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北洋军阀的统治历史教案

北洋军阀的统治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袁世凯专权的主要表现;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

2.能力方面:

(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引学生学分析、概括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对袁世凯专权和袁世凯称帝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能力及评价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政、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

(2)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动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4.学法指导方面:

(1)本节内容可以从两条线索去掌握。第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对内加紧专制独裁、复辟帝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第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的认识逐步清醒,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反对专制、独裁、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通过引导,训练学生自己理出历史线索和知识结构。

(2)充分运用本节教材中的人物插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①袁世凯复辟帝制是重点.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国的招牌,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中复辟。②护国运动。这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难点分析: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是难点。袁世凯建立的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是大地主、封建买办势力的代表,是清王朝灭亡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又一个工具。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第四章有关辛亥革命的内容。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评价,我们知道了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请同学们回忆,它们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提问,导入新课)

生:(回忆,思考后回答)

师:孙中山颁布的《临时约法》的内容及目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了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开始了十六年的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从1912~1961年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8年为军阀割据混战时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北洋军阀的统治。(板书课标题)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概念,什么叫军阀?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发言)军阀就是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那为什么又把袁世凯建立的政权叫做北洋军阀政权呢?

生:(思考)

师:我来给同学们做个简单解释。清朝末年对辽宁、河北、山东等北方沿海各省统称为北洋,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895年,表政府任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即称为北洋军。所以,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北洋军阀统治初期,中国南北在形式上是统一的,实际上仍处于对峙状态。(屏幕显示《中华民国全局图》。讲解)北方省份基本上在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控制之下,而南方多数省份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之下。如江西、广东、安徽、浙江、福建、江苏、湖南、四川等。由于革命党人在南方具有一定的军事、政治力量,袁世凯在未建立起全国范围的稳定的统治秩序之前,曾发表“共和为最良国体”,“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的通电,表示绝对赞成共和。而他即位后,却打着共和的招牌,实际加紧专制统治。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上:控制内阁实权《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从原来由临时大总统兼任行政首长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即内阁总揽行政权。因此,袁世凯任职后,立即组织内阁。内阁实权的归属之争成为双方的一次政治较量。袁世凯一面向孙中山表示,南京方面人才济济,均要留用;一方面自己提议人选。请同学们看下面《辛亥革命》中的一段记载:(屏幕显示)袁世凯开始提议的内阁名单,“概属亡清旧吏,无一纯粹新人物”,使南方各界“咸怀不平”,但是为了表示这个新总统总算有几分“诚意”,他们做了些微小的让步。袁世凯的“微小让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一位同学根据课本150页第二段的有关内容回答。

师:(看书,回答)

师:结果,第一届内阁总理最终还是由袁世凯的老部下、刚刚加入同盟会、多少具有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唐绍仪担任。确定的内阁十个部长,表面看南北双方的代表席位比例是5:5,而实际上陆军、海军、财政、内政、外交等要害部门的部长都是袁世凯的亲信,同盟会员只担任司法、教育、农林、工商四部“冷衙门“总长。这样,袁世凯掌握了北洋军阀政府首届内阁的实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袁世凯建立的北洋军阀政府实质上是一个专制独裁政权。在这一回合的斗争中,袁世凯在摆脱革命党人的限制,建立独裁统治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袁世凯对此仍不满足。因为他虽然控制着首届内阁的实权,但在法律上责任内阁的性质与职责仍然存在。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记载:(屏幕显示)“唐(绍仪)自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对同盟会非常忠实,与余晤谈之下,知其已向孙中山先生建议,用政治手法来对付袁世凯。柏文蔚《五十年经历》这样,唐绍仪虽为袁世凯的老部下,但加入同盟会后政治上明显地倾向同盟会。他坚持根据《临时约法》各项政令需自己以内阁总理身份在文件上签署意见,以便行使责任内阁的权利。袁世凯对此不能容忍。他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150页注解①。师:袁世凯就是这样排除了内阁中的异己,使首届内阁仅存在了两个月的时间。随后,袁世凯强迫参议院通过了他提名的新内阁,直接操纵了内阁的更迭,新内阁完全听命于袁世凯,成为他的御用工具。责任内阁制遭到破坏,是袁世凯对按《临时约法》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公开践踏的开端。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请同学们根据前边老师讲过的内容思考袁世凯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生:(回忆并作出回答)

师:(归纳学生发言)是因为袁世凯上台时其北洋势力实际只控制着北方少数省份,而革命党人在南方具有一定的实力,且在南方影响较大,使袁世凯深感不安。袁世凯是靠天津小站练兵起家的,他非常懂得“有军才有权”的原则。袁世凯就任近20天,就发表了《训勉军人令》,要求的所有陆海军人必须服从他的“统一命令”。接着,提出裁减非嫡系部队,说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真的是为百姓着想吗?请同桌同学议论一下,袁世凯的真实用意何在?

