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透支信用背后的债务与风险探究

透支信用背后的债务与风险探究

如果说70后、80后的压力来自房贷和车贷,那么大多数的90后乃至于00后年轻人背负的则是消费贷。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目前90后、00后约占总人口的24%,他们将主导未来5-10年中国乃至全球的消费格局。尼尔森于2019年的《中国年轻人负债况报告》提到,在18-29岁的年轻人中,信贷产品的渗透率为86.6%,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消费类信贷。另据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已上升至906.63亿元,环比增长6.13%,是10年前的10倍多,而这仅仅是正规银行渠道发出的信用卡相关数据,且这些逾期借款人中,90后占比接近一半。消费贷目前已经无孔不入,各大电商平台购物时会诱导你分期、美容时分期、上培训班分期、没钱租房子可以用租金贷,甚至在外卖平台点外卖也推荐用“月付卡”分期支付。除了分期消费之外,几乎每个App上都在怂恿年轻一代使用无抵押贷款。从电商、新闻、网约车、外卖,甚至到吃完饭,扫码开发票,也会有相关页面推荐你办理无抵押贷款。在这个“触手可贷”的时代,借贷方设计陷阱、暴力催收,贷款人以贷养贷、恶意逃债,乱象丛生,个中风险不只存在于金融机构,更逡巡于每个家庭周围。消费贷,顾名思义就是借钱给人们消费。近年来,随着超前消费逐渐盛行,各种消费贷产品应运而生;而“借钱消费”的各种宣传口号、广告标语也在各大社交平台铺天盖地进行宣传,肆无忌惮地冲击着年轻一代的脆弱神经,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加之互联网的助推,消费者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在各种贷款App上借到钱。这类消费贷产品的名称五花八门,如校园贷、佳丽贷、整容贷、夜场贷、租金贷等,其目的只有一个:借钱给你消费,所以又被冠以“消费金融”。曾经,中国是最喜欢储蓄的国家,也许那时物质没有如今丰富,人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强烈;而现在的观念是:“有钱就花,没钱就借”,这正在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观。

一、消费金融逐渐背离初衷

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大萧条”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开始时间依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绝大多数在1930年起,持续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期间,由于产能过剩,加之普通工农群众工资水平低,造成购买不起所需的生活必需品。而消费信贷的出现就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信贷商可以向即期支付能力欠缺、预期有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的消费者提供金融信贷服务,服务的范围设定在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简单来说,就是消费信贷突破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欲望之桥。在1924年-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约从20亿美元增长到为35亿美元,增长率持续升高。而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所以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消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可能减少。但事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金融机构中借到钱再进一步消费。国内最熟悉的消费金融服务:信用卡。其覆盖率却无法达到所有人群,这是因为,向银行借钱需要严格的信用评估与稳定的收入。因此,巨大的市场空白给一些消费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些机会。从2010年开始,中国银监会陆续批复建立消费金融公司,而在这些消费金融公司中,借款者不用抵押和担保就能申请贷款,虽不能用来买房买车,但其他消费需求却被大大提高;消费金融最开始主要是线下经营,获取客户成本较高,发展也较缓慢,直到互联网的加入,扩大了消费借贷的覆盖面和发展速度。随着线上金融的普及,小额借贷的大门开始向所有人敞开,小额信贷根据借款人的需求,运用大数据能够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完成线上借款要求,充分体现出信贷业务融通和及时性特征。在此背景下,借助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东风,“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应运而生;从效率以及用户体验而言,互联网消费金融确实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给消费者带来众多方便之处;然而,这种创新也都自带负面特性,且随着时间的推动,负面性会越来越大。当一些平台如火如荼开展互联网消费金融时,市面上开始陆续出现大量的分期平台,这些分期平台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发展壮大。如此便利的工具满足了年轻人消费的欲望(如分期购买智能手机、分期购买奢侈品、做美容分期付款等),并且渐渐塑造了年轻人超前消费的习惯。更为巧妙的是,由于借款期限较短,即使面对超高的年化利率,用户也毫无察觉。虽然所有的互联网平台在放贷时,都会强调自己的低利息,但事实上,这不过是一场避重就轻的把戏。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消费金融行业虽说出现众多问题,但在当时的“促消费”背景下,众多问题都被掩盖;监管也好,从业者也好,都不认为中国会像国外那样,走上消费金融危机的老路,但历史经验和事实总是惊人的相似。韩国的“卡债危机”,日本的“消金三恶”(高利贷、暴力催收、多头借贷),中国台湾地区的“信用卡危机”等问题都轮番出现在如今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消费者们虽然在享受着消费金融创新带来的便利,却也在痛斥套路贷、高利贷、校园贷、暴力催收等所带来的危害;从业者也从风光体面的职业中开始背上“吸血鬼”“消费主义帮凶”等恶名。

二、年轻一代开始迷失在各种消费套路贷中

消费信贷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的一种融资服务,广义上包括与个人经济活动支出相关的所有贷款,但狭义不包括住房、求学等期限较长的个人贷款,而主要指信用卡消费信贷。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信用卡消费信贷有助于促进经济消费。数据显示,持有信用卡的家庭可使总消费提高约14%。信用卡消费往往是先消费,一个月之后再还款,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消费者的付款痛苦减弱到最低,从而导致非理性购买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年轻人有自制能力不愿使用消费贷产品,然而现实中却也难以规避。如今无处不在的借贷App广告,各种看似打折优惠的条款足以让本就钱包余额不足的年轻人抵不住诱惑。不久前的蛋壳公寓暴雷事件中,租客交了房租,而业主收不到房租,直接将租客赶走。然而,蛋壳与业主的合同虽因蛋壳违约而终止,但租客与微众银行签订个人信贷合同属于独立的法律关系,债务关系依然存在,租客需如期还款。这对于刚步入社会或未毕业的年轻人而言,再让他们背上不该属于他们的租金贷,无疑是雪上加霜。培训机构跑路,长租公寓暴雷,消费者既付了钱、背了债,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2020年末,培训贷、租金贷等消费贷顿时成为众矢之的。据中国银行协会消费金融专委员会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调查统计显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群主要是80后、90后,也有00后,其中80后与90后客户占比达到90%以上。其中,90后客户占比普遍在50%左右,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专门对90后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227家,其中,核批经营可以开展网络小贷业务的有249家。数量如此之多的网络信贷平台,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如今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深陷“裸贷”“校园贷”中。如2016年,河南某经济学院一在校大学生因无力偿还贷款而跳楼自杀;2018年,山西21岁女孩因网络贷款从27楼窗台纵身一跃;2018年河北某工程学院一在校大学生因身陷网络借贷,发自杀信息后死亡等,这都在给国内消费金融行业敲响警钟。过度的消费信贷并不是只存在于国内,事实上,2006-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一方面是美国人民超前消费,另一方面,人民收入开始呈现下降态势,致使众多收入不足的人群获得了过多的信贷,而这些贷款又被过度资产证券化所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庞大金融体系的风暴总是从每一笔坏账开始的。社会把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希望寄予在当代年轻人身上的同时,是否也应考虑一下他们真实的购买能力。消费主义和消费借贷行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鼓动年轻人进行网贷消费,而刚出社会的年轻人被各种缜密的商业手段挑动。我们是否应该在进行消费时冷静思考一下,想想自己的消费能力和所能承担的借贷额度是多少。这既是个人问题,又是关乎于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作者:杨刚 单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