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和为话题的作文

以和为话题的作文

以和为话题的作文

以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拟题要注意融化话题

话题作文的写作自然也可把话题信手拈来做文题,但这样的文题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因此,写作者很有必要掌握拟题的主动权。拟题要力求独特,但也不能出轨。这就要在吃透话题、融化话题上下一番工夫。如何巧妙地融化话题呢?这里列举几种方法。

其一,依傍话题,化大为小。话题一般涉及范围较广,内涵较多。乍一看,往往无从下手。此时,可先对话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析,在话题前后添加限制语,紧缩话题的范围,落实话题的意向,然后再撷取其中的一点一面,自主命题写作。比如,以“欣赏”为话题来写作,首先要全方位地对“欣赏”审视一番,然后在拓展、限制的基础上多拟几个文题以备选择,如“欣赏的力量”“学会欣赏自己”“我最欣赏的人”“小草也值得欣赏”等都是融合话题的文题。

其二,活用话题,巧出新意。话题作文的拟题特别要在“新”“巧”两字上做文章。运用修辞、化用成语、借用歌词、妙用诗句等,都有助于生成文题的创意,增添文题的魅力。比如,以“微笑”为话题来写作,可以拟出“笑里藏‘刀’”“蒙娜丽莎的语言”“一张美丽的名片”“送你一枝含笑花”“给点阳光就灿烂”等文题,新颖别致,引人注目。

其三,整合话题,融为一体。话题作文的拟题,还可恰当地运用副标题、小标题等来配合文题,与话题勾连起来。比如 ,以“做人”为话题写作,有一位同学自拟了“做人实习记”的文题,又辅以三个小标题:“难道做人就这样虚伪和懦弱?”“难道就这样粗鲁和野蛮?”“难道就这样狭隘和奸诈?”这些小标题由文题衍生而出,又与文题紧密联系,层层深入地反思了“做人”之道,无疑深化了话题的内涵。

二、选材要注意紧扣话题

话题作文因其话题的宽泛性增加了习作选材的自由度。不过,选用具体题材,还是要紧扣自拟文题的取向,突现所给话题的内涵。

首先,要把握一个“中心”。一旦确定文题,就要以此为中心,四面发散,搜索可以入文的具体素材。选用的题材一定要最能突出文题的含蕴。比如,以“长辈”为话题来写作,若题为“爷爷的心事”,则可选取关注老年人身心问题的题材来写;若题为“回来吧,外婆”,可揭示家庭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现象……总之,所选的题材一定要同文题契合,与话题沾边,让主题显现,这样才能算选材到位。

其次,要落实一个“基本点”。这个基本点,也就是话题提示语的具体要求。选材时,一定要立足话题,瞻前顾后,看看“话题”导入语和提示语中的有用信息以及附加要求。比如“联系你自己的实际”“写你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实情感”“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都规定了选材的具体范围。选材时,要是忽略了这些限制语,选择了与“你”无关的内容来写,也就偏离了话题的要求。

三、行文要注意点击话题

依据自拟的文题来写作话题作文,固然可以写得含蓄一点,但字里行间应有意识地体现话题之意。如何不失时机地呈现话题之意呢?以下列举几种方法。

第一,首尾回应话题。在自主命题之后,可以开头入题,也可以结尾点题。例如,以“新”为话题来写作,有一位同学以“新语文老师印象”为题来写,开头是这样的:“上初三后, 我们换了一位新语文老师,他的到来给我们一种新感觉。”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新老师”“新感觉”,紧紧扣住了文题,点明了话题。又如,以“从我做起”为话题来写作,有一位同学以“永远的康乃馨”为题来写,结尾是这样的:“维护珍贵的亲情,从我做起。”仅一句话就从“康乃馨的故事”中提炼出了深刻的主题,点明了文题的含义,同时也照应了话题,可谓画龙点睛。

以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语文中、高考作文对标题的批阅要求是:自己拟题,缺标题扣2分。许多学生也许不太重视这2分,也就是说不太重视作文的命题,因此出现了命题不准、不简练,或没有文采的现象,这种现象就直接导致了文不对题,题不切话的后果。其实,一个好的标题何止是2分的问题,从学生所拟的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驾驭语言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知识的积累能力等等。

那么,如何去给话题作文拟一个好的题目呢?笔者结合平时的作文教学,对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进行些探讨,力图使学生明确作文拟题的基本要求,并掌握一些拟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为今后文章的写作打好基础。