生:(同桌讨论,代表发言)

师:对!袁世凯是为了大量减南方革命军。关于裁定情况请同学们阅读151页第一段小字内容。

生:(读书)

师:在裁减南方革命军的同时,袁世凯却从帝国主义那里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贷款,用以购买军械,并且又招募了大批军队。袁世凯大喊的裁军,原是为了对付革命党人!黄兴遵命裁军,“以示拥护中央的诚意”,再一次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随着袁世凯专制独裁面目的暴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逐渐清醒,他们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二、二次革命袁世凯上台后的一系列活动,使革命党人逐渐清醒。宋教仁等同盟会会员在政治上依靠约法、责任内阁、选举、组阁等议会斗争方式,以图实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建立国民党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党、共和实进党,五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不久,孙中山委托宋教仁为理事长。请同学们阅读151页《国民党宣言》摘录,思考下面的问题。①盟会改组后为什么称为国同党?②国民党的宗旨是什么?③成立国民党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生:(阅读课本摘引材料后,代表发言)

2.“宋教仁案”1913年3月20日晚,正当国民党的影响日益扩大的时候,袁世凯却派人在上海火车站,用带毒的子弹刺杀了年仅31岁的宋教仁,史称“宋教仁案”。袁世凯为什么要杀宋教仁呢?请同学们阅读151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并回答这个问题。

生:(阅读教材,代表发言)

师:国民党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新组织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是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最大障碍。为了阻止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才干出了如此卑鄙的行径。这是民国成立以来震动全国的一次政治谋杀案。袁世凯听到“宋案”的消息后假装惊愕,要悬赏一万元钱,限期捉拿凶手。正当袁世凯为除掉政敌而自以为得计时,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请同学们看课本152页当时《真理画报》刊登的刺杀宋教仁的有关人犯。

生:(看课本图,辨认人物)

师:(介绍)①上中为主使者大总统袁世凯;②上右为同谋者国务总理赵秉钧;③上左为联络者内务部秘书洪述祖;④下右为指挥行凶者、上海大流氓、袁世凯的长江侦察科长应桂馨;⑤下左为直接行凶者、流氓兵痞武士英。袁世凯的卑鄙行动遭到了国内舆论的谴责,于是他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

3.善后大借款为了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消灭南方国民党控制的各省势力,袁世凯以办理“善后”为名,不经国会通过,擅自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镑,以盐锐、海关税等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万英镑,合同规定盐税的征收要聘请外国人协助管理。从此,我国的盐税被外国人所控制。这是一笔政治交易,即列强给袁世凯提供经费,帮助他镇压国民党;同时列强通过获得的协助管理盐税的权益,控制中国财政,进而摆布中国的政局。宋案和善后大借款使受蒙蔽的革命党人进一步惊醒,他们认识到袁世凯是民主共和制不共戴天的敌人。孙中山说中国“非去袁不可”,他决心重新领导武装斗争。他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未能及时采取军事行动。袁世凯先发制人,一方面以不服从中央为借口,罢免了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一方面仍在叫喊要“维护统一”。革命党人拿起武器重新开始了武装斗争。这场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史称“二次革命”。

4.二次革命(屏幕显示《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结合图讲解)1913年7月12日,江西都督在湖口誓师讨袁,宣布江西独立,二次革命开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南方数省相继宣布独立,南北政治对峙局面结束。战争才进行了一个多月,国民党各省讨袁军纷纷失败。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国民党方面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生:(代表发言)

师:(分析归纳学生发言)客观原因是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北洋军力量强大。袁世凯动用了除东北和边远地区以外的全部兵力以及一些省的地方反动武装,并且还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财政、武器上源源不断的接济。主观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治上:改组后的国民党已失去了同盟会时期的政治纲领,脱离群众。第二,组织:国民党内部不统一,组织极为复杂,力量涣散。第三,军事上:袁世凯的大量裁军使国民党的兵力不足。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迫不及待地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三、袁世凯称帝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袁世凯窃权后一面加紧复辟帝制,一面表白他是在“顺从民意”。主要活动有①由临时大总统到正式大总统。按照法定程序应是先制定宪法后选举总统。可是,1913年10月6日这一天,袁世凯派数千名警察、地痞、流氓手持大棒包围了选举会场,经过三次逼迫投票才处勉强通过。这样他就由临时大总统被“选举”为正式大总统。②1913年12月下令解散了国民党。③1914年1月天式下令解散了国会。④5月废除《临时约法》,以专制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代之,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至此,袁世凯已将民主制度破坏殆尽,向复辟帝制迈进了一步。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请同学们一边阅读152页最后一段内容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①从日本要求的侵华范围和程度看,《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保危害?②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根本目的何在?③袁世凯为什么要接受《二十一条》?

