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解剖学论文

解剖学论文范文精选

解剖学论文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1篇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体数字化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人体结构信息的数字化是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是一项巨大的科学研究工程。可视人体计划(VHP)源于美国生物医学图像库建立的需求[1],在医学领域数字化虚拟人体不仅用于生物和人体形态学研究和教学,也开始有效地应用于矫形和整形外科在手术前后的可视化模型,外科手术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手术等。同时,数字化虚拟人体还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学、生物力学、机器人学和体育训练等学科[2]。本课题组立足于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完成了人体最为复杂的部位—颅脑的数字化研究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选择一经CT、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无头部外伤及手术史,发育良好,身材、头围等参数符合中国人体特征的中年男子新鲜尸体一具,要求头部无扭曲及挤压变形。

1.2方法①用红色乳胶行股动脉灌注,待乳胶完全凝固后,平甲状软骨上缘在保持头部自然体位的情况下呈水平位离断颅脑,获得完整的颅脑。②将头颅置于特制的大小适中的立方体小盒内,其内径为25cm×25cm×25cm,盒的外侧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标准的坐标系统。将颅脑放入盒中央,使颅脑下断面与盒底面紧贴,向盒内注入少许清水,排空断面与盒底间气泡后,置于户外(气温低于-20℃)冷冻。待完全冻透后(冷冻1周)观察可见冰层透明、无气泡,头部无位置变化及变形,断面与盒底紧贴,冰块与小盒冻成一体。然后注入清水,放置对位标志,加防尘盖,排空气泡,于户外安全处冷冻。③于冬季室外(气温-20℃以下)用自制刨削机按预先设置的切割线自下而上切制,获得连续断层标本切片图像240张(层厚1mm,用1~240分别编号)。为了防止因摩擦生热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喷纯酒精的方法进行物理降温,既防止了融化又有效去除了冰晶,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

1.3实验计算机三维重建系统配置硬件:CPUPentuimⅡ350,内存128M,硬盘30GB,显示器Philips107G,IntelliTouch表面声波触摸屏,扫描仪MicroTekSlimScanC6最大光学分辨率600×1200DPI(dotperinch),数码相机DC-260最高分辨率1536×1024。软件:图片对位软件,边界处理软件,三维重建软件。

2结果

2.1图像输入通过DC—260型数码相机、理光5型光学相机于断端实时拍摄,通过MicrotekSlimscanC6扫描仪按600dpi光学分辨率扫描标本实物,然后统一输入计算机。

2.2图像矫正对个别图片的明暗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人为造成的差异进行统一处理和修补。矫正后的图片各种组织结构分界清晰,色彩真实,较大血管、晶状体、视交叉、基底核、脑干一些灰质团块及脑室系统各个部分清晰可见,见图1(封2左上)。

2.3对位运用自行研制的图形对位软件在计算机上首先确定4个基准点,4个点排布于正方形的4个顶点,相邻两顶点间距为1000个像素。将输入图像四周的4个标志点分别与4个基准点对齐,由于在实际标本上相邻两点的距离为25cm,这样每4个像素的宽度就相当于1mm,为后来的测量提供了便利,同时解决了图像的平移和旋转问题,使240张图片在大小、位置上相一致,为提取边界并重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4建立数据库把颅脑所有组织结构按一定的顺序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名称以相应的组织结构名称命名。

2.5边界提取本文作者采取表面重建法和体素重建法,在重建前将拟重建的器官的边界信息提取并储存在相应的数据库内。由于不同器官或组织之间(特别是颅内组织器官)边界轮廓不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很难用1个单一的数学公式进行表达;而且各器官或组织之间的色彩互相含盖,通过色彩和灰度也很难将不同组织器官加以区分,所以通过人工辨认和部分自动标识的方法来识别和提取边界。在边界提取过程中,运用自行设计的边界处理软件,完成了对头部表皮、颅骨、大脑皮质、髓质、脑室、基底核、脑干、小脑等主要结构边界的提取并将信息存入数据库。

