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陈源彬

“我默默地想,慢慢的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来,听见缓慢悦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心头。”这段话把我们带进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这本书是描写旧北京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童年的骆驼队到爸爸的花落了,中间英子经历了许多成长的变故。也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物开始走进故事里:惠安馆内被称做疯子的姑娘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常住在英子家躲风声的德先叔、被施家赶出来留宿英子家的兰姨娘、英子家的仆人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

我喜欢作者林海音,他在观察骆驼吃东西的情景:英子发现骆驼们都一样,唾沫沾在薄薄的唇边,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英子想就是因为这种不慌不忙的性格,骆驼才能耐住长途的寂寞吧。我们学习也是这样的,应该沉着认真地对待困难,要想做好,就要应该学会镇定,多想办法,不钻牛角尖。记得英子爸爸总是这样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其实我爸爸也经常用相似的话来鼓励我,一想到这里就充满了对爸爸的感激和爱。特别是我在遇到难题时爸爸会说:“别着急,沉住气,换种思路、换种方式或者动动脑筋、想想办法,也许成功就降临在你身边。”在爸爸的鼓励下,我试着用各种方法去尝试解决难题,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下,解题思路不仅越来越开阔,而且还自信了许多,真是受益匪浅。

我还喜欢《惠安馆》那一章。秀贞是英子搬到新家认识的新朋友之一。她天天听着她念叨着小桂子之类的话,使英子很好奇,她觉得很好玩,于是她每天上午偷偷跑去惠安馆和秀贞玩,听她讲小桂子的事。直到有一次,她无意间听宋妈说秀贞并不是真疯,而是女儿被扔到齐化门下丢了才疯的,英子知道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得知小桂子脖子后面有一块青疤,善良的英子经过了重重困难,发现妞儿就是小桂子,于是拿了妈妈的手镯帮她们逃跑。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192几年的老北京,已经热闹非凡。在城南,住着一个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英子。六岁的小姑娘英子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疯”女人秀贞,似乎她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特别的故事,吸引自己。秀贞告诉自己,曾经她与一位大学生暗中相恋,而且怀孕了。后来,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独自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小桂子。小桂子被被家里人扔到城根下,后来再也没有了消息。英子对她同情万分,就在她身边当她的好伙伴。英子意外得知自己的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简直是一模一样,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急忙拉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激动万分,便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希望一家人能够团圆。不幸的是,母女俩在途中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来,英子一家搬走了,搬到了新帘子胡同。英子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的嘴唇很厚。英子觉得他是一个善良和蔼的人,但也分不清他是不是好人。年轻人为了让自己的弟弟读书,牺牲自己,不得不去偷东西赚钱。有一次,英子在荒草地上见到了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的暗探发现,带人把这个年轻人抓走了。英子看见他被抓走,十分伤心自责……九岁那年,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家中。英子知道了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意外掉进河里淹死了,女儿也被狠心的丈夫卖给别人,心里难过万分,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别人家带小孩。英子快要小学毕业的时候,爸爸病倒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宋妈被自己的丈夫接回乡下。英子的妈妈带着英子和弟弟妹妹离开了胡同……

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快乐时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我脑海中慢慢放映……缓缓前行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里的老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残留着英子的脚印,也篆刻着她的快乐。

我的童年,更加无忧无虑,更加幸福。

小时候的我对待身边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看到有什么新鲜的事物都喜欢摸一摸,看一看。就是我的这点好奇心,惹出了一个个笑话。

记得五岁那年,有一天,爸爸新买了个剃须刀回家。看着爸爸在自己的脸上抹上泡沫,然后照着镜子前剃须刀刮胡子,我也一下子来劲了,也想试一试这个新奇的玩意儿。我盼星星盼月亮得,终于等到了机会。

吃完饭后,爸爸说他要出去一趟,我想,诶~这是个好机会。于是——

爸爸前脚刚踏出家门,后脚我就溜上了楼,跑到爸爸妈妈房间去。我小心翼翼地从第一个抽屉里取出了剃须刀,可怎么也找不到爸爸用过的那个泡沫。“算了算了。”我自言自语道,“少个泡沫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说罢,便开工了。我从盒子里拿出剃须刀,亲亲在脸上一刮。咦?怎么什么都没有刮下来?可能是我的力气太小了吧。于是,我用力一刮,终于看见剃须刀上有一块小小的东西。我心满意足,又在脸上刮了几下,每次都成功了。就在我刚准备放下剃须刀时,就感觉脸上有刺痛,照了照镜子,呀,脸上被刮破了,还流血了。“呜呜……”我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妈妈一听到我的哭声,立马跑了上来,看见我脸上破了好几个地方,就一边安慰着我,一边从柜子里拿出了OK绷,往我的伤口处粘。妈妈把我扶了起来,我照了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上有四个OK绷,和小花猫一样,不禁笑了起来。妈妈问我脸上怎么弄的,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她,妈妈不禁笑了起来,还说我是小傻瓜,而我却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还没反应过来,闹了一个大笑话……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美好的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这本书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书里写的各种关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使我牵肠挂肚,难以忘怀,也使我的感触很深。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1这本书是以英子幼年时的心态来记叙她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的,就像是日记,又像是放电影一样,每时每刻都牵动着我们的心。

