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朋辈教育在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朋辈教育在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

文章指出高校贫困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朋辈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优势,从创建队伍,遴聘杰出的朋辈辅导员;跟踪进度,实现全程化的朋辈辅导;构建平台,拓展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探讨了朋辈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朋辈教育;贫困生;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其中包含一部分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称贫困生。贫困生压力大、基础差的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一、高校贫困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只重视成绩

高中阶段主要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教师和家长们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对贫困学生的成绩要求更加严苛,希望通过高考去到大城市学习,以期获得更好的机遇。即使学生由于压力大等原因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重视,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

(二)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不强

父母角色缺失、赡养老人过多、兄弟姐妹上学、突发疾病、灾害等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同的致贫原因之间有较大差异。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过程中,主要采取“奖、贷、助、补、减”等方式,缺乏对贫困生进行个体成长辅导,不能采取分类管理和指导,更没有采取有效方式对贫困生实施动态管理和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模式[1]。

(三)贫困生就业竞争力弱

贫困学生多数来自偏远山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其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落后于大城市,综合素质不高。进入大学后,参加学校的各类组织容易受阻,缺少锻炼的机会。与此同时,赚钱和学习是大部分贫困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只分一小部分精力在参加社团活动和锻炼综合技能上面。因此,他们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偏低,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朋辈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朋辈教育的双方通常年龄相仿,在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方面容易形成共识,朋辈的模范效应能胜过教师的苦口婆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有利于减轻思政队伍的工作压力。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成倍增加。辅导员很难熟知每一位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无法做到分类教育和管理。而朋辈教育的引入能够分担辅导员的部分压力,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三,有利于降低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爆发率。朋辈教育能够帮助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上报,降低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爆发率,是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2]。第四,有利于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朋辈辅导者的选拔条件严苛,往往在各个方面都十分优秀,其综合素质高,乐于助人,诚信感恩,能为贫困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贫困生成长。

三、朋辈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建队伍,遴聘杰出的朋辈辅导员

朋辈教育主要以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3]。朋辈群体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要求学习成绩优异,学分成绩达到一定的分数;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会耽误自己的学习;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者优先考虑。

(二)跟踪进度,实现全程化的朋辈辅导

为了做好贫困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从新生入学报道开始直到学生毕业工作,实施全程化的朋辈辅导。帮助贫困生申请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贫困资助项目;甄别校内外兼职的可靠性,传授兼职工作经验;帮助其明确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帮助贫困生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素质。

(三)构建平台,拓展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贫困生教育管理中,要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建立朋辈互助网络。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方式,帮助贫困生进行心理调试。还可以开通心理答疑热线、BBS论坛等,拓展朋辈辅导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渠道,营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性循环。总之,高校贫困生的日常教育管理是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要重视对待。面对高校贫困生日常教育管理存在的各项问题,高校管理者应善于应用朋辈教育方法,找出一条可行之路,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为高校贫困生的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鲍金勇,李敏,吴善添,等.高校贫困生朋辈式日常管理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176-179.

[2]陈晓林.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09(3):182-183.

[3]袁妍.朋辈教育在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中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2(25):157-158.

作者:王玉辰 杨乐 单位: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