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目标;《藤野先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众多教师都能各显其能,淋漓尽致地达成前两个目标,但是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总是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更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导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地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谈一谈教师怎样引领学生置身于作者所处的外部环境、走进作者彼时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悟作者所要表露的情感,圆满地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置身作者所处的外部环境

写文章总是有感而发,而要想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感,就必须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处的那种外部环境之下。这里所指的外部环境包括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家庭小环境以及作者的情感经历等。上课伊始,教师PPT出示了文章的背景资料: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鲁迅在中日战争数年之后,师从恩师藤野,恩师藤野对“我”格外亲切、倍加关爱。1926年8月底,受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被迫离开北京,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就在这时就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那种外部环境,进入一个虚拟的情境之中去。

二、穿梭字里行间,走进作者彼时的内心世界

在详细了解了文章创作背景之后,教师即可引领学生穿梭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探寻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曲径通幽。穿梭于叙述藤野先生为“我”认真改讲义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穿梭于叙述藤野先生为“我”改正解剖图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和严格要求;穿梭于叙述藤野先生关心解剖实习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对“我”的一直关心;穿梭于叙述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对于严格而又称职的藤野老师来说,这四件事看似普普通通,本是分内之事、无需称赞。但是,在当时的日本,几乎全社会上上下下都对中国人另眼相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关爱就愈加显得亲切了。穿梭于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我”心中的丝丝温暖。

三、品读妙词佳句,感悟作者表露的真挚情感

了解创作背景、穿梭字里行间,这些只能大致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真挚情感,必须还得通过品读妙词佳句。这些妙词佳句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之后选就的,教师只有点拨学生去准确地理解这些妙词佳句,才能揣摩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文中描写藤野先生时,用到了“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穿衣服太模糊”“冬天是一件旧外套”。揣摩这些妙词,一位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活生生的藤野先生,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的面前。文章开头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些佳句看似写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失望,但在学生反复品读之后,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潮水般层层涌来。又如文中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学生在品读这些佳句的时候,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渐入“虚境”,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悟到“我”表达的“真情”。好多教师以为:至此,本课的情感目标就达成了!而事实上,情感目标此时才刚刚“登台”,好戏才刚刚拉开帷幕。此时此刻,教师大可放下手中的“指挥棒”,放任学生“神游”:让学生借此情此景,怀着对藤野先生的无比敬仰之情,让自身情感自由迸发!让爱国情感无限升华!在作者缓缓流淌的“情河”之中,注入学生汩汩的“情泉”,汇聚成辽阔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之“海”。

参考文献:

[1]范国华.初中语文情感目标达成的三个环节[J].关爱明天,2016(2).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在教授《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作家作品的方法,而是在课前开放性地让学生预习。设置我对鲁迅先生知多少的问题:(1)鲁迅是怎样的人?你知道他的突出贡献吗?(2)你了解鲁迅的经历吗?你知道他的一些故事吗?这样的问题把作家作品的被动介绍变成了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主动地接近作者作品。这样让学生不断地受到感染熏陶。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者作品时,有的谈到了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有的谈到鲁迅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他的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打响了对集权专制社会的第一炮:有的指出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从他的老师那儿学到了正直热诚、治学严谨的高贵品质。

文本是作者对世界的理解,是作者人生的感悟,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人生价值观的取向。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学生的现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可以发挥,但是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比较贫乏,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较低,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架起桥梁。为了引导学生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而美读课文。美读是融入文本情境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态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的品读过程。美读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准该课文中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的内容。提出问题: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的事件有哪几件?文中哪些自然段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些自然段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然后让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读。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得到的、听得到的、闻得到的、尝得到的、品得到的、感触得到的客观世界中的活生生的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根据作品精髓,不应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钱梦龙所说:“你举起了冷冰冰的解剖刀,骨骼,肌肉,皮肤,血管,神经……都一览无遗地解剖给学生看,唯一抛弃了最重要的东西―生命。”

