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证伪主义金融学论文

证伪主义金融学论文

一、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

(一)逻辑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的重要标志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以经验主义为源头,与哲学思想的发展相同步,其核心是形而下学,认为不存在先验的真理,一切命题来自人类经验的归纳。然而经验是具有局限性的,科学以归纳得出的缺乏灵动性的少数公理为基础,不可能绝对可靠。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学的复杂性,经验归纳法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明显力不从心,演绎法应运而生。假说-演绎法源于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方法,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推测”,即建立一个假说;第二步是进行实验或积累观察以便检验假说。其本质是发现新事物并在建立试探性假说之前必须先有观察并提出问题。作为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马歇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将先前的经验实证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其最具划时代意义的观点有三点:其一是认为理论和事实都是假设的根源,并承认理论和事实都可能与假设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其二是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理论的概述有效应体现为理论或其命题可以被数量化表示,那么与此相对应的行为特征就是实证性的,这与针对自然物的观察和计量的实证性认识没有本质区别。其三是经济学研究中对客观性重要程度的强调。对于一个描述性经济结论的支持,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可供检验的证据,证据的可靠性和价值判断成为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因此,经济学吸收了一致检验、逻辑相关检验等逻辑实证主义的检验理论。

(二)证伪主义:基于传统经济学方法论的扬弃

1.基本观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理论或命题可以被数量化表示的前提条件在接下来的经济学发展中被认为是极其严苛的。同时,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理论需要,经济学急需一种动态上升的研究范式。30年代大萧条下得到极大发展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直接导致了经济学和波普尔哲学的结合。该方法论由波普尔提出,后经库恩和拉卡托斯的扬弃逐渐发展为完善的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波普尔对逻辑实证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他并不赞同知识完全来自外部经验并可以通过逻辑思维从少数业已存在的确实知识中推演出来,而是强调理性思维中的批判能力,认为知识是在对已有知识和理论的批判中实现自身的不断成长,人们通过对旧理论的否定建立起新的理论,其核心是证伪主义。他认为,科学发现总是在大胆地猜测,经受经验检验而得到暂时确认的各种新理论终被证伪,证伪过程是不断尝试和清除错误的过程。库恩“范式”则从科学史观的角度对波普尔证伪主义进行了扬弃,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就是陷入危机的旧范式终为新范式所取代的过程。提出了量变终究引起质变,新旧更迭是必然趋势的观点,对现代经济金融领域的变革具有指导性意义。根据波普尔的证伪思想,任何理论一旦被证伪,就将被淘汰,那么理论与事实不符应如何正确判断才不致将理论扼杀在“摇篮”里就成为接下来拉卡托斯的主要研究成果。他认为绝对的被证实或证伪是不存在的,用“保护带”来缓冲经验冲击可以对理论进行适当的保护和修正。当某种科学研究纲领通过对假设的调整能使得借助既有研究框架说明和理解更多的事实则为框架进步。

2.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启发“评价科学研究纲领进化或退化的客观标准是纲领本身的预测力和解释力。”拉卡托斯在对波普尔及库恩证伪思想的扬弃中首次提出了理论对于未来事物客观发展预测能力的重要性问题。这一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后著名的“弗里德曼-萨缪尔森争论”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这场争论的关键是两人对于证伪的主体存在争议。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中心问题就是在经济学中导出在操作上有意义的原理,而所谓的“有意义”是在理想条件下做出关于经验资料的假说,并可以想象这个假说会遭到反驳。他所关注的是经济学的解释功能,即证伪的客观主体是假说。而弗里德曼代表了一种被冠之以工具主义的方法论倾向。他认为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和假说,使之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里德曼的方法论要比萨缪尔森的更灵活、更具有实用性。这正是将科学证伪哲学与经济学的艺术“气质”,以及解决、预测未来实际问题特性的完美融合。

二、经典金融学及其方法论:基于一般均衡框架的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一度被认为是以牛顿力学为核心思想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于经济领域绽放的典型成果,脱胎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古典金融体系,因袭理性经济人和市场有效两大假设,其许多的理论内容是从理论前提经归纳推理导出结论,再以经验证实来构建理论范畴及选取适当的论证方法。大多数学者不会去质疑金融理论的正确性,而认为现实中理论结论的失当是由于金融理论受干扰因素而被错误运用,其实质是逻辑实证主义者。其中马歇尔的边际效用理论和一般均衡框架分析被视为经典,结合《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金融学的定义:“金融学是以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形成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营运、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我们可以做如下解释:首先,在逻辑上可以承认金融学从属于经济学,经济学的科学性可以推论得到金融学也具有科学性,所以归纳、演绎、推理等科学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金融学领域。其次,词典中明确说明金融学的方法论是用近似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中,我们不必对资本资产定价,因为市场中存在供求关系决定的均衡价格。作为经济大环境下的子市场,金融市场围绕金融产品的定价展开,与商品市场的研究方法殊途同归,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大规模的数字化计算变得相对轻松,逻辑实证主义所要求的理论或命题可以被量化表示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第三,动态经济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专注微观行为主体动态选择理论的同时对于动态均衡的研究产生了极大需求。

