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阻碍国内商业银行创新因素分析

阻碍国内商业银行创新因素分析

在新时代的金融创新发展中,商业银行的创新始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国际金融发展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在增强国内经济发展动力的要求下,国内商业银行创新对迎接未来全球化金融挑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创新条件未成熟缩小了短期内商业银行进行大创新的可能性。以下将基于管理的视角,分析管理模式、客户、风险、管理者关系、人才培训和激励、外部环境等因素对国内商业银行创新阻碍的影响。

1去能力为要求的管理模式

银行的员工是最熟悉银行各个方面的群体,也是银行创新的主体之一。银行创新的开展与实施,成功与否都与银行员工的创新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大型商业银行,都是金字塔形层级制的管理模式。而银行一线员工数量最多,对市场的敏感度最高,弹性最好,应该是最具创新能力的群体,但事实上层级制限制了银行员工的创新性。因为商业银行的规模和层级制决定了银行本身是去能力化的,不因个体的差异而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营和稳定。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表明,规模化必然导致去能力化,既具有多种适应能力且规模量化的企业运营成本极高,难以稳定运营,故几乎不存在。高度依赖能力的模式,都是不可复制和量产的。特别是在中国,大型商业银行面对的客户规模巨大,规模化和制度化成为了必然要求;同时,去能力化的要求也降低了因人员流动所带来的风险,无论是底层员工或是高级管理人员,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替换性和可复制性,满足银行运营稳定的需求。另外,层级制的管理模式本身隐含着低竞争性,即尽管可能银行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实际上是低于底层员工的,但依然难于被淘汰。一线员工即使具有银行创新的触觉,也因被去能力,创新的重要信息传导失效。去能力化的导向保证了银行正常运作的能力,但也使相当一部分的人员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权力,却不产生任何价值的同时甚至成为了银行创新的顽固阻碍。

2客户的多元化和参与度

银行客户是银行创新致力于服务的对象,是银行创新的最直接的受众,客户的需求直接影响了银行创新的方向和内容。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客户拥有的资金资产增多,客户需求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但商业银行的敏感度较低导致商业银行的创新根本跟不上客户需求复杂的变化速度。商业银行应该是服务业的中坚力量,而银行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也应该是来源于客户的新需求。目前,国内银行客户对于财富管理的意识不强,同时缺乏对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了解。往往商业银行对一种产品或服务进行创新后,很多客户会因对该创新的不了解和规避风险而拒绝参与其中。另外,从产品的角度,因缺乏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新产品易被模仿和抄袭,刚创新就引来了一堆竞争者。最后,银行的创新举动因为客户的低参与度而得不到有效地调整和修正,强竞争使创新成本上升,导致创新难以适应市场而夭折,银行又再次回到不进行创新前的局面。

3控制风险的原则

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企业,而这种“企业”的首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有效地控制风险。历史上有很多商业银行的创新产生了方向性的错误,忽视金融制度的缺陷和不健全,无视利率、汇率等经济数据影响,肆意放宽信用风险容忍度,同时监管失效,最终导致银行坏账、不良贷款剧增,大大抑制了银行的有效创新。银行创新带来的是效率,而银行风险带来的是盈利,这两者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衡。创新归创新,但银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才是银行稳健增长的不二法门。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创新无疑会增加银行运营的成本,增加银行的杠杆性风险、融资性风险、虚拟性风险,降低银行运营的稳定性。银行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正考验着银行大胆而有效的创新。

4管理者的委托关系

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关系大多是委托关系,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其出资和所有者都是国家,而银行的各级管理者都只是一种职业经理人的角色。相对地,广大私有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资产拥有实在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权责对等。所以,银行管理者在银行创新面前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一方面,银行管理者把握着大量资源和权力,是推进银行创新的关键决策者;另一方面,银行创新往往包含着各种未知的风险,即使存在严格的测算机制下,银行管理者也难以对创新预期抱有百分百的把握,一旦失败,会对银行管理者的职业前景带来严重影响甚至负上法律责任。同时,银行创新的成效不会立竿见影,效用具备必然的滞后性。所以,银行管理者在面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时,因自身受到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影响,往往会舍弃银行创新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即使底层员工已经意识到某个市场机遇和创新需求并传递信息到管理层中,银行管理者也会因规避风险而拒绝冒险。

5创新人才的培训和激励

现阶段,我国大多的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只是停留在人事管理模块,对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投入和激励严重不足;相关创新机制的建立处于真空状态。一方面,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人员流动僵化。在传统的层级制度下,人才管理缺乏一个完善的淘汰机制,对创新人才缺乏一个有效的培养和晋升机制,甚至现有的传统管理者会扼制和奴化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一线员工。另一方面,银行内部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较低,用于创新人才开发的资金较少,人事部门被视为辅助性、不重要的功能部门。现有的培训资源实用性较差,缺乏现实的针对性,教条主义较多,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不足。另外,激励制度的空缺无法有效激活创新动力。现有的人事制度对创新的激励较少,多为精神性奖励,增加收入、晋升职位等实质性激励较少。同时,负激励较多,对小错误小失误的容忍度较低,一旦出错就对工资收入、绩效评定等实质性奖励进行扣除,对创新行为带来较大打击。

6外部环境的影响

国内商业银行创新均会受到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法律制度、监管约束制度、政府干预等外部环境力量的影响。一是宏观经济的波动。价格、利率、汇率的变动,社会经济运行环境情况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收支情况,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市场利率汇率波动较大、社会事件爆发的情况下,银行面对的未知风险增多,不确定性加大,因此会限制银行创新来缩小风险。二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现有的金融法律体系对防范金融风险,稳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旧有计划经济意识依然影响着现有的法律体系,法律落后限制了银行创新的空间,个别创新行为缺乏相关法律依据甚至会被视为违法行为,抑制了创新的可能。三是金融监管的约束作用。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的一个动因,金融创新又反过来促进金融监管更加完善,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银行创新往往会对现有的监管体系带来冲击,增大监管难度,产生不可预测的金融风险。而过度注重金融稳定而忽视效率的监管会扼杀创新苗头,直接地阻碍银行的健康发展。四是政府的干预。政府不合理、无效的干预,如不良的货币、财政、税收等政策会影响国家经济情况,会对银行创新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直接缩小商业银行创新的发展空间、积极性和可能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创新受到内外多方面阻力,创新空间和动力较小,缺乏短期内进行大创新的可能性。但长期来看,银行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各方需要共同努力,才能让我国银行业健康平稳地发展。

作者:苏玉威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