为了从总体上深入探究文本,体验作者的真实的情感,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本文以回忆藤野先生为明线,重在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文中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也就是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什么?你根据这一条线索追寻一下作者的情感,可以吗?这样为学生架设了整体感知文本自主探究的桥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细心品味语言,真正体会感悟作者情感与自己情感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感悟人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而定向出情感、价值观的取向。这样就体现了“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给学生有个性思考、感悟的时间与空间,重视独特的情感体验。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样在学生各种方式的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的方式下追寻作者的情感,得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个人的经历、家庭情况、地域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情感,这也正是教育的特点: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把握特点是运用微课的前提

何为微课?简言之,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为一种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这是我们对其本质的界定。既然是教学活动,那它就具备教学活动的共性特征。当然它更具备其他教学活动所没有的特点。正确解读这些特点对于我们制作微课帮助很大。

微n与课堂教学之间不能划等号。换句话来说,两者之间虽有诸多相似点,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教学情景来看,微课是模拟性质的;而一般的课堂教学则是凭借一定的现场,比如说传统的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呈现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现场互动。其次,从教学对象来看,一般情况下,微课的教学对象不特定但又共同表现为单一性(可形象的称为是一对一);而一般的课堂教学则单一的表现为一对多。还有,从教学内容来看,微课多数是针对某一个小的知识点展开针对性的点拨分析讲解,而这种讲解则具有鲜明的“启发”作用,注重的是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则是注重多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因此,教师的讲解比重较大,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注重教师的“教”,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受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素的影响而很难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学。

二、精心制作是运用微课的保障

1.注重选题的实效性

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真地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研究和判别。这里最主要的就是要弄清楚学生学习还存在什么问题。一般而言,多数情况下,对于教材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要有所倾斜。但是,对于一些非重点和难点,但确实比较典型的问题也要进行选择性的筛选。同时,对于我们一般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作为选择的对象。

比如教学《猫》这一课,笔者针对“猫1”、“猫2”、“猫3”设计了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从哪里来?什么样子?性情如何?地位如何?结局如何?

这一设计就是选择教学重点,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落实:继续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而要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重点又是培养学生边读边做圈点勾画的能力。这样的设计,就是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和家人对它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这样的设计,就能很好地解决课堂之上不易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时,在很多层面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2.注重制作的适切性

要做到微课制作的适切性就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针对什么样的对象

微课制作有其目标性,但其针对的目标又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同时,其选取的教学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同样,这一教学内容也是特定的。比如,上文第一点的设计,目标人群主要是针对还没有很好地掌握默读技巧的一些学生;目标知识内容就是选取有利于提升学生默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默读习惯的内容。

体现什么样的思想

对于教学而言,对于教师而言,制作微课,最为关键的地方无疑是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基于此,制作微课的指导思想也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既然是以学生为本,制作的要求当然就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的微课设计要具备多媒体的特性。如不具备这种特性,还不如一块小黑板来得简单来得直接。所以制作微课一般要声色兼顾。比如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通过引导,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帮助学生轻松地体会这首诗歌所具有的基本氛围。但是对于这首诗的“组合富有特征的景物”这一艺术手法的把握,如果我们采用惯常的方式方法就很难做到。但假如我们通过微课的形式就能很轻松的加以解决。

三、选好目标是运用微课的关键

明确了微课的特点,也清楚了微课制作的要点,下面笔者重点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让微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才是我们有效运用微课于课堂之中的要义之所在。利用微课服务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弥补我们教材的不足,有助于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利用微课,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在时间、空间、学生层次、学生层面上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随人之不同轻松地解决问题。下面,笔者就借助如何利用微课巧妙导入新课,重点谈谈语文教学中微课的运用。

我们知道,语文课其实不须要借助任何多媒体媒介都能上得很精彩。但基于现实的考量,语文课在有些方面借助微课的媒介就能锦上添花,收到奇效。比如,在课堂导入这一环节,上课铃声的响起,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进入了应有的学习状态,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心里还依然在课间十分钟的回味之中。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采取手段快速地将学生拉入课堂节奏中。

《藤野先生》这一课,由于课本所选取的藤野先生的事迹,大多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如何拉近距离,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特别是能够真切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真正的理解文章的中心,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怎样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呢?笔者在深入解读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制作了一个微课:第一环节,提出要求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或者书本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第二环节,让学生演小话剧,名字是《鲁迅先生和他的日本老师》。第三环节,展示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在查阅藤野先生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对鲁迅和藤野先生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换个角度来说,通过微课,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知道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很多鲜活而又具体的故事。这比课堂上教师泛泛地介绍要好得多。通过查找和交流,学生对藤野先生有了多角度的感性认识,这就让学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和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情操。这样,不到6分钟的微课,给了学生诸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满足了学生诸多的愿望期待,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快速进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另一方面,还为进一步学习做了铺垫,深化了学生的体会。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引进微课教学,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具有生态性。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平台

