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范文第1篇

一、历史上的叶公,德才兼备,德高望重,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

成语中说的叶公,历史上确有其人。

叶公本名沈诸梁,字子高,春秋末任楚国大夫、楚令尹,是楚庄王玄孙、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因封地在叶(今河南叶县),故称叶公。

叶公长期任楚国方域外重镇叶邑(今河南叶县南)县尹,知识渊博,曾问政于孔子(见孔子《论语》)。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军破楚,将其母及其弟后臧俘至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市)。后臧竟丢弃其母,只身逃归楚国。为此,子高鄙视其弟,终生不用正眼看他。

楚惠王二年(公元前487年),令尹子西打算召回流落在吴国的楚平王之孙王孙胜。子高认为王孙胜私心太重,为人狡诈,不宜召回任用,为此极力劝阻子西。遗憾的是令尹子西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仍将王孙胜召回重用,任命为巢大夫,号称白公。

白公王孙胜野心勃勃,志存取代王位,注意收揽人心,于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谋反,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于朝,劫走楚惠王,发兵攻占郢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

威镇北藩的叶公子高,在王室白公王孙胜叛乱时,义不容辞,力挽狂澜,率领域外楚军勤王攻入郢都,首先攻占府库,将财货和兵器分发给国人,在郢都城吏军民的大力支持下,击败了白公王孙胜的叛乱,白公王孙胜被打败后自缢而死。

叶公收复了郢都,迎接楚惠王复位,这在历史上被誉称为叶公“一战而定王室”。

叶公战功显赫,深得民心,因而楚惠王委任叶公兼领令尹、司马双重要职。

次年,叶公与楚惠王商定,决定攻灭长期与楚为敌的陈国(今河南淮阳)。后鉴于楚国内部已经安定,遂以年老为由辞去令尹、司马兼职。

楚惠王十三年(公元前476年)春,越(都城在浙江绍兴)侵楚。同年秋,叶公不顾自己年迈,率领楚军远征从属于越国的东夷,并与三夷(今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三地区间)人结成联盟,使楚国势力达于东海之滨。

叶公在任期间,选贤任能,整饰朝政,修文经武,致楚中兴,使楚国500多年的国脉又延续了280年左右。

如上所述,历史上的叶公――沈诸梁,是一位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能文能武,具有敏锐政治洞察力、卓识远见的杰出政治家与军事家,是春秋末期楚国德高望重的名臣名将。

楚国大学者、兰陵令荀况曾以十分尊敬、钦佩的笔触赞颂:“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著于后世。”

被楚国史家称为:“叶公……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天下莫敢以兵南向”。

史书、古籍,诸如《国语》、《论语》、《左传》、《东周列国志》、《水经》、《汉书》、《史记》、《叶县志》、《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湖北名人大辞典》等等巨著中,对春秋末楚国大臣叶公子高都有记载和很高的评价。

二、子张为讽谏鲁哀公,编造了一个“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

既然叶公子高在历史上是楚国中兴的名臣名将,怎么在西汉著名文学家、官居中垒校尉刘向的笔下,被丑化成既好龙又畏惧龙的“懦夫”了呢?

原来刘向的《新序杂事五》中的“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是凭着人云亦云、道听途说搜集撰写而成的――“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说的未必有根据或有价值,听的也不必那么认真相信。

其实,“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的始作俑者是孔子的门人子张。

事见唐代著名史学家、官居左散骑常侍的刘知几在自己的著作《史通・模拟》中说道:“悦夫似史而憎夫真史,此子张所以致讥于鲁侯,有叶公好龙之喻也。”所以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岣嵝碑歌》中写下了:“盲翁扪但取似,叶公好龙固为名”之句。

子张何许人也?据史籍记载:子张是春秋末陈国人(注:陈国于公元前478年被叶公子高率领的楚军所攻灭,归属楚国版图)。本名颛孙师,字子张。颛孙是复姓。子张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之一,比孔子小48岁,“为人有容貌,资质宽冲,博接从容”,但“不务立于仁义之行”,所以“孔子门人友之而弗敬”。