生:(议论并回答问题)

师: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这位声称“醉心共和”、“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中国”的野心家终于剥下了伪装。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极称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开展了护国运动。

四、护国运动二次革命后,孙中山被迫流亡到日本。1914年,他在日本成立了中华革命党,继续从事武装讨袁活动。当他听到袁世凯称帝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讨袁宣言》,请一位男同学为同学们朗读154页《讨袁宣言》摘录。

生:(读书)

师:这段内容,反映了举国上下心向共和,对袁世凯的复辟倒退激愤异常。此时的梁启超也发表了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

师:(据《护国运动形势图》讲述护国运动经过)请同学们讨论回答下列问题。①什么叫护国运动?其性质和目的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师:(归纳)这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那么,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呢?

生:(讨论回答)

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归纳补充)

第一,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

第三,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的转变、斗争

;第四,护国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护国军的节节胜利;第五,北洋军内部的分化,袁世凯众叛亲离;第六,随着北洋军的节节败退,帝国主义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态度。事实说明,任何人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将遭到可耻的失败!我们应如何认识护国运动呢?护国运动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国号,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取得了胜利,但它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未完成。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我们将在第二节里讲这方面的内容。

小结:(一,两条线索;二,引导学生概括归纳袁世凯一生的主要活动,评价袁世凯;三,分析1912~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其原因;张勋复辟;护法运动。

2.能力方面:通过对军阀割据根源和护法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抓住历史事物本质,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军阀割据局面出现和府院之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激烈争夺、分而治之,是导致中国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人民苦难的重要原因,以此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2)通过张勋复辟及其失败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这不过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闹剧,历史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3)通过护法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孙中山领导的又一次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斗争,其失败再次说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理清两条线索。第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即军阀的割据混战;张勋复辟;段祺端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第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为维护民主共和而进行的斗争。即讨伐张勋;护法运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①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根源是重点。总的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第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军阀割据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各个军阀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

第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使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无法独占中国。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人,为了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他们便各自寻找新的人,扶植地方军阀派系,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地盘,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和靠山。

第三,从当时的具体背景看,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不具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所以,在中国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②护法运动是重点。这是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反对段祺瑞专制独裁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的又一次斗争。它的失败,给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表明军阀不可能成为民主革命的同盟军。缺少实力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继续斗争,必须寻求真正的同路人。

2.难点分析:府院之争是难点。军阀各派系之间的争夺是日本与英美在中国争夺的反映。府院之争,从现象上看,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产的国务院为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争,而实质是美、日在中国争夺的反映。段祺瑞获胜,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中的在关内容。针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复辟活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斗争?

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导入新课)护国战争虽然把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打倒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主共和的总是。袁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各自寻找和扶植一部分军阀充当自己的人,这样,中国就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板书课题)

一、军阀割据的形成

1.军阀割据的概况1961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指导学生看课本159页人物插图)。但是,北洋军阀已分裂为直系和皖系,东北还有奉系军阀,其首领是(159页人物插图)。此外,南方有滇系、桂系,陕西有晋系阎锡山,徐州有张勋等,整个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观。(把课本158页表格和159页形势图放大到屏幕上讲解)。这张形势图只反映了这一时期军阀割据的情况。随着势力消长的变化,军阀盘踞的地盘也会随之变化。请同学们阅读159页小字内容,并根据这张形势图,认真、仔细地观察,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是一种怎样的争夺形势?

生:(读书,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俄、英、法等实力明显削弱,英国因地位下降而追随美国,美、日力量增强,加剧了对中国的争夺。直系和皖系交错控制着华北、华东、华中省份,是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新的“势力范围”的划分。中国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呢?