要改进课堂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大胆去学、去问、去讨论、去实践。同时,教者还应该努力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给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课堂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勇当学习主人的精神,遇到浅显的课文或同类型的课文,我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教学方式做一回小老师。如,教学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后,我鼓励同学学习老师的教法教说明文《巍巍中山陵》。学生跃跃欲试,他们多能模仿我紧扣文体知识的方法,从课文的说明类型、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方面来提问并开展讨论。这不仅巧妙地检测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且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还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真正体验了到了做学习主人的乐趣,从而激起他们争做学习主人的欲望。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学习条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罗杰斯的话,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示。新的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多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测,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课文,从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藤野先生是谁?为什么要写藤野先生?写了藤野先生哪几件事?写藤野先生这几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为了探求问题的答案,去阅读课文,查阅资料。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不断的预习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自主学习探究的乐趣。

三、创设学习交流机制,给学生合作互助的天地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呢?一是创设学习组织,正常情况下按异质原则每六人为一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明确小组长,加强合作质量;三是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加强合作的责任感;四是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合作精神。如遇到小组“瓶颈”类的问题,则提倡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或由学生根据爱好、特长,临时组织学习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合作方法与能力,我注意捕捉学生自主学习时遇到的疑点,闪现的亮点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学生提出文中的“寒士”究竟指的谁?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好机会。于是要求这位学生将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各学习小组共同探究。有的小组认为:“寒士”指的是知识分子;有的小组认为:“寒士”指的是贫寒的知识分子;还有的小组认为:“寒士”指的是广大贫寒的劳动人民。据此,我激发学生,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顺势让各小组再深入地讨论,并找出解释的依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四、创设评价激励机制,给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适时的激励会给学生带来不断探究的动力。

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我在与同学们共同品析小说,要结束的时候,我例行地问学生:“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吗?”话音未落,只见一位女同学手似举不举的,我便走上前去关切地问:“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但她还是显得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鼓励她大胆地说出来。她顿了顿喉咙,红着脸说:“小说的最后,孔乙己已经惨得用手向酒店‘走’,可人们还是那样的嘲笑他,也不至于吧?”我听后眼前一亮,心想,这个问题正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与写作的匠心之所在。于是我表扬道:“我们的这位女同学真了不起,怪不得她质疑时有点犹豫,原来她是想跟中国的文学大师鲁迅叫板呢!她觉得本小说的结尾处孔乙己腿断了,只好用手在地上‘走’,孔乙己这个时候已经到了非常悲惨的地步了,可人们还是照往常一样嘲笑、挖苦他,这样的写是不是有点不符人们的常理?”随后,我又激励大家要像这位女同学一样要敢于向名人挑战,同时先引导大家分组找一找、议一议,看看小说共写了几类人的笑?他们的笑的原因都一样吗,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紧张的探究之后,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三类人的笑:一是酒店的伙计——文中的“我”;二是酒店的老板;三是短衣帮。文中“我”的笑,是无知的笑。因为“我”在咸亨酒店当的是伙计,掌柜对他是一副凶脸孔,主顾对他也没好声气,他总觉得单调、无聊,只有孔乙己来了以后才可以一反常态笑一笑,他的笑完全是为了消除单调与无聊,而且“我”还是一个孩子。酒店掌柜的“笑”是冷酷无情的笑。掌柜是一个剥削者,平时对伙计要求极为严格,可孔乙己到店后,他却能“大发慈悲”地让伙计开怀大笑,并且自己还同众人一起笑孔乙己。孔乙己惨遭丁举人毒打,其状惨不忍睹,可掌柜一见便问道:“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大钱呢?”在他的眼中,孔乙己的身价还不如“十九个大钱”。平时一向耻笑、孔乙己,就是孔乙己到了末路,他还是与往日一样嘲笑、挖苦他。可见掌柜的笑是何等的冷酷无情啊!短衣帮的笑是麻木的笑。因为他们是站着喝酒的人,孔乙己也没钱坐着喝,所以他们与孔乙己一样,同属于社会底层的人,都是受害者,只不过孔乙己受人,被人打骂比短衣帮明显一点。孔乙己痛苦难堪,而短衣帮对“同是苦命人”的孔乙己非但缺乏应有的同情,反而只是一味地奚落、和耻笑他。他们的笑,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课文围绕“花”写了哪些内容?思考后在下列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字,以概括文章内容。

