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第1篇

课前练习: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A.Na2OB.NaOHC.Na2CO3D.Na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引入]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们都是碳酸这种弱酸的盐,那么大家想象它们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都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CO2呢?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CO2+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制皂玻璃造纸纺织

NaHCO3:发酵粉灭火器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指导练习]除杂:(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A.Ca(OH)2溶液B.Na2O2固体C.盐酸D.Na2O固体

[教学目的]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在消防中是广泛应用的,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那么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空气产生稀释作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第2篇

一、Na2CO3与NaHCO3的常见鉴别方法及其缺点

关于Na2CO3与NaHCO3的鉴别,主要是根据二者化学性质上的差异来进行,常见的方法有:

1.用可溶性钙盐溶液(如CaCl2溶液)来鉴别,原理:

CaCl2 + Na2CO3 = 2NaCl + CaCO3(Ca2++CO32-=CaCO3)

2.用可溶性钡盐溶液(如BaCl2溶液)来鉴别,原理:

BaCl2+Na2CO3=2NaCl+BaCO3(Ba2++CO32- =BaCO3)

方法1与方法2可以说在反应原理上是类似的,都是根据复分解反应能得到沉淀来进行鉴别。但这两个方法“可能存在”的缺点是:

在NaHCO3溶液中有HCO3-H++CO32-和HCO3-+H2OH2CO3+OH-两个电离平衡的存在,碳酸是二元弱酸,存在二级电离,二级电离常数Ka1=4.30×10-7、Ka2= 5.61×10-11。在NaHCO3溶液中:

c(H+)=(Ka1Ka2)1/2=(4.30×10-7×5.61×10-11)1/2= 4.91×10-9mol/L

根据HCO3-的电离平衡:HCO3- H++CO32-,得:

c(CO32-)=Ka2×c(HCO3-)/c(H+) =1.14×10-2・c(HCO3-) -----(1)

根据难溶物的溶度积与溶度积规则,可以算出往NaHCO3溶液中滴入CaCl2或BaCl2溶液会不会出现浑浊现象。以CaCl2溶液为例:

KSP(CaCO3)=8.7×10-9,如要用CaCl2溶液对Na2CO3和NaHCO3溶液进行鉴别,必须符合以下条件,c(Ca2+)与NaHCO3溶液中的c(CO32-)的乘积:

c(Ca2+)c(CO32-)<8.7×10-9---------------(2)

根据上面的(1)(2)两式可得:

当c(HCO3-)c(Ca2+)<7.63×10-7时,溶液中才不会出现浑浊。

(KSP(BaCO3) = 8.1×10-9,c(HCO3-)c(Ba2+) < 7.10×10-7时,溶液中才不会出现浑浊。)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只有当c(HCO3-)或c(Ca2+)都比较小的时候才不会出现沉淀。而一般情况NaHCO3溶液和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都不可能被稀释到如此低的程度,所以NaHCO3溶液中的c(CO32-)与c(Ca2+) [或者c(Ba2+)]的乘积会远远大于该物质的溶度积常数。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往NaHCO3溶液中滴入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也会出现浑浊现象,也可能出现白色沉淀。所以从这个理论上讲,一般情况下并不能用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3.如左图,分别取少许固体样品,加热。加热后产生气体,且该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样品为NaHCO3;没有明显现象的是Na2CO3。

原理:2NaHCO3=Na2CO3+CO2+H2O

CO2+Ca(OH)2=CaCO3+H2O

这个方法在理论是完全可行的,但存在比较大的缺点:需要加热,操作不方便,浪费时间,也浪费能源。如果两者都已经是溶液的情况下,此方法也不适合。

4.分别取少许样品(如是固体样品,先取样溶解得到其溶液)于试管,逐滴滴加稀盐酸。马上产生气泡的是NaHCO3;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的是Na2CO3;