2.6三维重建的计算将相邻断面结构边缘轮廓线采用“盖瓦片”方法连接,即用三角面片连接起来构成物体表面,两个层面间距离为1mm,然后经RGB彩色赋值、光照计算、消隐计算,即可进行重建结构的显示。采用体素重建法是把带有一定厚度的断面图像变为无数个小矩形,每个小矩形保留原始图像的所有信息,然后堆积重建颅脑各结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2.7重建图像经过矫正对位、描边处理、三维重建3个步骤后,在微机显示器上成功地在二维屏幕上显示出颅脑各结构的三维立体形态,结构真实,立体感强,包括虚拟色彩的表面轮廓重建和真实色彩的体素重建,见图2和3(封2中上、右上)。

3讨论

三维重建的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基于轮廓的表面重建法和基于体素的重建法[3]。两种方法相辅相承,各具优缺点,各有其相关的应用领域。重建软件的性能直接影响三维重建的质量和速度。表面显示算法是应用图像分割技术,将原始图像分割成代表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若干区域,然后构造这些区域边界的表面,从而完成表面重建,可见表面显示算法的前提就是边界的提取。目前图像分割及提取边界的方法主要包括:①人工识别,在断面图片上,各种器官组织分界不明显(如大脑基底核),只能靠人工界定。②计算机灰度识别,即基于CT或MRI扫描图像的三维重建,此种识别方式目前应用较多,其优点是无需人工切片,对位及提取边界都由计算机完成,消除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重建的精确度。但对于复杂的结构来说,目前的CT、MRI还不能仅仅依靠灰度值的不同进行区分。此外,目前CT、MRI扫描层厚最薄只能达到1mm左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未来三维重建中的应用。本文作者认为灰度识别对于某些组织(如骨组织等)边界的识别效果明显,而对于整体重建效果不明显。③计算机RGB识别,即依靠断层标中不同组织之间RGB值的差异将各结构加以区分。但由于人体结构(特别是颅脑内的结构)极其复杂,如骨松质、肌纤维、大脑皮质、神经核等结构,在图片显示上都为红棕色,以目前的技术尚无法通过计算机进行区分。而对经过特殊处理(如血管灌注带色乳胶等)的组织,识别效果明显,改善了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和精度,但对细小血管仍无法达到满意的识别效果。所以,对于大部分组织来说,人工识别提取边界依然是一种重要手段,目前计算机尚无法取代人工识别组织边界。本实验采用的是在人工识别提取边界基础上的表面重建和体素重建。为了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边界的平滑度,采用先确定关键点,然后在关键点间用平滑曲线相连的方法。体素重建法是以二维切片图像数据及切片厚度组成三维矩形多面体,利用数据体内的密度变化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行物质分离,使密度变化的梯度作为曲面法向,来计算画面的颜色与明暗,用光线投射法直接显示数据场。此显示法的特点是能显示实体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沿任意角度进行切割,这对于解剖学教学、科研及临床上模拟手术入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此种显示法的缺陷在于其无法完成整体内部各种器官、组织的拆分显示,要完成此功能必须与表面重建方法相结合。而且数据运算量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要求很高,很难做到实时显示,所以目前难以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此种显示法在计算机三维重建中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AckermanMJ.TheVisibleHumanProject[J].JBiocommun,1991,18(2):14.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针对性原则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岗位需要的大学专科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服务于基层的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教学内容按照临床医学专业的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取舍。在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安排上围绕培养学生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所需要的解剖学层次结构以及重要器官的毗邻关系。如讲解肝脏时候结合临床肝脏叩诊和触诊的临床操作来学习肝脏的位置;心脏瓣膜讲解时结合临床心脏的听诊来学习等等,把解剖学知识与后续临床操作点对点的结合起来。取舍后的解剖学教学内容对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1.2延展性原则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最基础的主干课程,是后续学习医学相关课程的基础,所以学好解剖学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以此,解剖学教学中必须考虑解剖学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把这些联系点找出来,使学生明白学这些结构的意义所在。如讲解心脏内部结构时,只需要讲解心腔的位置、心腔间的瓣膜就可以了,为的就是在生理学上讲解心脏的泵功能时用到;再比如讲胸膜时必须详细讲解胸膜腔的形成和意义,为生理学呼吸系统奠定基础,而不是重点讲壁胸膜的部分。做到学为了用的目标,学生一来不用学习那么多知识,二来又提高了兴趣。