___花,___花,___花

(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思考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阅读1—6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述紫藤萝花的。

(4)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赏析,要求按“我最喜欢的佳句是___,因为它使用了___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___”的格式回答。

(5)读、思、探: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紫藤萝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有无相似点?

问题(1)指向于文章内容的概括,(2)和(5)意在抓住关键句段,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这3个问题着眼于从整体上理解课文。(3)和(4)侧重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这是从局部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5个问题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了品读赏析。

但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问题就在这5个问题上。

一.问题的价值取向

首先,问题设计要切中文本的核心价值。

本文抒写了作者自己的一段生命感悟,作者看到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想到过去门前那株花开得伶仃的紫藤萝,想到花与人的命运,从而悟出生命的哲理。文本中“花”的世界,不过是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个比喻,一个促使她思想产生顿悟、情感发生变化的载体。作者借“花”这个小世界,来说人生、生命这个大世界:由花的不幸,想到人也曾遭遇的不幸;由花盛开得像瀑布像船像帆的生命活动,想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生不息的,由此感悟到每个人都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灿烂地航行。作者的意图在于表达自己惜时而行,焕发活力,关注生活,自我砥砺的情怀。

因此,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应是诠释这篇散文的正确方向,也是文本的核心价值,但本节课的5个问题都没有明确地指向于此。其实,这5个问题不是没有围绕这一核心价值去探讨文本的意蕴,而是没有抓住诸如作者所借之“物”有何特点,“物”与“人”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是如何借“物”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等的问题从整体上探讨文本内涵,显得不到位,不直截,不得力。整节课中,学生犹如盲人摸象,摸到的确实是“象”,但就是不能完整准确地建构出“象”的模样。

其次,问题设计更应该符合教材编者所赋予的课程目标。在基于课程目标教学的视野里,我们不仅要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解读教材的编辑意图,把握教材的课程目标:在实现学期目标、学年目标乃至学段目标中的价值,这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

苏教版编者把本文置于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本单元共有六篇课文。研究单元主题语和六篇课文后的“思考·探究”题以及教师用书等,我们可以探得编者寄寓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是借物抒情、咏物抒怀的写法和在物与人的联想中产生的人生感悟以及含蓄隽永的语言。

可见,本课教学的5个问题基本符合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但教师没有站到“借物抒情”的方法高度,也没有站到帮助学生构建本单元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或者说是借物抒情性文章的基本图式的高度,也没有站到阅读是一种对话的理论高度(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作思维与精神的对话,而达到“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的境界),来设计驱动教学进程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精度与高度不够,对文本品读得深度和宽度不够。

在这篇文章中,文本的核心价值与编者赋予的教学价值是一致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选文在这两种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我以为应把教学价值放在首位,兼顾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师其他合情理的解读,并根据学生的解读实际作适切的引导与激发,以达到多元解读的局面。因为,编进教材的文本,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而是教材视野里的文本、课程视野里的文本,它被赋予了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问题的思维含量

从根本上说,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和数学、物理、化学等所有学科一起,共同担负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责任,虽然它们在认知世界的角度、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目标是一致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就是思维能力,所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所有学科同样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之一在于我们所设计的用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在于这些问题的思维含量。

问题(4)显然是在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

在不少的公开教学活动中,也常听到上课教师规定一个有固定结构的句子引导学生赏析语言这样的教学环节。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们给出的让学生模仿或填写的固定句式,会激发起学生怎样的思维活动,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是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还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我当堂看了几个学生的自学情况,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找到有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后,便急急地举手发言。而“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富有表现力”等等的“普通话”竟是脱口而出。

这样的提问,我觉得需要反思。

相关期刊更多

农村新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福建林学院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福建农林大学

果农之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