子张曾跟随孔子应邀到楚国叶公子高叶邑领地访问,亲耳听过叶公问政于孔子。

叶公喜爱画龙,子张观看过叶公画龙,了解叶公常常将龙形之于笔端,以抒发自己的胸怀与抱负。

叶公的家里,凡是可以用钩凿雕刻的地方都刻有形形、神态各异的龙。

孔子与子张当时对叶公子高“好龙”的绘画、雕刻艺术十分赞赏,这是叶公子高既受荆楚文化影响、又受中原文化教养的结果,给访问者孔子与子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不料,这个热衷于追逐名利的子张回到鲁国,在求见鲁哀公时,竟受到了冷遇,迟迟不被接见。七天后,鲁哀公约见子张,子张正窝着一肚子火,但又不便于直截了当地向鲁哀公提出“抗议”,于是就采用含沙射影的手法,编造了一个“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先是说春秋楚国人叶公子高酷爱画龙,对龙情有独钟,家具和室内装饰都刻有龙的形象,连钩子也做成龙的样子,门窗、梁柱上都雕刻着龙,简直是个“龙的世界”。子张接着说,当天上的龙真正下凡来他家访问时,叶公却吓得失魂落魄,六神无主,慌忙逃走了。子张在故事的结尾处对“叶公好龙”下了一个评语:“叶公不是好龙呀,他喜欢的是像龙而不是龙的东西啊!”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讲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有谁见过真龙下凡到人间来呢?显然这是子张胡编乱造的子虚乌有的事。

三、笔者无意千百年来习已成俗的“叶公好龙”成语典故,但不妨让“叶公好龙”的成语典故与历史上的叶公子高――沈诸梁其人,各存其真

子张因为自己受到鲁哀公的冷落,就编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来对鲁哀公进行“讽谏”,而不顾导师孔子与叶公相识的真挚友谊,不择手段,不讲仁义,不惜以丑化叶公的形象来达到个人“讽谏”的目的。

子张讲完“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后,对哀公道出自己真正要讲的话:“现在臣子我闻听君王您喜爱贤士,故不远千里来见君王,您七日不见我,君王不是好士,是好似士而非士者也。”

子张虽以诽谤叶公的声誉作为代价,但鲁哀公并没有接受他的“讽谏”。时乖运蹇的子张一生与仕途无缘,枉费心机。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范文第2篇

1、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犹如叶公好龙,无法接受现实的考验。

2、辛亥革命的一系列起义最终将清廷打倒,并一举建立起了民主国家;当观看它的百年纪念活动之时,我想起了这个叶公好龙的故事。

3、这是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新编,是一个自以为有良知、关注弱势群体的女性学者面对若干农村劳动妇女的困惑和反省。

4、在一开篇,我想要说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

5、他口口声声争着上前线,今天一听到枪声就已吓得面无人色,这种叶公好龙的表现,真是令人错愕!

6、你不是说喜欢音乐吗?真邀你去听音乐会,你又推说没时间,这与叶公好龙有什么区别!

7、这些人成天叫改革,实际上只是叶公好龙,真要他们提出改革建议时,个个噤若寒蝉。

8、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9、曾参杀人,积非成是;叶公好龙,似是而非。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语;误用;初始义;使用义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61-02

成语王国,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雅俗共赏,古今同用。成语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虽然大多数成语产生的年代久远,但其内容仍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就应该正确地理解它,运用它,避免积非成是,永远保持成语旺盛的生命力。

一、歪曲史实,使成语的初始义产生错误

成语无论是来自于历史故事,还是来自于神话传说,都蕴含着特定的思想内容,也反映出古人的爱憎情感和价值取向。但有的成语在产生之初,因为受某种社会原因的影响,歪曲历史事实,传达出了错误的信息,后人也就信以为真,其实是以讹传讹。

成语“叶公好龙”来源于历史故事,该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受刘向的影响,千百年来,叶公就成了一个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真正喜欢的人,该成语也就明显含有贬义。甚至连正史也采用这种观点,如范晔《后汉书・崔传》:“公爱班固而忽崔,此叶公之好龙也,试请见之。”唐代刘知几《史通・模拟》:“盖鉴识不明,嗜爱多僻,悦夫似史而憎夫真史,此子张所以致讥于鲁侯,有叶公好龙之喻也。”《中华成语大词典》对“叶公好龙”的解释为:“叶公喜爱龙,并非真意,只不过是摆摆爱好龙的样子。比喻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实质上对这种事物并不了解或需要,甚至在真正面对时反而害怕。”[1]

