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升本经济管理

专升本经济管理

专升本经济管理

专升本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专升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专升本是按照专科学生总数的一定比例选择优秀学生参加考试。再按一定比例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在本科院校学习两年,达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要求的获得学士学位。会计专升本教育是近些年才开始实行的,其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有待于不断地完善。笔者认为,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应符合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会计专升本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会计培养人才的方向定位。会计专升本培养目标应由原来专科培养目标升至本科的培养目标。

(一)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

会计专科教育是一种技能型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一线会计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又熟悉当前会计制度,具有熟练的会计专业技能的核算型中初级会计人才。由此可见,会计专科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中初核算性的一线会计人才。

(二)会计本科的培养目标

专科学生升入本科。进入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应符合会计本科教育的要求。目前,对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各个学校各有不同的表述,如,一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知识,有较强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组织能力,理论与应用并重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又如,一普通大学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有会计核算能力、审计与咨询能力、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从事会计管理、审计实务及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虽然上述培养目标的表述不同,但其基本点是相同的,其共同点有别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核算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已不能作为“专升本”的教育培养目标。专升本的教育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能够综合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的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

会计“专科”和“本科”同样是培养会计人才。但会计专科教育目标与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不同,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也不同。我国的相关法规将会计人才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相对应的是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等不同档次。会计教育也应随社会需求分层次培养会计人才,使之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对知识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上也有所差别。

二、设置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在设置专升本课程体系时。应充分体现会计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具体设计时,不能简单地直接套用会计本科三、四年级的课程,应在考虑专科课程体系与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来源、素质、文化和专业基础等因素加以综合确定。

(一)会计专科课程体系

在设置专升本课程体系时。首先应考虑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否则会造成重复。会计专科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以国家规定的会计师和助理会计师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和内容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应用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计算技术、基础会计、管理学、经济法、经济应用统计、财经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税法、会计模拟实验、外贸会计、预算会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其核心技能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技能。

本科会计教育以培养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为目标,课程不限于传统的会计学科,而以通识课为基础,涉及企业管理和其他社会、人文领域的跨专业学科。通识课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是构筑会计学专业的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其课程体系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人品与才干相长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二)会计专升本学生并非全部来自会计专业

专升本的学生一般都来自综合性专科院校或财经性专科院校,所学专业主要有会计(包括会计电算化、涉外会计和税收与会计等会计专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和投资与理财这四个专业,也有个别来自保险等与会计专业相差较大的专业。就会计专业知识来看。学习会计专业课一部分学生有基础,而另一部分学生没有基础。这无疑给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增加了难度。

(三)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相对应本科教育目标的要求,尽管专升本学生都是专科学校的优秀学生。但其基础知识有待加强。会计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前两年是基础教育。重点是高等数学、英语、大学语文、经济学等课程。其中英语的要求较高,一般本科毕业要求英语通过四级,有些院校采用双语教学或原版英文教材;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院校3年,既学习基础课程,也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内容相对分散。如英语课程。有的学校要求毕业时通过3级考试,而大多数学校没有要求。这为专升本学生在升本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是设计会计专升本课程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待深化

从会计本科与专科的课程体系上,就专业知识的广度来看。其课程设置就有很大的不同。会计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金融、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而专科院校虽然会计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不缺。但相关专业课的范围较窄。就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单就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会计专科的要求较本科低。

三、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设置方案 会计专升本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按本科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会计专升本课程体系重新设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更不能简单地在本科课程体系上加加减减,而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使每一个会计专业专升本学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深造。

(一)强化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这些课程有些在专科已经学过。但深度和广度与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其中,英语必须到达到大学本科规定的要求(如果英语达到了四级或以上,可以免修);其他课程无论原来是何种专业、是否学过、学习程度如何,都应通过学校的考试,不然不能按期毕业。另外,应增加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论的提升。

(二)深化专业教育

专升本的主要专业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及审计案例、税务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报表分析等。由于专升本学生的来源不同,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规定。如,对于专科学得好的同学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可以办理只参加考试、自愿听课的原则,最后通过考试即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有更多的时间补充自己的弱项,如英语、数学、高级会计等课程。另外,应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如会计信息系统、资产评估学、会计专业英语、经济应用文写作、公司管理、预算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给予学生更大的拓展空间。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实行非本专业补课制。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进入本专业后必须从第一学期开始,补修专科期间两门至五门的专业核心课。补课不全不准毕业。要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专科基础知识,边补课边学习新内容。以便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三)加强实践教育

