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读法;反复阅读;细节

《项脊轩志》是篇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清人梅曾亮评此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然而如用素读法再读之,其睹物怀人、悼亡伤今、蕴含于清淡笔意之后的细腻深情则显露无余。

关于素读,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的,“通过不求理解的‘素读’和死记硬背培养天才”。而邓彤老师提出: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文本的内在蕴意。其主张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作最朴素的解读。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相适应。所以,运用素读法再读《项脊轩志》,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情自深处意自浓的真情。

一、读字词见深情

只借助于文本的素读要落实到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乃至每一个字,因为其中都蕴含作者的无限深情。而本文中作者复杂又深挚的情感亦可以从许多字词中窥见一斑。如,“爨”字,义为烧火做饭,本是大家族作为一个整体显示人丁兴旺、家门繁荣的典型,让人为之自豪,而一个“异”字则表露了归有光对于叔伯分家导致家门衰败的无奈与哀伤。再如,“瞻”字,睹物思人,却是物是人非,只能通过回忆来表现母亲的慈爱、祖母的爱怜与期望,一个“瞻”字道出了人间真情。

另外,文中的叠词亦为本文增色不少,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与音乐性,而且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如,用“寂寂”烘托环境的清静,“珊珊”写出了月夜桂树随风摇曳的美好可爱,“亭亭”既写出了枇杷树高高耸立、枝繁叶茂的样子,更是作者怀念亡妻的悲痛心情之外化。只有素读、细读,才能咀嚼品味到文章“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知晓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二、读结构析情感

结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它往往反映了情感的发展轨迹。在通读全文时,不难找到概括文章情感脉络的句子“多可喜,亦多可悲”,此句承上启下,思路陡转,对比鲜明。“喜”字应上文,因何事而喜?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然后经过修葺变得优美、宁静与恬适。轩内书香满屋,轩外花木茂盛;白日小鸟嘲哳,月夜桂影摇曳,构成了一幅和谐清雅的画面。而居于此美好环境中的正是作者自己,虽生活清贫,但能与书为乐,做自己喜欢的事,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他高洁的志趣,愉悦的心境。本该为作者庆幸,但陡然一转的“悲”又从何而来?通过素读可知,下文即是作者“悲”的源头。(1)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大家庭衰败的哀痛。(2)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3)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表现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又隐晦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之情。最后两段,作者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迁,则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平淡朴实的文字唱出了作者深沉的人生哀歌。由“喜”而“悲”的思路,作者处处紧扣“项脊轩”,把不同的事串联起来,抒发他一以贯之的深情,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素读《项脊轩志》的结构,可见作者的巧妙构思,把几十年的深情依托小小的项脊轩而汩汩流出,打动着每一位欣赏此文的读者。

三、素读细节见深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一个作品要打动读者,都必须用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通过反复朗读、“交替诵读”,可以发现,所选取的材料都是家庭琐事,却件件写得真切感人。如,写祖母的一段话,简洁而细腻,“何日默默在此,儿之成则可待,他日汝当用之”的话语和“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的动作,都传神地描绘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期望、激励的复杂感情。写亡妻时,作者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死,室坏不修”,寥寥数句,可以让人想到夫妻间是多么默契,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啊。于是归有光对妻子的离去是不敢相信,不能面对,内心极其悲痛。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文章的末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强调了枇杷树的种植时间与妻子的去世之年,更让他有种树长而人亡、物是而人非之痛,即使时光易逝,也难填失去至爱而内心空白的悲痛沟壑,印证了古人的那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作者把自己复杂的情感寄托于人、事、物中,寄情于物,借物表情,物我融合,这就需要通过素读来逐一分解,深入挖掘,于最细微处体现真情感。

