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词语注释

名曰:名字叫。

腹目:闭上眼睛。

石碣:石碑。

镌:刻。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

序齿:按年龄的大小顺序。

遮阴:遮挡阳光。

造化:课文中指福气;运气。

家当:家产。

石窍:石头边隙。

力倦神疲:指人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法可施的样子。

返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迸裂——裂开炎热——酷热呼唤——召唤安身——安家

食——吃饮——喝觅——找与——和

反义词:

炎热——寒冷欢喜——难过宽阔——狭窄避暑——取暖

抬头——低头闲——忙

文章导读:

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一个片段改编的,叙述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传奇经历。

句段赏析: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一段描写了小猴的机灵、勇敢。作者运用了排比,语言简练,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文章结构: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段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写作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健词:孙悟空;英雄;自由

一部《西游记》,写出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万千磨难,尽显了英雄孙悟空的超凡的本领和大无畏的精神,将一个追求自由、公正、蔑视权威、敢于反抗,造福众生的神猴鲜明地树立在文学的长廊里。孙悟空的形象已和反抗专制强权,无私无畏的救世英雄划上了等号。

一、天性烂漫的孤儿与坚毅勤勉的求学者

孙悟空无父无母,乃天地灵气孕育而生,在鸟语花香的花果山上过着和其他猴子一样的快乐又普通的生活,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有一天,群猴玩耍时发现一股瀑布泉,大家都不敢进去。当时孙悟空还没有学到本领,不会七十二般变化,他是凭着胆大勇敢为自己赢得了“美猴王”的称号和地位。所谓“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正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里,他分派了君臣佐使,带领群猴游戏玩耍,称王享乐,“朝在花果山,暮宿水帘洞”,过着无忧无虑、潇洒浪漫的生活,可以说这是一幅自然韵律与生命韵律和谐交融的美好图画,原始生命的蓬勃生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和发挥。

为了访问佛山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他穿人衣、学人礼、学人话,在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又翻山越岭飘洋过海,才找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见到菩提祖师。在洞中不觉六、七年,还没有学到真正的功夫。换了别人,早已半途而废或返回故里或沦为乞丐,再不就自暴自弃。从这一点看,足见他具有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

二、追求人格尊严的武者和捍卫平等、自由的战士

求学的坚毅和勤勉,加上自身的聪慧悟性,让他成功地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到了一身近乎无敌于天下的本领,可是满师之后,孙悟空却很快被菩提祖师赶回了花果山,只因其在师兄弟面前炫耀自己所学的技法,只为博众人欢乐。

孙悟空学道回来后,花果山被几路妖王所占。悟空杀妖魔恢复了主人地位,教小猴砍竹为标,削木为刀,治旗幡打哨子一进一退安营下寨,整日操练武艺不断,提高群猴的整体素质,并去敖来国抢来武器装备。众猴把花果山治理得齐齐整整,俨然人世间的国家。使得各路妖王共有七十二洞都来参拜猴王为尊。接着孙悟空又龙宫寻宝,大大增强自身的威力。对于“阎王法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四更”的森罗殿,人们一向是充满恐惧的,而孙悟空却抡起金箍棒,打进森罗殿。唬得那牛头鬼东躲、马面鬼南奔北跑、十代冥王对他唯唯诺诺、判管小鬼更不敢怠慢。他索要来有自己名字的生死簿,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然后丢下簿子道:“了帐了帐,今番不伏你管了。”一路棍棒,打出幽冥界。这威风这痛快的举动,反映了人类主宰自己命运的愿望。由此可见,孙悟空的自由半是不服,半是争取的。

三、造福众生的英雄和执着一念的佛徒

如果将取经看作是孙悟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孙悟空不可能再是闹天宫的孙悟空。他自已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毅然与唐僧并肩踏上了取经的路途,因为孙悟空终于领悟真正的英雄不是为自己奋斗而是为人民奋斗的,去西天取经就是这样一种奋斗。

去西天取经这本来就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业,佛祖传三藏经于世,正是为了渡化众生,“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我待要送上东土,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到东土寻一个善信,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身的善庆。”如此的事业自然需要英雄般的人物护航,孙悟空无疑是最优的人选。他经过自己的苦练,从底层一步步干出来,当过山大王、喂过马、看过蟠桃园并且曾对天庭的权威产生置疑与反抗。他有能力,了解基层人民内心的需要,深入一线,目光敏锐,思虑深远,而且难得的是不惧怕权威。关健处还有他可以发现矛盾,迅速地提出解决方案。

当然,他并不单单是一个除魔的斗士,或者肤浅的武者。他是聪慧的、有灵性的。如果说唐僧仅仅是取经集团的精神领袖的话,那么取经集团真正的主心骨却是孙悟空。且不说他一路上降妖除怪,甚至取经集团内部不少思想问题,包括唐僧的思乡畏难情绪、八戒的自私动摇,都是在悟空的帮助之下才得以克服。甚至于在对佛理的理解上,孙悟空也较唐僧高出一筹,唐僧虽然对心经颠倒也念得来,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每听说有妖怪,就吓得坐不稳马鞍,转而不得不承认悟空得到了心经的真解。在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中,孙悟空获得参与的资格,和他实际的参与已经是在为人民造福了而之后路上的一切除害行为只是造福人群的延续。