2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增减方法

2.1基层医生座谈、教师深入临床一线虽然我们的解剖老师大都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但是毕竟脱离临床太久,很多操作以及诊疗不是很熟悉。为了更好的把握临床一线需求,我们一边邀请临床一线经验丰富的老师到教研室来座谈,了解他们工作中各个解剖部位常用哪些结构,然后总结整理;此外我们派老师在无课时深入临床,亲身参与临床工作,总结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解剖学知识。这两种方法非常有效。

2.2后续课程教师问卷调查为了真正体现课程内容的延展性,我们邀请了后续基础课老师以及临床课老师进行座谈,如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经过座谈我们将他们对解剖学的要求,分别按照章节渗透进教学教材中,做到课程的延展性。

3总结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高职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水平的情况,提出了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重视体表标志教学,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重视画图,重视标本模型考试六个方面的意见,以供参考。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把解剖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护理专业的要求,成为解剖学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水平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都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护理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系统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内脏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表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对涉外护理专业,则要求老师们应把常用的解剖专业英语词汇在上课时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活的标本,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时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十分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讲骨学和肌学时,可以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结节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并表演关节的运动和脱位表现;讲解呼吸系统时讲解如何触摸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颈段气管;讲解脉管系统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讲解视器时请同学互看对方的双眸,辨认角膜、虹膜、瞳孔、结膜和巩膜等结构。

3.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其它基础医学有紧密的联系。教师不能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还要对其他学科加强了解,在备课和讲授中提高融会贯通性。例如通过了解胚胎学,联系胚胎发生,让学生理解器官的不对称分布。消化管在发生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胰、脾、胃与肝分别处于的消化管左右两侧;横结肠和升、降结肠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肠前方的冠状面内;与此同时支配食管与胃的左右迷走神经成为前后的位置关系。心在发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导致心的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例如通过联系药理知识,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将临床病例与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各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打基础,解剖学除了是基础医学课,更渗透到了内、外、妇产、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在讲解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肝门静脉侧支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原因;讲解眼的结构,解释一些青光眼、白内障的眼部疾病;讲解神经系统病例有核上瘫与核下瘫,脊髓半横断损伤、内囊出血、脊髓灰质炎、桡神经损伤等。

5.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不但老师要自己画图,还要让学生也动手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或者脑干内部结构过程中,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随讲随画,吸引学生注意。

6.重视标本模型考试

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认识解剖模型和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要认真地对待标本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参考文献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4篇

在我国,许多医院和大学培养外科人才大都是从进入临床外科科室工作或考入外科研究生之后开始。同时,许多医院和专家培养外科人才多侧重于外科疾病基础研究,往往忽略对外科人才手术技术和外科应用解剖的培养。这些高学历外科医生一旦进入临床,不仅外科操作技术不熟练,而且对手术部位解剖结构也不熟悉;甚至有人进入临床工作3~4年后,连外科最基本的小手术也不会做。如果让他们独立操作手术,往往容易发生手术事故或差错进而导致医疗纠纷,因此上级医生对他们也不敢大胆放手。在临床实践中,有人称他们为“三高”医生(高学历、高学位、高智商)和“三低”医生(低技能、低实践、低情商)。近年来,医疗环境整体并不理想,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出现打砸医院和杀医的严重事件。这些也使高学历低技能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加畏首畏脚,唯恐出现差错。鉴于上述原因,很多年轻外科医生成长缓慢,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阻碍我国外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大学里,通过模拟手术,“超前”培养年轻外科人才刻不容缓。

2模拟手术实施的目的与意义

模拟外科手术不仅为了学生掌握临床外科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外科手术技术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国外,临床医生技能训练可以通过医学模型来练习,也可以在尸体上模拟操作训练。在国内,医学模拟模型也广泛应用于临床技能训练,但模型与人体结构毕竟还存在差距,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外科实践要求。我们在大学生中选拔与培养未来的外科人才,不仅让其在医学模型上训练操作技能,而且在尸体上模拟各种外科手术,让其“超前”地掌握外科手术技术。经过大学培养与训练,这些人毕业后在从事外科临床工作中能熟练进行各种手术操作。模拟手术比在医学模型中训练更逼真,它相当于在临床真正外科手术的“演习”,其效果完全符合临床实践操作要求。通过模拟手术,可以帮助这些未来的外科医生强化无菌观念,了解手术流程,掌握外科基本理论知识及外科手术操作技能,可以为祖国医学更快地培养更多合格的实用型外科人才。