四、借物思人

作者对于在轩中的生活最怀念的当是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人。而借物抒情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在朗读“多可悲”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抓住两物,即笏和树。一“笏”寄托了祖母对孙儿勤奋读书的赞许和复兴家门的无限期盼;一“树”尤其是强调了“妻手植”“亭亭如盖”,更能触及作者与妻子之间的情意。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联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借物思人,把思念之情更深化了。而所有的情感又都浓缩在“项脊轩”中,围绕轩来展开事件的叙述。素读的作用就是通过反复阅读文本来把握文章深藏的真情,而此文中的“笏”“树”“轩”恰恰是作者用来思念亲人的最好借助物。

五、读语言见真情

阅读本文,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语言朴素、清淡。作者不大虚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只是运用流畅而明净的语言,娓娓而道回忆之事,但通俗自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易懂的文字也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现。平实清淡的文字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平淡、满足、怀念、伤感……如,通过老妪回忆母亲,寥寥数语,就展现了老妪的神情和母亲的慈爱。祖母疼爱的言语,持象笏的动作,也都是通过平淡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却道出了人间的亲情。另外,写亡妻生前来轩中的往事和转述诸小妹的话乃至亲手种的枇杷树,无一不是用平淡的文字唱出深沉的人生哀歌。朴实的语言写尽了作者在轩中生活的悲喜哀乐之情,感人至深。

《项脊轩志》具有“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需要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读本文,更需要反复读,细细读,也只有素读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细腻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日]七田真.超右脑照相记忆法[M].李菁菁,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4:87.

[2]邓彤.素读:教学与研究的着力点[J].中学语文教学,2010(07):72.

[3]胡捷.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素读教学[J].语文学刊,2012(06).

[4]邓彤.邓彤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5]陈琴.“素读”经典及课程发展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09(05):10.

[6]霍中粉.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07).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执导,于199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影片通过现实与回忆两部分,讲述了父亲母亲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我的父亲母亲》的场景主要选取在北方的一个村庄,村里的这条路成为父亲母亲感情的见证,影片记录了母亲九次在这条路上奔跑的身影,第一次初见父亲时母亲奔跑着的喜悦与羞涩,第二次母亲跑去听父亲教书写字时的崇拜与欣喜,第三次母亲追随送孩子回家的父亲的满心期待,第四次与父亲相遇后跑着远去的紧张与欢喜,第五次跑着给父亲送饺子的焦急,第六次母亲仿佛听到父亲读书声,跑去学校的期待与失落,第七次父亲回来了母亲跑去学校的急切与兴奋,第八次年老的母亲颤颤巍巍的追随读书声跑向学校的复杂心情,以及最后一次影片结尾再次出现母亲年轻时奔跑的身影,仿佛一切都没有变,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通过这些动感的画面,我们体味到母亲的奔跑不仅是一种追逐,更是一场追寻,对爱情的追寻,对自由的追寻,对知识的追寻。母亲作为那个年代村里第一个自由恋爱的人,她内心对爱情的追寻是热烈奔放的,母亲不顾姥姥的那句“先生好是好,他跟咱们不是一路人,这事不成”,母亲心里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在一次次的奔跑中,她始终没有停下追寻的脚步,而她一次次奔跑的这条路,在导演的镜头之下,也成为了通往幸福的道路。

二、反复出现的道具强化情感

影片中一些道具曾反复出现,具有象征和隐喻的作用,其中大青花瓷碗作为道具在影片中曾四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在母亲给干活儿的工人“送公饭”,母亲特意将青花瓷碗放在了第一个位置上,体现了母亲的情窦初开与内心的期盼,而事实上父亲并未吃到母亲亲手做的饭,这里的青花瓷碗似乎有一种“单相思”的意味。第二次出现是在父亲到母亲家里吃饭时,这时青花瓷碗里的饭真真切切的吃到了父亲的嘴里,父亲吃完饭后,母亲忍不住询问“你认得我家的碗不?”也就是在这时,父亲终于明白了母亲的心思。青花瓷碗第三次出现是母亲为父亲送饺子,母亲焦急的捧着青花瓷碗追马车,在奔跑追逐的过程中,青花瓷碗摔碎了,这时的碎碗象征着母亲的心,也预示着父亲与母亲的分离。青花瓷碗最后一次出现,是姥姥为了给母亲留个念想,叫?h碗师傅来家里?h碗,“破碗重圆”也暗示了父亲母亲这段感情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青花瓷碗不仅成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一条线索,而且是父亲母亲感情的见证。