这个方法能成功的要点:样品浓度不能太稀(最好配成饱和溶液),盐酸浓度不能太大。是一个比较理解的鉴别方法。

以上几种方法是中学化学中用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般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他们是正确的,而不详细去推敲它们内在的“不合理”。中学化学还是以“定性”为主的化学,所以上述这些方法,在中学化学中,一般不从“定量”上来对它们进行否定。

二、通过反应的热效应,用盐酸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通过反应的热效应,用盐酸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可行性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其本质是离子反应。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CO32-+H+=HCO3-

HCO3-+H+=CO2+H2O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HCO3-+H+=CO2+H2O

查物化手册可知,上述相关离子(或物质)的标准摩尔生焓如下:

离子(分子) CO32-(aq) H+(aq) HCO3-(aq) CO2(g) H2O(l)

ΔHf(KJ•mol-1) -677.14 0 -691.99 -393.509 -285.830

根据各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可以分别计算出上述两反应的焓变。

(1)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CO32-(aq)+H+(aq)=HCO3-(aq) ΔH=-14.85KJ・mol-1

HCO3- (aq)+H+(aq)=CO2(g)+H2O(l)ΔH= 12.651KJ・mol-1

总反应焓变:ΔH=-14.85KJ・mol-1+12.651KJ・mol-1= -2.199KJ・mol-1

(2)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HCO3-(aq)+H+(aq)=CO2(g)+H2O(l)ΔH= 12.651KJ・mol-1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过程是放热的,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是吸热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它们反应过程中的热效应的不同,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鉴别出来。

2.通过实际实验进行论证。

(1)实验1,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与等体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情况:

Na2CO3 HCl 起始温度 反应过程最高温度

浓度 体积 浓度 体积

1moL/L 50mL 2moL/L 60mL 21℃ 22.5℃

0.75moL/L 50mL 2moL/L 60mL 21℃ 22.1℃

0.5moL/L 50mL 2moL/L 60mL 21℃ 22℃

NaHCO3 HCl 起始温度 反应过程最低温度

浓度 体积 浓度 体积

1moL/L 50mL 2moL/L 30mL 21℃ 20.9℃

0.75moL/L 50mL 2moL/L 30mL 21.1℃ 20.8℃

0.5moL/L 50mL 2moL/L 30mL 21.4℃ 21.1℃

(2)实验2.不同浓度的盐酸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反应情况:

HCl浓度

(mol/L) NaHCO3 Na2CO3

起始温度(℃) 反应过程

最低温度(℃) 起始温度(℃) 反应过程

最高温度(℃)

0.1 26.2 25.8 27 29

0.5 26 25.1 26 29

1.0 25.8 24.5 25.8 29

2.0 25.8 23.8 25.8 30

3.0 25.8 23 25.8 32

(3)实验3.盲试:用未知浓度的盐酸鉴别固态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步骤:分别取少量样品于试管,再往试管内分别滴入适量未知浓度稀盐酸

现象与结论:两根试管中都产生气泡,其中有一根试管外壁发热,试管内的固体样品是碳酸钠;另一根试管外壁发凉。试管内的固体样品是碳酸氢钠。

三、总结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第3篇

1、可乐和小苏打会生成碳酸氢钠。只需要把两种物体放在一起就可以产生除锈的泡沫,将泡沫放在铁锈上就可以了。

2、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白色细小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它也是一种工业用化学品,固体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270℃时完全分解。

3、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此特性可使其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碳酸氢钠在作用后会残留碳酸钠,使用过多会使成品有碱味。

4、碳酸氢钠为白色晶体,或不透明单斜晶系细微结晶。比重2.15。无臭、无毒、味咸,可溶于水,微溶于乙醇。25℃时溶于10份水,约18℃时溶于12份水。其水溶液因水解而呈微碱性,常温中性质稳定,受热易分解,在50℃以上逐渐分解,在270℃时完全分解出二氧化碳,在干燥空气中无变化,在潮湿空气中缓慢潮解。