读着读着,人物的形象都跃然纸上。天真烂漫的小英子,美丽温柔的兰姨娘,经历悲惨的疯女人,温和可爱的妞儿……

书中配有照片,图文并茂,让人更深切的感受到“旧”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

童年,是人生命的初始,也是人最重要的时段,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读着读着,好像一股清泉慢慢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是那般平静,又是那般震撼。

英子是一个很纯真的小女孩,总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像她一样纯粹的,所以她才能遇见那么多特殊的人,经历那么多特别的事。她就像是一张透明的纸,开心或悲伤或失落或愤怒,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写在纸上,让人一眼看透。

英子自己也是一个特别的人,每个人都不想招惹“惠安馆的疯子”,她却不然,她对这个“疯子”却充满了好奇,别人经过都要避而远之,她却像被一种神秘力量吸引了一般,总想接近这个“疯子”。当我看到她慢慢走向惠安馆的时候,看到她不知不觉地走近秀贞的时候,看到秀贞伸手去拉她的时候,我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个所谓的“疯女人”会做出什么伤害英子的事。但当我看到秀贞对英子那么温柔的时候,又不禁为她松了一口气。读着读着,我的心时而心惊肉跳,时而轻松安闲,被文章的起起伏伏所牵引着。我像被一根绳子牵着,不由自主地跟着绳子游走于文字之中。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值得回味的,不管他在童年时经历了一些什么,不管他的童年有多悲惨或幸福,这都是人生命中最重要,最不可替代的碎片。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2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会让人受益匪浅。

《城南旧事》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和怀旧情调的小说,以作者七岁到十三岁在北京的生活背景而创作。在这部经典之作中,林海音成功地运用了儿童的视角进行故事叙述,借英子(林海音)的眼睛,描绘了一幅北京的风景人画卷。同时,也表达出作者本人对人生和生命体验的多重感受,带给读者非常丰富的体验。在作品中,作家将英子眼中北京的风光融入到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架设了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呈现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和真实的人性。文笔朴素而又生动,不张扬,不奢华,却又扣人心弦,彻人心扉。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故事主要讲了林海音童年在北平生活的那段生活发生的七件重要的事。把一个又一个故事描绘地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本书还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让我体会到了浓郁的当地风情。它跨越了时代,跨越了政治,以委婉温馨的笔触去描写人性和人类的命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这个小故事。看了之后,我不禁叹息:生命是多么短暂啊!时间走的有是多么快啊!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吗?等到我们长大了,父母也老了,我们现在是不是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这个小故事是那么生动,不知有多少人曾被作者忧伤的文笔感动、潸然泪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与我的心头。”——林海音。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3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发出耀眼的光茫;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受益匪浅。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本这样的书,它使我懂得很多道理,这本书旧事《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她以一个孩子的心态来记录她得童年生活,在北京城南的一点一滴。

看完书后,古城的楼房、地上的落叶、各种老店的招牌,都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

读着《城南旧事》,我似乎走进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北京城南度过的快乐时光。我见到了与英子建立了深厚感情的人物:妞儿、秀贞、在草丛里的小偷、兰姨娘、德先叔,以及与英子朝夕相处的宋妈和因病去世的父亲。这一切的人物,都与英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

当我读到英子和秀贞玩的时候,我真害怕秀贞会伤害英子。当英子知道妞儿是秀贞的女儿的时候,她不仅帮她们母女重逢,还把钻石表盒妈妈的金手镯送给她们当盘缠,让她们去找妞儿的父亲。此刻,我感到震惊,一个六岁的小女孩竟懂得爱,懂得友谊,懂得给予。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英子的童年很快乐,很精彩,因为她有一颗纯真的心,正因为她拥有着一颗纯真的心,她得童年才如此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无忧无虑!