专升本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建设;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110―03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于2007年底作为“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至今已进行了7年时间的持续建设期。以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进一步增强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2009、2014年两次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实验条件、教学管理及运行制度等水平均有显著的提升。这期间取得了一些专业建设成果,成功申报了部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审核性评估。现将本专业建设目标、措施与成果进行整理,具体内容如下:

一、建设目标

专业特色应该具备四大特征:即历史血脉传承、本校专业独有、持续连贯稳定、社会广泛公认。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依托学院理论经济学学科作为黑龙江省级重点学科有利条件,凭借学校独特的发展沿革和黑龙江省区位优势,以部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力争进一步发展和突出本专业的特色,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继续保持多年来形成的“生产力”专业特色,并重振在国内的影响力

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是由我国已故著名生产力经济学家熊映梧先生开创的,并在其带领下茁壮成长的一个专业。熊映梧先生及其弟子孟庆琳教授编写的《生产力经济学》曾获得国内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孙冶方奖,他们学术研究的血脉自然也就融入了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中。

2.依托黑龙江大学综合型院校的特点,融入对俄特色和创业教育特色

黑龙江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在延安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历经延安外国语学校、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等发展而成为现今的黑龙江大学。可以说是以俄语为源头成长起来的综合性大学,俄语实力在国内较为突出,在对俄经贸人才的培养上可以充分利用黑龙江大学对俄办学的区位优势。同时,黑龙江大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创业教育也已成为学校的两大办学特色之一。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特色应该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建设思路

在明确黑龙江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后,我们着重对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与课程大纲、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修订。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能力、素质的方面明确细分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的目的出发,合理制订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基于经济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与最新进展,根据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研究单位等社会用人部门和单位对人才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尽量满足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服务龙江经济,助力黑龙江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四融合:即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经济一般理论与对俄特色相融合。实现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2.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保障本专业教学科研能力稳步前进

在校院共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经济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支熟悉黑龙江省省情和中俄延边开放开发经济发展特点,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框架,并具备横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多学科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开创性的优秀的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出该专业依托黑龙江大学综合性办学的专业互补优势。按照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指导思想,经济学专业采用“吸引优秀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成就省级名师、分级建设与发展”的发展举措,坚持引进与自我培养等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使得本专业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重提升至93%以上,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3.充分利用学校的对俄办学的特色资源,增强学生竞争力

针对不同课程特点与授课要求,分类别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科和专业基础课,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适当的反复训练必不可少;专业核心课程要加大实训内容,增加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研究案例分析,增加俄罗斯经济文化及远东经贸的实证研究,并充分利用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具有特色的训练项目。以学生自愿报名、学院组织筛选的原则,组建对俄经贸人才实验班,汇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学生,利用俄语零起点学分替代大学英语学分,有针对性地培养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对俄经贸应用人才。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涉俄的经济学课程,培养研究兴趣与热情,为我国研究俄罗斯经济的科研院所储备人才。

4.充分利用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黑龙江大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创业教育经验丰富。本专业在特色建设方面积极探索适合经济学专业发展的角度,融入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经济理论素养的同时,也给学生提升动手能力的空间。同时,在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中单独划出专项资金来资助有学术研究潜力的优秀学生,每年度选出至多一项学生科研项目给与扶持,宁缺毋滥,培养学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并对立项学生的课题组配备有学术研究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项指导。

专升本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出现了新特征和新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实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重要路径[1]。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引与教学方式,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整改升级。

1.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特点

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诸多特点,是开展创新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开展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重要场所。与传统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很多新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经济管理学科与互联网技术出现了深度融合,整个网络社会出现了高度的开放性和融合性特征,基于此,开展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自身来说,要建设高水准的实验教学平台,必须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入手。在硬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具备一般实验室的器材和设备,包括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设备[2]。在软件方面,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整合多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运行软件,包括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国际贸易模拟软件、物流管理软件等等。通过整合利用软件和硬件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水平,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2.经济管理学实验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一般都采取学分制和选课制结合的教学的方式,一方面保证学生学到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由选取适合自己的专业学科。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验平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但是,在实践教学中,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平台利用效率较低,并且利用程度不够灵活,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