(来源:文章屋网 )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第4篇

1、小苏打,学名叫碳酸氢钠,是一种弱碱性白色粉末,俗称“小苏打”、“苏打粉”、“重曹”,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是一种工业用化学品,可能存在毒性。

2、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并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也会在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约在50℃时会开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在100℃会全部变为碳酸钠。碳酸氢钠能在弱酸中迅速分解。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常利用此特性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碳酸氢钠在作用后会残留碳酸钠,使用过多会使成品有碱味。

3、小苏打是纯碱与其他物质组合出来的,小苏打的样子像白糖一样,是颗粒状的。而食用纯碱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因此,碱的形状是白色粉末状。因而,我们可以说小苏打是食用碱的升级版。小苏打没有任何异味,其主要功能就是给食物放松的,让食物的每一个地方能够与更多空气接触,因此烘烤面包的时候,需要小苏打来给面包“提提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范文第5篇

易错点1 实验安全意识

例1.下列实验操作与安全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

A.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瓶口检查是否漏气

B.配制混酸时,将浓硝酸缓慢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连接仪器时,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孔时,用厚布护手,紧握用水润湿的玻璃管插入端,缓慢旋进塞孔

D.用试管夹从试管底由下往上夹住距离管口约2/3处,手持试管夹长柄末端,进行加热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操作与安全,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检验易燃气体时应远离火源,A项错误;配制混酸时,应将浓硫酸注入浓硝酸中,B项错误;加热试管时,试管夹在离管口1/3处,D项错误。

答案:C

纠错必备:实验操作要“五防”: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C2H4)或用CO、H2还原Fe2O3、CuO之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②防暴沸,加热液体混合物时要加沸石。 ③防水解,实验中制取易吸水、易潮解、易水解的物质时,要在装置前后增加一个干燥装置。④防污染,制取有毒气体(如Cl2、CO、NO、NO2、SO2、H2S、HCl)时,要设置尾气处理装置。⑤防倒吸,加热法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或吸收溶解度较大的气体时,要设置防倒吸装置。

易错点2 特殊试剂的保存方法

例2.下列试剂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

A.水玻璃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玻璃瓶中

B.锂、钠、钾、钙等保存在四氯化碳中

C.硝酸银、浓硝酸保存在无色玻璃瓶中

D.HF、NH4F溶液应保存在塑料瓶中

解析:水玻璃的成分是硅酸钠溶液,具有黏合性,要保存在带软木塞的玻璃瓶中,A项错误;锂、钠的密度小于四氯化碳,应保存在石蜡中,B项错误;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C项错误;HF、NH4F溶液中都含有HF,HF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发生反应,故要保存在塑料瓶中,D项正确。

答案:D

纠错必备:化学试剂保存注意事项: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起反应的药品应密闭保存。如钾、钠应浸在煤油中;白磷放在水中。②易潮解、易挥发、易吸水的药品应密封保存。如固体氢氧化钠、浓盐酸、浓硫酸。③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存放于棕色瓶中,放置于阴凉处。如硝酸银溶液、浓硝酸、新制氯水。④液态溴易挥发,保存时要在表面加一层水且不能使用橡胶塞。⑤易挥发、易燃的药品应密封保存并存放于阴凉处。

易错点3 基本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例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B.制备乙酸乙酯实验中,导管末端要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

C.分液操作时,将上层液体从下口放出

D.过滤操作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混合物,加快过滤

解析:蒸馏操作时,通过温度计指示温度,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分离混合物,温度计的水银球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相平,A项正确;制备乙酸乙酯实验中,导管末端要接近饱和碳酸钠溶液,但不能插入液面下,否则会倒吸,B项错误;分液操作时,上层液体要从上口倒出,C项错误;过滤操作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器,否则会划破滤纸,导致过滤失败,D项错误。