3模拟手术实施方法和措施

3.1外科基本理论教学方法

在校期间,由有丰富理论和外科临床经验的外科教授和解剖老师任教,这些专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书本知识,同时引入临床外科病例资料,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探讨,向学生讲授外科基本操作、手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适应证并发症禁忌证和常见手术的外科应用解剖等,提高学生对外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临床外科诊疗思维。在讲授过程中,带教老师要应用灵活而生动的教学方法。为了加强学生记忆,常常用简记归纳等教学方法传授外科操作方法,如打外科手术结的单手正结归纳为:一捏二压三翻四勾五挑六拉;单手反结为:一捏二扛三钻四挑五拉。在教授外科应用解剖学知识中,我们还编写了许多解剖学歌诀,这些歌诀形象生动,便于记忆与掌握。同时,我们也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外科手术视频电教,播放外科手术录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外科手术的直观感受。在对外科人才培养中,我们制定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制度,并定期对所培养的外科人才进行严格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试。通过上述方法,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的记忆,也不断提高了他们的外科操作水平,使他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灵活应用。

3.2模拟外科手术教学方法

模拟外科手术的本质就是实践,通过在尸体上反复进行外科手术模拟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外科操作技术水平。模拟手术主要选择局部解剖教学用过的或较新鲜的尸体来模拟各种外科手术。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模拟手术一般选择在节假日和晚间业余时间进行。在模拟手术前,为了加强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在医学模型上进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遵守现代医疗环境和临床工作的要求,腹穿、胸穿等可由带教老师边演示边讲解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对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等外科无菌技术训练,由带教老师边演示边讲解技术操作的规范要点。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员之间互当患者模特,相互反复练习,既逼真形象又便于掌握。学生在自主操练时,带教老师要认真负责,做到放手不放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医学模型训练后在尸体上再进行模拟外科手术。在模拟手术开始前,解剖老师首先讲授手术区局部解剖结构,使学生熟悉手术区解剖结构。如模拟做腹股沟疝的修补术,就必须熟悉腹股沟管的局部解剖结构;模拟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就必须熟悉大隐静脉根部的位置和其属支。学生采取分组形式,每组4名学生,由1名既精通解剖又有丰富的临床外科工作经验的外科教授统一带领。带教老师任主刀,学生任助手和器械护士,每名学生轮流担任不同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术者、助手和护士的工作情况,既能提高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又锻炼手术组成员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外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一组学生在手术模拟时,其他组成员可以观摩学习,但必须遵守手术室的规定,强化学生的无菌意识。在模拟手术过程中,带教老师可在尸体上讲解局部解剖结构,让学员更形象地记忆与掌握解剖知识。同时,带教老师要对每一个步骤和操作技术作详细的讲解,如切开、游离、止血方法、各种缝合方法、深部送线打结和止血钳打结等各种技术与方法,这些操作技术都直接在尸体上作讲解和演示。带教老师在模拟手术中现场演示指导,然后让学生自主独立实践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模拟手术中,也可让学生轮流任主刀亲自实施模拟手术,老师任助手,指导学生操作并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经过在多例尸体上反复进行模拟手术,使学生熟知手术流程和掌握外科操作技术。我们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医学模型进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练习;在学生间互作模特练习外科无菌技术;在尸体上反复模拟练习肠吻合、胃肠吻合、胆肠吻合、血管吻合和肌腱吻合等各种手术操作技术,使学生得以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技术。

4模拟外科手术效果与体会

4.1模拟手术的效果

通过模拟手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熟悉了各种手术部位的应用解剖、外科手术步骤与方法、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外科无菌技术及切开、分离、止血和结扎缝合等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在多年教学探索中,我们通过模拟手术在大学生里“超前”培养了280多位外科人才;在大学期间,这些学生在尸体上模拟了120多种外科疾病手术方法并掌握了30多种缝合法;同时学生之间互为模特学习了30多种外伤绷带包扎法和人体常用的体表标志。通过随访,他们毕业后能够迅速胜任临床外科工作,基本上达到1~2年以上住院医生的水平,成为上级医师的得力助手;其中不少人能够独立操作1~2级外科手术,还有少数学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能熟练操作3级手术。

