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洛克王国圣龙骑士

洛克王国圣龙骑士

洛克王国圣龙骑士范文第1篇

今天我在家观看了《洛克王国圣龙骑士》。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龙星通过不断努力,终于捉到了神宠阿布,让阿布成为了自己的宠物。小洛克们在一年一度的表演节上表演着魔法,训练自己的小宠物。可是黑暗之风突然袭击,打破了小洛克们平静的生活。为了拯救整个洛克王国,龙星和法比亚、小桃、奥多在格里芬院长的指引下,带着魔杖,去寻找圣龙骑士。他们经历了很多磨难,在大家即将绝望的时候,阿布死而复生并且化成一条白色的巨龙将冥古龙龙按倒在地,小洛克们齐心协力启动了巨石阵,最后黑暗宠物终于被龙星他们击败并且把它封印,洛克王国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和平的和平。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朋友,团结友爱,做一个勇敢的人,才能战胜困难,只要齐心协力就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如果龙星不相信他的伙伴,那就不会成功。

作文库

洛克王国圣龙骑士范文第2篇

NBA现在一共有30支球队,包括菲尼克斯太阳、圣安东尼奥马刺、俄克拉荷马雷霆队、达拉斯小牛、萨克拉门托国王、休斯敦火箭、孟菲斯灰熊、洛杉矶湖人、明尼苏达森林狼、丹佛掘金、洛杉矶快船、波特兰开拓者、犹他爵士、金州勇士、新奥尔良鹈鹕、迈阿密热火、底特律活塞、波士顿凯尔特人、克里夫兰骑士、华盛顿奇才、奥兰多魔术、芝加哥公牛、费城76人、印第安纳步行者、新泽西网、密尔沃基雄鹿、纽约尼克斯、多伦多猛龙、夏洛特黄蜂、亚特兰大老鹰。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洛克王国圣龙骑士范文第3篇

隆大陆:4个大陆上最富有的大陆,此大陆上的支配者—艾尔文王国

在军事方面发展不为突出,在经商方面却有着惊人的创举,大陆的

商人居多,使得艾尔文王国国势强盛.

雅文大陆:虽然在军事方面位居5国之首,但是因为完全处在封闭发

展,现在被奴隶制国家的奇武帝国支配着..

圣芒大陆:厄古斯王国的百姓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肥沃的土地,和另

外4个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厄古斯在军事力量上有着令人汗颜的

成就,国王卡莱克3世在位80年训练了一队龙骑士战队(规模约150

人左右),给了妄想侵略厄古斯的奇武帝国深刻的打击.

欲魂大陆:大陆上存在着2个国家—欲月和苍魂,欲魂帝国是世界著名

的魔法帝国,国内大魔导师不计其数:

魔法师等级分为:

1级:魔法师:初次进入轩辕神殿修炼的低级牧师.

2级:中级法师:次阶段开始选择要修行的属性(冰雷.火毒.大牧师.)

3级:大法师:属性魔法达到3级可晋升为大法师.

4级:巫师:可以选择辅修其他属性的魔法.

5级:魔导师:在魔法方面有着很大的创举的巫师.

6级:大魔导师.目前全世界只有3位大魔导师.也就是终极法师.

以及传说中的7级:教主.:

传说中,太阳神—拉,将光明的种子植入大魔导师洛斯的脑中,并给予

神圣祈祷.教主会所有属性魔法以及各种终极魔法和禁咒,如果一个

国家有一位教主,已经不需要所有兵种了.

至今,4大陆上都没有教主的存在.

第二个国家—苍魂.相信神的存在,以道教为中心.苍魂在佛教、道教、

神教有着相当深刻的见解,以仁慈著称的苍魂根本没有一丝的战斗力

量因此,在苍魂建国465年来,一直饱受欲月的欺凌,侮辱.465年来一直

忍气吞声.终于,世界魔法历226年,忍无可忍的苍魂国君斯梅尔18世花

了50年时间,创造出一套道术战法—精神力战法.

借大自然之力,集天地之灵,创乾坤之气,给予敌人重创,却不给予致命

一击,精神力战法以消耗敌人心力、体力、耐力著名,后世人曰:将敌变

为废人,任其践踏,可怕!可怕!