答案:A

纠错必备:①蒸馏操作时,温度计的水银球高于支管口,会收集到较高沸点的杂质;低于支管口,则会收集到较低沸点的杂质。②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醇和乙酸,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饱和碳酸钠溶液,则乙酸乙酯会水解,导致产品的量减少。③分液操作要抓住“取、旋、放、关、倒”:取下分液漏斗上部塞子,旋转活塞,放出下层液体,当下层液体全部放出后,关闭活塞,从上口倒出上层液体。

易错点4 实验仪器的清洗与所用试剂

例4.下列清洗仪器正确的是( )

A.用稀盐酸清洗烧瓶内残留的二氧化锰

B.用稀硫酸清洗试剂瓶内壁上的碳酸钙

C.用氨水清洗试管内的银镜

D.用饱和氯化铵溶液清洗铜质仪器表面锈迹

解析:二氧化锰不与稀盐酸反应,A项错误;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表面,会阻止硫酸与碳酸钙反应,B项错误;氨水不能溶解银镜,一般用硝酸溶解,C项错误;饱和氯化铵溶液水解呈酸性,能与碱式碳酸铜反应,D项正确。

答案:D

纠错必备:①不能用硝酸清洗铜质仪器表面的锈迹,因为铜溶于硝酸。②不能用强碱或强酸清洗铝合金制品。③不能用氢氟酸或氟化钠等溶液清洗玻璃仪器。

易错点5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例5.配制250 mL 1 mol・L-1 FeSO4溶液,下列操作会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的是 ( )

A.实验操作较慢 B.定容时俯视

C.漏掉洗涤操作 D.容量瓶未干燥

解析:操作^慢,部分FeSO4被氧化成 Fe2(SO4)3,FeSO4的浓度偏小,A项不符合题意;定容时俯视,实际体积小于定容体积,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B项符合题意;没有洗涤操作会损失一部分溶质,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C项不符合题意;容量瓶未干燥,不影响所配制的溶液浓度,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纠错必备:实验误差可从三个方面分析:①仪器本身误差。②样品本身成分问题。如硫酸亚铁在空气中变质了,则硫酸亚铁成分会减少。③操作误差。利用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分析、判断误差。如称量时吸收了空气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导致溶质质量减小,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若加水过线,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

易错点6 实验操作先后顺序

例6.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

解析:A项,浓硫酸稀释应该将浓硫酸倒入水中,错误;B项,实验后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止倒吸,错误;C项,气体产物要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否则水蒸气不能除去,错误;D项,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在下层,所以先从下口放出有机层,再从上口倒出水层,正确。

答案:D

纠错必备:分液漏斗的操作要点:先取下塞子,后旋转活塞,当下层液体流出后,关闭活塞,从上口倒出上层液体。

模块二、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易错点1 混合物分离、提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例1.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冷却热饱和溶液,大量的硝酸钾析出,溶液中残留少量硝酸钾,①正确;乙烯不与盐酸反应,②错误;钠与乙醇也会发生反应,③错误;硫化银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银,加入氯化银,硫化钠转化成硫化银和氯化钠,④正确。

答案:B

纠错必备:常用的除去杂|的方法:①杂质转化法。如除去碳酸钠中少量碳酸氢钠,可加热使碳酸氢钠转化成碳酸钠。②吸收洗涤法。如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水气和氯化氢,可将混合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③沉淀过滤法。如除去硫酸铜溶液中少量硫酸铁,可加入过量的氧化铜或氢氧化铜等,将铁离子转化成氢氧化铁沉淀,然后过滤。④加热法。如氯化钠和氯化铵混合共热,分离出氯化铵。⑤萃取法。如分离溴水中的溴或碘水中的碘,可加入四氯化碳或苯,萃取出溴或碘。⑥结晶法,分离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不同的固体易溶物质。⑦蒸馏法,根据液态物质的沸点不同,提纯物质的一种方法,沸点较低的物质优先汽化,优先分离出来。⑧分液法,分离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易错点2 混合物分离试剂的选择