合上这本是,我的心里飘出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不能散去。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4《城南旧事》是我读过的一本好书。它就像路标,开启了我的心。它就像太阳的光辉,让我找到了方向。

读着《城南旧事》,仿佛身临其境:东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蹲在草丛里的厚嘴唇小偷、漂亮爱笑的兰姨娘、井边的小伙伴妞儿、英子朝夕相伴的宋妈和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父亲,他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英子记忆里深刻的人物。但是这些人都在英子童年的脚步中没了。

书中,英子遇到了很多的人,我印象极深的是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刚开始,我还为英子捏了一把汗;真担心英子会不会被秀贞伤害;后来我知道妞儿就是小桂子时,不禁泪如雨下——母女俩终于重逢了!秀贞准备带着妞儿去找思康叔,英子就把钻石表盒金手镯送给秀贞……读到这里,我十分感动:小小年纪的英子就懂得关爱、友谊。怪不得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原来是英子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所以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掩卷反思,当我们还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时,又有谁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看到不可口的饭菜就不吃了,害得父母赶紧再为自己重新做饭菜。常常是,我们要这个就得买,要那个也得买,可对于妞儿来说根本想都不敢想。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但英子的童年却十分精彩。她童年遇到的每一件趣事都深深印在我的心里。她的童年故事真实、纯朴,那样的纯净淡泊,弥旧温馨。

时光飞逝,以前纯真美好的童年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本《城南旧事》让我想起往事,只有那些温暖纯真的记忆,成为我童年时光的宝贵财富。

城南旧事心得体会5这几天,我读了美国大作家E·B·怀特的著作《夏洛的网》。这本书详细地讲了一个蜘蛛和小猪的故事,一个关于生命与友情的故事。它让我深有感触,更多的理解了友情的价值。

主人公小猪威尔伯一生下来就是一只落脚猪,农场主约翰·阿拉布尔先生决定杀了它,好在农场主的女儿——弗恩向父亲求情,救了小猪一命,并抚养它长大。后来,威尔伯被卖到了弗恩的舅舅朱克曼家,弗恩经常来看它。威尔伯在朱克曼的农场里认识了许多动物朋友,蜘蛛夏洛就是其中的一个。威尔伯很喜欢夏洛那颗对朋友忠实无比的心,但它却害怕夏洛的嗜血和凶残。一次偶然的机会,威尔伯从老羊口中得知朱克曼家正准备以后要杀了它做熏肉火腿,十分伤心。夏洛知道了,绞尽脑计想办法挽救威尔伯的生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好多天的努力夏洛终于在它的网上织出了“王牌猪”三个大字,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奇迹。夏洛觉得这还不够,又陆续编了“了不起”、“光彩照人”等词语来称赞威尔伯,让威尔伯免于一死,还获得了特别奖,但夏洛自己却因疲劳过度去世了。

夏洛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很是佩服,它为了让威尔伯幸免于难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可见它把友谊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可我却是一只吝啬的“铁公鸡”。有一次,方沈洲橡皮没带,向我请求支援,我明明带了三块橡皮却心想:方沈洲向我借橡皮,如果我借给他,他有可能把我的橡皮弄坏。何况他也不会给我什么好处,我凭什么帮他。于是没有答应。没办法,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去向别人借橡皮了。读了《夏洛的网》这本书,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羞愧。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我就先介绍三个吧!

首先我阅读了四大名著里的《西游记》,这里面讲的是: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灵山,取回了真经,修成了正果,这一路上的艰难险阻真是数不胜数,但他们面对困难时从不退缩,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他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努力向前。最后取得了真经。

然后,我还读了《小公主》这本书。主人公莎拉,她原本是伦敦富有家庭中的女孩,在女孩学校中,她是唯一有单独房间,受老师宠爱的女孩。可是她爸爸去世,让铭钦女士得知以后,她就住阁楼、干苦活儿,饿了吃硬面包。但是,莎拉没有退缩。她的善良、坚强让她真正成为小公主。从中,我知道了遇到困难不低头,不退缩。经常帮助他人,不自私自利。

最后是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它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金陵甘家 “友恭”家训 《白下琐言》

方志笔记是考察一方掌故风俗的重要笔记文献,作者在某一地域落户生根,对一方水土人情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见解。而当著者家族为一代巨邦、自幼便接受家族优质教育而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世态见解时,其著书立学不仅能够展现作品本有的文学性,且浸润了家族的精神传统,具有多重文化价值。晚清甘氏一族的甘熙和所撰的地方志《白下琐言》便是对此极好的阐释和印证。