4.2模拟手术的体会与思考

手术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手术操作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医生的医德和品质更加重要。我们要学生不仅要熟悉手术部位的解剖结构,要讲究手术技巧和方法,更重要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树立对患者有如亲人的良好医德医风。通过模拟外科手术,我们教导学生对外科技术精益求精,避免出现任何差错和事故;让学生牢记,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首先是一名优秀的人体解剖人员,只有熟练掌握手术部位的结构层次、毗邻关系等手术应用解剖,才能做好手术。若对手术区局部解剖不熟悉,往往一刀下去就会酿成重大的医疗事故。同时,我们要学生认识到,虽然是在尸体上模拟手术,要将尸体当做患者,一切以临床操作要求为标准,从消毒到手术每个细节都仿照临床外科手术操作;术中学生要相互配合,养成团队意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在医学模型和尸体上反复模拟练习,不断提高外科操作技术,使学生练就过硬技术本领,将来才能更好给患者治病。我们还教导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未来的外科医生要相信自己,要有“我能!我行!”的自信;不推诿患者,不惧怕外科手术,要有攀登医学高峰的信心;要有“当猎人不怕狼,当外科医生不怕手术”的勇气和决心;要有做手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坚定信念。要培养学生树立“优秀的外科医生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劣质的外科医生只看到自己所相信的”的精神和提高手术灵活应变能力。在手术中出现复杂和特殊情况,要做到临危不惧遇难不惊,对特殊情况要积极应对处理;如果术中出现解剖学变异或特殊变化,要妥善识别和处理好手术中器官组织的变异,在术中要做到游刃有余,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如果术中出现差错,要积极面对现实,要有“只为手术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思想,要有“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永不放弃”的精神,敢于承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我们教导学生要敢于创新,要有“不唯书;学习权威,但不唯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信念。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国外的一些临床技术的革新或者手术路径和方法的改良也多数从尸体模拟开始,先在尸体上论证操作或技术革新的可行性,然后在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

5总结

解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医学美育立德树人育人功能实践途径

美术教育是新时代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课程。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段重要论述,充分强调了当下美育及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深刻回答了做好美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为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1]。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国家新一代医疗卫生与健康领域人才的重要使命。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做出能更好服务于人民健康的科研创新,是当前医学院校办学的目标和方向。医学院校实施美术教育要紧密围绕医学专业特点,遵循医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需求,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审美观、提高医学审美能力,塑造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品格。将审美思维引入医学领域,启发医学生形象思维与创新意识,能够在医务实践中运用美的规律、按照美的原则、依靠美的修养,为祛除人类疾病和维护人民健康服务。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医学生深刻领悟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对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美术与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医学美术

在很多人看来,医学和美术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学科,殊不知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医学美术(MedicalFineArts)即是两者相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医学美术是以医学科学为创作源泉,以美术技法为表现手段,将医学的概念和内涵用生动直观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来,其形式有医学插图、挂图、雕塑(如医学模型)、摄影等,但最常见的是绘画。意大利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在其编著的《世界医学史》中这样说:“无论科学性如何强的医生,如果没有艺术之光的启示,也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医生。”医学美术在医疗实践、医学教育、医学著作中起到了文字不可代替的作用,图文并茂更能准确达意,有“一画抵千言”之效果。毫无疑问,这门“用形象思维”的科学艺术可以给人启示和联想,将复杂的医学理论变得简明透彻,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唤起人们对医学本质的深刻理解。

(二)医学美学

医学离不开审美,因此更需要审美教育。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提出的医学美学(MedicalAesthetics)是一门医学人文学科,其形成的科学基础是医学和美学的联姻。医学美学通过综合使用科学思维、哲学思维和审美思维,有效地指导、维护、修复和再塑人的健康之美,构建人体美与健康的和谐关系[2]。医学美育正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院校开展美育工作,应当在医学美学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进行,因为它更加强调以培养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情感教育为目的,具有促进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审美观、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完美人格的育人属性,这也是有别于其他专业美育的不同之处。美术教育与医学美学有着显而易见的关联,医学美学为美术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价值导向,美术教育为医学美学的研究提供了参照系,其发展具有广阔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三)人体解剖学

