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碳关税对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碳关税对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保护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在欧洲债务危机持续蔓延、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及新兴经济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拖累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和地区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全球经济形势呈现一片低迷态势,产业竞争更加异常激烈。欧美等发达国家为降低进口产品对本国经济所造成的冲击,以防止碳泄漏为名义,拟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企图通过碳经济向碳政治转变换取其国际主导地位,解决国内严重的失业问题,纠正过度偏重金融业的经济结构。欧盟面对财政紧张和减赤压力,希望通过寻求可增加的税源,刺激经济增长,减少财政赤字。因此,碳关税实际上是欧美国家利用贸易政策保护本国经济增长的一种贸易手段。

抑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碳关税的征收将打破现有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格局。发达国家凭借其低碳技术优势保护国内产业发展、限制他国经济发展。碳关税使气候成本内部化,出口产品除受劳动、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影响外,还要考虑碳要素成本。碳成本的增加将削弱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的劳动和资源比较优势,降低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遭受损失,进而抑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世界制造大国,但从出口产品结构、产品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看,中国只是贸易大国,却不是贸易强国。碳关税的征收,将削弱中国工业出口产品的成本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直接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冲击,进而抑制中国经济增长。因此,研究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以GDP年均9%的增速快速增长。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但由于中国出口贸易一直以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产品出口为主,针对高耗能工业产品征收的碳关税将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

(一)减少出口贸易总额

2009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6—2011年中国货物出口从7915亿美元到1.7435万亿美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万亿美元,增长20.3%,仍保持世界第一出口国地位。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品出口规模的高速增长,且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具有高增长、高出口、高投资、高能耗、高排放特征。中国现在的CO2排放是世界第一,人均排放也接近或相当于国际上的人均排放水平。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时减排,发达国家到2020年减排2005年基准的30%,发展中国家在正常交易水平基础上减排30%为前提,与正常交易水平相比较而言,2020年在排放权可交换且通过公共转移支付和排放交易抵消减排成本的情形下,减排将使中国工业品出口下降幅度高达11.7%。

(二)弱化出口企业竞争优势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将会使中国高耗能出口企业受到严重打击。一方面,碳关税将提高能源要素价格,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高耗能企业如要继续保持高出口,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生产产品,从而增加生产成本。以上因素都将因为环境成本的提高而提高出口产品的成本和国际市场的价格,导致一些出口企业失去规模经济优势。中国重化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很大比重,对能源和资源需求巨大且能源利用效率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与出口产品有密切联系的高耗能行业仍在不断增长。2011年中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8.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7.6%。如果欧美国家实施碳关税政策,这些高耗能行业及其产品极易受到冲击。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出口贸易主要是高能耗、低效率、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和低端制造业,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品,以机电产品、家具玩具和纺织品及原料为主。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额为1085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3%;纺织产品的出口额为946.69亿美元,同比增长22.9%;服装类产品的出口额为1532.20亿美元,同比增长18.3%;钢材出口额为513亿美元,同比增长39.2%。这些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将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三)恶化出口贸易环境

2011年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的出口额分别是3560亿美元、3245亿美元、1701亿美元和1483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4%、14.5%、23.1%和22.5%。2011年中国对欧美日传统市场增长平稳,欧盟、美国、东盟、日本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从产业角度来看,欧洲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市场,但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欧元区的消费需求迅速萎缩,美国由此重新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2011年,中国对欧洲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8.8%,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7.1%;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出口增长分别为14.4%、14.5%、22.5%。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不仅量大,而且以高能耗、高碳密集型产品为主。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将使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失去低成本竞争优势,致使中国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严重恶化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环境,影响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应对碳关税冲击的策略

碳关税从保护环境角度来看,对于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促进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在气候变化协议框架下是合理的。但从WTO框架体系来看,碳关税是明显的绿色贸易壁垒,将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产生消极影响,中国政府和有关企业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主动地应对碳关税,规避碳风险。

(一)国际层面措施

1.积极参与和开展碳外交活动CO2排放问题是全球性问题,抑制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及目标。为了保护大气环境和顺应国际碳减排趋势,中国一方面应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而又有区别的责任,积极承担相应减排责任,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另一方面,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关于国际环境问题的合作,通过国际谈判寻求建立关于碳关税问题的国际社会沟通、合作与激励机制。加强国际贸易及《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规则研究,积极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碳减排规则。联合发展中国家建立反碳关税联盟,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及发展环境,为中国出口企业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中国经济发展赢取有利的发展时机与发展空间。