目前为止,对甘熙本人及其著作的研究并不多,因其家族从古至今名人辈出的缘故,对其考察往往从宏观整体上把握疏通,主要探究以甘家现存故居为基础的藏书楼、友恭堂及“友恭”家训的由来与流传,或是从建筑学、礼制学角度考察甘熙故居的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而对《白下琐言》与甘熙其人及其家族精神思想的关联的研究相对较少。正因如此,本文意欲从此角度由面到点、以点验面地考察介绍甘熙与晚清文献《白下琐言》。

选择甘熙作为研究对象还有一个个人原因。甘熙故居地处白下区升州路,即我的高中――南京市第一中学对面,中学时期即对甘熙有所耳闻,高一社团活动曾前往参观。彼时甘家大院还未修建成民俗博物馆,而故居二楼卧室等地均对外开放,此番二次考察时惜已封锁。但可喜的是甘家恢恢百余院落没有就此湮灭闲置,除修复原有宅第、建立甘家源流等版块之外,其余房间大多物尽其用,被修建成为南京民俗博物馆,以另一种方式完成对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

此文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纸质及数字资源。《白下琐言》和其他甘氏辑录著述的书籍藏本位于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馆,不巧此馆数月以来一直在重建翻新而无法进入。此外,参观了位于升州路南捕厅的甘熙故居,本文所有图片资料均摄于故居内。

甘熙(1797-1852),字实庵,号石安居士,著名学者、方志学家。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曾任礼部仪制司及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道员。他一生博学强记,知天文,识地理,精于风水堪舆之术;又勤事纂述,精研方志之学,著有《白下琐言》、《栖霞寺志》等地方志书和《金石}汇编》《金陵忠义孝悌祠传赞》《寿石轩诗文集》等文集,还与文友金鳌、朱绪曾等共同收集乡邦文献,撰写《灵谷寺志》十四卷、《桐荫随笔》十二卷,其中以《白下琐言》最为著名。因在家族中颇有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咸丰二年(1852),甘熙奉命复勘北京魏家峪、平安峪,为道光皇帝与睿皇后确定陵地。史书记载甘熙“以微疾三日,卒与邸舍,”而甘氏族人则认定甘熙是缘于“为帝造陵者无一生还”而死于非命。

江南大族,书香世家

金陵甘氏自两晋以来,始终以诗礼传家。其族谱云:“本支百世,或立功于战国纵横之际,或垂名于三方各据之时。赫赫芳声尚载前朝之信史,遥遥华胄犹存后裔以余风”。甘家自古皆为读书人家,世代书香由来已久,而家族名人甚多,官位不问大小,皆在族谱上有着光辉的一笔,如先秦时期的甘盘、甘茂、甘罗,以及东汉苍梧太守甘定、东吴西陵太守甘宁、吴尚书甘述、吴太子太傅甘昌、东晋刺史于湖侯甘卓。隋唐时期,又有青州刺史甘寿、濮州甄城县令甘显、青州刺史甘珍、房州刺史甘元琰、大唐鸿胪卿甘元柬、朝散大夫试司宾少卿甘昭、唐开元年间与魏包奉诏注《庄子》的赞善大夫甘晖等。有学者考证,炎帝神农第十子奔羊与十二子祝梨当年在甘肃一带掌管事物。为了表示兄弟共管之意,他们将“十”加上“十二”造出“甘”字,而甘字正是又廿二组成。甘氏源头,应出于此。

宅第南门

这样一个具有深固文化根基的大家望族,其文墨典籍之丰厚自不待言。清道光十二年(1832),甘熙之父甘福在宅之东南隅筑楼五楹用以藏书,由此津逮楼落成。津逮楼一名,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后用以比喻为学的门径。津逮楼经甘家数代苦心经营终成“缥湘彝鼎,充栋皮藏,千顷五车,差可为匹”,蔚为大观(见陈作霖撰《金陵琐志》)。甘福还有诗记载:“吴山越水几遨游,四十年来费苦搜,插架非徒供秘玩,擎经愿与企前修”,可见用心良苦。从建造者开始,甘氏族人就利用这些藏书著述、编辑、刊刻、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而道光二十九年刻甘熙辑成的《金陵忠义孝梯祠传赞》亦在其中。为了有效地保管书籍,甘福还亲自制定了一条家规:“至亲密友不得私自借书下楼,愿就读者,听。违者,以家法治。”禁止将书移除阁内但允许人们前来翻阅听读,因而,津逮楼从建成起便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慕名拜阅观赏。据《甘福行述》载:“陆心兰方伯纂辑国朝理学名臣言行录,慕甘福之名,而至津逮楼访载籍。”《白下琐言》亦有记载:“陆心兰方伯,浙江仁和人,庚寅官江宁藩司。尝仿《宋名臣言行录》,纂辑《国朝名臣名儒嘉言行》,汇为一册,悉取予家津逮楼藏籍,以资搜讨”。族外人士尚且如此,作为甘氏子弟的甘熙从小深受家族治学风气的熏陶,嗜书好读,尤为勤勉。据说成年后,甘熙每天刻苦攻读至深夜,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曾在生生堂救生局楼上读书。楼高三楹,南窗之外,塔灯在望,颇称僻静。甘熙于此楼秉烛夜读,每下三更,青灯萤火,窗外后邻机杼之声悠扬相答,大有幽趣。1可见,父辈构建经营藏书楼的苦心和家族深厚蕴藉的文化陶冶,一丝一缕无不浸润锁扣在甘熙性格灵魂深处,这为其后来著书立学、排疑考证奠定了最初也是最为持久的基础。

