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培养文学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培养文学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在初高中的时候,语文的试卷上会有很多阅读理解题,还有达到八百字和一千字的写作题。这就需要学生们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也是为什么要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良好的文学素养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需要在小学的时候培养孩子的文学修养,提供丰富的阅读时间和图书馆图书资源。为了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安排阅读时间。接下来,笔者将介绍一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安排阅读课,鼓励学生多看书

要想提高文学素养,阅读是很重要,也是很必要的。只有多阅读,学生的阅读速度才能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要从小培养的,有些孩子家里没有条件让他们从小读书,所以这个重要的任务就交到了学校。学校也就把这个任务交到了我们老师手上。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让学生们学会自主阅读,何为自主阅读呢?自主阅读就是学生们自愿地去阅读,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阅读。例如:在每周,教师都可以带学生去学校的图书馆读书,让学生培养自主阅读的意识。我曾问过一个学生,为什么要读书?这个孩子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他说:书里有宝藏啊。现在一想,确实是这样,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有的教师向我提出疑问,你们班阅读课这么多,学生的成绩会不会下降呢?当时刚刚增加阅读课的时候,我也有过这种疑问。在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们的阅读量没有因此而有显著提高,但是在五六年级的时候,阅读方面成了我班的强项。在此之后,我就更加坚信多安排阅读课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如果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已经不足以学生阅读,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自愿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分享给大家看。同时,学生们可以把自己的阅读笔记读给同学们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书籍的体会。

二、注重讲解古诗词,体会其中韵味

在语文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古诗词,古诗词对于文学素养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古诗词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而我们现代人的任务就是把这笔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要想让学生爱上诗词,读懂诗词,就要一句一句地教。而且在此之上,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出处,只有清楚由来,才能理解它的确切情感。在诗词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前人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的做法,我们可以品前车之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诗词。例如:在讲解《悯农》这首诗的时候,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解释每一句的意思,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意思就是农民伯伯在麦地里除草,由于正午太阳高照,留下来的汗都滴到了河里。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去进行讲解的,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诗词大意,而不是盲目传授死板的翻译。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将其他相同类型的诗也给学生听,这样,通过理解多首诗词,学生们会更加确切地感受到主人公在当时烈日之下的感受,学生们才会将自己的所学所感应用到生活中,不浪费每一粒粮食。真的做到学有所用才是教育的真谛。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耗费较多的时间,但是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那么就是非常值得去做的。

三、举办班级大会,鼓励学生学习诗词

随着国家对诗词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中央卫视也开播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大赛,宗旨在于提升全民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文化。作为教师,我们虽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我们可以教育好当前祖国的花朵。在班级里,我们也可以举办诗词大会,让学生们全体投入到诗词的学习中去。在小学阶段,我们的诗词大会不需要过于复杂,一切以实际为主。这样的方式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有学习的意识,体会到中华古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每个学期,我们都可以举办班级诗词大会、成语大会等等。诗词大会就是让学生们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教师说一个词语,学生们说出自己知道的包含这个词语的诗句。这样可能会有难度,那么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一个字,学生们说一句带有这个字的诗句,这就简单了许多。成语大会其实就是成语接龙,学生们通过成语接龙学习不同的成语。同时,我会要求学生们准备一个素材积累本,把自己所认为有帮助的诗句和成语积累下来,作为将来的作文素材,早读的时候也可以进行朗读。通过举办各种大会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小学就对中华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在未来,用自己的能力将文化传承下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很惊叹,有些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诗词,有些我都是没有见过的,在教学生们的同时,我也一样在学习,真所谓是教学相长也。最后,我希望教师们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们培养起自己的文化素养,为即将来临的初高中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切实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体会到中国汉语的博大精深,爱上语文,爱上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也希望,以上所提到的教学方法可以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作者:孙仲娣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