2.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请先看同志对军阀割据必然性的分析:(屏幕显示)“帝国主义和国内卖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中国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在落后的中国,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居优势,它是军阀割据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各个军阀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地盘内,拥兵自重,任意搜刮,形成独立王国。地方的封建势力与之相互依托。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国家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人,于是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利益,便各自寻找新的人,扶植地方军阀派生活费;而各派军阀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扩大地盘,也分别寻找帝国主义国家作靠山。帝国主义这种对华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所以说,军阀之间的混战,实质上是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中国的反映。另外,袁世凯死后,产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中心,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都不具备疑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3.军阀割据混战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1912年~1922年,在中国发生的较大的内战有179次之多,战火几乎遍及全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请同学们看书160页的表格《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和插图《为躲避兵灾而四处逃亡的农民》,归纳、概括军阀混战从哪些方面给人民带来了危害。

生:(看书,归纳,概括,发言)

师:在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的历史上,出现了继袁世凯复辟之后短暂的张勋复辟。

三、短暂的张勋复辟张勋复辟是怎样发生的呢?是府院之争为张勋复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1.府院之争府院之争,简单的说,就是以黎无洪为首的总统府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为什么会形成府院之争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60页最后一段小字内容,了解黎段矛盾的由来。

生:(读书、理解)

师:黎段之间为什么问题而发生争论呢?请同学们根据160页最后一段大字内容进行概括。生:(概括发言)

师:黎段之争表面上看是为了是否出兵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争,而实际上争论的关键是由谁来主持参战,获得利益,扩充自己的实力。这场斗争的背后,实质裁上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生:(回答)

师:(归纳)它反映了美、日在中国权益问题上的激烈争夺。黎元洪在美国表示“允为后盾”的许诺后,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但是,段祺瑞的皖系势力很大,他赴天津策动北方八省军阀宣布脱离中央,并以武力倒黎。黎元洪无法抵抗段祺瑞在政治、军事上的压力,便邀请徐州军阀工张勋进京调停,而段祺瑞也想借张勋的势力驱逐黎元洪。黎段矛盾的激代,为张勋复辟提供了可乘之机。

2.张勋复辟为什么张勋能成为复辟势力的头面人物呢?请同学们阅读161页第二段小字内容,了解张勋这个人物。

生:(读书)

师:1917年夏,张勋率领他的“辫子军”3000多人北上,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他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然后拥戴清朝已废皇帝溥议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黎元洪被迫躲进外国使馆。请同学们看161页的插图《张勋复辟,北京街头又挂起龙旗》和溥议《我的前半生》摘录。

生:(观察插图和阅读资料)师:张勋的复辟之所以会实现,是因为当时旧的社会基础还存在,共和同制度尚未真正实行,并且还得到了外国反动势力的支持。

3.反对张勋复辟的斗争张勋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孙中山发表了《讨逆宣言》,强调这次讨逆之战,不仅仅是为民国争生存,而是是为民族反抗武力而奋斗。全国各地各界群众也纷纷召开大会,发表通电,声讨张勋的复辟。这场斗争具有目标明确,舆论强大,群众基础雄厚等突出特点。例如湖北地区,“无论绅商士庶,贩夫走卒,皆表示一种反对态度,民情激愤有过于袁氏称帝之时。”(屏幕显示)段祺瑞见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借全国反复辟的声势,在日本的支持下,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讨伐张勋。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复辟丑剧仅十二天就收场了。而段祺瑞借此为自己挥取了政治资本,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担任国务总理,控制了北京政权,随即宣布对德、奥宣战。此时,美国已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时无力与日本在中国继续对抗,便暂时对日本妥协,府院之争最终以段祺瑞势力的胜利而告终。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从此,段祺瑞也完全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段祺瑞再次执政后,实行封建独裁统治,孙中山又领导了一场护法运动。

三、护法运动请同学们阅读162页小字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并分析其目的。

生:(阅读教材,总结概括)师:孙中山先生认为,约法和国会是共和国的命脉及象征,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他毅然举起了护法讨段的大旗。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公园发表的演说:(屏幕显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未有享过此共和之福,非共和之罪也,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故今日变乱,非帝政与民政之争,非新旧潮流之争,非南北意见之争,实真共和与假共和之争。能争回真共和以求福利者,在两大伟力,其一为陆军,其二为海军。鄙人密查大势,非得强大之陆海军,为国民争真共和,无以贯彻救国救民之宗旨。”请同学们思考,这段演说,反映了孙中山当时怎样的认识和愿望?