津逮楼《津逮楼试草》

甘熙早年求学于大儒,其中就有胡心斋。师者“所作《古文制艺》及《十三经说》凡数十卷,闻其易箦时,犹反复勘订,未尽惬心者,以朱墨涂之,删削者大半,稿存于家。”也曾游学于桐城著名文学家姚鼐和阳湖著名学者孙星衍之门,“讲究根柢之学,非徒记诵吟读而已。”对于这样严谨治学,务求精约的态度,甘熙深以为然,并将此作为记言著书的一大原则。另外作为一名金石学家,甘熙与当时文坛名流邓廷桢、陈丰之、朱绪曾等都有交往,这为他精于金石之学、强于校刊编纂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些就是甘熙作为著名学者和方志学家所拥有的文化修养、知识储备的来源和养成,对其日后撰写地方书志、评论碑刻字画等文学艺术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是毋庸置疑的。

清嘉道时期,桐城派仍对中国文坛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学术思想领域,在政治高压政策的影响下,“考据”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被广大知识分子最容易接受的治学方式。②甘熙在这种风气的影响明显,不仅深谙考据之学,考证山川河流、街头巷尾,更将这种能力深化为经世致用的思想,并实践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爱民为民的民本思想。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夏,金陵遭遇大水灾,据说“有妄议者,欲于神策门外沿城开河,放湖水西驶入江。此若行,为合城官民利害攸关,且恐江上诸艘,势可进逼钟山,直捣省城之背,于形势险阻尤大不便,安可轻举妄动?”甘熙时是在籍郎中,他遍考诸书,撰写《后湖水道考》,并将事例逐一陈述,力排众议全力阻止开河通江,终于使朝廷终止了这项工程计划。

秉承友恭,笃信佛学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住宅。甘熙故居是以木结构为承重体系的横向组成的四落五进的大宅院。故居布局对称,中高边低,前低后高。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而整个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长辈和统治整个家族的人物居住与生活用房,边落没有直接对外的入口,要进入这个大家庭,必须通过正落的入口,这种布局体现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门户的观念。③儒学的礼制观念则体现于甘熙故居的建筑中。绝大多数房屋的门窗都是格扇门、和合窗,裙板上的雕饰多为寓意吉祥的花草图案和宣扬儒家孝道的二十四孝图,如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等故事。

在甘家迁来南捕厅之前,其堂名为“施敬”,至甘国栋时家境逐渐殷实,于是在南捕厅买下一块宅基地,嘉庆四年正式入住南捕厅。在社会上行走打拼多年的经历使甘国栋深刻体会到政教无常,唯有兄弟手足相互扶持,恭敬友爱,方为可靠,于是为了训勉子孙后代,便在其堂原名“施敬”的基础上添加了“友恭”的主旨,作为南捕厅甘氏堂名和族人历代遵循的家训。

甘熙故居因有两块题为“江宁甘氏友恭堂记”的碑石,旧时也称“友恭堂”。“友恭”二字源于《三字经》:“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友恭”的意思是家族之中、兄弟之g应上友下恭,兄应爱其弟,弟则敬其兄,延及父子长幼之间同样如此,这样便能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从而产生家族凝聚力。友恭堂坐南朝北,这一方面源于风水学说,因为甘家来宁时靠经商起家,而在“图宅术”中说:“商家门不宜南向……商金,南方火也……火贼金,五行之气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门有宜向,向得其宜,富贵吉昌;向失其宜,贫贱衰耗”,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水相生则吉,所以“坐南朝北”是为了逢凶化吉。另一方面,在“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南迁后不愿背弃先祖,面朝北以感念先祖,以示“施敬”。