在传统的实验平台模式下,为学生所利用的教学资源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学生必须要在实验基地内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使用实验室也要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传统知识开始与网络知识呈现出深度融合的状态,强化提升互联网教学水平,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与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明显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此外,很多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平台缺乏开放性,无法实现数据和软件的动态更新,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的知识很容易就被现代经济形势所淘汰,因此,构建动态化的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也在进行深刻改革。毋庸置疑,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构建一个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突破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3]。从学科本质来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同时对于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刚好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运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运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综合水平,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4.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建设思路

从平台本身来看,高校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包括服务器、网络系统和应用终端等组成部分,其中服务器是核心部分,应用终端则是学生参与平台运营的重要切口。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方面,要注重创新性和教学性,提升教学软件的使用价值,既要与现代知识对接,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4]。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构建上,既要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同时也要与现代企业对接,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训练机会,提升教学专业化程度。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要注重与学生端口对接,提升平台的实用性,提高综合教学水平。

从目前高校网络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现代高校基本都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这也给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创造了基础性条件。在平台建设上,要坚持“实用为先”的平台建设思路,不管是在基础框架构建还是细节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进而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综合水平,发挥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载体作用,让平台成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目标,适应现代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5.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应用模式探究

5.1凸显平台开放性特征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突出平台的“开放性”,通过平台的整合作用,将网络资源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对接。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学习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注重把握教学进度[5]。教师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要素,进行科学安排,合理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利用平台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导入个人信息,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态完成实验学习内容,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注重平台利用的多样性

构建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要充分注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传统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和枯燥的问题,很多学生比较抵触利用实验平台开展学习,缺乏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创设和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整合融入多种教学要素,提升实验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举例来说,电子沙盘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经济管理实践演练工具,通过有效整合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高校经济管理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的利用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

5.3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在利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开展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要科学构建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分数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下,教师要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科学合理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释放学生学习动力与活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来推进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平台综合建设水平的提升。

5.4注重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衔接与搭配

作为一个教学综合体,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具有一定的复合型,体现出软件设施与硬件设备之间的有机融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搭配,可以有效提升教?W实际效果[6]。在开放型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与教学实践中,既要投入资金,更新基础设施,提升硬件层次,同时要注重软件开发,提高软件与教学的适配性,提高教学效果。

专升本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用型 财务管理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27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指引和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成为我国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与挑战,依照教育教学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成果与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试图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增强专业实务性、应用性,着力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考的背景

1.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切合

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力排名前列的国家基本呈现“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教育,80%的技术技能教育。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将其定位于学术研究型,而毕业生大多数选择了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实务性工作,少数毕业生去往科研院所等继续开展研究性工作,其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毕业生实际选择的工作性质有相违背,致使其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切合,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的问题越发凸显。究其原因,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没能明确地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将其定位为着力培养能在企业、金融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等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及金融服务相关工作的人才,没能清晰地将其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分,致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具有突出的专业核心技能。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充分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重新明确财展芾碜ㄒ等瞬排嘌目标,并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促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充分就业的同时,推动区域、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1.2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度相关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与技术创新作为两大主要动力因素,都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当更加贴近社会需要,进而才能充分利用先进知识,结合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促使经济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效果是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动力。因此,区域经济应当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然而也存在人才数量、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内在矛盾,特别地,自扩招以来,更多的关注人才培养的数量,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没能较好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下人才市场需求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经济结构不完全匹配。这就表明高等教育应当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3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深入调整将为解决新增劳动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趋势浪潮的冲击下,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以制造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对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没能及时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做出相应调整,致使其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必然导致了失业与职位空缺矛盾的产生。由此可见,加快财务管理专业调整势在必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伴随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进行优化调整。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应当充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商业经营模式的升级,为解决新增劳动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2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急需大量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结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大多数毕业生主要从事各类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实务工作,较少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即坚持“宽、厚、强、高、熟”的原则,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职业素养,熟悉会计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方针,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财务筹资、投资和财务分析与预测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与创业精神,能在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及非营利组织机构等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应当结合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实体经济发展,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侧重学生财务理论与分析工具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其财务决策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按照“理论支撑,能力本位,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必须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经济、管理、金融、法律、计算机等有关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客户经营状况分析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充分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三层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