美术已被应用于医学诸多领域或学科中,如人体解剖学(HumanAnatomy)与美术之间有着重要且密切的联系,它既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美术专业从事人体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被称为“艺用人体解剖学”。早在古希腊,美术家就通过对人体结构的准确观察,用雕刻艺术高度展现出人体“健与美”的和谐统一,并将完美的人体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将人体解剖学、透视法等自然科学应用到美术之中,发展出了一套近代科学的绘画体系,这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美术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一)以美育德,培育医学生高尚的医德修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美与德的关系非常密切,自古就有“美德”的说法。古人云“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医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不仅在于救死扶伤的医术,更在于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操守,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情操是医德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提高医德意志和医德信念的前提。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是塑造人、引领人、激励人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蔡元培先生曾讲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可见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育。美育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以及情感的力量来感染人,比如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当人们被作品本身或其背后的创作思想、主题表达、人文内涵等方面深深触动时,往往可以找到一种遗失的情感,这种美感形象可以温润心灵、深刻印象、激发情感,这正是美育在德育中的特殊作用。在医德教育中导入美育,可以提高医学生内心对灵魂美的追求,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认同和陶冶,让教育行为产生内在的动力。缺乏美育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审美需求的匮乏意味着完整人格的残缺、全面发展的空谈;而缺乏德育的美育也是狭隘的美育,如果把美育只落在几节美术课程上,或懂点绘画技能得以满足,也就偏离了美育的本质。因此,医学院校必须树立德育引领美育、美育重在立德的教育理念,引导医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对提升医德修养大有裨益。

(二)以美启真,加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在2020年9月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在此前科技界熟悉的“三个面向”基础上,新增加了一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经历了抗击肺炎疫情后,对加快医学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培养医学创新人才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人全部知识、智能、情感结构的最高层次。蔡元培先生曾主张“知识以外,兼养情感,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这句话告诉我们,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仅能够体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还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3]。美术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不拘泥于严格的逻辑,不追求标准答案,而重在激发和启发,发展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术创作的过程可以给人以最大想象空间,按照自己脑中的形象构思和理解感悟用画笔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在激发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艺术之美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还可以让人洞察历史、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感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为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

(三)以美至善,注重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苏拯的这首《医人》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医德医风及医学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医者仁心,人文向善。我国医学家吴阶平也曾多次提出:“做一个好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性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所谓“艺术性服务”的实质是具备崇高的医学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以患者为本,一切从人性出发,在医疗过程中对人关心、关怀和尊重,具备仁善之心才会有医者的大爱无疆。在中华文化审美观中更强调尽善尽美、美善统一,这是对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的力量来支持[4]。美术本身具有天然的人文精神内涵,每一幅作品都是艺术家在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经过精心构思、凝练、升华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对人的尊严、价值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始于唐兴盛于宋元的“文人画”就是文化修养与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画家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将“诗情”和“画意”完美结合,寓意着高洁的品质和崇高的品德;中国山水画蕴含着人与自然融合的崇高理想,是画家寄情于山水的体现,画家的文学素养及其作品所蕴含的“依仁游艺”的人文追求,对当今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5]。再如西方美术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更是对人性自由解放的追求,艺术家借宗教的“外衣”,表达出对人类本身的自信,更加关注人的幸福以及人所生存的现实世界,经典之作具有持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它体现了“人文之美”的划时代精神。

三、美术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实践途径

医学院校的美术教育能否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首先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医学院校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学校。美术教育既要遵循一般艺术教育的形式进行,又要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紧扣医学主题来开展教育教学。把课堂教学(理性基础)与美术实践(感性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内涵,紧密结合医学元素,让医学美育与“医学梦”交融共振。

(一)构建科学的医学美术课程教学体系

1.以造型为基础的美术实践类课程

美术实践课强调以动手体验、写生习作、艺术创作为主,培养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实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对于大多数没有绘画经历的医学生来说,要重在素描基础的学习,建立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和构图原则,掌握形体、结构、比例、透视、空间、光影、明暗调子等基本美术概念。在“黑白灰”造型的基础上,涉猎绘画色彩理论知识,进一步丰富造型表现方法和审美情趣。结合医学特点,课程循序渐进导入人体解剖学,鼓励医学生养成“速写”习惯,训练用线条快速、准确、生动地勾勒人体形态结构,精确把握人体组织、器官位置及毗邻关系。