友恭堂外景、内景

甘氏家风儒雅,祖祖辈辈以“施敬”为家教,秉承“友恭”之旨,究其根本,乃是儒家的“孝”文化。“孝”的精神文化意涵深深根植于甘熙心灵之中,在他的方志著作《白下琐言》里,就有诸多关于孝行孝者的记载。如“郭孝子云川先生鸿……尝以平生孝行,绘为二十四图,名曰《庸行图》,系之以说行世”;“外曾祖母陈张氏,奉姑极孝”还有力行诸善,事继母极孝的杨衡斋:“‘相虽天定,果能修德,人亦可胜天。’母病笃,拜斗,祈以身代疾,顿瘳。”寥寥数语,夹带甘熙本人的情感倾向与价值判断,在当时具有整饬风化的作用。

除了对孝行美德的推崇,兄友弟恭、家族和睦,在甘熙的生活经历中有着更为明显和突出的体现。与堂兄甘灼手足情深,同窗共读。甘灼去世后,甘熙不但负责其殡葬诸事宜,且整理收录他的遗著,将书稿《静心轩文集》刊入《幽光集》,十分尽心尽力;表弟叶赓廷去世,甘熙甚为悲痛,遂十分详细地记录他生前读书为学、考试登科诸事,为其刻录著作并附挽诗代序。

甘家有着十分深厚的佛教知识信仰之风,兄弟叔父多有信教者,而家庭教育亦十分注重佛学造诣的培养,如《白下琐言》有言:“予四弟煜,乳名虎儿,嘉庆丙寅生……五岁入塾,读书过目不忘,甫月余,《诗经》全毕。达宗和尚教以《大悲咒》,半日即能熟诵……”;“叔父鹤筹公,艰于子嗣,誓愿行善,并日诵《准提神咒》以求之……甲戌七月,缘苌,其时年正四十也,盖精诚固结,神其鉴之矣。”甘熙的母亲笃信佛教,常在家中佛堂诵经念佛,年幼的甘熙受此熏陶,也有极深的佛学信仰。嘉庆二十年(1815),甘熙身发高烧迟迟不退,病痛之中,他口诵《大悲咒》喃喃不休,“以故心无挂碍,差可抵御病魔”,后经名医悉心诊治调理和自身顽强意志的撑扶,终以治愈。

之所以如此笃信佛学,与甘氏家族的家业活动有关。自嘉道以来,甘家人或经商,或治学,每遇人生关节或是重大变故,往往通过求神拜佛祈求解难消灾、逢凶化吉。甘熙自幼受到家族成员求佛诵经的影响,故也常常在窘境病痛之时转向佛家奥义,以渡劫难。

儒家的纯孝守礼、佛家的宽恕悲悯和经世致用的民本思想三者相互融合与渗透,贯穿了甘熙一生的精神领域,也是其著作《白下琐言》所重点展现的一部分思想内核。有趣的是,当某件事涉及这三方面的碰撞甚至冲突之时,甘熙所显示出的情感倾向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如书中记载的一例:高邮学篆卢氏在位期间地发水灾,他未及时尽职赈灾导致三百余人民流亡而死,于是天神震怒欲降其罪,但又在得知卢父奉佛多年、卢子纯孝的时候有所动摇,但在三百孤魂的愤怒抗议声中,神明最终严惩了卢氏。故事结尾作者总结道:“民命重大,无心之失且如此谴责,况有心哉!”为了警戒为官者、宣扬爱民精神,甘熙还特地补充,“此皆其自述共见共闻之事,绝无一字虚诞,因识之,以为凡有民责者共儆焉。”

方志笔记,闲语金陵

《白下琐言》是甘熙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追溯六朝以往旧事直至嘉道年间南京大街小巷历史沿革典故、山水脉络、人文地质、乡老轶事,千象百态无所不包,是清朝中晚期以来研究南京历史、民俗、地理的极为重要的资料文献。

《白下琐言》清光绪初刻本

既为地方书志的笔记史料,《白下琐言》中记叙的世情故事保留了较多的客观记载,多是甘熙本人的亲身经历或亲见亲闻,有极高历史价值。正如王多闻指出的:“笔记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许多真实的史料,不少是第一手材料”4但与其他笔记不同的是,《白下琐言》并非单纯的陈列事实,甘熙常对各种事件进行道德评价及善恶劝惩,这就使此书具有有裨于风化与传统教化意义。另外,书中细致生动地描写事件来龙去脉,细腻刻画人物言谈举止神态,细笔描摹字画神韵等,都为此书增添了几多文学价值。