终于,魔法历280年,苍魂以精神力战法迎战欲月,被后人称为“神魔共

舞”之战,以欲月的失败而告终.正如精神力战法的本质—耗,,此战持

续了2个月,欲月小魔法师被苍魂的战士耗得魔力透支,不是惨死就变

废人.后来,苍魂将战士投入到修练武艺中.便有了苍魂威震四方的魔武

斗士之说.魔法历386年,不幸降临苍魂王国,厄古斯的败类暴君卡莱克

22世派遣40名龙骑士攻击苍魂,龙是天生对魔法免疫的神族,魔武斗士的

“武”作为辅修技能在面对对魔法力量免疫的(精神力战法也是魔法的

一种,只不过有点变异)神龙族面前更是是无发挥的余地,苍魂的80000

名战士全军覆没.当斯梅尔21世几乎绝望的时候,战场上唯一剩下的3

名魔武斗士其中一位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咆哮,大喝一声“上古英灵啊

!赐与我力量吧!烈焰风暴!"随后,身体周围红光四射,火焰冲天.此战士

对天长啸一声,以光一般的速度动到龙骑士们的面前,趁骑士措手不及

时,见其手上的双手剑被火焰包围,上面窜流着无数的小火龙,一刀霹

下,被击中的龙骑士及龙立刻化为灰烬.当数名龙骑士准备回击之时,魔

武斗士又咆哮道“:上古英灵啊!我以炎武斗士的名义召唤你,借用你的

力量,让邪恶灰飞湮灭!”天空射出无数陨石,地上喷出无数岩浆, 魔武

斗士的攻击范围内的温度急速上升,燃烧着的陨石射向其地,地上的熔

岩喷向天空,40来名天啸龙骑士瞬间被火焰销蚀待尽.

……

于是.

震惊世界的炎武斗士出现了!

他的名字叫:隐夜鹰风

从此,便确定了隐夜世家在苍魂的地位.

闻名世界的四人组,也就是象征神、魔、人、精灵的四个人中,炎武王隐夜翔就是

隐夜鹰风的后裔,由于种种原因,隐夜世家在180年后离开了王国,来到了北欧亚斯

各特,世代生活下去,或许有人并不知道,少年时代的炎武王其实是一个被人视为

隐夜世家最没用的人.也许有人也不知道,原本喜欢习文的隐夜翔改习武的原因,只

不过的希望能除掉在北欧猖狂至极,经常骚扰北欧居民的巨人族,后人有的觉得这

很可笑,有人觉的这很天真,总之,炎武王扬名立万之后,巨人族似乎在一夜间从世

间蒸发了.

洛克王国圣龙骑士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以详细的文本分析为基础,从字面意义、隐喻意义和道德寓意的角度,对斯宾塞《仙后》第一卷中的环境与情节意象的多重寓意进行了阐释。

诗人为了“激起我们的想象”,戏剧性地再现人物、事物和事件等意象。①本文对《仙后》第一卷中的主要环境与情节意象的字面意义、隐喻意义和道德寓意进行阐释,以达到“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的目的。②

斯宾塞创造诗歌意象的事物,小而言之有“信仰的藤牌”“救恩的头盔”和“圣灵的宝剑”等“基督徒的甲胄”③(《弗》6章,16、17节),大而言之则有错误林、绝望洞和虔诚宫等环境虚构物;前者在第一卷中俯拾即是,宛如教堂里的一幅幅《圣经》故事绘画,而后者则宛如历历峰峦构成了一个神异奇幻的境界,形象地揭示出《作者致劳利爵士函》所言“用美德和善行来塑造并锻炼高贵和纯洁的人”的“寓意之宏旨”,饱含着诗人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

先说错误林。第一章中的错误林意象奠定了全卷主题思想的基础。首先,在字面意义上,红十字骑士从仙国出发去完成格罗丽亚娜赋予他的使命,将乌娜的双亲从毒龙的囚禁中拯救出来,从而“为自己赢得荣誉并博得她的恩泽”④。为了躲避一场暴风雨,他和乌娜误入一片成阴的树林,“只见许多的路径和许多的岔道,/他们困惑苦恼不知道该走其中的哪一条”;“最终却来到了一个空虚的洞穴,/在最稠密的丛林深处。”在错误林,他们遭遇到了巨蛇错误。

其次,在隐喻意义上,错误林象征着异端邪说。巨蛇错误盘踞在黑暗的洞穴中,象征着不能暴露在理性和信仰的阳光下的异端邪说;她的畸形子孙象征着异教徒所发表的虚假教义;她用尾巴缠住骑士的身体,象征着她是基督教“真理的腰带”的敌人;她口吐“可怕的黑色的洪水般的毒液”,象征着天主教针对伊丽莎白女王的恶毒宣传;“呕吐物中尽是书籍和小册子,/以及令人憎恶的瞎了眼的青蛙和蟾蜍” 就是《启示录》(16章13节)中的“三个污秽的灵,好像青蛙,从龙口、兽口并假先知口中出来”,象征着罗马教皇所派遣的散布邪说异端的宗教骗子。