一、大中取小,化虚为实

话题作文的出现决定了话题作文有很大开放性,而我们所面对的话题常常是一个抽象的不很实在的概念,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抽象概念所涵盖的大范围加以限制,即在话题前后进行适当地补充和删减,使话题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这样在审题时就轻便多了。如以“感谢”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拟题训练:或心灵收获,可以拟题《感谢〈简爱〉》;或生活故事,可以拟题《没有人收的谢意》;或情感意义,可以拟题《寄自天堂的感谢》等。也就是说,当遇到涉及范围广,意义抽象的话题时,我们应调动积累,联系实际,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鲜活的生活现象,大中取小,化虚为实。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可以拟出以下题目:《追求幸福》《追求幸福没有错》《体味幸福》《幸福是一种心情》《幸福在哪里》《为了幸福而努力》等等。

二、引用俗语,朴实亲切

话题作文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作文形式更能表现生活,也更贴近生活。所以我们进入写作话题时,最先的思维便是活生生的生活记忆。因而,引用群众口语,民间俗语,谚语歌谣以及惯用语拟题,显得自然生动,朴实亲切。如以“结伴”为话题,我们可以拟出《你是我永远的兄弟》、《一个好汉三个帮》等。有时我们使用最普通、最平凡的带有口语色彩的俗语,一定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都是答案惹的祸》、《条条大路通罗马》、《谎言不开花》、《钦差大臣请下岗》、《回扣――好大一个“瘤”》等。这样入时化俗,显得自然、朴实、亲切。

三、移用点染,雅俗共赏

话题作文的取材来自于纷繁的社会生活以及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拟题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来自生活的内容作些包装点染。例如,我们可以借用歌名、歌词、广告语、成语、书名、影片名等为题。如以“美”为话题,可借用歌曲名《最美》,可借用书名《完美人生》等。如以“结伴”为话题,可借用电影名《甲方和乙方》、《牵手》等。如以“责任”为话题,可移用歌词《真正的英雄》、《男儿当自强》等。当然,除了对歌名、歌词、广告语、成语、书名、影片名等的移用借用外,还可以就具体内容对歌名、歌词、成语、广告语、书名、影片名等进行改变、仿造、组合等手法来拟题。这样,所拟的题目常常可以起到妙趣横生,雅俗共赏的双重效果。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如《道德苦旅》(余秋雨《文化苦旅》);《诚信无价》(电视剧《情义无价》);《坡的选择》(历史名人)等。如此机智地移用点染,推陈出新,妙趣横生,往往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再如《为诚消得人憔悴》、《若为诚信故,一切皆可抛》、《让我悄悄告诉你》、《天长地久(酒)》等。如此化用,暗含旨趣,妙化无痕,点石成金。

四、妙用修辞,隐理生趣

话题作文作为考场作文有它特殊的地方,比如要能够在题目中尽可能地显露文章的内容和文体特点,但又不能过于繁琐直白。为了弥补话题作文的这种缺憾,我们可以巧妙地使用比喻、比拟、移就、仿词、反诘、引用等修辞手法来拟题,使文题鲜活生动,含蓄隽永。如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可用比喻手法《落花母爱》、《父爱如树》,可用拟人手法《月亮偷着哭》,可用拟物手法《心会跟爱一起走》,可用移就手法《亲情永不褪色》等。拟题时,使用一些合适的恰当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文题形象具体,而且在无形中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如99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一考生拟题《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人的记忆”比喻为“在杀伤别人时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准确、形象、生动。我们不妨再举一些运用修辞拟题较好的范例:如以比喻入题的,《送老人一轮暖阳》(话题:孝);以夸张入题的,《那个障碍粉碎了我》(话题:挫折);以反问入题的,《我是谁?》(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以设问入题的,《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话题:效率);以对偶入题的,《一头白发,满山青葱》《梦绕吴山翠,情随湘水流》(话题:环保),《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话题:人生感悟);以拟人入题的,如《地球就诊记》(话题:环保);以呼告入题的,《回来吧,妈妈!》(话题:亲情);利用谐音《从心做起》(话题:亲情);利用双关,《冬日暖阳》《花落春仍在》(话题:温情)。