统观《白下琐言》的主要内容与主体思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风俗文化

如卷一记载了自古六月赛会间,香火以蟒蛇仓、石观音为盛,然至嘉庆甲戌,民众皆往鸡鸣寺进香拜佛的变化;卷二写妇人以黑绉包头的古道旧俗以及现今敬尚繁华、小家妇女皆戴用花箍流行演变,又记叙了笪桥灯市与秦淮灯船的美景盛况。对此,书中并非简单叙述事实,而是三言两语将彩帛灯流行的具体街巷、旧式与新式灯船不同的建造材料和造型特征简洁又不失细致地勾勒道来,读之仿若目前有之。另有对走百病(又名踏太平)的描摹、新岁更易春联、清明扫墓以紫纸长条挂树枝而谓之“挑钱”的记叙、甚至对俗语中自成对偶的现象的列举等,皆做叙述,详略各异。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甘熙,对于嫁娶葬丧等礼制亦有记载与评议。如旧俗嫁娶遵循“迎亲”“谢亲”的风俗习惯,而今女方兄弟则向男家争索钱财,锱铢必较。作者将此斥为陋习之最,并感叹“两家至戚尚斤斤于此耶?”卷九则颇为详尽地记载了古人葬法中的三和土的质地特征与制作方法,段末强调“唯送死可以当大事”的礼法价值观。又言“丧服无论贵贱,凡斩衰一下,皆长领大袖,盖暂而非常,仍沿前代制耳。方勤襄公维甸居吴,太夫人丧,冠、履、袍、褂悉以粗白布为之,铭旌亦青布粉书,高仅及丈,一切时俗浮靡之物,概屏不用,诚有卓识。视世禄侈富鲜克由礼者,倜乎远矣”,可见其守礼克俭的理念。另外,卷九记述了中宪公生前嘱咐甘熙死后将其与二叔父合葬事宜,则是甘氏家族秉承友恭之旨的又一体现。而在婚庆习俗方面,甘熙在《白下琐言》中有关于南京“戏妇”旧俗的记载。“戏妇”俗称为“闹洞房”,延续至今,本是为了增添喜庆的氛围,但往往太过而引发各种矛盾,书中所举两例,时至今日依然非常具有典型性。

除此以外,晚清金陵饮食文化在书中亦有着墨。如文中提到出自孝陵卫的烧酒有堆花之目、村舍人家用糯米酿酒,味醇力足,饮者已醉、用炊饭后锅巴酿成的锅巴酒健脾理味等。又谈后湖鲫鱼、六合龙池大鲫鱼、京口石首鱼、城内黄鱼,产地不同,肉质各异,各俱风味。有趣的是,书别记载了一些饮食癖好,如六安阎鉴波先生其渊酷嗜豆腐、钱塘梁山舟先生嗜枇杷、阳湖孙伯渊先生嗜蟹、粤东冯晋渔刺史性嗜鸭等等,一方面人物食性刻画栩栩如生,另一方面也侧面衬托出金陵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

市井奇人异事

《白下琐言》作为一方史料笔记,对地方文人士绅、贞妇烈女、孝子贤孙以及诸多市民奇人的记载同样不可忽视。在此方面,首先是对甘氏祖先族人轶事的记述,如东晋初年先祖甘卓在湖北施政及拥帝平叛的史实;明清时期南京甘氏族人定居小丹阳,尔后迁居夫子庙东花园、南捕厅的往事;乾隆年间家族传奇人物甘凤池练武的事迹;奉直大夫甘国栋资助乡里的美德;至于自己与友人夜半作雅戏猜灯谜,集而录之,颇得意趣。

甘家既为书香世家,自然与当时诸多文士学者有所交契。例如书中写道潜山熊藕颐先生宝泰,隐居不仕,而与家大人友善。作者病时,他持札前来安慰,甚为关切。为此甘熙感慨,“噫!先生爱朋友之子若是,其敦挚真是今之古人矣。”隐士之高洁与金兰之情深,在此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与体现。再如名士唐陶山先生仲冤、学问家周幔亭先生与陈载堂先生灿勋、藏书家黄俞邰先生与上新河贺氏、书画家张大风和擅画麟毛、人物的王霖乃至精通梅氏天文算法、著有《勾股浅述》的抱村先生、作简平仪、中星盘、比例规、浑天球极精的云樵先生临泰这些天文数学家,都有极为细致的记载。

除了这些士大夫名人,《白下琐言》中的人物记载更不乏一些街头巷尾身怀奇技的市民人物。如手缩腹中、能用脚射箭且箭无虚发的江西人,以及两手软而无骨而能用脚趾拈绳串联钱币的丐妇、居报恩寺大悲殿擅予人测字的吴翰阁、年高体肥然矫健如飞的卖戏法者等。