三、证伪主义哲学影响下的现代金融学方法论

在波普尔关于证伪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猜想与反驳》问世后,特伦斯•哈奇森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进行了批判:“很多科学分支给出的最终命题往往不是纯粹的逻辑和数学命题的附属物……即便对于那些能够‘最终’断定一个命题‘绝对真伪’的‘终极’检验的谈论也是毫无意义的。”虽然该思想被后来的弗里德曼等人认为是极端经验主义,没有在“先验”和“经验”之间做这种考虑,但仍然为现代经济学思潮的思想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证伪主义传统的影响下,金融学者开始关注金融理论的内在实证性、可证伪性和金融理论的评价标准等问题,对金融学概念、命题和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引起的金融危机频发,学者们开始关注现代金融理论发展中对不确定性及其蕴涵的风险问题,将研究重心转向预测及对预测结果的处置策略而非单纯的解释和说明现实,特别注意金融理论预测的证伪性。在该理论发展方向下,行为金融、新制度经济学,以及演化金融理论对现代金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1.行为金融:对个体理性假设的证伪金融学的核心问题是个人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如何实现最优化,组织怎样安排生产并进行投融资决策,以及在各主体的交易互动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均衡体系。从理性经济人和有效市场假设出发,利用一般均衡和无套利分析,借助现代数学工具,MM理论、EMH理论、CAPM模型、APT模型和B-S模型等经典的原创理论构造抽象的数学、计量模型来得到参与者最优的决策方式及均衡价格。金融学理论体系的演绎似乎完美,但金融市场异像或者说是“反常”经验导致现代金融“研究纲领”的保护带的进化,各种新理论对主流金融假设的修正既是增强对金融市场异像的解释,同时也着眼于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市场异像冲击的努力,行为金融应运而生。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个体有限理性,市场上非理性行为非随机,系统性的群体非理性特征使得非理性的价格不能恢复理性,从而市场非有效。行为金融借鉴现代心理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并在金融领域成功运用。心理学方法侧重探索个体决策中的心理因素,而金融计量学则从实证的角度检验心理因素的影响,对未来价格做出预测并提供可行的策略。

2.新制度金融学: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进一步修正随着经济体所在国家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金融所处大环境的复杂性逐渐显现,各领域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为进一步研究特定经济社会制度背景下金融趋向及其合理制度,新制度金融学将交易成本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支持个体有限理性,认为个体会同时追求财富和非财富最优化,而且个体行为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可以视为对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的进一步修正:以交易成本、产权和制度为理论范畴,深入研究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对生产关系的探索,主动对个体间关系进行约束、协调。这一新范式拓宽了金融学的研究视野,更加注重金融学在所处经济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对现实问题具备更强的解释能力和前瞻性指导能力。

四、结论与启示

在证伪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现代金融学研究方法的关键词可以总结为:“勇气”、“耐心”和“高瞻远瞩”。科学经验表明,“证实”远远比“证伪”容易实现,因为后者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现代经济学家不是企图驳斥可以检验的预测,而是经常满足于证明现实世界符合他们的预测,这样就用容易进行的证实来代替难以进行的证伪,所以敢于迈出“任重道远”的第一步需要十足的勇气。有人曾指责当代经济学家更乐于讲述证伪主义,但不愿意实践证伪主义,不愿意建立那种存在潜在被证伪的理论,也不愿意将有可能被证伪的内容拿出来面对事实,即使科学命题是无法被证实的,对其进行不断修正而逼近真理的过程需要我们充分的耐心。弗里德曼等人将证伪主义与经济学方法论相结合的理解推向了新的高度。数理模型的高度理想化与现实相去甚远,金融市场异像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构成现实挑战,噪音交易理论谋求对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重要考察的还是理性经济人的行为,对均衡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全新研究范式的博弈论框架则对人的理性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挑战都倾向于开始重视多样化高不确定性的金融风险对未来决策的影响。因此,在证伪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添加些许实用主义色彩更符合当今的时展需要,高瞻远瞩才能运筹帷幄,达到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韩玉姝单位: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