而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历史上,叶公确有其人,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由于他才华出众,所以于公元前524年被楚平王封于叶邑(今河南省叶县),故史称叶公。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他率领当地民众所修筑的东、西二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对叶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受人民的喜欢和爱戴。据考证,叶公所画之龙,其实就是水利工程图。

但是因为叶公崇尚道教,奉行道家思想,这就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所信奉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尤其是汉代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叶公就被儒家学派的政敌后人所不齿,于是就编造出“叶公好龙”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使叶公一直被误解了两千多年。

二、脱离语境,使成语的使用义发生变化

成语的来源是多元化的,那些来源于现代的成语,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因此也不容易被误用,而那些来源于古代文献中的成语,或由于人们对该文献作者的思想缺乏深刻的理解,或由于人们对该成语出现的语言环境把握得不够准确,结果都会导致对该成语误解、误用。

成语“相濡以沫”,“原指离开水的鱼,互相用唾沫沾湿对方,以求得暂时的生存。比喻在困境中彼此用极其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2]。

今天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是用来歌颂赞美夫妻之间或亲人之间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然相互救助、不离不弃的深厚感情,明显具有褒义,与“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义近。但当我们了解了该成语的出处和上下文环境后,就会发现意思并非如此,甚至正好相反。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庄子・外篇・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橐允,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今天人们只着眼于“相濡以沫”,而忽视了后面那句“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果把这两个句子联系在一起,就不难看出,庄子是反对“相濡以沫”的,他认为,鱼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互相用唾沫湿润着对方,苟延残喘,还不如回到大江大湖,各自游走,互相忘却。庄子在这里通过鱼的处境变化想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相濡以沫只不过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行为,是一种生存的必须和无奈。当人们脱离了困境,就会忘记了对方,忘记了自己,甚至忘记一切,回归到自由自在的境地,这才是最符合人们的“真性”的。由于人们对庄子的思想缺乏深刻的了解,所以就曲解了“相濡以沫”的原义。

“闭门造车”,“现在多比喻做事不顾客观情况如何,只凭主观愿望办事,脱离实际”[3],是个贬义词,主要用来批评或劝告那些办事只凭主观想象、不管客观实际的行为。但是“闭门造车”的初始义却与此大不相同,该成语出自宋代僧人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十九《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思是说关起门来制造车辆,出门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合。宋人朱熹在《中庸或问》卷三中对这句话又进行了解释:“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指出之所以“闭门造车”,还能“出门合辙”,是因为造车时使用相同的方法,遵照统一的规格。因为古代车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只要合乎尺寸,出门就能合辙。由此可见,该成语的初始义不但不含贬义,反而是称赞“闭门造车”之妙。

“出尔反尔”,是今天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成语,意思是言行不一,自相矛盾,反复无常。常用于指责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明显具有贬义。对“出尔反尔”这个成语,几乎所有的工具书都只解释了其中的“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而对“出”“反”,可能认为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就不做任何解释。即便如此,“出尔反尔”怎么就会出现这样的使用义呢?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种使用义呢?现在我们已经很难考证。

“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是通过减省压缩的方式而形成的。如果仅看这一句话,意思确实不好理解,因此有必要把它放到当初的语言环境中。《孟子・梁惠王下》:“邹与鲁{。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联系上下文,当邹穆公就如何处置见死不救的邹国百姓而向孟子请教时,孟子先是客观分析了邹国对待百姓的态度,然后引用了曾子这句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思是说,当初你怎样对待老百姓,老百姓反过来就会怎样对待你。其实孟子在这里批评了邹穆公的治国之道。简单地说,出尔反尔,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一报还一报”,就是因果报应,而且是现世现报,与“说话不算数”实属风马牛不相及。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出尔反尔”的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现在这种使用义,其结果是不但影响了人们对“出尔反尔”初始义的理解,甚至反过来错误地理解了孟子这段话的意思。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子项目《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解释“出尔反尔”――“指言行前后不一,反复无常”,而举的例子就是《孟子・梁惠王下》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就犯了以今释古的错误[4]。