2.实施贸易伙伴多元化战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同,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在此种背景下征收碳关税,将打破现有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开拓新的出口市场,降低中国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依赖程度。自2010年4月份起,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23.1%,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出口份额分别从2000年的6.96%、0.63%、0.90%和0.49%上升到2011年的8.94%、2.66%、2.05%和1.68%。可以看出,虽然欧美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但是中国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后势很强劲。因此,实行贸易伙伴多元化等外贸发展策略,开拓新兴的国际市场,可以降低碳关税对中国出口产品带来的风险。

3.采取贸易反制措施当前,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而且是世界第二进口大国。中美经济高度互补,利益融合不断加深,美国对华出口对于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创造就业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美国对华出口年度报告指出,2011年美国对华出口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中国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2000年到2011年美国对华出口从162亿美元增加到1039亿美元,增长幅度达542%,而美国同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量仅增加80%。农产品、化学制品、电脑、电子和运输设备等是中国从美国采购最多的产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埃琳•恩尼斯认为,对华出口为美国经济复苏和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动力,为美国大型和小型企业都提供了发展机遇。美国《纽约时报》2012年10月22日报道,中国不景气导致美国出口商承受重压。巴克莱银行的首席美国经济学家迪安•梅基分析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使美国出口受损,美国近期的出口增长放缓或许已令美国制造业自7月份以来丧失了3.8万个工作岗位,曾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繁荣的采矿、重型机械等行业掀起裁员浪潮。由此可以看出,如果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中国运用贸易救济手段,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将会影响美国的出口贸易及其就业问题,从而迫使其慎重考虑碳关税的征收,以达到维护中国出口贸易合法权益的目的。

(二)国内层面措施

1.协调经济、能源与环境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必须顺应国际要求和趋势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为此,中国必须制定经济、能源与环境协调统一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之路。在经济政策与能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更加重视环境因素,将经济、能源与环境三个要素作为整体制定各个行业的发展政策。应用经济政策工具促进经济、能源与环境政策的协调与统一。建立和完善经济、能源、环境政策协调机制,明确相关机构协调环境政策与经济、能源政策的落实与执行。

2.优化与升级产业结构碳关税征收将使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面临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步伐,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工业经济模式向生态经济模式转型。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树立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理念,将耗能低、污染少的产业确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结合起来,引导外商向高技术产业投资。重视消费领域的节能和环保工作,通过扩大环保产品市场需求推动环保工业的发展,如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的激励机制。

3.引进与创新低碳技术碳关税引起的是全球范围的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方面的技术革命。低碳技术、低碳产业是今后各国和地区经济、技术竞争的热点。中国应确立高新技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先导作用,积极引进、吸收、转化、推广应用世界先进节能与环保技术,把开发研究先进的能源和环境技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生态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利用政府干预或市场机制,优化出口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出口企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促使出口企业通过技术变迁从能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通过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环保产品,扩大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以积极行动应对碳关税这种单边绿色保护壁垒。

4.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面对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的挑战,我们应配合产业政策调整贸易政策,尽快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模式,促进出口贸易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实现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变出口贸易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政府应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有关政策扶持力度,帮助其寻找和开发新市场,从而保持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

5.完善排污治理机制加强环境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将立法与经济措施相结合,通过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规划,逐渐替代一般的污染防治措施。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全面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执行碳排放总量限制制度和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发展碳排污权交易市场,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高污染、高能耗型出口企业利用碳交易体系和清洁机制减少能源消耗及CO2排放。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防止发生碳泄漏和碳转移现象。中国制造业是高耗能出口导向型产业,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较高,出口商品结构落后,产品档次较低,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行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短时期内,对于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说,碳关税是阻碍中国出口贸易的新型非贸易壁垒,将对中国出口贸易形成冲击。长期来看,碳关税的压力将促使中国加快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模式转变。中国应以碳关税为契机,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主导的低碳生态经济和低碳环保产业,实现出口贸易、环境、资源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作者:周长荣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