其三,在道德寓意上,错误林不仅是红十字骑士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首先经历的考验,同时也象征着“每个人”(everyman)作为基督徒在“用美德和善行来塑造并锻炼”成为“高贵和纯洁的人”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障碍,正如同但丁《神曲》开篇所描述的那座“幽暗的森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一样。⑤斯宾塞对错误林的描写,借鉴了从奥维德到乔叟的传统⑥;在错误林的构思中融合了忒修斯进入迷宫杀死牛首人身怪物弥诺陶洛斯以及基督到旷野里去与野兽同在一起(《可》4章)的成分,因而具有丰富的道德寓意。迷宫般的林中道路象征着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里“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种种善与恶、真理与谬误、信仰与邪教等令人困惑的抉择,就如同赫拉克勒斯在Y字母的岔路口一样。

次说绝望洞。如果说错误林象征着红十字骑士在体力上所经历的考验的话,那么绝望洞则象征着他在心灵上所遭受的磨难。首先,从字面意义上看,在被亚瑟王子从巨人的地牢里拯救出来以后,红十字骑士便来到一个“遍地是枯朽的残株和树桩,/ 不见一颗果实也没有一片绿叶”的荒原;“他们进入到一个昏暗的洞穴,/发现那邪恶的人低坐在地上,/ 心境郁悒,在悲哀地沉思默想。”这“邪恶的人”即“灌丛中的毒蛇”绝望。他缕述人世间的苦难,如:“恐惧、疾病、衰老、损失、劳累、悲伤、争斗,/病痛、饥饿、寒冷等令人胆战心惊的一切”;对红十字骑士巧言规劝到:“劳累之后的睡眠,暴风雨之后的港湾,/战争之后的安闲和生命之后的死亡是多么令人愉快。”红十字骑士几近失去信心欲拔刀自尽,但是乌娜夺过他手中的刀,然后一起逃离了绝望洞。

其次,从隐喻意义上看,鉴于此前亚瑟王子在巨人的城堡里发现巨人和杜埃莎搜刮来的“各种各样、奇巧罕见的宝物”一事象征着亨利八世没收英国境内全部修道院并将其财富收归国王所有的宗教历史⑦,那么被拯救出来的红十字骑士再次身陷绝望洞则象征着在“血腥玛丽”继位并恢复天主教信仰之后英国新教徒所经历的一段曲折。绝望被认为是基督徒所面临的最危险的敌人,因为他使人对上帝的仁慈和恩惠失去信心。绝望的欺骗性在于他“富于机智”。他的“著名的”哀歌不仅借用了斯多葛哲学关于恬淡寡欲的论点,而且还引用了《创世记》(9章6节)和《约伯记》(34章15节)中关于生死问题的有关辩论;所以绝望的哀歌“像一柄利剑刺透了骑士的良心”。红十字骑士逃离出绝望洞象征着最终成为英国守护神的他是神的选民,也隐喻着英国国教的信仰特色在经历了玛丽女王时期的短暂危机之后终于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得以基本确定。

其三,从道德寓意上看,绝望洞是红十字骑士在心灵上所经受的最危险的考验。伯顿在《忧郁的解剖》里说,感染绝望症的主要是那些“体质上先天忧郁的人,他们笃信宗教,并且心理脆弱”⑧。作为“伊丽莎白时代病”(Elizabethan Malady),绝望症不仅感染了红十字骑士,也感染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绝望关于“劳累之后的睡眠”的诗句和哈姆雷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都表达了对解脱尘世间的苦难的渴望。哈姆雷特在复仇的道路上遇到了种种障碍;红十字骑士在拯救乌娜双亲的征途中也遇到了诸多险阻并几近失去对神恩的信仰而在人生“历程的中途坐下来歇息”。针对红十字骑士的弱点,斯宾塞说得很清楚: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夸耀自己的膂力,

对自己的凡身俗体充满自负的自信,

可是只要是等到与精神仇敌交战,

一切都改变得太迅速,立刻就屈服,

或者就非常怯懦地从战场上逃逸。

绝望洞是骑士已经在错误林经受了体力方面的考验之后和即将在虔诚宫接受教育之前,在心灵上所经历的精神炼狱。

再次说虔诚宫。虔诚宫体现了第一卷所歌咏的主题虔诚美德,在本卷众多环境虚构物意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英美学者认为描写虔诚宫的第十章是本卷的“核心章”⑨。首先,从字面意义上看,红十字骑士在乌娜的引领下到达“一座古老的宫殿”虔诚宫,见到了“以抚慰苦难者心灵的痛苦,/帮助无助穷人为唯一快乐”的女主人卡丽娅和她的三个女儿菲蒂丽娅、斯珀兰泽和查丽莎;然后这位“心灵染病的骑士”经过悔罪和苦修实施了七种善行;接着在敛心默祷老人的引导下登上了像橄榄山或仙山的“最高的山岳”,眺望到了新耶路撒冷的幻象,并得知他将成为“快乐英格兰的圣乔治”,于是和乌娜离开虔诚宫去迎接更大的历险。