“寄人篱下”也是一个常用成语,表面意思是寄居在他人的篱笆下,用以比喻依附他人生活,不能自食其力。如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回:“(薛蝌)想起邢岫烟住在贾府园中,终是寄人篱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他在工商界老是寄人篱下,是不甘心的。”如果仅从字面来看,这种解释没有错误,其比喻义,即使用义也恰当合理,但如果联系该成语最初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其意义与此大相径庭。

“寄人篱下”出自《南齐书・张融传》:“(张融)为《门律自序》曰:‘吾文章之体,多为世人所惊,汝可师耳以心,不可使耳为心师也。夫文岂有常体,但以有体为常,政当使常有其体。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在这里,“寄人篱下”是指文章著述因袭别人而无创造性。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引用北魏祖莹的话“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三、不明语法,使成语的使用义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对成语的误用,主要是因为对组成该成语的某一个词的误解,但对有的成语,由于人们不懂得或忽视了古代汉语特殊语法,因而导致误解、误用。

如“既来之,则安之”,现在人们常常把它理解为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在这里安下心来。甚至早在元明时期就已经这样理解和应用了,如元代吴昌龄《张天师》一折:“既来之,则安之,仙子请坐,容小生递一杯酒咱。”明代凌鞒酢抖刻拍案惊奇》卷八:“既是两君好友,亦是一体的。既来之,则安之,且请一杯迟到的酒。”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解释,“之”字的意思没有落实,被忽视了,肯定有悖于该成语的初始义。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的“来”和“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是代词,指代“远人”。所以该成语的意思是:既然已经使远方的百姓来了,就应该使他们在这里安心地生活。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提出的治国策略,是孔子反对战争、主张仁政的表现。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经过时间淘洗的语言精华。成语言近而旨远,历久而弥新。我们要准确把握成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继续发挥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范文第4篇

2010年都吹过哪些风?现在,就让我带着大家,回顾一下今年这些值得一看的电影吧!

战争风・大兵小将

上映日期:2月14日

关键词语:战争与和平

导演:丁晟

主演:成龙,王力宏

影片简介:公元前227年,卫国军队在凤凰山遭遇梁军伏击,血战之后唯有受重伤的卫国大将军和装死的梁国士兵二人存活。将军有着统一诸国的宏图壮志,而小兵只想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小兵活捉大将,企图带着大将回到梁国,换良田五亩从此过上永无兵役的幸福生活。从凤凰山到梁国的路上,前有无数未知风险,后有卫国神秘小队追踪,小兵靠着美好信念的支撑以及自己的小聪明一次次化解危机,然而,在到达梁国之时小兵却出人意料地放大将返回卫国。小兵在江畔目送大将驾小舟渐渐远去,可是他并不知道在身后梁国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变化……

随便说说:《大兵小将》这部影片无论是从投资方式,故事内容及演员组合上,延续的都是成龙在全球最受欢迎的动作/喜剧的类型。影片一改以往同类题材影片沉重的主题,而是以轻松诙谐搞笑的风格诠释大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的兵与尊贵的将之间发生的故事。影片题材新,演员表演空间大,有利于充分展示成龙的银幕魅力。《大兵小将》的故事没有一个俗气的结尾。剧本在道出了梁国小兵内心里真实的想法后,安排他死去,这一点出乎我预料。小人物的命运终究被淹没在大时代的浪潮中,编剧并没有按照观众的意愿去修改主人公的命运,梁国亡与梁兵死是时代的选择。成龙饰演的角色不再是永生的英雄。角色这次在影片中倒下,让扮演者拜伏在岁月跟前,我们回想起他年轻时那些银幕形象,于是唏嘘不已。

感动风・唐山大地震

上映日期:4月15日

关键词语:灾难与创伤

导演:冯小刚

主演: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

影片简介:1976年,唐山,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以及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随便说说: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