影片中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道具就是桌椅,母亲曾两次坐在教室里的椅子上,第一次是在回忆中,父亲被带回县里,母亲来到学校,在教室的窗户上重新糊上了纸,并贴上了窗花,在教室里一直坐到了晚上,期盼着,等待着。第二次是现实里,母亲和儿子再一次的来到父亲教书的教室,母亲又一次坐在了那里,而这一次是怀念,这间教室马上就要拆了,村里要在这里盖一间新学堂,父亲去世了,母亲等待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剩下的只有怀念。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桌椅,然而物是人非,昔日旧人不在。正是体现在这细微之处的情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感动,让我们对那个时期如此纯洁,不含任何杂质的爱情有了向往与追忆。

三、通过色彩来渲染感情

影片是由黑白和彩色构成的,不同于大部分影片的“用黑白表现过去,彩色表现现在”的一般模式,影片恰恰运用相反的手法,对父亲母亲的爱情进行渲染。影片的开头和结尾,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是黑白的,表现回忆中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场景运用的是彩色画面,黑白表现了现实生活的冷寂与悲伤,彩色表现了回忆中的热情与浪漫。在彩色画面部分,影片采用的是暖色调,色彩鲜明而艳丽,湛蓝的天空,金黄的白桦林,绿色的田野,体现了美好与安逸,希望与温暖,红色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母亲穿着的红棉袄,带的红围脖,卡的红发卡,织的红布,使得母亲的形象更加富有活力,红色不仅体现了母亲情窦初开的羞涩与美丽,更象征了母亲那颗要与父亲相遇,相知,相守的执着的心。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邢苏华

此时应该还算是初秋吧,可在静静的夜晚,一场秋雨滴滴答答的落在窗台上,便有了一种荒凉、萧瑟的深秋意境。此刻我又怀念起了起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和着雨声和着电脑里的音乐,我再一次和作者一起去读他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在这篇不足一千字的散文中,作者用并不旖旎华丽的文字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母爱,读来直击灵魂深处。

古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赞美母爱的伟大,今有微信上到处传颂的佳句歌颂母爱的伟大,而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并没有用多少重大的事件来反应母爱的伟大,而是通过母亲一些细微的言语和动作把母亲对自己的爱与自己少不懂事的追悔挥撒得淋漓尽致。

当作者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样简单的一句仿佛是全文的中心,给了作者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当母亲无意识的说到"跑"字时,猛然意识到瘫痪的儿子,于是她忽然不说了,作者说: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在用词上所表现出的敏感和细腻正是源于一个"爱"字,她是怕自己的任何一个不当用词会唤起儿子心底的伤痛;当作者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这里的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我想她一定是怕儿子看到萧瑟的秋叶引起伤感,所以她希望用美丽的花朵让儿子看到希望看见世间的美好。作者又写道:"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些貌似描写花的开放之势的文字,其实是反应了作者此刻的思念之情与花儿开放一般浓烈……能打动人的文字一定是能融进血液刻进生命的文字,作者用寥寥几百字就俘获了众多读者的心,这正是我喜欢这篇散文的原因,也是我喜欢这位身残志坚的作家的原因。

作者在秋天虽然失去了母亲,却因为这份爱收获了勇气,收获了生存的信念,也收获了一份难忘的怀念……

正是因为这份爱,这个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残疾作家在他短暂的59岁人生里,他用顽强的毅力和意志支撑着残缺的身体谱写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篇章。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盲生教学 感恩教育 研究

一、让盲生正确的认识感恩教育

教育学生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始,使人性向善,心胸开阔,从而唤起人性的美好的东西――“真、善、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而感恩教育则是这基本理念的综合体现。