生:(思考,回答)

师:孙中山南下广东后,想借助西南的滇系和桂系军阀的军事实力,进行反段护法,这些军阀也想利用孙中山的威望与段抗衡。孙中山为什么借助西南军阀开展护法运动呢?原因有:第一,孙中山没有掌握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第二,广东是孙中山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第三,这些军阀曾参加过护国战争,后来又反对过张勋复辟。他们采取了某些对抗段祺瑞武力统一的形式——宣布自主,客观上为护法运动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917年秋,赞成孙中山护法主张的原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不足法定人数的非常国会,决定成立与西南军阀联合的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首领唐继饶尧、陆荣廷为元帅,形成了南北分立对峙的局面,护法运动正式开始。

师:请同学们阅读162页《非常国会议员通电》的内容及插图《孙中山就任军政府大元帅时的戎装像》。

生:(阅读材料,观察插图)

师:孙中山号召北伐,然而目的未达到,请同学们阅读163页大字第二段和小字的内容,理解第三段大字总结出的护法运动失败的两点原因。生:(阅读教材,理解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师:这场斗争,是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进行的革命运动,他的失败,给孙中山留下了惨痛的教训,那就是:(屏幕显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扩法运动的失败,再一次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最后,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总结、对比,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制进行了哪些斗争?

生:(代表发言)

师:(总结学生发言)请同学们对比一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有哪些异同点?(引导学生从背景分析它们的目的;从内容或过程分析它们的斗争方式,领导人或机构、参与者;从结果分析它们的性质、作用或影响)

生:(分析,比较,发言)

师:(归类,总结)通过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十分激烈,维护民主共和是历史不可抗拒的潮流。这一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系列斗争的失败,说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已很难完成民主共和的使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必须寻求新的道路。而此时,中国正在成长着的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起来,预示着新的曙光将要出现。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蜮掌握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英策动西藏“独立”未遂;西姆拉会议;麦克马洪线;日本侵占山东;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2.能力方面:

(1)通过对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侵华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2)通过北洋阀政府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教学,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中国各民族各阶级、阶层反抗斗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不能完全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地图、历史材料来分析帝国主义侵略边疆的目的,状况及对我国的危害,使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历史结论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我国边疆活动的总结,使学生学会综合归纳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沙俄、英、日在20世纪初,加紧对我国边疆地区侵略的重点。20世纪初,帝国主义乘中国内部政局的动荡之机,在中国边疆的各地区以策动地方“独立”、武装侵略等多种方式加紧侵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帝国主义各国在侵华过程中矛盾加剧。日本则逐渐成为中国最凶恶的敌人。结合地图概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蒙古地区、西藏、山东等地的侵略,形成对这一时期侵略的总体认识,培养学生综合时纳能力。

2.难点分析:帝国义主制造边疆危机时北洋政府的态度是一个难点。在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和疆域范围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北洋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一方面和外国侵略者相勾结,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另一方面,又迫于人民的压力,不断调整自己的边防政策,采限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等措施,抵抗外来侵略。因此,中国近代边防,尤其是北洋军阀时期的边疆危机的形成及其矛盾的暂时解决,应从当时国际形势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特征多角度来分析。

课堂教学设计

师:列强的侵华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索之一。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活动。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20世纪初,帝动国主义国家利用中国政局的动荡和加紧对华侵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三节的课题)

一、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

1.沙俄窥测蒙古

师:(引导学生参阅课本第165页小字、注解③《中俄布连斯界约》内容;并为学生提供中华民国全图,(见图)使学生清楚了解清末民初中国北部边防状况,明确蒙古地区是中国领土的史实)

生:(按要求阅读、识图)

师: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对朝鲜和东北的控制,使沙俄的:南下“、”东进“均遭到极大的挑战,沙俄的侵略方针进行了调整。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沙俄侵略方针是什么?“他们(指沙皇政府)暂时放弃了朝鲜了满州的一部分,但是同日本人亲近了,以便可靠地把蒙古和北满并入帝国的版图。……在日本政府的同意下,显然会达到它的目的。由此可见,在东亚也一贯按预先考虑好的计划(这个计划情况而变动,但其重要保持不变)在实行扩张。目的在于直接占领一直到长城的一大片领土,并获得在东亚的霸权”。——摘自《列宁全集》第36卷第365页

生:(阅读以上史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2.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6页第二自然段内容,要求学生思考: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分哪几个阶级?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最重要的步骤是哪个?从第167页材料中可看出,在蒙古问题上,沙俄扮演了什么角色?)