2.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术鉴赏类课程

美术鉴赏课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侧重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解读和理论分析,通过了解艺术的历史,欣赏艺术的底蕴,扩展医学生的审美视野。课程一般按照中西方美术发展经历,系统或专题讲授美术作品、艺术流派及作家生平等知识,这些知识中蕴含着对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记载,通过浏览与比较,发现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美学坐标和差异,从中挖掘艺术与美的规律。结合医学特点,梳理中西方各个时期体现医生、医学、疾病或健康等元素的美术作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文思想、医生职业精神和社会医学环境。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向,引领学生从中汲取美的营养,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二)搭建艺术设计技能学习平台

随着新媒体数字艺术的发展,艺术设计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科研和工作中实用性更强、需求更高、涉及和应用的领域更为广泛,具备一定的艺术设计理念和技能更是对医学生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体现。以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好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围绕医学生学习和科研的需求,举办平面设计类(图像处理、图形制作、版式设计、标志设计);影像类(摄影、视频剪辑、音频处理、动画制作);多媒体类(PPT课件)等相关培训和讲座,激发医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扩展思考问题的角度。这有助于医学生在日常学习、个人展示、课题汇报、求职面试等方面,呈现出更具艺术美感的视觉效果,在发表科研论文、数据处理、资料保存等方面,更好地表达出科学思想和技术方法。

(三)举办医学院校特色的美术活动

1.人体解剖绘图

近年来,全国及地方医学院校纷纷开展人体解剖绘图比赛,这对弘扬解剖文化、促进学科发展、激发学习兴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更加强化了美术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美育价值。人体解剖绘图将医学与美学衔接,体现作品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引导医学生从人体审美与健康的角度出发,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发现美在人体结构、美在科学之真、美在生命之重,领悟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美术教育应积极为医学生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定期组织举办人体解剖绘画比赛或展览,邀请人体解剖学教师从专业角度共同指导学生,倡导医学生用画笔对人体解剖勾勒出新的诠释和解读,并向全国大赛输送优秀作品。

2.健康科普活动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健康科普成为促进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健康科普作品在医学专业知识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呈现形式的艺术性、通俗性和趣味性,要求科学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为例,近年来,由教育部、国家及地方卫健委、疾控中心、各类医学学会(协会)等卫生健康机构举办的大学生健康科普作品大赛备受关注,全国各地医学院校鼓励并指导学生踊跃参与其中。作品形式多以视觉艺术为主,如漫画、摄影、微视频(动画)、海报设计等。美术教育应在其中发挥学科优势,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提升科普主题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视觉效果,促进医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科普能力,积极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

3.主题教育与纪念性美术活动

美育是德育的深化,也是思政教育的载体。医学院校围绕医学生思想政治、专业思想、心理、生命观、学风建设等方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美术作为教育活动的途径和形式,可以充分反映出学生的情感认同、内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以医学纪念日和国家大事件为契机,通过开展主题美术作品征集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医学、爱校荣校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奋斗激情。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在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学生不能返校学习,如何引导医学生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尤为重要。通过开展线上美术作品征集活动,响应党中央“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号召,鼓励医学生用画笔记录抗疫前线的瞬间,向参与抗疫的“最美逆行者”致敬,同时更加坚定医学生未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决心。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活动,更能够从精神思想层面起到引领、激发、表达的育人作用。

结语

放眼“健康中国2030”,目前在校的医学生正是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生力军,他们肩负着未来人民生命健康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医学使命。医学院校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握做好新时代医学美育工作的着力点,提高站位、强化担当,重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积极发展和发挥美术教育的学科优势,努力促进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堪当人民健康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薛永年.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建立新时代协同美育机制[N].光明日报,2019-3-8.

[2]韩英红.医学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周业波.从蔡元培美育思想透视医学院校美育培养路径[J].西北医学教育,2016(1).

[4]冯双白.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19-2-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