其次,从隐喻意义上看,虔诚宫象征着英国国教恢复《圣经》权威的努力;强调了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救的神学思想。卡丽娅的三个女儿的名字的本意分别是“信仰、希望和神爱”,代表了《哥林多前书》(13章13节)所说的“信”“望”和“爱”。代表信仰的菲蒂丽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手捧“用基督之血签字和封印的圣书”《新约》的是她;向骑士“传授神圣的律法/开启他愚钝的双眼”的也是她:

她向他解释圣书中的每一条律法,

宣讲其中全部的神圣的教义,

那为凡人薄弱的智力难以理解的

上帝、恩典、正义和自由意志。

这就清楚地表明只有通过信仰,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教义,也只有从《圣经》的教义中,人们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典从而被拯救;同时也象征着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国教终于有了官方信仰纲领《三十九条信纲》和《公祷书》。只有恢复了信仰之后,才能从代表希望的斯珀兰泽手中获得银锚,那“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来》6章19节)。然后由代表神爱的查丽莎“传授给他每一种得体的行为/所表现出的爱、正义和善行”,并向他指明通向天国的路径。这三姐妹是基督教“信、望、爱”三美德之化身。“最高的山岳”象征着摩西领取十诫所登之西奈山(《出》24章16-18节);用来比拟基督登山训众的“橄榄山”和缪斯女神的“仙山”则分别象征着和平与诗人的灵感和使命。新耶路撒冷的隐喻意义是指光荣女王格罗丽亚娜的首都克勒俄波利斯;这表达了斯宾塞对伊丽莎白女王和伦敦的热情赞美。

其三,从道德寓意上看,虔诚宫无疑是实现“用美德和善行”将红十字骑士“塑造并锻炼”成为具有虔诚美德的“高贵和纯洁的人”的一所进修学校。在信仰菲蒂丽娅的“校舍”(schoolhouse)里,“他能品读她神圣的学问/聆听她神圣的话语的智慧”;希望斯珀兰泽“教导”(taught)他如何紧紧抓住灵魂的“银锚”;神爱查丽莎给他“讲授”(instructed)完神爱和善行之后又“教导”(teacheth)他通向天国的路径。从“校舍”“教导”和“讲授”等用词来看,斯宾塞描绘了红十字骑士如何在代表基督教三美德的三姐妹那里接受虔诚美德教育的过程;这象征着真正的基督徒所必须完成的品德教育。红十字骑士从敛心默祷老人那里得到的教诲是“每个活着的人/都应实现自己的目标到达天国”;至此这位“游侠骑士”的那颗“漂泊的心灵得到了拯救”⑩。

从错误林到绝望洞再到虔诚宫,这些环境意象或阴森恐怖或光怪陆离或神异奇幻,在字面意义上构成了红十字骑士的传奇经历,在隐喻意义上揭示了人的心灵的迷失和被拯救的进修过程,在道义寓意上象征着一个“高贵和纯洁的人”的“自我塑造”历程。

《仙后》第一卷的基本情节是围绕着红十字骑士的成长展开的。从离开光荣女王的宫廷起到完成使命再次返回仙国止,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历险,完成了从初出茅庐的骑士到英国守护神圣乔治的成长历程。在这些历险中,打败巨蛇错误、被巨人俘虏和斩杀毒龙等三个情节不仅在形式上处于开篇、转折点和结尾的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在思想内容上构成了骑士如何从光明到黑暗再到光明的人生轨迹,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看红十字骑士与巨蛇错误交战的情节。首先,从字面意义上看,在错误林错误洞里红十字骑士遭遇到了“下半身像炫示自己蛇,/而上半身则保留着女人形体”的怪物错误。这条巨蛇用她的尾巴“突然将骑士的身体绞缠住,/使其手或脚都无法动弹”。只是在乌娜喊到“在力量中增加信仰”之后,骑士才“聚集全力……掐住巨蛇的喉咙”使其松开束缚。巨蛇喷吐毒液令骑士不得不松手。虽然“处境不妙”,但骑士仍然毅然决然,“拚却全部男子汉的膂力挥剑猛刺,/ ……割下她可怕的头颅”,然后与乌娜走出错误林开始新的历险。