什么是感恩呢?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是非非,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一句话感恩,即善待了自己,又快乐了自己。

我常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全班同学进行感恩教育,如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让盲生了解到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两千年多年前我国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将“孝道”的内容归纳成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一切生灵中唯有人最为尊贵,在人的所有行为中,只有孝最伟大,而在所有的孝行中尊敬父母又是最为重要。子女的孝敬是对他们一生辛勤劳动的报答。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的主张。意思是说,不仅要尊敬自己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而且同时要尊敬和爱护别人家的老人与孩子。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这样,同学们慢慢地理解感恩的含义,明白了自己在学校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培养,在家里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有社会对自己的帮助。

二、动之以情,让盲生学会知恩

知恩图报,知恩是基础。只有让每一个残疾学生都能在看似平淡,甚至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父母、老师、同学、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感受到爱和恩,才会心存感激,才会去知恩图报。

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知恩。回顾反思是对已往生活的咀嚼,总结和提炼,生活的感受、经验、启示,往往是从回顾、反思中得来。但学生由于残障和年龄的局限,往往不会回顾反思,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他们去回顾反思,唤醒他们的记忆,并让他们在回顾反思中知恩。

学生致残后求医问药,康复训练的辛酸史,应该成为学生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特校独特的教育资源。可以说,在孩子诊断出残疾后,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倾其所有的积蓄,想尽所有的办法,使尽所有的精力,为孩子求医问药,参加康复训练,这一经历,可歌可泣。但学生大多对这一经历知之太少,从未激情感动过。作为班主任的我了解掌握了每一个学生的经历,使之成为我感恩教育的资源。然后,我通过和学生个别谈心,邀请家长讲述,组织学生向自己的亲人调查了解,逐步让每一个学生回顾自己辛酸的过去,从中激起强烈的感恩之心。平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写日(周)记,发放节日贺卡,来回顾他人对自己的关怀。

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知恩。比如我组织学生观看巩丽主演的电影《漂亮妈妈》,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剧中妈妈――孙丽英独自承担起帮助失聪儿子郑大学会说话、入校读书、养家的全部责任,让他们在剧中找到自己妈妈身影,体验妈妈对自己无私的爱,妈妈的伟大。并要求学生每天帮妈妈做一件事,学生很快就真切地体验到妈妈平时的辛苦,既要上班又要照顾自己,更加尊重自己的妈妈。

我带领我们班的同学到低年级去,教会小同学一个游戏或一项技能,让他们体验作为老师的艰辛,体会到他们对己关怀的不容易。

三、导之以行,让盲生学会报恩

知恩图报,报恩是感恩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每一个学生真切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帮助的基础上,不仅要懂得知恩必报,还要懂得应该怎样回报,更要学会自觉去回报。

在日常教学中,根据盲生的特点我开展一系列的报恩活动。利用节庆假日报恩。在教师节时组织学生向老教师送温暖,向自己的任课老师送自制卡片或各种有意义的礼物,教育他们有了老师的辛勤付出,才有你们辉煌的一天,这份礼虽轻情义却重。在母亲节,对母亲说一句问候的话,帮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用你的真心去回报母亲对你的养育。在父亲节时给父亲捶捶背,帮他舒解一天的疲劳,打来热水,给父亲洗一回脚,感受一下父亲的辛劳。在地球日时,组织学生给地球妈妈洗脸活动,到学校、家的周边去清理垃圾,以身作则向家乡人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植树节时,每人种一棵树 ,领养一个树孩子,给地球妈妈做新衣裳等。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 内容表现 价值取向 策略方法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本人利用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学的尝试,愿与教育同仁共同探讨商榷。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表现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二)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养育之恩大,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人呢?我们的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的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三)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 ―― 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还有形式式的犯罪。

感恩 ―― 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感恩 ―― 学会和谐相和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筛选 ―― 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情感体验 ―― 感恩

没有感情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进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得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神奇,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反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发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向往奥运》,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能更加激发发族自豪感。

(三)倾诉衷肠 ―― 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