生:(思考并回答)

师:(提供一段史料,提问学生沙俄策动外蒙独立的目的是什么)“蒙人对实行自治一事,现在尚无此项能力,不过时替我们煮了一碗好汤,叫欠慢慢哽咽而已。换言之,我们对于蒙古势必从此担任保护之责,或者甚至非将外蒙加以合并不可?。——沙俄外交大臣沙查诺夫

生:(阅读并回答)

师:沙俄对外蒙的侵略阴谋,激起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极大愤概和强烈反对,迅速地形成反对沙俄侵略的爱国运动。北京市民举行“反对俄国奸计大会”;商人抵制俄货;孙中山致电参议院,希望参议“否认‘俄蒙协约’,坚持到底”。蒙古爱国王公也声称讨叛国集团制造沙俄、分裂祖国的罪恶活动,宣布“蒙古拥护各族联合一体的中华共国和,断无独之理”,并以“蒙古王公联合会”的名义,通电世界各国,并不承认“俄蒙协约”。但袁世凯北洋政府仍与俄“合作”,签订了《中俄声明》等文件,使沙俄扶植的外蒙古政权取得了合法地位。请同学位根据当时势形势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生:(讨论)

师:(发表自己的意见)沙俄动外蒙“独立”发生在辛亥革命的高潮期间,摇摇欲堕的清政府自身难保,无力顾及外蒙事态的发展。及至北京政府成立,内部纷争,国家并未真正统一。主要当权者都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才得以维持统治,当然也不敢对这一带有复杂国际背景的外蒙总是采取坚决立场。袁世凯急于求是帝国主义对其本人及政权的支持,不异以出卖国家主权作代价。因此,在外蒙总是上他一让再让。《中俄声明文件》使中国只得到一个空洞的“宗主权?。外蒙少数卖国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也促使外蒙“独立”的形成。十月革命爆发,沙皇政府垮台,外蒙傀儡丧失了靠山。1919年11月,外蒙的王公、喇嘛等上书北洋政府,“情愿取消自治”,宣布所订有关条约“概无效力”。外蒙古“独立”丑剧可耻地收场。沙俄在策动外蒙“独立”同时,还强占我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3.沙俄强占唐努乌梁海师:(引导学生在中华民国全图中明确位置)唐努乌梁海从唐至清,中央政权幸免在此派官设治。清朝时,此地隶属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这是一片蕴藏着丰富的金矿、煤矿、盐田、水草肥美、盛产珍贵皮毛的宝地,沙俄称之为“移民之天国”。从19世40年代开始,沙俄派“探险队”擅自进入这一地区;《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沙俄从经济上打开了侵占唐努乌梁海的大门,并开始移民。到1910年,沙俄在唐努乌梁海地区有115个移民点,俄国移民已占当地中国居民的1/10。1912年后,沙俄对唐努乌梁海的兼并加剧。1914年6月,沙俄军队以保护“移民”为借口,开进了唐努乌梁海,用武力非法占领了中国1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唐努乌梁海是沙俄赤裸裸的侵略手段强占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沙俄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占领,从未声明放弃中国对这一地区的主权。

二、英国对西藏的侵略

师:(引导学生回忆:英以往对西藏地区的侵略活动)

生:(概括、总结、回答)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67页大字上第2~3自然段,思考辛亥革命后,英侵略西藏有哪些活动?主要采取了哪些手段)

生:(阅读,总结,回答)

师:在英国侵略西藏过程中,1913年,由英国主持,中、英、藏在印度北部西姆拉召开的有关西藏问题的会议是很重要的步骤。

1.西姆拉会议(1913年10月)西姆拉会议上,中、英、藏均在会议上提出了议案,请同学们在阅读这些议案的基础上分析中、英、藏三方在西藏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自目的及实质是什么?(史料见附2)

生:(阅读材料并讨论)师:中国政府对旨在使西藏置于英国控制之下的这一议案表示不能接受。1914年7月,一战的战火已到了一触即发的紧急时刻,英国无暇亦无力再与中国政府周旋,只与西藏地方当局签订了中国政府不予承认的《西姆拉条约》,并在条约的附图中,划定了一条所谓的“中印东段边界”,即“麦克马洪线”。

2.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生:(阅读课本第168页大字第一段内容和《中华民国全图》。图中“察隅”附近即为“麦克马洪线”的大致位置。明确此边界线划定对我国的危害)师:由于这条边界线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因此,当时及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这条非法的边界线。

三、日本侵占山东

师:请同学们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并参阅课本第168页第二自然段大字及小字内容,思考一战前后列强侵华形势有什么变化?