其次,从隐喻意义上看,这场战斗起到了奠定全卷主题思想的作用。一方面,巨蛇错误半人半蛇的身体特征,隐喻着她是蛇身女人头的撒旦那样的恶魔;她的那些“吮吸他们垂死的母亲的血,/使她的死成为他们的生,从她的痛苦中获得益处”畸形子孙象征着邪端异说{11};“她的呕吐物”中的“青蛙和蟾蜍”代表了罗马教皇委派的宗教骗子。另一方面,红十字骑士战胜巨蛇错误所依靠的力量首先是信仰,这隐喻着对上帝的信仰乃是战胜异端邪说的法宝;其次是“神圣的宝剑”即“神的话语”(《弗》6章17节),这隐喻着唯有直接阅读《圣经》才能获得拯救并扫清天主教对伊丽莎白女王的诽谤;再次是“信仰的藤牌”,这隐喻着唯有基督徒的甲胄才能战胜罗马天主教会等宗教骗子。{12}由此可见,这场战斗寓言般地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宗教斗争的社会现实,隐喻着英国新教反对罗马天主教的斗争;同时也是圣乔治屠龙壮举的一次预演。

其三,从道德寓意上看,红十字骑士在错误林遭遇巨蛇错误就如同《神曲》第一章里的但丁在“幽暗的森林”遇到豹、狮子和母狼等三只野兽一样;但丁必须首先克服象征肉欲、骄傲和贪婪的三只野兽的障碍,然后才能最终到达天国获得永恒的幸福,骑士则必须首先战胜象征恶魔、异端邪说和宗教骗子的巨蛇错误,然后才能最终实现拯救乌娜双亲的伟大目标。所以这场战斗是骑士“自我塑造”过程的第一步。此第一点。其次,在战斗中,骑士也表现出一些弱点,如:此前他从未使用过他的兵器;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尚需重新认识;不顾乌娜的提醒将长矛给矮子;尽管乌娜说此地危险,矮子也大声喊道“快逃”,“但是,这位年轻的骑士怎么也不肯停下”,贸然闯入巨蛇“黑暗的洞穴”;面对巨蛇,他“一点也不害怕”,从而低估了巨蛇的力量,终致“被蛇尾绞缠”。这些弱点,虽然是出于骑士个人气质的原因,但是也宛如阿喀琉斯的脚踵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弱点。

次看红十字骑士被巨人奥戈格里欧俘获的情节。骑士被俘的情节是作品的转折点也是骑士人生苦难的深渊。首先,在字面意义上,红十字骑士逃离骄傲宫后,来到一处泉水边。他“卸下装有金属片的铠甲”;在树荫下任微风吹拂前额,聆听小鸟“甜蜜的音乐”;未能辨认出伪装化名为菲蒂瑟(Fidessa,忠诚)的女巫杜埃莎,被她“责骂中有恭维,恼怒中有甜蜜”的花言巧语所迷惑;“饮用了像水晶一样清澈的泉水;/马上他男子汉的膂力开始衰退”。骑士沉浸在感官享受之中,有微风送爽足以使身体舒畅;有鸟鸣足以愉悦听觉;有女人的甜言蜜语足以煽起柔情;有清泉足以解渴;“他进一步向他的女人献媚求爱,/在芳草地上作乐寻欢耗尽精力,/既不顾惜身体也不在乎名声。”当巨人来到眼前时,他来不及头戴盔甲或者手持藤牌;面对巨人,他“没有装备好武器,自惭形秽,胆怯气馁,/……连仅有的一把无用的剑也挥动不了”;不堪一击的骑士被巨人“无情地扔进一座地牢”;当亚瑟王子在地牢里找到他时,他“衰弱颓废,瘦骨嶙峋,俨如凋谢的花朵”。