五、诗化语言,含蕴丰富

话题作文虽然给予相当宽泛的写作范围,但考生在选择写作内容时仍会出现大量选材撞车的现象。那么,如何在众多类似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在语言的使用上下功夫了,而语言使用时的第一亮点当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拟题,诗化语言能使文题与众不同。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美妙的诗句为我们所传诵,同时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也渗入我们思想的领域。用诗化的语言来拟题,不失为一种极具双重功效的方法,既能体现出考生的知识积累,又能考查学生活用知识的能力。常用的方法:可以引用诗句,可以锤炼文字等。如以“结伴”为话题,可引用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以“人生关怀”为话题,可锤炼文字《成全一棵树》、《给世界注射爱》。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而诗化语言的实质是诗化的思维。诗化拟题要求思维的个性和创新。我们可以由感悟、发散、求异等思维方法拟题。以“美”为话题,可以《拾到的美》、《羞色最美》、《破碎的美丽》为题;以“结伴”为话题,可以《不老的等待》、《把月光打包送给你》、《孤独是一根刺》为题;以“亲情”为话题,可以《这个冬天并不冷》、《亲情在寂寞中开花》、《冰冻的父爱》为题。用诗化的思维和语言来拟题,能展现个性品位,独特的审美,意蕴丰富。

以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长期以来,高考生命化取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考作文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的话题设置,吹响了高考生命化的号角,于是,以生命为取向的话题作文开始登上高考的舞台。

二 高考作文对生命本质的解读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含义。其实这不只是哲学家的事情,也是每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解读的深刻与否会影响到人生轨迹的好坏。而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希望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所以,对于高考学生来讲,高考话题作文生命化的取向有其必要性。如2005年高考中的一个话题作文是《位置与价值》。文题的主要角度就在人生与价值上。从生命学的角度上解释,价值有正价值和负价值,是一个中性概念,而人生是有限的,怎么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所谓“位置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位置”。因此,正面的价值可以提高个人的位置;相反,负面的价值则降低位置。话题作文站在思辨的角度上,让学生对生命作出阐释。

三 高考作文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

最早引起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的高考作文是2002年全国卷中的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因此可以看出这个话题的重心指向心灵,暗含了对生命的反思。对于心灵来讲,所有的选择都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之后,全国的高考作文话题就开始大举进行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例如,2004年的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以及201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人和平庸》。这个题目就是让我们思考生命,领悟生命,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一个反思。又如,2005年的天津高考作文《留给明天》,这个题目不仅有诗意,而且“留给”这个词给了我们一种生命的启示,是一种对生命的仰望和主动,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生命的厚度。

四 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相关启示

近年来,以生命学角度立意的高考作文已成为一种趋势,从中可隐约地领悟到了生命的含义。

1.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言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将语文逐渐引领到生命和人性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课程进行整改之后,语文教育事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这个重担,引导学生写作方向要回归生命,释放年轻人的自由天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进行创作。同时,教师在平常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写作一些贴近生命真谛的题目,让学生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及其意义,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才是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意义所在。

另外,教育可以使人的生命回归,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思想和灵魂的交流。生命的本质和含义必须要以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启迪年轻一代对生命的理解。同时,生命作为教育的特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2.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让我们意识到,教师在教习学生写作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原则性问题:(1)体现其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自由抒写的基础上,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而进行创新发挥。(2)要构成系统性原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维创作要有系统性,使得学生的整体思维和专项思维可以相得益彰。教师和学生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立体性写作系统。(3)有针对性原则。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可以指导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的生命质量的提升。(4)体验性原则。所谓体验就是对自己原始生命潜能的激发,是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前提条件,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召唤,在体验过程中,可以体现生命价值。

3.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2012年作文命题取向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了解可以发现,在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辩解时,也必须重视教育的成果,让学生不仅回归生命,还要回归教学目标。所以,对于2012年的高考命题倾向要坚持回归生命,稳中求变,唤醒人们心中的生命意识,强调作文题材的“绿色化”,要注重打破传统的命题形式,对高考作文在内容、要求以及题材上都做进一步的改革;还要重视材料作文的指导和训练。作文的评价要注重卷面的细节之处,评卷者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理解学生的多元化立意。

五 结束语

总之,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要注重生命哲学的渗透和探究,要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以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只要能正确把握它的“三自”特点,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因此,想要学好话题作文,不妨认真研究一下它的这几个特点。

自定主题,富有特色

这是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之处。通常情况下,材料作文的立意包涵在所给的材料之中,在审题过程中,必须从中沙里淘金,寻找、挖掘、提炼它,并把它确立为习作的中心。但是,话题作文既可以从提供的材料中找寻立意,又可以完全不用试题的材料,而根据自己所写的,当然所写的东西必须在话题之内,另行立意。(当然,立意要新颖,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有创新更好。)这就是话题作文比材料作文立意更为灵活的地方。