生:(思考并回答)

1.日本武力侵略山东

师:①请同学们从课本第169页第一自然段大字中,找出日本侵略山东的借口;占领地区;结果;结合国际形势思考日本侵略山东的实质。②请同学朗读第170页上材料——日本在山东平度张贴的布告,思考此布告说明了什么问题?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日本了为将侵略山东的事实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并进一步扩大侵略。于1915年,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

2.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师:引用二十一条的核心内容(见附3),学生阅读后回答:①有关山东的内容有哪些?日本达到了什么目的?②日本为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内容有哪些?③“二十一条”中对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侵华有损害的内容是什么?④通过“二十一条”,日本想达到什么目的?哪些达到了?哪些不能够达到?为什么?

生:(阅读材料后回答以上问题)

师:“二十一条”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同时,它也触及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引起了帝国主义各国的不满,因此,“二十一条”始终未能执行。

师:请同学们根据此时期帝国主义侵华的史实,总结概括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加紧侵华的特点。

生:(概括总结)

师:历史表明,帝国主义是侵略成性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状况,采取不同的侵略方式。布置作业:思考总结中国近代边疆危机的状况。附1中华民国全图附

2西姆拉会议上三方代表议案内容如下。

西藏方面:

1.

;2.西藏的范围应包括青海、理塘、巴塘和打箭炉等处;

3.由英藏双方商改1808年的印藏通商章程,中国不得过问;

4.中国不得派员、派兵驻藏;

5.中国须承认达赖为蒙古及中国佛教的教主;

6.赔偿西藏的各项损失。

中央政府方面:

1.西藏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中央可派驻藏长官驻扎拉萨,并得有卫队2600名,分驻拉萨等处,西藏的军、政、外交事宜,均应听候中央的指示;

3.被西藏地方政府监禁、封产的爱国官民,一律释放、发还;

4.西藏代表所提第5项条件,可以商议;

5.前订的通商条款,如需修改,必须由中印双方商议;

6.西藏的范围,不能包括拉岭、江达等处。英国方面:

1.把西藏、青海、西康用甘肃、四川、云南的藏区统称为西藏;并将其划为“内藏”(包括西藏一部、川边和青海全境)和“外藏”(包括西藏全部和西康一带),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并承认外西藏的自治权,所有“外藏”内政由拉萨政府掌握,中国不改西藏为行省,不得在“外藏”派驻军队和文武官员;

2.当中国政府与西藏有争议时,由英印政府裁决;

3.英人可以在西藏自由经商,中国不得加以限制;

4.西藏内政暂由英印政府监督;英国商务委员会必要时可随时带卫队的前往拉萨。——以上均摘自《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附3

“二十一条”主要内容如下。

1.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增加修路和通商的权利;

2.日本在南满①和内蒙东部享有各种经济、军事特权;

3.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和南满、安奉②两路的期限延到99年;日本享有对中国汉冶萍公司及所属厂矿独有的“合办”权;

4.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与他国;

5.中国警队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

6.中国政府聘日本人担任政治、财政、军事顾问。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概况和特点;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实业家;中国无产阶级壮大的状况及影响

。2.能力方面: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原因与结果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生存和曲折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壮大。帝国主义的压迫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要想发展必须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壮大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斗争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为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的材料、图示、表格格不入等,使学生掌握处理各类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是重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原因。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解除了一些束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实业救国”成为与民主共和并存的两大进步社会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板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状况下,后者是主要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壮大是不可的,即便有,也只是昙花一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不仅使学生学会在分析原因中抓住主要矛盾,培养了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

2.难点分析: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特点是难点。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分散,学生对特点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较低层次上。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一阶段发展的概况等多角度、多层次、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点,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对新时代到来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课堂教学设计

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何时?有什么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有初步发展的?

生:(回答)

师:从19世纪60~70年代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产生和初步发展两个阶段。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四节课题)

一、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1.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其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中,专门有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这些措施分别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作用?