其次,在隐喻意义上,红十字骑士解下了“基督徒的甲胄”意味着他解除了基督徒的思想武装;虽然通过与巨蛇错误的斗争他已认识到自己有勇无谋的骄傲所带来的危害,但是仍粗心大意,正如伊拉斯谟在《基督徒士兵须知》中所告诫的那样虽然避免了邪恶却陷入自我庆幸的虚荣之中。{13}此第一点。其次,他饮用的衰竭泉象征着讹误充斥的伪《福音书》。其三,如果说他沉醉于微风、鸟鸣和清泉等所带来的愉悦之中是出于对感官享受的贪求,那么他与杜埃莎在芳草地上的调情则是出于他个人情欲的膨胀。然而“芳草地”和“凋谢的花朵”等意象均来自于《圣经》中的“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容却像野地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残”(《赛》40章6-7节)。人“形同草木之脆”{14}的比喻所要揭示的是,要求仅仅经历过一次战斗的骑士“免得入了迷惑”谈何容易,诚如《马太福音》(26章41节)所说:“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其三,在道德寓意上,如果说此前在错误林与巨蛇的斗争象征着红十字骑士在膂力方面所受到的磨炼,此后在绝望洞与绝望的斗争象征着他在精神方面所经受的一次砥砺,那么他被巨人囚禁在地牢的情节则象征着他在肉体方面所遭受的一次苦难。不能抵制肉体的诱惑是骑士与身俱来的“原罪”使然。人类为其所固有的“原罪”必须付出代价,在《神曲·地狱篇》里保罗和弗兰齐斯嘉生前受情欲驱使,身后灵魂被地狱里的狂飙刮来刮去,永无安息;在《仙后》第一卷里红十字骑士因对感官享受的贪求和对情欲的放纵而被巨人囚禁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肉体蜷缩像凋谢的花朵”。此其一。其次,卸下基督徒的盔甲并饮用衰竭泉所揭示的道德寓意是,对真正的基督徒来说要成为一个“高贵和纯洁的人”必须须臾不离基督徒的思想武器并主动拒绝阅读更不能信奉讹误充斥的伪《福音书》。另外,亚瑟王子对骑士被俘这一情节的道德寓意总结性地阐释道:“从过去的恐惧中所获得的唯一好处是/增长智慧小心翼翼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再次看红十字骑士斩杀毒龙的情节。首先,在字面意义上,第一天,红十字骑士在刺伤毒龙的左翼后被毒龙的尾巴扫翻在地,跌进生命泉。在生命泉的圣水里获得新的力量后,这位“新生的骑士”如同雏鹰从海面飞向苍穹与毒龙开始第二回合的较量。第二天,骑士首先在毒龙的头皮上刺下一个大口子,然后将毒龙的尾巴斩断为五截,接着又砍伤了毒龙的爪子;但是毒龙喷射火焰,骑士被灼伤而不得不稍微退却以利再战,可是不料滑倒下去跌在生命树上。在生命树的香膏里医治好创伤后,这位勇悍的骑士又重新站起来与毒龙进行最后一个回合的决战。第三天,毒龙一开始便张开血盆大口欲将骑士生吞之;骑士抓住时机将长矛猛然刺入龙口直抵咽喉将其杀死。“于是他倒下了,生命化为一缕云烟;于是他倒下了,大地发出呻吟;于是他倒下了,如同悬崖崩裂;于是他倒下了,瘫软在地上像一推乱石。”斯宾塞连用四个排比句来形容毒龙倒毙的情形,表达了对毒龙的厌恶;同时也讴歌了屠龙英雄圣乔治的“伟大征服”。

其次,在隐喻意义上,骑士斩杀毒龙的情节具有基督教“启示文学”特征;其整体意象和局部意象多来自《启示录》。首先,乌娜的双亲伊甸园的国王和王后象征人类;“那条古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启》12章9节);骑士战胜毒龙、光复伊甸园、拯救乌娜的双亲等情节显然是基督打败古蛇撒旦、“征服地狱”(The Harrowing of Hell)、拯救人类等异象在伊丽莎白时代的寓言般的再现。圣乔治的“伟大征服”隐喻着英国新教在英国的决定性胜利。其次,生命泉乃是那“一道生命水的河”(《启》22章1节);生命树乃是“医治万民”的生命树(《启》22章2节),也是耶和华恐怕亚当和夏娃吃了“就永远活着”的那棵生命树(《创》3章22节)。生命泉和生命树,狭义地说,分别象征着基督教的洗礼和圣餐两种圣事;广义地说,二者均象征着神恩的力量。其三,“诚信的骑士”圣乔治刺入龙口的长矛令人联想到“诚信真实”的“骑白马者”的那把“从他口中出来,可以击杀列国”的“利剑”;该“利剑”乃是代表神的意志、力量和智慧的“神之道”(《启》19章11-15节)。该情节的总体寓意和具体象征都可以在《启示录》中找到原型;同时也是《启示录》文本的一则寓言,折射出新教思想的光芒。