自定文体,扬长避短

话题作文对文体和写法没有严格要求,自由选择,就是让考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因为考生当中,有的联想丰富,有的涉猎广泛,有的明察秋毫,有的思辨力好……但又要文体规范,也就是说写什么文体,就要按这种文体的规律、特点去写,而不像有些学生干脆不讲文体,写成了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作文,这样就失去了每种文体的特色。

话题作文绝不是不要文体,而是交给考生一个自,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特长,选择既能充分展现自己个性又适合展开话题的文体。机会只给有备无患的人。因此,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加以重视和训练。若没有这方面的技能和积累,冒然尝试某种陌生文体的写法,往往事与愿违。相反,如果平常对各种文体的写法作过心理和技能训练,那么在考试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地根据话题范围,选择一种既符合试题要求又能适合自己特长的文体写法,使自己的写作才能得到尽情发挥。

以和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一、审题关――奇葩离不开根

高考话题作文通常会在话题前给出一定的提示语,但是依然还有考生会写出“出轨”的作文。例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话题是“忙”,有考生就将话题误解成了“帮忙”,结果得到了很低的等级分。由此可见,读懂材料,正确理解话题以及明确出题人的命题意图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例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话题是“传递”,提示语中给考生提供了很多思考方向和角度,从而赋予了“传递”丰富多彩的含义。学生只要能把根植于“传递”这一内涵丰富的话题,就能让作文开出娇艳的花。

二、构思关――美文都精于构思

苏格拉底说:“我们应该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的真实性是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统一。例如,苏轼《赤壁赋》中客和吹洞箫者的谈论,以及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原和渔夫的对话等,都可以看做是作者为刻画人物而运用的精妙构思。再如,2007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我有一双翅膀》,开篇引用歌词作为题记,然后以时间顺序写了“我想飞”“我要飞”“我会飞”,整篇文章一目了然,开合自如,体现出了很强的结构美。

三、扣题关――瞄准话题中心不偏题

话题作文虽然比命题作文写起来自由,但不能脱离话题。常见的扣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生活琐事入题法。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窗棂边的栀子花》,作者开篇即从生活中常见的窗棂边的栀子花切入话题,引出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一切道理都从生活中来的观点。

2.说文解字巧开篇。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美,距离的忧伤》,作者开篇便通过解析仓颉造字切入话题,以说文解字的方式表明了距离的重要性。

3.变形阐释切入法。

所谓变形阐释切入,就是对话题作文的材料进行巧妙变形――或将其压缩成一句精要的话,或将其扩展成一个事例,进而自然引出自己的观点。例如,高考满分作文《遥望晶莹,近观纤瑕》的开头,作者就是将材料中雷抒雁的诗歌进行了变形阐释,以此切入话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4.类比构建暗切题。

所谓类比构建暗切题,是指在行文中活用材料和其他事例进行类比,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高考满分作文《仰望星空》,开篇即用三个整齐的句式类比构建,鲜明地指出了距离与完美的关系,结尾则通过再次点题深化了中心,整篇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精巧。

5.鬼斧神工叙事中。

所谓鬼斧神工叙事中,是指写作时可以巧妙地把材料中的人、事、理演化为叙事的中心,以叙述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例如,高考满分作文《回家》就通过编故事恰如其分地演绎并表达了人与家乡复杂而又莫名的关系,进而使文章表现出了含蓄深刻、意味深长的特点。

6.卒章显示话题法。

卒章显示话题法,是一种在文末彰显话题并亮出主旨的作文结构方法,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作者就恰到好处地将材料中的诗歌化为文章的内容,并在结尾照应了话题,读后叫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总之,学生只有合理恰当地运用好材料,独到而新颖地切入话题,紧扣话题材料,瞄准话题中心,才能写出优秀的话题作文。

四、文体关――异彩纷呈贵在精

紧扣文体特征写特色作文是写好高考话题作文的又一关键。因此,写记叙文要注意细节描写与叙事的详略,以及事例的时代意义;写议论文要注意议论文的要素,并选择丰富而恰切的论据。当然,考生还可以用访谈式、对话式、日记体、书信体、辩论会、新闻发言稿、剧本、就诊报告、处罚通知、广告文案等标新立异的形式写话题作文。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百家讲坛》与《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就分别运用谈论式和书信体,不仅降低了行文难度,还收到了结构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