例2.下列各组混合物,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两种试剂不能分离的是( )

A.氧化镁中混有氧化铝

B.氯化铝溶液中混有氯化铁

C.氧化铁中混有二氧化硅

D.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氯化铜

解析:A项,MgO是碱性氧化物,与NaOH不反应,而Al2O3是两性氧化物,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生成NaAlO2,过滤后洗涤,就能得到纯净的MgO;B项,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FeCl3变为Fe(OH)3沉淀,AlCl3变为NaAlO2,过滤,然后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当沉淀达到最大值时,过滤,得到 Al(OH)3,再分别向两种物质的沉淀中加入适量的盐酸溶解,就能得到AlCl3溶液;C项,SiO2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而Fe2O3是碱性氧化物,不与NaOH反应,加入过量的NaOH,然后过滤洗涤,就能得到纯净的Fe2O3;D项,二者都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当再向得到的沉淀中加入盐酸时,二者都溶解,不能进行分离、提纯。

答案:D

纠错必备:分离混合物是指将两种混合物分离,并得到原来的物质。例如,分离SO2和CO2,通入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收集CO2;向吸收液中滴加稀硫酸,收集SO2。除杂质是指将杂质除去,不考虑杂质的存在形式。

易错点3 物质(或离子)对实验的干扰

例3.下列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证明HNO3酸性比H2CO3强 B.实验室制氯气

C.分离溴苯和苯 D.除去CO2中的SO2

解析:挥发出来的HNO3能与Na2SiO3溶液反应,使溶液变浑浊,A项错误;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氯气,氯气是有毒气体,要考虑尾气处理,B项错误;溴苯和苯混溶,不能用分液操作分离,应该用蒸馏方法分离,C项错误;H2SO3的酸性比H2CO3的强,可用饱和NaHCO3溶液吸收CO2中的SO2气体,D项正确。

答案:D

纠错必备:①验证酸性强弱,依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并且要考虑挥发性酸的干扰问题。②验证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必须选择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易错点4 混合物分离仪器的选择

例4.下列仪器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

①普通漏斗 ②容量瓶 ③蒸馏烧瓶

④托盘天平 ⑤分液漏斗 ⑥滴定管 ⑦冷凝管 ⑧酒精灯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⑥⑦⑧

C.①③⑤⑦⑧ D.①③⑤⑥⑦

解析: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操作,蒸馏烧瓶用于蒸馏操作,分液漏斗用于分液操作,冷凝管用于蒸馏操作,酒精灯用于结晶、蒸馏操作。

答案:C

纠错必备:①普通漏斗(三角漏斗)――过滤、添加液体等;长颈漏斗――添加液体、装配检验装置堵塞仪器等;分液漏斗――分液、添加液体等。②直形冷凝管和球形冷凝管(蛇形冷凝管)――冷凝液化蒸馏的产品、冷凝回流原料。③量筒――有多条刻度,大数在上;滴定管――有多条刻度,0刻度在上;容量瓶――只有一条刻度。

模块三、物质的制备

易错点1 物质的特殊性质

例1.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 NaHCO3的实验,经过了制取氨气、制取 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A项,不能用氯化铵制取氨气,错误;B项,短导管通入CO2会将溶液压出瓶外,错误;C项,过滤操作要“一贴、二低、三靠”,正确;D项,加热碳酸氢钠过程中,碳酸氢钠会分解生成碳酸钠,错误。

答案:C

纠错必备:①对于易分解、易水解、易被氧化的物质,不能直接在空气中加热、烘烤等使其干燥,一般采用晾干、吹干、吸干等。②NH3和HNO3、HCl、HBr、HI等相遇会产生固体。