其三,在道德寓意上,骑士与毒龙的交战是骑士完成其人性升华的标志。首先,骑士与毒龙大战三天的情节是基督“征服地狱”的三天的重塑,体现着生命与死亡的较量。毒龙本是“由死亡所制造,/厌恶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所以自从他盘踞在伊甸园后,生命泉便“遭到污染”,整个“王国都荒芜了”。骑士斩杀毒龙恢复伊甸园的生机意味着生命战胜死亡。其次,毒龙“吞噬的嘴/张开着像可怕的地狱之门,/所有的猎物均坠入那黑暗的深渊”。骑士用“神之道”的利剑斩杀毒龙象征着《圣经》真理的力量终将战胜原罪。其三,开篇时骑士战胜巨蛇靠的是“在力量中增加信仰”,此时斩杀毒龙靠的则是用“受过洗礼的双手”挥舞着“神的武器”;与巨蛇的战斗之后骑士便陷入沉沦之中,而此次斩杀毒龙的战斗之后他便从沉沦中升华达到新的高度。这个从光明到黑暗再由黑暗到更大光明的螺旋上升的发展变化不仅反映在骑士如何从一个乳臭未干的骑士成长为一个沐浴神恩的虔诚骑士的情节安排之中,而且也体现在他所使用的武器的象征性的变化之中。与巨蛇交战时,只见“他闪闪发光的盔甲发出/朦胧的光芒像一片阴影”,而与毒龙决战时只见“那些闪闪发光的兵器照亮了天空”。斯宾塞以《启示录》中的原型意象为基础,又运用奇思遐想创造出其细节真实,使骑士屠龙的情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光彩。

《仙后》第一卷以诡异的想象将环境和情节等意象熔于一炉,构成了一个神异奇幻的艺术世界。错误林、绝望洞和虔诚宫等环境描写和骑士打败巨蛇错误、被巨人俘获和斩杀毒龙等情节构思既充满美丽绚烂的遐想,又隐现着朦胧的现实目的。

① 有关布鲁克斯、沃伦在《理解诗歌》(第4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中提到的人物意象,见熊云甫《红十字骑士的多重寓意之阐释》,《名作欣赏》(文学研究版),2007年第3期,第99页-第103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第31页-第36页。

②{14}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文心雕龙·序志》。

③ 所引《圣经》译文均采用中国基督教协会(南京)1998年出版发行的《圣经》;所用缩略形式也依据该版本。

④⑧{12}{13} 本文所依据的《仙后》版本是Maclean, Hugh. Anne Lake Prescott.eds. Edmund Spenser’s Poetry. 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 Inc. 1993.译文皆笔者试译,p.113;p.97;p.81;p.739.

⑤ 但丁:《神曲·地狱篇》,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⑥ 哈迪:《剑桥文学指南之三十九:奥维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乔叟:《乔叟文集》,方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84页。

⑦{11} Kermode, Frank.John Hollander et al., eds. The Oxfor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I.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700;p.689;pp.674,677.

洛克王国圣龙骑士范文第5篇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诗人、作家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生父是市警察厅警长,爱好戏剧和诗歌,在瓦格纳出生5个月后病逝。继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话剧演员、剧作家和肖像画家。

瓦格纳从小就热爱音乐和戏剧,8岁时就能在钢琴上弹奏韦伯的歌剧新作《魔弹射手》片段,14岁曾尝试写作一部五幕悲剧。1830年在莱比锡圣托马斯学校师从韦恩利希学习和声与对位。1831年考入莱比锡大学。1833年辍学任维尔茨堡剧院合唱指挥,开始职业音乐生涯。1834年在马格德堡任剧院音乐指导。1839年赴巴黎,在穷困潦倒中完成了歌剧《黎恩济》和《漂泊的荷兰人》的创作。1843年任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成功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莫扎特、韦伯、格鲁克的作品。1845年,歌剧《汤豪舍》首演于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1849年因参加革命起义遭警方通缉而逃往魏玛投奔李斯特。后潜往瑞士,以政治流亡者的身份在苏黎世居住了10年,潜心研究歌剧理论和进行音乐创作。1850年,歌剧《罗恩格林》首演于魏玛,指挥:李斯特。1850年至1851年撰写著作《歌剧与戏剧》和《德国歌剧》,阐述了对乐剧、语言起源和音乐与戏剧等理论的观点。1855年访问伦敦,指挥伦敦爱乐协会音乐会。1862年获大赦回国继续歌剧创作。1864年因债台高筑逃离维也纳,在斯图加特时,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邀请他去慕尼黑从事歌剧事业。1865年至1870年,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莱茵的黄金》和《女武神》相继首演于慕尼黑。1872年,在路德维希二世的支持下,为实践其歌剧改革主张。他于巴伐利亚的拜罗伊特自建剧院,并演出了长达15个小时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1876年8月13日,第一届拜罗伊特歌剧节在音乐节剧院开幕。拜罗伊特音乐节剧院正式启用,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4部)首次在拜罗伊特完整演出,用德文演出,由里希特指挥,演出持续了4天。1877年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大厅指挥一系列音乐会,筹集资金以弥补拜罗伊特音乐节的亏损。1880年完成著作《我的一生》和《宗教与艺术》。1882年。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首演于拜罗伊特。1883年2月13日,在访问威尼斯期间死于心脏病,终年70岁,葬于瓦恩弗里德。