功夫风・叶问2:宗师传奇

上映日期:4月27日

关键词语:民族英雄

导演:叶伟信

主演:甄子丹,洪金宝,黄晓明

影片简介:叶问携家眷来到香港,艰难度日。他开武馆宣扬咏春拳术,但无人问津。某日,黄梁登门拜访,比武之后,甘愿携一班兄弟,拜在叶问门下。黄梁因故与洪拳门下斗殴,结果被捉。叶问来救,却巧遇昔日对手金山找,两人冰释前嫌,却不想被洪拳掌门洪震南拦下,以致众人被警察拘捕。洪震南提醒叶问,欲在香港开武馆,必须接受各大门派挑战。于是叶问单刀赴会,最终与洪震南对决,不分伯仲,叶问因拒绝缴纳会费,而遭到洪门寻衅滋事,以致武馆被关。背地里,洪震南替英国警察操持华洋比赛,但始终未有报酬,深感不平。拳击冠军“龙卷风”来到中国,在比赛现场中侮辱中国武术,打伤中国拳师。洪震南挺身而住,血溅现场。为了中国武术的荣誉,叶问接受了龙卷风的挑衅,为民族大义而战……

随便说说:这部续集延续了《叶问》的精美水准,导演叶伟信对于电影的节奏控制以及画面、情节的处理,都几乎尽善尽美,让观众看得很舒服。而且在一些小的细节上也抠得很到位。总之,看起来相当过瘾。

动画风・驯龙高手

上映日期:5月14日

关键词语:存在的价值

导演:克里斯・桑德斯,迪恩・迪布罗斯

配音:杰伊・布鲁切尔,杰拉德・巴特勒,亚美莉卡・费雷拉,乔纳・希尔

影片简介:维京岛国的少年小嗝嗝是部落统领斯托里克的儿子,他非常想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亲手屠龙――这些飞龙是岛上维京人放牧羊群的主要天敌――但他每次出现在部落屠龙的战斗中都只给大家徒增烦恼。在一次对抗飞龙的战斗中,希卡普偷偷用射龙器击伤了一只最神秘的“夜之怒龙”,并背着族人放生、豢养,甚至驯服了这只龙,还给它起名“无牙”。希卡普的神秘行径引起了一同训练屠龙技巧的女孩阿斯特丽德的怀疑。阿斯特丽德发现了希卡普的秘密,却同时被身骑“无牙”御风而飞的美妙体验所震撼。格雷决定在屠龙成人礼上向远征归来的斯托里克和族人讲明真相,说服大家放弃屠龙,却偏偏弄巧成拙,害得“无牙”被俘,一场更大的灾难就在眼前……

随便说说:影片幽默搞笑的同时而感人至深,如同去年的3D动画片《飞屋环游记》一样,在北美上映的时候同时获取了观众的欢笑和眼泪。由于影片元素丰富,但是故事情节又相对简单,并不令人费解,所以有记者大赞称:“这是今年近五个月来最好看的进口大片。”

喜剧风・人在途

上映日期:6月4日

关键词语:路上的故事

导演:叶伟民

主演:徐峥,王宝强

影片简介:被情人逼迫回长沙老家跟老婆摊牌的李成功,机场遭遇到前往长沙讨债的乌鸦嘴牛耿。牛耿人如其名,不但耿直憨厚,而且透出一股傻气。先是登机前安检一口气喝完一大罐牛奶,后来又飞机上让乘务员开窗,好不容易折腾到飞机到达长沙上空,结果让他咒得因长沙大雪飞机被迫返航。无奈挤上火车硬座车厢的李成功刚松了一口气,却又一次在人群中看到牛耿。牛耿就像李成功生命中的瘟神一样,只要他“金口一开”,便会出现如他所言的意外。由于途中的频频意外,两人从火车换乘巴士,又从巴士爬上拖拉机。尽管牛耿的乌鸦嘴让李成功吃尽苦头,但这个混身透着傻气的青年却用自己真诚与乐观感染着李成功。一路的颠簸之后,两人最终到达长沙又回到各自的生活轨迹中去,然而旅途中所遭遇的种种却影响着两人之后的生活……

随便说说:部低成本的国产电影很受欢迎,它比我们之前在贺岁档期间看到的无数的低成本的烂片比起来显得相对灿烂,多一个灿字,因为它多一份情怀,整个叙事非常流畅自然。

奇幻风・阿黛拉的非凡冒险

上映日期:8月6日

关键词语:美女与怪物

导演:吕克・贝松

主演:露易丝・布尔昆,马修・阿马立克

影片简介:1912年,为了拯救深陷重度昏迷的妹妹,聪明果敢的法国女记者阿黛拉・干白上天入地,走遍世界寻找治病良药。她不顾出版商去秘鲁印加古果探险的要求,自顾自来到埃及寻找传说中法老名医的木乃伊。经过一番险象环生的对决,阿黛拉总算得到木乃伊,启程返乡。与此同时,位于巴黎的自然博物馆发生奇怪之事。一枚恐龙蛋突然孵化出一只翼手龙,当晚,翼手龙袭击了前警察局长的专车,该事件惊动全国上下,政府要求警方24小时内破案。即将复活的木乃伊,以及危险的翼手龙,阿黛拉即将迎来新的冒险……

