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钦州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缺陷和对策

钦州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缺陷和对策

自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6.4%,龙头地位已经显现。钦州具有独特的区位环境优势,钦州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战略发展重心区域———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中心位置,钦州市总面积10843平方公里。钦州又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北部湾沿岸的这一区域的海上联结点。

一、钦州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钦州市是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城市之一,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的总人口为379.11万人。钦州市共有19个兄弟民族,具有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据普查材料统计,汉族人占89.4%,壮族人口占10.44%,其他民族(包括瑶、苗、黎、傣、侗、水、京、彝、藏、白、么佬、毛南、土家、布依、蒙古、高山等十七个民族)占总人口0.16%,少数民族人口近39万。各族人民虽然人数多少不等,但都和睦相处,彼此友爱。

二、钦州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钦州市民委工作影响力较弱钦州市少数民族人口近39万,少数民族地区范围较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仍然比较落后,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项目较少,资金缺乏,对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局限性较大。

(二)钦州市壮族民族团结示范点存在的问题一是示范点的建设是通过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来进行,而示范点人口不多,改变现状所需资金较大,但目前资金较缺乏,民族工作部门筹资和群众集资的压力较大。二是示范点没有统一设计和建设的房屋,农民旧房改造需资金较多,短时间内群众不易拿出大笔资金进行翻新,村容村貌不易彻底改变,卫生状况难以管理并容易反弹。三是示范点农民收入的产业比较单一,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其他产业难以形成气候,而蔬菜种植易受天气和市场波动影响,如自然灾害多则损失较大,群众收入相应减少,生产生活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三)宣传效果不够广泛和全面由于目前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离不开各类新闻媒体和文艺团体,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地方宣传形式过于简单,内容过于单薄,影响了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难以保证出成效。因此,宣传活动只能在小范围内或压缩篇幅进行。

(四)部分市、县(区)、单位对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应付了事由于一直以来广西钦州的民族关系良好,所以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现实中又容易被忽视,认为不会出什么民族问题。一些同志甚至认为,广西是民族团结模范省区,且钦州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少,即使不加强宣传,也不会出现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因而不重视民族团结法制宣传工作。

(五)传统经济体制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钦州少数民族地区农业还是占很大比例,依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展模式,如种植的荔枝,卖的是鲜果,产业链不长,几乎没加工产品,很难保鲜。

(六)发展资金匮乏,是钦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资金缺乏是民族经济发展的最大难点。(1)中央直接投资有限,财政能力难以支撑;(2)一些项目的贷款难以落实;(3)民族地区自筹资金能力不强;(4)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仍占比重大。

(七)自然环境恶劣,贫困程度大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恶劣,村落偏远经济落后,极大增加了少数民族劳动者发展经济的难度。如钦北区是钦州市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区7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委会,还有16个没有实现“村村通”,863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只有20个在国家开展“村村通”公路活动中受益并修通了通自然村的水泥路,843个少数民族自然村是3米以下路基的等外路———沙土路,除少数可以通农用车外,农民出入只能靠步行、摩托车或拉客的小三轮,造成信息落后,与外界接触困难,时代性不强;制约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发展。(八)教育落后,民族劳动者素质技能低下经济的落后是教育文化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教育落后又会使得经济更加落后,这种循环是恶性的。钦州的民族地区多处于偏远的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师资力量不强,大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只能普及到义务教育程度,使得专业技能低下,素质不高。

三、加快钦州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市、县(区)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设立根据《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关于“中央财政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民族工作经费……地方财政相应设立并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民族工作经费”的规定,在市级已按规定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专项扶持资金,推动钦州市民品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协调县区政府按照规定设立发展资金,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问题、完善县区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手段。

(二)创新扶贫开发方式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创新扶贫开发工作,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整合资源,通过“民族和睦奔小康活动”的开展,同时采取政策扶持、物质扶贫、产业扶贫和精神扶贫等方式,推动解决增收、就业、就医、就学、安居、社会保障等问题。大力推进民族村落的新农村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做到“纵向扶到户、横向扶到边”,实现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共同进步。

(三)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随着钦州开放开发的不断深入,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加快融入钦州市城市和社区发展,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为城市少数民族工作管理与服务的同时,必须抓住重点,推动完善城市民族工作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积极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

(四)加强少数民族村居(社区)群众的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钦州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长,为本地少数民族服务、为外来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把服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构建信息平台、开展维权服务、加强技能培训、搞好协同服务、建立“服务”机制。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契机,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措施,推进民族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发展民族集聚村组的支持力度,落实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及时兑现各类政策补贴。[2]

(五)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大力促进旅游业,林业、工业等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传播出去,带领民族劳动者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当前钦州市在“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但不能牺牲环境和文化来发展经济,让眼前的经济利益冲昏头脑,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民族地区的经济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

(六)加强少数民族示范点的宣传,是群众参与的动力加强少数民族示范点的宣传,争取自治区民委和市、(县)区及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特别是人、财、物的大力支持,是建设好示范点的重要保障。示范点的建设有利于为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直观良好的示范作用,使群众改变传统观念、提高素质。因此,广泛发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才能共同搞好投资和建设,彻底改变落后面貌,改善生产生活质量。

(七)拓途径,兴培训,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教育培训工作一是要围绕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基本素质,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教育培训,是持续建设的后盾,在培训形式上,坚持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相结合,实施科级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培训制度,鼓励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有计划地开展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及党的民族政策等培训,同时,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在科技、法律、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造就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和民族干部,使示范点的建设得以持续发展。二是利用市、县(区)、镇三级培训阵地,实施对少数民族群众干部的教育培训。

(八)准确定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一要善于打特色牌,利用钦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钦州的特色农业的重点是,依据传统产业优势和地区优势,着力做强荔枝、香蕉、奶水牛、大耗4大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产业,鼓励发展火龙果、名贵龟鳖、黄瓜皮、速丰林4大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产业。这八大特色农业提升工程的实施,不仅是钦州“兴产业”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举措,并且也是壮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二要善于独辟蹊径,集中生产要素和力量,抓住大型企业“不愿搞”或发达地区“不能搞”的配角产业,率先发展,形成优势产业。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钦州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钦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