易错点2 氢氧化铁胶体与氢氧化铁沉淀

例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⑶庋趸钠溶液滴加到饱和氯化铁溶液中产生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得到氢氧化铁胶体,A项错误;氯化镁是强酸弱碱盐,在空气中直接加热蒸干会得到氢氧化镁、氧化镁,B项错误;铜能溶于稀硝酸,C项错误;在水、乙醇中分别加入颗粒相近的钠粒,可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从而比较水、乙醇中氢的活泼性,D项正确。

答案:D

纠错必备:氢氧化铁胶体和沉淀的本质区别是:氢氧化铁胶体中分散质颗粒在1 nm与100 nm之间;氢氧化铁沉淀的分散质颗粒大于100 nm,不能发生丁达尔现象。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氨水、氢氧化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等,都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易错点3 碱性气体和碱

例3.下列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由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解析:A项,NH3可以由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取,可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则说明NH3为碱性气体,正确;B项,利用浓硫酸的高沸点性,可以制取HCl气体,pH试纸变红,则说明气体为酸性气体,正确;C项,浓盐酸和MnO2加热可以制取Cl2,Cl2可以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说明KI转化为I2,则说明Cl2有强氧化性,正确;D项,SO2使品红试液褪色体现的是SO2的漂白性,错误。

答案:D

纠错必备:①氯气能使石蕊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不能说氯气具有漂白性,只说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②SO2能使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不能说明SO2具有漂白性;SO2能使溴水、碘的淀粉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SO2具有还原性,不能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易错点4 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

例4.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A项,乙炔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错误;B项,锥形瓶不应用单孔塞,产物的蒸气会增大瓶内气压,发生危险,错误;C项,盐酸的酸性比亚硫酸的强,用饱和亚硫酸氢钠吸收盐酸,不溶解SO2,正确;D项,碱式滴定管下端有一段橡胶管,橡胶含碳碳双键,能被重铬酸钾溶液氧化,错误。

答案:C

纠错必备:①选择发生装置时,对于反应放出热量较大的气体,应选择较大容器的装置;对于产物是微溶物的,不宜用多孔板控制反应。②用洗气瓶除去气体中杂质时,应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

易错点5 装置气密性检查

例5.有关下图装置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旋转分液漏斗的活塞,水向下滴,则说明装置气密性差

B.该装置可以测定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的分解速率

C.该装置可以测定铜铝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D.该装置可以测定乙醇分子中活泼原子个数

解析:该装置中橡胶管将分液漏斗与烧瓶连接,使其气压相等,即使用了恒压分液漏斗,无论装置是否漏气,蒸馏水在重力作用下,都会顺利滴下,不能根据此现象确认其气密性,A项说法不正确;该装置可以测定气体体积,即测定单位时间内双氧水分解产生气体的体积,B项说法正确;铜铝合金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根据产生的H2体积可以计算出铜的质量分数,C项说法正确;该装置可以测定一定量乙醇与足量钠反应产生H2的体积,进而计算出羟基数目,D项说法正确。

答案:A

纠错必备:①采用恒压分液漏斗的装置有两个优点:一是保持恒压,避免液体不能顺利滴下;二是收集气体体积较准确。向烧瓶中加入V mL液体,液体排出等体积空气进入分液漏斗,避免收集气体体积偏大。收集的气体体积已扣除了烧瓶中溶液所占体积。②有关气体实验,要考虑四个因素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容器中残留气体;收集气体中扣除液体排出的空气;温度;压强。

易错点6 盐类水解对制备无水盐的影响

例6.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解析:A项,该装置缺少除去氯化氢、干燥气体的装置,不能制备纯氯气,错误;B项,若Y表面有金属析出,X不断溶解,则X比Y活泼,正确;C项,能做喷泉实验,能证明氨气的溶解性,不能证明氨气的还原性,错误;D项,氯化铁易水解,在空气中加热、灼烧氯化铁溶液,得到的是氧化铁,而不是无水氯化铁,错误。