当取经事业完成之后,取经集团所有成员都修成了正果。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所谓的“正果”应该只是一种喻意,和佛教的教义并不完全一致。五人中孙悟空成佛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如果给他的“政治鉴定”认为孙悟空成佛是因为其“炼魔降怪有功”,可见他得成正果完全是因为“有功”,即完成了造福人类的事业,为人类群体做出了贡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完成了伟大的事业,最终达到了造福于人群的目标。

综上所述,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既是动态的,也是立体的。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而行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也让我们领悟到:孙悟空形象的诞生,是历史的折射和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使然。留在文学书页里的大圣,是一个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是一个拥有鲜明性格,形象丰满的艺术典型。

参考文献: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3.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课上讨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解决。)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1)问题:石猴是从哪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2)问题二: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穿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导学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作准备。)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

小结过渡:了解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孙悟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品质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顽劣活泼等皆可。)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反馈交流:

(1)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身手不凡……)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复述课文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课文,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课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六、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片断多读几遍,用自已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断。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孙猴子当初没有修成道果的时候,在花果山中夜曾不胜欢乐。但是,享乐天真难长远,美猴王也有忧愁的事:“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有个老猿猴告诉他,世间唯有佛、仙与神圣,不归阎王老子管,躲过轮回,不生不灭。既然世间有这样长生不死的角色,孙猴子不胜欢喜:“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于是,整个《西游记》故事也就随着孙猴子求仙访道企图长生不老而展开了。

其实,长生不死的信仰,作为一种表现对生命挚爱的原始幻想,很早就产生于华夏民族之中。《山海经》记有不死国、不死鸟、不死山上食之不死的不死树,还有持有不死之药的巫师,《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丸、巫相,夹窦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至战国时代,长生不死的信仰已广泛流传于社会。

《韩非子》上记载:有人给楚王献来不死的药,禀报人员拿了药进宫去。侍卫官问禀报人员说:“它可以吃吗?”禀报人员回答说:“可以吃。”侍卫官夺过不死之药便把它吃了。楚王大怒,派人要杀侍卫官,侍卫官给楚王解释说:“我问过禀报人员,他告诉我:‘可以吃。’所以,我就吃了。这说明我是无罪的,有罪的是禀报人员。再说,有人给大王献来不死的药,我吃了,大王就把我杀死,这药就成了死药。大王杀了无罪之臣,说明有人拿了所谓‘不死之药’来欺骗大王。”楚王于是没有杀侍卫官。

人吃了不死之药反而死掉,这说明不死之药是假的,连假的东西都识别不了,上当受骗,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某些方面的低智。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智商,楚王不得不放了侍卫官。不过,估计那个吃了不死药的侍卫官也不会真的以后就不死了,但也可能人家真的不死,长生不老,一直活到到现在,仍生活在你我这些凡人的中间。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郭沫若1961年10月培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观看完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后,写下一首七律诗送给:“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看了后,于l1月17日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其中的一句颈联:“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画面宽广,如流水般天然浑成,生动地描绘出一派痛扫阴霾妖雾、澄清玉宇的雄伟景象,堪称猴联之冠。

唐代杰出诗人王维从小才华出众,能诗善画,渐渐变得十分骄傲。传说他成婚那天,新娘子巧打主意,想煞一煞他的傲气。于是,在他正要入洞房时,新娘挡住门说;“奴画了个中堂,题了上联,望郎君对此下联。”王维赌气道:“如对不上佳句,甘愿到后花园去跳井。”他抬头见上联写的是:“一幅古画,龙不吟,虎不啸,花不芬芳,猿不跳,笑煞蓬头刘海。”王维默默念着,很是吃惊,绞尽脑汁也对不出下联,便羞愧地向后花园的井台走去,却见花园石桌上有盘残棋,霎时茅塞顿开,妙语涌出:“半局残棋,马无主,车无轮,卒无兵器,炮无声,闷攻束手将军。”事后悟出,这是妻子故意摆阵给他敲的警钟。从此,他克服骄傲情绪,注意虚心求教,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年仅20岁就考中了进士,名扬天下。

明朝的大才子解缙,自幼聪明过人,三岁诵文,五岁吟诗,十八岁便中进士。一天他应邀赴宴,酒过三巡,有个权臣见解缙人小且面容枯瘦,形似小猴之相,便出上联戏之:“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对锯”谐音为“对句”。解缙一听,知道这位权臣是冲自己而来,立即借“题”与“蹄”谐音,毫不客气地回敬了老权臣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得贴切,骂得在理,将老权臣辛辣地讥讽了一番,致使这位大臣无言以对,反讨个没趣。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有一次参加侍郎毕际的宴席,同席的王尚书提议饮酒对对联,要求三字同头,三字同旁,韵脚不限。毕际是东道主,首先咏道:“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会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尚书是个贪官,平日目中无人,欺压百姓,他接着咏道:“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绸缎纱;若非朝廷官宦家,谁人能穿绸缎纱。”其联大有盛气凌人之势。蒲松龄见尚书尽显傲态,沉思片刻,就高声吟道;“三字同头哭骂咒,三字同旁狼狐狗;山野声声哭骂咒,只因道多狼猿猴。”毕王尴尬,因此联含蓄讥讽,愤世嫉俗。

相关期刊更多

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小学语文教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