科教兴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应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分类开展文献信息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服务,农业院校图书馆在立足学校开展开题论证、成果查新、文献检索、定题服务、编制二次文献等项服务的同时,努力面向社会,主动积极为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有些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需要继续努力的是要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尽可能将服务辐射到本地区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人员,并且主动建立和保持长久稳定的联系。针对本地区农民的服务,农业院校图书馆尚在起步探索阶段。我们应从自己的优势出发,立足文献信息服务,不可包揽一切。从服务内容看,主要有农村实用种养植(殖)技术,农产品经营、价格、供求信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市场预测信息,等等。服务的方式可采取借助大众媒介传播,如当地报刊、农业广播节目、电视等;如邮寄农村实用技术资料、解答农民咨询;农业信息会或参加信息市场交流;承担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自办农业信息刊物;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等等。其中,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值得重视和借鉴。河北农大图书馆已形成一定模式,并发挥了效益。其做法是,吸收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和农民入网,成为网员,通过信息网的刊物形成联系,网员可以在网刊上得到自己所需信息,也可将自己求购和推销信息在网刊上。

总之,网员可通过信息网获得所需资料和信息。无论采取何种服务方式,都需以文献信息为开发对象,以农业科技为依托,以农业专家为后盾,以科技兴农为目标,力争全方位地为农业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