(1)构建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当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辅以部分专业基础课。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其综合性较强,其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也将促进其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课程设置上必须相对应的开设政治理论、哲学类、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考虑到财会人员还经常与银行、税务、财政等行业或业务主管部门频繁交往,财会人员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影响了企业形象。因此,本专业在构建以“基本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时,也可设置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等专业基础课程。

(2)构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可设置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课程构成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下转第79页)(上接第57页)观经济学、金融学、基础会计、统计学等,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教育。这类课程的设置应尽量实现与其它工管类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为后续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方向奠定基础。本专业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从事相关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可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原理、投资学、中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具有财务分析和预测、融投资业务、成本核算与控制及财务税务处理等专业核心技能。

(3)构建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专业选修课程为核心,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为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了解财务管理研究前沿动态,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财务管理模拟实验、资产评估等课程。从整个宏观的角度,财务管理是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其运营流程涉及资本的投资、筹资及运营管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使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得到和谐的统一,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在课外可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如模拟企业经营等各种技能大赛,推动财务管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4 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不断深入,财务管理专业只有结合地方、区域产业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专业人才,进而满足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专升本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指引和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成为我国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与挑战,依照教育教学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成果与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试图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增强专业实务性、应用性,着力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考的背景

1.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切合

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力排名前列的国家基本呈现“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教育,80%的技术技能教育。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将其定位于学术研究型,而毕业生大多数选择了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实务性工作,少数毕业生去往科研院所等继续开展研究性工作,其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毕业生实际选择的工作性质有相违背,致使其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切合,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的问题越发凸显。究其原因,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没能明确地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将其定位为着力培养能在企业、金融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等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及金融服务相关工作的人才,没能清晰地将其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分,致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具有突出的专业核心技能。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充分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重新明确财?展芾碜ㄒ等瞬排嘌?目标,并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促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充分就业的同时,推动区域、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1.2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度相关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与技术创新作为两大主要动力因素,都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当更加贴近社会需要,进而才能充分利用先进知识,结合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促使经济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效果是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动力。因此,区域经济应当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然而也存在人才数量、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内在矛盾,特别地,自扩招以来,更多的关注人才培养的数量,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没能较好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下人才市场需求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经济结构不完全匹配。这就表明高等教育应当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3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深入调整将为解决新增劳动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趋势浪潮的冲击下,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以制造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对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没能及时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做出相应调整,致使其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必然导致了失业与职位空缺矛盾的产生。由此可见,加快财务管理专业调整势在必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伴随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进行优化调整。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应当充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商业经营模式的升级,为解决新增劳动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2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急需大量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结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大多数毕业生主要从事各类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实务工作,较少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即坚持“宽、厚、强、高、熟”的原则,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职业素养,熟悉会计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方针,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财务筹资、投资和财务分析与预测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与创业精神,能在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及非营利组织机构等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应当结合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实体经济发展,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侧重学生财务理论与分析工具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其财务决策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按照“理论支撑,能力本位,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必须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经济、管理、金融、法律、计算机等有关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客户经营状况分析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充分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三层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

(1)构建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当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辅以部分专业基础课。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其综合性较强,其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也将促进其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课程设置上必须相对应的开设政治理论、哲学类、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考虑到财会人员还经常与银行、税务、财政等行业或业务主管部门频繁交往,财会人员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影响了企业形象。因此,本专业在构建以“基本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时,也可设置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等专业基础课程。

(2)构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可设置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课程构成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下转第79页)(上接第57页)观经济学、金融学、基础会计、统计学等,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教育。这类课程的设置应尽量实现与其它工管类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为后续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方向奠定基础。本专业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从事相关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可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原理、投资学、中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具有财务分析和预测、融投资业务、成本核算与控制及财务税务处理等专业核心技能。

(3)构建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专业选修课程为核心,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为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了解财务管理研究前沿动态,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财务管理模拟实验、资产评估等课程。从整个宏观的角度,财务管理是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其运营流程涉及资本的投资、筹资及运营管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使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得到和谐的统一,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在课外可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如模拟企业经营等各种技能大赛,推动财务管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