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探高校学生课堂学习

初探高校学生课堂学习

论文关键词:课堂学习高校学生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校部分在校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提出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耳、眼、手、脑并用,达到会听、会阅读、会记、会思考,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知识的过程。传统教学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我讲你听,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甚至否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忽视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事倍功半。实践证明,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配合,要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教师的传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的获取方式已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当因特网作为第四大传播媒体与普通人的生活日益贴近时,这种变化已经清晰可辩。依靠多媒体电脑,我们可以方便地通过多媒体光盘、,-教学软件、远程教育网络、因特网搜索引擎和''''等信息源都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如系统理论、专题研究、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等。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知识的获取除学校教育、教师传授外,关键还在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生会学习,使其终身受益。笔者认为,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会学生“学习要用耳、用眼,会听、会阅读,会动手、会动脑,会记、会思考。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

一、教学生用耳、会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听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然而,有的学生听讲能力比较差,听不出重点、难点,听不出条理、层次,这样听讲就没有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增强学生听讲能力训练,要教学生会听。

1、听讲要注意听思路

授课在形式上是教师的“独白”,实质上是师生双共同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思维活动,以语言为中介,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积极地与教师思维同步活动。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的思维活动,而无学生思维“共鸣”,甚至教师自己也缺乏积极思维活动,只是照念讲稿,学生处于被动的消极状态,则效果很差。成功的教学授课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以自己深湛的思维活动来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最主要的是授课的逻辑性,或称为思路。一般来讲,高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听课要注意听取教师授课的思路,对于每一个论点的论证、推导,都是教师经过周密地考虑推理的步骤和证明的充足,合乎逻辑地逐步推出必然的结论,显示出说理的逻辑力量。

教师在授课时,一般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较小的问题,分条按点阐述,使讲授条理分明。学生听讲时,必须精力集中,注意各个问题排列中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前提,而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引伸或结论。就像“剥笋”一样,层层深入,所有小问题最后都要归结到大问题上来。这样,通过教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授,学生应该更深入掌握教师所讲授理论知识,发展、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2、听讲要注意听重音、停顿

一堂生动有趣的课,除了教学设计新颖,引人入胜以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用语的表述上清晰、准确、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

教学工作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教学的艺术性突出地表现在课堂的讲授活动上。讲授是教师把个人内在的意向和知识外化为语言、动作、态度、表情等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领会并受到感染,,。就像演员表演一样,要依据故事情节,把人物、性格、内容、形象和技艺生动地呈现给观众。为此教师的教学用语不能呆板,要讲究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句中的重音、停顿往往可以表示出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易于混淆的知识点。要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听讲,注意听重音、停顿。例如,在讲授的定义时,把重音放在“全球性的”、“最具有影响力的”和“信息资源宝库”上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区分局域网和广域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又如讲授协议时,由于协议概念内容较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放慢语音速度,在关键的地方稍作停顿,“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它是通过连接计算机系统,停顿,的标准网络通信协议,停顿,,是专门为广域网,停顿,设计的。它是网络必须遵循的协议。其中,协议,停顿,主要是解决分组交换中可能出现的数据包丢失,停顿,的问题,协议主要是解决计算机发送和接收数据包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的功能和作用”。这样听讲,使学习的内容得以理解、消化和吸收,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3、听讲注意要听提示语

提示语在于提醒学生,下面的内容很重要,应该集中精力,专心听讲,及时理解。诸如“请同学们注意”、“问题的本质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学会听提示语,精力集中,听课效果好,就能及时记录,理解学习内容。此外,还应教会学生能够听“结论语”,如“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归根到底”等,掌握以上听的要领,就会产生化难为易的效果。

二、教学生用眼睛、会阅读教学生用眼睛、会阅读,主要是指会阅读、会自学。我们教学的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吸取知识的速度往往超过教师讲解吸取知识的速度。当然,布置学生阅读、自学,教师要从中引导,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1、带着目的、问题阅读

阅读首先得清楚阅读什么、为什么阅读、怎样阅读,要带着目的、问题阅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习题、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从不同角度设问,学生阅读针对性强、收效快,不仅能掌握原理,还能分析理解、灵活运用,避免单纯死记硬背条条框框,不会运用的情况。通过这种阅读锻炼,久而久之,即使教师没有写出阅读提纲,学生也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阅读的是什么,、思考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解决问题,该怎样做,,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又避免了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的现象,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遗。

