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柴达木生态旅游研究

柴达木生态旅游研究

本文作者:孟涛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柴达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资源条件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在柴达木这块广袤、雄浑的大地上,广布着雪山、冰川、盐湖、沙漠、原始森林、草原、沙漠绿洲及风蚀地貌等景观别具一格。著名的有长江源、被誉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环湖十三名山之一的岗格尔肖合力大雪山、著名的登山者集训基地之一的玉珠峰及道教昆仑派的发祥地玉虚峰、雅丹地貌、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野牛沟中的黑海、有中国“情人湖”之称的神奇的褡裢湖,湖水却为一咸一淡——托素湖和柯鲁可湖、见证柴达木盆地古海遗踪的贝壳山及海虾山、哈里哈图原始森林及科肖图自然风景区等景观。除此之外,众多的自然保护区、神秘的原始森林及辽阔的草原,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高原特种动植物资源,有野生动物196种,野生植物400余种。这些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为区内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目前,柴达木地区居住着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29个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为少数民族主体,主要信仰的宗教有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融合和变迁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因地理和宗教文化的影响,海西蒙古族的部分服饰、饮食及送葬习俗,吸收了少量藏传佛教文化成分,独具特色。诸如那达慕节、雪顿节、祭俄博、六月歌会等民俗,为生态旅游增添了无比新鲜神秘的色彩。区内人文景观主要有万丈盐桥、石经寺、中晚唐期二百余座吐蕃墓葬群、西王母古祠及千里城遗址、广泛分布着生动地反映了古老的柴达木文化盆地岩画,如怀头他拉岩画、鲁茫、卢森岩画、褡裢湖畔的外星人遗址等等。区内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昆仑神话体系已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观光、科考的好去处。3.具有人类意义与独特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柴达木地区面积广大,人烟稀少,大部分地区尚属于未被开发的处女地,保留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具有原始神秘性。区内的名山大川、长江源区、荒漠戈壁、昆仑文化传说、吐蕃文化、蒙藏风俗等生态旅游资源涉及自然的、地理的、民族的、宗教的、历史的等各个领域,很多都是惟柴达木盆地所独有的精、绝品旅游资源,均体现出青藏高原原始、淳朴、粗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景观特点,是别具一格的高原地域,其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人类意义与独特价值勿庸置疑。与此相对应,蒙古族、藏族作为特殊的高原族群,其为适应人类生存极限的高原生态环境所创造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厚重的民族文化,对于人类的文化,同样具人类意义与区域价值。当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及高原环境对这一进程的相对阻隔作用,柴达木地区民族文化的人类意义与独特价值正日趋凸显。因此从发展看,粗犷神秘、原始自然是柴达木地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优势之所在。

(二)区位条件

柴达木地区是青海通往新疆、甘肃、西藏的必经之路。109(青藏公路)、315(青新公路)、215(敦格公路)国道穿越本区,构成了跨省区的兀字形交通网络。同时,柴达木地区地处青藏铁路中心,青藏铁路二期的通车,极大地提高本区域的区位重要性。柴达木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也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如柴达木地区的东大门,位于海西州乌兰县茶卡镇的茶卡盐湖,东距离西宁市和青海湖鸟岛分别约为307㎞和150㎞;北有天峻茫茫大草原,其“天峻八景”是凝聚了青海草原风光、草原文化的精华;以格尔木市为中心的西部更是汇聚了大量旅游资源的极品。此外,南丝绸之路旅游线和世界屋脊探险线都从区内通过。这些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柴达木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区域联合开发条件。

柴达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禀赋优势,促进了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柴达木地区是青海省最重要的资源富矿区,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区域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其资源储量潜在价值就达16.27万亿元。在柴达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提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是实现柴达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柴达木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必将成为本区经济又一个增长点。

(二)解决生态脆弱区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投入的资源或能源最小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最大化,要求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要求整个物质循环过程排出的废弃物最小化,要求增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缓解资源约束程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眼前和局部利益的驱使下,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短视下的盲目开发建设行为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不但会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因此,旅游业要求通过循环经济理念与技术,合理调控和保护环境,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柴达木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循环经济的有效措施

(一)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根据柴达木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结合本区实际,可将本旅游区优化为以下6个片区进行建设和管理。并在实际建设中注意服务区及游览区的分离,服务设施的适当聚集。

(二)探索体现当地文脉的绿色旅游社区建设,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应特别重视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一方面,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和环境意识,激发旅游参与愿望。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技能的培训,提高社区旅游参与能力。此外,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结合旅游需求和绿色建筑要求进行改造,挖掘并展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要保证社区获得均衡的利益回报,激发他们参与旅游的热情。具体措施是:一方面,社区居民熟悉景区,是重要的信息源,经过培训可以胜任环卫员、护林员、导游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增加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股份,提高控股权,使社区居民既成为旅游开发经营的股东,又成为旅游经营中的劳动者,从而成为旅游开发中的真正主人,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保护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自觉性。

(三)建立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示范园区

生态园区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实践模式,是通过对一定地域空间内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居民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与输出进行优化,从而在该地域内对物质与能量进行综合平衡,形成内部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最小化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地域综合体。在生态园区的基础上,加入人类的旅游活动,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既能够发展生产、又能够满足人类休闲旅游的需求,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劳动力资源再生及能量的多级利用,达到生态上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本区生态旅游发展尚处于起始阶段,在一些条件良好的旅游区,如察尔汗及昆仑山旅游区、可鲁克湖及哈里哈图旅游区率先建立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示范园区,即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体现在生态旅游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旅游经济增长方式。

(四)适时的环境影响评价

运用先进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审计方法来制定主要游览区的最佳环境容量;采用环保的节能设备,尽量采用情洁的、不会对周围的自然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自然能,如风能等。在本区的部级地质及森林公园中,减少或限制机动交通工具,提倡徒步旅行,采用生态环保车取代燃油汽车,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的污染。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