答案:B

纠错必备:①氨气具有还原性,在与氧气,氧化铜,氯气或溴、氮的氧化物等反应时表现出来。而氨气与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表现的是碱性,而不是还原性。②NH3、HCl在水中能形成喷泉,SO2、CO2等在碱溶液中能形成喷泉。③在氯化氢中加热、灼烧可以制备FeCl3、AlCl3、CuCl2、MgCl2。

模块四、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易错点1 评价实验方案和实验目的一致性

例1.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将SO2通入溴水中,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B.将铁屑放入稀HNO3中,证明Fe比H2活泼

C.将澄清石灰水滴入某溶液,证明其中存在

D.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证明乙烯具有还原性

解析:A项,SO2使溴水褪色是证明SO2具有还原性,错误;B项,铁屑放入稀HNO3中不产生H2,而是产生NO,错误;C项,澄清石灰水滴入含有、、的溶液中也会产生白色沉淀,错误;D项,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发生了氧化反应,体现了乙烯的还原性,正确。

答案:D

纠错必备:①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氮被还原,而不是氢被还原。②浓硫酸与活泼金属铁、锌、镁等反应,是硫被还原,而不是氢被还原。

易错点2 忽视实验现象与物质性质相关性

例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解析:A项,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溶液浑浊,生成苯酚,说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正确;B项,硫酸钡、硫酸钙都是白色固体,错误;C项,淀粉溶液变蓝色,说明生成了碘单质,正确;D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pH越大,说明越易结合氢离子,则亚硫酸根离子结合氢离子能力比亚硫酸氢根离子的强,错误。

答案:AC

纠错必备:、、在水中以电离为主,而、HS-、以水解为主。设计实验证明难溶物的溶解度大小(组成类型相同),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难溶物之间转化要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否则无法判断。如硫酸银、碳酸银都是白色固体,硫酸银浊液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产生碳酸银,无法通过颜色观察。②有颜色的固体转化时,不能出现一种颜色覆盖另一种颜色。如黑色可以掩蔽黄色、白色。③防止离子干扰。如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镁共存的浊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不能说明氢氧化镁转化成氢氧化铁,因为氢氧化钠可以直接与氯化铁反应。 ④控制离子浓度,可以使溶度积较小的物质转化成溶度积较大的物质。如硫酸钡与浓碳酸钠溶液混合,有少量碳酸钡生成。

易错点3 性质实验中其他成分的干扰

例3.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不相符的一组是( )

解析:铝片与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表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A项相符;HY反应快,产生H2多,表明HY溶液中H+浓度较大,电离较弱,B项相符;在硝酸亚铁中滴加酸化的双氧水,硝酸能氧化亚铁离子,C项不相符;Zn2++S2- ZnS,ZnS+Cu2+ CuS+Zn2+,能说明硫化铜的溶解度(或溶度积)小于硫化锌,D项相符。

答案:C

纠错必备:中学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①配制硝酸亚铁溶液时,不能加硝酸抑制水解,因为硝酸能氧化亚铁离子。②检验硫酸亚铁是否变质时,不能加入过氧化钠,因为过氧化钠会氧化亚铁离子。③检验卤化亚铁中亚铁离子时,不能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因为氯离子、溴离子、碘离子会与高锰酸钾反应。④检验亚硫酸钠是否变质时,不能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因为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能氧化亚硫酸根离子。

易错点4 硝酸的强氧化性对评价方案的影响

例4.实验室用烧碱溶液先吸收Cl2,再用吸收液吸收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尾气中的SO2。探究最终溶液中成分,下列实验方案与结论合理的是( )

A.取少量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和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一定含有

B.取少量溶液,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则一定含有ClO-

C.取少量溶液,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一定含有

D.取少量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一定含有Cl-

解析:依题意,最终溶液一定存在Na2SO4、NaCl,可能存在NaClO、NaOH或Na2SO3、NaOH或NaHSO3等。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亚硫酸钡,硝酸可将亚硫酸钡氧化成硫酸钡,A项不合理;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且具有漂白性,次氯酸钠溶液本身呈碱性,其水解生成了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B项合理;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可能含有、、,加入硝酸,可将亚硫酸钡氧化成硫酸钡,C项不合理;硫酸银、亚硫酸银、氯化银都是白色沉淀,亚硫酸银可以被硝酸氧化成硫酸银,D项不合理。