随便说说:法国最富盛名的导演吕克・贝松的新作。影片融合了历史、犯罪、冒险、木乃伊等多种主题元素,被形容为“一点印第安纳琼斯,一点丁丁,还有那么一点点地狱男孩。”

高智风・盗梦空间

上映日期:9月1日

关键词语:神秘梦境,高智商电影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玛丽昂・歌迪亚,渡边谦,艾伦・佩吉

影片简介:道姆・柯布与同事阿瑟和纳什在一次针对日本能源大亨齐藤的盗梦行动中失败,反被齐藤利用。齐藤威逼利诱因遭通缉而流亡海外的柯布帮他拆分他竞争对手的公司,采取极端措施在其唯一继承人罗伯特・费希尔的深层潜意识中种下放弃家族公司、自立门户的想法。为了重返美国,柯布偷偷求助于岳父迈尔斯,吸收了年轻的梦境设计师艾里阿德妮、梦境演员艾姆斯和药剂师约瑟夫加入行动。在一层层递进的梦境中,柯布不仅要对付费希尔潜意识的本能反抗,还必须直面已逝妻子梅尔的处处破坏,实际情况远比预想危险得多……

随便说说:影片一上映,就引起了疯狂的观影热潮,人们乐意去电影院“测验”自己的智力,因为这样的电影真不多见。导演诺兰已经因为《黑暗骑士》的成功而名扬四海,从《黑暗骑士》到《盗梦空间》,我们看到不仅是艺术与商业的超效能结合,更是导演个人风格的淋漓体现。

武侠风・剑雨

上映日期:9月28日

关键词语:剑雨江湖

导演:苏照彬

主演:杨紫琼,郑雨盛,王学圻,徐熙媛

影片简介:故事讲述了一位武功高强的女杀手金盆洗手,易容后过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她在小镇上结识了纯朴乐观的送信男子并结为夫妻;但是由于她拥有江湖上人人都想拥有的达摩遗体,随即引来了杀手组织头领转轮王等人的轮番袭击,一场腥风血雨的杀戮就此展开。

随便说说:人们评价说,《剑雨》是继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之后最好的武侠片,虽然说得有些高了,但这部古色古香、很有情怀的电影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西部风・让子弹飞

上映日期:12月16日

关键词语:三大影帝首次联手

导演:姜文

主演:姜文,周润发,葛优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陈亮 叶适 “微言” 《书龙川集后》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人。曾“六达帝廷,上恢复中原之策”,并与辛弃疾、朱熹等友情甚笃。五十一岁时被宋光宗亲擢为状元,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未至官,病,一夕卒”。《宋史》卷四百三十六有传。

陈亮词今存七十四首。今人对陈亮词的研究颇夥,但很多学者对叶适《龙川文集序》及《书龙川集后》有所误读。

叶适《书龙川集后》云:

……(陈亮)有长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余所谓“微言”,多此类也。[1]

很多有关陈亮词研究的论文都引用了这句话,但研究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却常各有偏重甚或至于分歧。夏承焘《论陈亮的〈龙川词〉》云:

……这里对陈亮自述作词的话,也使他(叶适)同样有“不能解”的感觉,这是对陈亮暗寓不满之意的话。……叶适虽然是陈亮的至交,曾经为他作过《龙川文集序》,好像还没有把他的词和他的合集对读过,所以会疑心他的自述是“微言”,并暗寓其不满之意。[2]

也就是说,夏先生认为,叶适因为没有认真阅读过陈亮的词,故对陈亮词的成就认识不够,不认可陈亮自称其词“平生经济之怀,略以陈矣”的话。夏先生对陈亮的词作许之甚高,曾于《论陈亮的〈龙川词〉》一文中说:“我认为,他这一部分词应该是宋词中估价很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夏先生的观点有可商榷处,容后文再述,但一些研究者明显误读了叶适及夏先生文中的意思。如张文潜在《论陈亮词的风格――兼述对“微言”二字的看法》一文中云:

