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街头采访艺术论文

街头采访艺术论文

一、功夫在先把准备工作做好

有人会简单的认为,街头采访的对象基本都是普通市民,问题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无须做过多的准备。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决定采访成功与否,或者能否事半功倍。具体来说,在采访前,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采访目的列出一个采访提纲来,如地点、对象、问题、可能得到怎样的回答、如果采访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该如何处理等等。只有在采访前做好周密准备,达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才会在真正举起话筒的那一刻应对自如,从容镇定,拿回一组令人满意的街头采访。

二、慧眼识人把采访对象选好

街头采访为的是听取民声,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调查。既然是调查,就应该有数量做保证,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我想如果最后新闻中可以呈现的采访数量是五个,那么记者至少要采访到20个人,在听取他们的观点之后进行分类、总结、去粗取精,才可以保证播出的效果。那么,在茫茫人海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来认清一个状况。相比于访谈式的采访,街采的最大特点就是有着很强的随意性。可这样的特点被许多年轻的记者误解为就是原生态,采到什么,播出什么,却往往忽略了受访者的身份形象、语言表达、所处环境以及观点态度。试想一个衣衫不整的人显然不能上镜,一个语言表达可能不是很清晰的人也不适合成为电视受访者,再比如假设一名武警正在站岗他一定也会拒绝你伸过去的话筒。因此,从采访实践来看,教师、高校学生、职员、出租车司机、社区工作者等是比较理想的采访对象。这些人一般都乐于接受采访,另外对事物的看法也会比较的多元,同时在表达观点时思路较为清晰。当然了,即使很多人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那也不能不计时长地全盘托出。毕竟,街头采访不是无剪辑拍摄,也需要编辑精挑细选。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求功夫在前期,后期的编辑人员也需要练就“火眼金睛”,擅长甄别,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予以采纳。

三、展现亲和力把问题问好

采访多了,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只要摄像机不出现,大家还都能说一些,但是只要机器一架上,被采访者立马就回避了,或者表达起来语无伦次了。这种在大众面前害羞或者是胆怯的心理其实很好理解。但是如何打消受访者的顾虑、消除其紧张的感觉就是见证记者功力的地方了。展现亲和力是最好的化解尴尬的方式。记者不妨从打招呼聊家常儿开始,等到双方建立起了信任,交流也比较顺畅了,再适时抛出真正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摄像记者真正开机拍摄,这样做成功率会很高,受访者的表达也会自然很多。当然,在对方回答问题的时候,记者一定要注意倾听,及时作出一些赞同、肯定的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暗示,让对方在你的鼓励下继续完整地表达观点。

四、找准代表性把场景定好

街头采访没有前后的铺叙,大家的身份都是老百姓。但是为了体现我们采访层次的多元,拍摄场景往往就承担了这个任务。采访大学生,我们不妨在绿树成荫的校园内进行;采访患者,不妨到医院门诊寻找合适对象;采访外来务工人员,可以深入到建筑工地拍摄;即便是采访普通市民,如果在人气极旺的农贸市场进行是不是更接“地气儿”。这么做,一是能够寻找到更多的话题受访者,二是让受访者身临其境来畅谈观点,更能打开话匣子;第三层的意义就是以这些场景为背景来拍摄,画面语言已经直白地告诉观众,我们的采访层次有多丰富了。相比于将机器架设在街头、守株待兔式的做法,多场景采访并拍摄效果要好很多。

五、善用长镜头把画面拍摄好

与一般的采访拍摄不同,街头采访的镜头要求动态的、多元的。由于采访经常是要边走边说,或者是在受访者的工作、生活环境中进行,因此镜头不妨动起来,跟着采访对象的动作和内容,即使有些晃动也没有关系。同时,很多时候受访者的观点层次丰富,甚至会有与记者之间的探讨对话,这时可以多多尝试使用长镜头,连续拍摄,即使时间有些长也不要紧。另外,街头采访是记者走基层、深入采访的最好体现,参与感也是其一大特点,因此在画面取景时,可以将记者一起框进镜头,即使画面内容比较多元也无妨。作为主流媒体栏目,我们有责任关注国家的细微变化,倾听普通百姓的心声,让更多生活百态真实呈现出来。街头采访正是一个很好的获取“民声”的方式,它包容性强,接地气儿,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因此,我们日后还将在更多的民生选题中大胆尝试,不断摸索。让我们的新闻节目通过独家视角解读,传递信息,表达关怀。

作者:姜雪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