答案:B

纠错必备:氢氧化钠溶液先吸收Cl2,后吸收SO2,发生的相关反应有:Cl2+2NaOH NaCl+NaClO+H2O,H2O+NaClO+SO2 H2SO4+NaCl,H2SO4+2NaOH Na2SO4+2H2O,NaOH+SO2 NaHSO3,2NaOH+SO2 Na2SO3+H2O。

有关离子的检验方法:①,加入过量的盐酸,再滴加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有。②,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盐酸,若部分溶解,则有。③,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在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有。④OH-,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在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若溶液只变红不褪色,则一定有OH-;若先变红后褪色,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lO-,可能含有OH-,因为氢氧化钠和次氯酸钠的混合溶液与次氯酸钠溶液中分别滴加酚酞溶液的现象,都是先变红后褪色。

易错点5 检验官能团时其他官能团的干扰

例5.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解析:植物油含碳碳双键,矿物油是液态烃,也可能含不饱和键,都可能使溴水褪色,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加热进行区别,A项不能达到目的;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能完全水解,B项不能达到目的;醇羟基也能被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C项不能达到目的;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若完全水解,加入碘水,则溶液不变色,若没有完全水解,加入碘水,则溶液变蓝色,D项能达到目的。

答案:D

纠错必备:①淀粉在稀硫酸中水解,水解反应也是取代反应;用碘水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用银氨溶液检验淀粉是否已水解。做银镜实验之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过量的硫酸。②乙醇等醇类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褪色。③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乙醇,应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宜采用分液,不宜采用蒸馏。

模块五、无机化工流程中的化学实验

易错点1 化工流程与实验装置

例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以从海洋动物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Ⅰ操作需要用到三种玻璃仪器

B.步骤Ⅱ需要用到分液漏斗

C.步骤Ⅲ需要坩埚、玻璃棒、酒精灯等

D.步骤Ⅳ需要蒸馏操作装置

解析:步骤Ⅰ为分离固体和液体,采用的是过滤操作,能用到玻璃棒、漏斗、烧杯三种玻璃仪器,A项说法正确;步骤Ⅱ采用的是分液操作,需要用到分液漏斗,B项说法正确;步骤Ⅲ采用的是结晶操作,需要用到的是蒸发皿,而不是坩埚,C项说法错误;步骤Ⅳ为分离两种互溶的有机溶剂,采用蒸馏装置,D项说法正确。

答案:C

纠错必备: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有:①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的是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性质。如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②过滤,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如分离硫代硫酸钠晶体和溶液的混合物。③升华。如加热氯化钠和碘单质,以分离碘和氯化钠固体。④萃取法。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⑤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的两种物质。如在酒精中加入新制的氧化钙,蒸馏能得到无水乙醇。⑥溶解法。如将含铝粉的铁粉溶于浓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可分离出铁粉。⑦增加法,把杂质D化成所需要的物质。如将含CO的CO2气体通过赤热氧化铜得到CO2。⑧吸收法,用作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能被药品吸收。如将混有O2的N2通过铜网吸收O2。⑨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入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如分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通入CO2生成Al(OH)3。

易错点2 制备方案的设计原理

例2.下列物质制备方案正确且相邻两种物质只需一步反应就能实现的是(部分产物和条件省略)( )

解析:电解氯化镁溶液得到的是氢氧化镁,而不是镁,A项不符合题意;用石灰乳与碳酸钠反应制备碳酸钙,而不用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因为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浓度很小,B项不符合题意;氨气催化氧化生成的是NO,而不是NO2,D项不符合题意。

相关期刊更多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教育厅

炭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