……从以上的引文来看(按:同笔者上页所引夏先生文),夏先生是把“微言”理解成“微词”了,因而以为叶适对陈亮自述作词的话有“不能解”的感觉,并且还暗寓着不满之意。[3]

之后张文引经据典,详细论证了“微言”和“微词”的区别,认为“微言”二字,实属褒义,叶适用“微言”一词,一方面“说明了叶适对好友陈亮的被陷害、排挤的遭遇十分同情,只是限于客观情势,而不得不隐约其辞”,另一方面,也是“畏祸之语,而故意以谦辞出之”。

张文认为叶适“畏祸”,是怕因自己认同了陈亮“力主恢复”的观点后会“祸延己身”,并引叶适写给陈亮的《陈同甫抱膝斋二首》其二中“音骇则难听,问骇则难答,我欲终言之,复恐来g杂“四句为证。实际上,叶适的政治观点十分明确,在“战还是和”的问题上,他倾向于战,但他认为不可贸然出战,要“守定而后战”,他曾上书孝宗曰:

人臣之义,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而言者以为当乘其机,当待其时。然机自我发,何彼之乘?时自我为,何彼之待?……为奇谋秘画者止于乘机待时,忠义决策者止于亲征迁都,深沉虑远者止于固本自治,此议论之难二也。……又有甚不可者,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贤能而用资格:此五者……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在陛下所为耳。[4]

可以看出,叶适认为二陵之耻、故疆之复,都是应该正视的问题,但并不完全同意“忠义之士”所云“亲征迁都”的想法,提醒孝宗应考虑到“自为弱国”的实际情势。如此纵论时事,叶适又何尝有畏祸之感呢?其《书龙川集后》云:“余既为同甫序《龙川文》,而太守丘侯真长刻于州学……同甫虽以上一人赐第,不及官而卒,于是二十年矣。”据陈亮卒年为1195年,《书龙川集后》当作于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左右,此时金国已在蒙古的侵扰下迁都汴京,南宋已于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停止向金纳岁币,宋金开战已不可避免,这个时候叶适怎会不敢论恢复之策呢?所以,张文认定叶适是因为“畏祸”才说自己不懂陈亮的“微言”的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另外,张文云“夏先生是把‘微言’理解成‘微词’”,这也是明显的误读。叶适云“余所谓‘微言’,多此类也”中的“微言”,是指他在所写《龙川文集序》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予最鄙且钝,同甫微言,十不能解一二。

这句话不是谦言自己不理解陈亮的“微言”又是什么呢?据《书龙川文集后》篇首“余既为同甫序《龙川文》”一句,可知《书龙川文集后》一文承接了《龙川文集序》的语境,所以其中“予所谓微言”中的“微言”二字,是指《龙川文集序》中“同甫微言,(予)十不能解一二”中的“微言”,夏先生说:“这里对陈亮自述作词的话,也使他同样有‘不能解’的感觉。”又有何错误呢?至于夏先生说叶适“对陈亮暗寓不满之意”,并不是把“微言”二字翻译成了“微词”,而是说叶适自谦“不能解”陈亮的“微言”,是隐约表达对陈亮词作(及学问)有不满而已。所以张文所论,不但无的放矢,实在不知所云,论证“微言”二字属褒义,更是南辕北辙。

刘锋焘先生《论陈亮词》一文也认同张文对“微言”二字的论述,甚至认为叶适对陈亮的态度是“满怀敬意”,想来刘先生对张文及叶适对陈亮的态度亦未能详勘。[5]其他研究者对“微言”二字及对叶适《书龙川集后》一文的误读,此处不一一征引。

尽管夏先生文中指出叶适所云对陈亮词中的“微言”多不解是暗寓对陈亮的不满,但是将其原因归于“叶适……好像还没有把他(陈亮)的词和他的合集对读过”,也是有待商榷的。

叶适《书龙川集后》云:“(同甫)又有长短句四卷。”可见,当时编在《龙川集》里的词仅有四卷。今考元大德年间广信书院本《稼轩长短句》共六百二十余首,凡十二卷,推算陈亮的四卷词,最多不过二百余首。二百余首词,大学问家叶适估计用半个时辰就能细读完毕。另就今存陈亮的七十四首词来看,其中并无晦涩之典故,亦无多少隐含之“微言大义”,论者多认为其“以论为词”,长调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云“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念奴娇・登多景楼》云“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等等,对于今人来说,谓之“明白如话”亦不为过,大学问家叶适又怎会“不能解”呢?