材料1“据统计,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引自《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张静如主编16页~17页)

材料2“工商部1913年8月在给直隶实业司指令中明确规定:‘遇呈请办矿或奉部令行查事件如需实地调查,予限二十日,如仅验看资本察阅契据,予限十日,即须核夺、呈报、不得有意稽延’”。“《商人通例》还规定:‘应注册之事项,由该商人各就其营业所所在地该管官厅呈报注册’”(同上书17页~18页)

材料3“公司组织往往以资本薄弱,开办为难,由公家酌提基金,作为保息,所以保持民立公司之信用,俾易观成,又以殖产兴业,棉铁最为重要,此项工厂资本较巨,非民办所能开办。”因此,特制订《公司保息条例》(同上书20页)

生:(阅读材料后回答)师: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孙中山先生,更是将发展实业作为民国建立后的主要任务。请一名同学朗读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解职后发表的第一篇演说。生:“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师:孙中山还多次指出:处于当今时代“中国亦将自行投入实业漩涡之中,盖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需,文明进步,必赖乎也!非人力所能阻遏。”同时明确说:“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注业。”孙中山的倡导,与政府的法令,激发了更多的人投资于近代工业的热情,出现了与民主共和并存的“实业救国”的进步思潮。一些头脑灵活的开明缙绅认为发展实业的有利时机到来了。宣传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纷纷投资于国内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之势。这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请同学们想一想,1912年的世界局势又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进出口货物量变化的示意图,资本主义各国对华商品输入和中国商品对外输出各呈怎样趋势?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图表1附后)

生:(看图表后回答)

2.一战中欧洲列强放松侵华

师:欧洲列强均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同时,战争的消耗使它们需要商品作为补充,而远离战场的中国恰恰能够提供其所需的一部分商品。因此,外部世界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再给同学们提供一张图表,从这张投资曲线表上可以看出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在我国投资有什么特殊的现象。(图表2附后)

生:(看后回答)

师:大约到1919年,日本在华势力已能与雄踞列强之首的英国势力均力敌。所以,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集中在反日侵略上,重点在反对日本的经济侵略上。

3.群众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师:辛亥革命前后,尤其是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教材173页历史照片是当时这一运动的真实反映。从3月份开始,上海成立“爱用国货会”。4月,运动扩展到长江一带,汉口日商甚至做好了回国的打算。天津“日租界各店静若无人。而每日均有箱车装满国货,沿途摇铃,大呼‘中国人要用国货’。”中国人民的爱国运动,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实业救国”已不仅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在这样有利的内外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它“短暂的春天”。

二、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12~1919年)

师:(阅读资料和图表1,请学生概括出这一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业1913年纱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选自《中国近代史》54页

生:(阅读并得出结论)

2.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特点

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73页最后一段大字、小字及第174页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并从发展时间、发展的区域分布,行业分布等各方面的有效信息归纳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

生:(讨论并总结)

师:为什么会形成以上的特点?

生:(学生考虑并回答其形成的原因)

师:请同学阅读表3,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读表并回答。)

师:外部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可能性是极其有限的。从生产水平来讲,中国民族工业与资本主义各国相差甚远。比俄国落后30年,比美国相差130年。因此,在帝国主义掌握中国经济命脉状况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封建自然经济对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讨论并各抒己见)

师:(发表个人的见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同封建自然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极大束缚。表现在国内市场狭小、苛捐杂税沉重和资本匮乏等多方面。在中国,在封建势力和外来帝国主义势力夹缝中的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时间短,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当帝国主义的大战硝烟散尽,侵略者的铁蹄纷至沓来的时候,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又陷入萧条之中。这既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厄运,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学们也可以从中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条件究竟是什么了。下面介绍几位在这一时期为民族工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实业家,从他们的发展经历我们能进一步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著名的实业家张謇,晚清状元。甲午战败后,面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和国内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出于“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将倾”的志向,他放弃了封建文人梦寐以求,所谓出将入相的宦途,坚定地表示:愿做一分一毫有用的事,不愿当鱼肉百姓的可耻之官。鉴于当时国弱民贫的现实。张謇认为国家若不富足,就无法强盛,而要富强,就必须兴办实业。

师:(引导学生阅读175页小字内容,从张謇等人的个人经历中看出此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生:(阅读并发表意见)

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形成这些特点的诸多原因中,哪些是主要原因?这些特点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有何影响)

生:(思考并回答)

师: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原有的基础上日渐发展并更加成熟;同时,无产阶级队伍也不断壮大。

三、无产阶级的壮大引导学生回忆无产阶级产生。

师:(学生参阅176页小字、177页材料,明确“壮大”的含义:不仅仅指人数的增加,而且是斗争形式与内容的变化)

生:(阅读并概括)

师:(引导学生阅读练习乙组第二题材料分析,并回答所提问题)

生:(阅读并回答)

师:根据以上几个材料的分析理解,无产阶级的壮大对今后的革命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生:(总结)

师: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削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且为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一战中,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则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国内的封建经济和国际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发展,造成其发展短暂性。因此,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只能是“短暂的春天”。布置作业:简述中国的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状况;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