此外,甘熙对于医药有特别的关注,书中记载着诸多行医用药之道。譬如嘉庆间有张姓五行者善用引导之法替人治病的故事;用针灸治好被女鬼附身的好友的方补德的口述故事,还有驻防城内王二喜为人治疾辄用刀针,应手即愈的事迹。但作者也提到他“有延至其家者,茶亦不受,后则渐渐受钱,而术亦不灵矣”,叙述与议论结合,很有教化之意。

地名沿革考证

《江宁县志》曾记载,鲁肃墓在金陵上新河。甘熙特意前往该地考证,发现那本应是鲁维肃墓,而好事者以讹传讹,说成了“吴鲁肃墓”。卷二又载,“学宫尊经阁后有土阜,上有敬一亭,或谓其下为明衡府纪善周公是修之墓。”而甘熙经推理考证,提出此乃臆说也。另有对秦桧墓的考证质疑。书中说道:“秦桧墓在木牛亭,出聚宝门七十里,又名牧牛亭。”《建康志》所记的“秦桧墓”在牛首山,距城十八里。甘熙为此提出疑问,“然牛首山去城三十里,何云十八?而近城之山,别无名牛首者,其误可知,且其第三十七卷《文籍志》引杨诚斋《木牛亭秦太师坟庵七律一首》,自相矛盾。桧墓在木牛亭,实有明证也。”可见甘熙秉承治学严谨的态度,考证地域源流上细密无分毫疏漏,并说,“志承为一方掌故,攸关一切。小说家言,焉可拦入?”是对袁简斋修《县志》而引小说记载不够严谨的批评。《县志》又载:“明英国公府在剪子巷内。”而甘熙提出“今门东小英府盖即其地。然剪子巷外又有大英府,岂当时有二宅耶?”《县志》又将大山讹为太冈,且对于“凤台门外”的定位错误,等等此类讹传谬误不胜枚举。因而作者有言:“可见古迹一门,土著人非经考订,犹失其真,况异乡人乎?甚矣!修志乘者之宜慎选也!”“故修志非土著人而留心掌故者,断不可以从事。”其审慎负责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最后,《白下琐言》中记载的清末金陵商业店肆运作情形,对地方经济史的研究亦有很大助益。如写绸缎折扇名店:“雾乡造作,折纸扇骨素有盛名,多聚居通济门外。三山街绸缎廊一带不下数十家,张氏庆云馆为最。”写街坊店的变更:“书坊皆在状元境……虽通行坊本,然琳琅满架亦殊客观。廿余年来,为浙人开设绸庄,书坊悉变,市肆不过一二存者,可见世之逐末者多矣”,此又夹带了作者本人对贵利轻文风气的批判。

结语

历史学家李孝悌认为,与顾起元的《客座赘语》相比,19世纪中叶问世的《白下琐言》距今不远,对南京的乡土论述,有更大的型塑作用,“这些作品从表面上看都是以笔记小说为体裁,但透过个人记忆,成为地方历史系谱的重要组成因素。”在《白下琐言》跋中,同里后学魏家骅所说“于金陵山水脉络,乡老遗闻轶事,暨善恶劝惩,有裨风化者,言之纂详,洵乡邦文献不可少之作也”,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肯定,而“古之诗人忠厚悱恻,对于乡土草木,细微用情尚如此,而况先代著述有关乡邦文献之荤荤大者乎”则一语点明了甘熙深挚的桑梓之情。岁月悠悠,金陵甘氏一脉传承至今,世代散发着江南大族温柔敦厚的儒雅家风与务实勤学的书卷气质,甘熙谨遵以“友恭”为纲的家训,好学勤勉,轻利务实,以乡民安居、乡风温厚为己任。时至今日,《白下琐言》等著作的出版对弘扬南京地方历史文化不无裨益,而甘家历代累积流传的家训家规,更是滋养金陵水土,观照人文风情的可贵精神财富。

注释:

①甘疟嘀.金陵甘氏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②潘彬彬.甘熙与晚清文献《白下琐言》.人物志,2015.3.

③卢立菊,付启元.南京甘熙故居.

④王多闻.笔记杂谈.图书馆学刊,1980(1):37-41.

参考文献:

[1][清]甘熙.白下琐言[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2]徐昕.津逮楼史话[J].新世纪图书馆,2003(3).

[3]杨英.甘熙故居中的儒学礼制[J].江苏地方志,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