叶适《龙川文集序》云:

……同甫既修皇帝王霸之学,上下二干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失其指,故不足以开物成务。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公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吕公伯恭退居金华,同甫间往视之,极论至夜分,吕公叹曰:“未可以世为不能用。‘虎帅以听,谁敢犯子?’”同甫亦颇慰意焉。予最鄙且钝,同甫微言十不能解一二。

据此引文可以看出,对于陈亮的学说,朱熹“不与”即不同意,吕祖谦也不同意,以至于和陈亮论辩到深夜,但是朱熹和吕祖谦都不能说服陈亮放弃自己的学说。叶适说:“予最鄙且钝,同甫微言十不能解一二。”显然是认为既然朱、吕二位都不能使陈亮回心转意,自己就以沉默表示不能苟同而谦言“最鄙且钝”不能理解其学说吧。叶适学问自成一家,他虽与陈亮有很好的朋友关系,其政治观点却多与陈亮不合。如对北伐的看法,叶适主张先取守势再图进取,前文已有论证,又如在光宗是否朝重华宫这一震动朝野的事件,叶适和陈傅良一样,曾屡次劝说光宗朝见重华宫。这些都和陈亮的观点相左。《荆溪林下偶谈》载:

水心少与陈龙川游,龙川才高二学未粹,气豪而心未平,水心每不以为然也。作《抱膝轩》诗,镌诮规责,切中其病。[6]

朱熹也曾在写给陈亮的信中说:

正则摹写尤工(指叶适为陈亮作的《陈同甫抱膝斋二首》),卒章致意尤笃,令人叹息。所惜不曾向顶门上下针,犹落第二义也。[7]

可见,叶适对陈亮的学说及议论,是有很大不满的,只是叶适比陈亮小近十岁,出于尊重长辈之意,且陈亮已经去世多年,有些话不便在陈亮的文集序言里十分明白地说出,才用不解其“微言”来暗示自己虽应他人要求为之作序并作文字题于集后,但并不表示自己已经认同陈亮的观点。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龙川集四十卷外集四卷”条云:

……叶适未遇时,亮独先识之,后为集序及跋,皆含讥诮。识者以为议。[8]

陈振孙写《直斋书录解题》的时间上距叶适去世不远,叶适对陈亮的态度可见一斑。以上论证亦说明张文潜先生文中引用叶适《陈同甫抱膝斋二首》词作为叶适畏祸及身才以“微言”含糊其辞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至此,笔者论证了叶适《书龙川集后》“(陈亮)有长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余所谓‘微言’,多此类也”一句中的“微言”二字,实在是叶适对陈亮所坚持的“经济之怀”即学说暗寓不苟同甚至批评之意,而并不是在说自己“不能解”陈亮的四卷长短句。所以,历来引用这段话的研究者,无论是用来贬低还是抬高陈亮词的成就,都是引用了不相干的证据。当然,即使叶适所云的“微言”和陈亮的词作有关,那也是因为其一部分词道出了陈亮一贯的主张和学说,而并不是词本身让叶适不满。也就是说,叶适关于陈亮词作的好坏,并没有给出任何评价。或者我们可以说,从叶适如此漠视陈亮词的态度来看,他应认为陈亮的词少有是处。

参考文献:

[1]邓广铭.《邓广铭全集》第五卷《陈亮集(增订点校本)》[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416-417.本文论及叶适二文同此注.

[2]夏承焘.论陈亮的《龙川词》.月轮山词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8.

[3]张文潜.论陈亮词的风格――兼述对“微言”二字的看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2.

[4][元]脱脱等.宋史[M].卷四百三十四《儒林四・叶适》.北京:中华书局,1985:12890.

[5]刘锋焘.论陈亮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77.

[6][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M].卷一“水心合铭陈同甫王道甫”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相关期刊更多

粉末冶金工业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工业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教育厅

工业工程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