2、带着“错误”阅读

学生的知识积累是在不断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由于学生受到心理、生理的影响,观察问题往往是只注重看表面、看现象,以偏概全。读起书来粗枝大叶,不求甚解。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错误读,在读书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然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纠正问题,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例如,在讨论有关“地址”内容时,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对“地址、电子邮件地址、电子邮箱地址”的概念模糊不清。如教师提出一个“地址、电子邮件地址、电子邮箱地址不是一回事”的问题时,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同学会认为此问题是正确的,认为老师提出来的,一般不会错,即便有的同学提出疑义,但也说不出其所以然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及时指出,此问题错误。学生极为惊讶,不知是错,,目视老师,希望老师解释。这时,教师应当让学生认真阅读,从书上找答案。学生好奇心顿起,才能仔细阅读,想求真,。其实“地址、电子邮件地址、电子邮箱地址是一回事,它只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叫法”。

这是学习过程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之一。这样得来的知识,有免疫力,学生印象深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也较以往仔细、缜密,阅读能力、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教学生勤动手、会记

读书如果不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没有踪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足见笔记的重要性。但是,有许多学生不会记笔记,只会“死记”,老师讲什么,他就记什么,板书多少,他就写多少,不分轻重主次。由于埋头苦记,课堂内容不能及时理解。死记笔记,到头来只好“硬背”笔记,不能算是真正地掌握知识。记笔记不等于抄笔记。记笔记有一定的技巧,即要记得精练,要通过自己思考,经过咀嚼、消化、吸收,然后再落笔。如果掌握得好,对学习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教学生会记笔记。

1、明白笔记的内容

学生记笔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学生课前预习时所做的读书笔记,二是教师授课时以板书为主学生摘抄的笔记,三是学生课后总结归纳写出的笔记。不管何种方式,笔记的内容都应是课堂内容、教材的浓缩、精华,因此,笔记要简明扼要、取其精、摘其要,切不可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笔记的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原理、概念、基本观点、结论,,,与教材相关的补充内容、新观点、新认识和发展前沿,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典型例题、案例及解题思路和方法。

2、掌握记笔记的方法

记笔记要注意区分条理清楚、区分主次。好的笔记应该有骨有肉。骨,是指所学内容的提纲、框架,要有条理性。肉,是指学习内容而言。有的内容要着重掌握,有的只作一般要求,有的只要求理解,有的则不但要求理解,而且要能注重运用,从内容上说要有主次。记好笔记的方法就是,,,搭好骨架,,,填充血肉。搭好骨架,就是指导学生自己在阅读教材后自编提纲,或者对照老师的板书作增减,注意把相关的知识点连成一线,归纳总结。填充血肉,就是指导学生记录学习内容,如基本观点、概念、结论,与教材相关的资料等,注意区分重点、难点,可用符号标识区分。会记笔记,记好笔记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也有利于学生日后复习、归纳、总结和训练。

四、教学生勤动脑、会思考

知识指的是人们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知识,只有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而不是单纯凭死记硬背得来的。这说明勤动脑、会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正如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教学生学会思考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思考境界呢?

1、精心设计问题,科学提问

“学起于思,思凝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提问,不仅能把教学内容逐步展开,也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一定的深度,学生不需思考,张口就能答对,这样提问不能启发学生思维。因此,要真正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提问艺术,找准问题,精选问题,组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到正确答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用以下提问方式对启发学生思维有较好的效果。比较式提问,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通过对比、反比等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如“比较主机名与域名的异同”、“地址和域名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重点式提问,抓住知识点的关键进行提问,让学生弄清知识的关键所在。如“分组交换技术”、“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远程登陆”、“文件传输中‘上传’与‘下载’的联系与区别”和“网络新闻组与电子公共牌的联系与区别”等,,,关联式提问,把相关的知识连结起来,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条知识链。如“为我们提供了什么,”、“由哪些软硬件所组成,”、“协议中各协议代表什么,”、“主机名与域名服务”等。

2、引导学生自设疑,自释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精心设问,科学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外,要教学生会思考,还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自设疑,自释疑。笔者认为,让学生阅读教材、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参考书或是结合社会热点、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通过讨论、议论、比较、分析等方式和形式,从多方面去解释原因、寻找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许许多多事例和实际,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解释,,自设疑,。这些疑问激发能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通过思考,每人都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原因,回答问题不是千篇一律。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把相关的知识点连成线,形成面,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使他们会思考,从而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所做的初步尝试。古人说得好,“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学知识,把握知识、应用知识,更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