瓦格纳一生共创作了11部歌剧(剧本和音乐),他试图将音乐、剧本、表演、造型美术和戏剧加以综合,并称之为“乐剧”。他在歌剧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场景”结构、无终旋律、巨大的乐队编制、主导动机和半音阶和声等,将歌剧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影响深远。他还写了9部序曲、1部交响曲、4部钢琴奏鸣曲和大量的合唱曲、艺术歌曲等。

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0月10日生于帕尔马的巴塞托附近的隆高勒,父亲是一个贫穷的客栈老板。

1822年,威尔第在巴塞托的圣米凯莱教堂任管风琴手。1832年,他在喜爱音乐的富商安东尼奥・巴列兹的资助下报考米兰音乐学院,但未能被录取,于是在米兰师从拉维尼亚学习作曲2年后回到家乡。1836年他与巴列兹的女儿马格丽特结婚。1838年至1840年,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去世。1839年至1843年,歌剧《博尼法乔伯爵奥贝尔托》、《一日之王》、《纳布科》和《十字军的伦巴第人》先后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其中《纳布科》的成功使他成为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青年作曲家。1844年,歌剧《埃尔纳尼》和《福斯卡里父子》分别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和罗马阿尔吉蒂娜剧院。1845年至1850年,又有《圣女贞德》、《阿尔齐拉》、《阿蒂拉》、《麦克白》、《强盗》、《莱尼亚诺之战》、《露易丝・米勒》和《斯蒂菲利奥》等8部歌剧问世。1851年至1857年,歌剧《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西西里晚祷》和《西蒙・波卡涅拉》先后首演于威尼斯、罗马和巴黎。1859年,他与已同居10年的女高音歌唱家朱塞皮娜・斯托雷波尼结婚,同年,歌剧《假面舞会》首演于罗马阿波罗剧院。1860年,他被当选为意大利第一届国会代表,5年后辞职。接着的3部歌剧是他为国外演出而作:《命运的力量》1862年首演于圣彼得堡意大利剧院,《唐卡洛斯》1867年首演于巴黎大歌剧院。《阿依达》1871年首演于开罗歌剧院(翌年,意大利首演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举行。威尔第亲任指挥)。1874年,为纪念诗人曼佐尼而创作的《安魂曲》首演于米兰,一鸣惊人且风靡欧洲,两年间在巴黎、维也纳和伦敦由威尔第亲自指挥演出了22次。1887年2月5日,代表了作曲家最高成就的歌剧《奥赛罗》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893,歌剧《法尔斯塔夫》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1897年,妻子的去世标志着他作曲生涯的结束。晚年的他回归故乡,以创作歌剧所得的报酬创办农场。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兼务农业的作曲家。他还捐款救济灾民和在普法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在罗马为贫穷的老音乐家造“息庐”。1901年1月27日,因脑溢血猝死于圣阿加塔,终年87岁。米兰数十万市民唱着他写的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曲《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家送葬。

威尔第的音乐创作将意大利歌剧发展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许多价值连城的钻石和珍珠。

1813年首演的名作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在1813年有4部歌剧首演:1月27日,《布鲁斯基诺先生》首演于威尼斯圣・莫伊斯剧院;2月6日,《坦克雷迪》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5月22日,《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首演于威尼斯圣・贝内代托剧院;12月26日,《奥勒利亚诺在帕尔米拉》首演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独幕歌剧《布鲁斯基诺先生》又名《敢于冒险的儿子》,由福帕根据法国喜剧《敢于冒险的儿子》编写剧本,罗西尼谱曲于1812年。1813年成功首演后,又于1932年上演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序曲常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

两幕歌剧《坦克雷迪》由盖塔诺・罗西根据塔索的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和伏尔泰的悲剧《坦克雷迪》编写剧本,罗西尼谱曲于1812年。这是罗西尼创作的第一部正歌剧,也是他的成名作。1813年成功首演后。又相继上演于伦敦(1820)和纽约(1825)。其中的咏叹调《忧心忡忡》迅速在意大利传唱,其序曲也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

两幕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由安吉洛・阿内利编写剧本,罗西尼谱曲于1813年。同年在威尼斯成功首演后,又相继上演于伦敦(1819、1844)、纽约(1832、1919)、都灵(1925)、罗马(1927)、巴黎(1933)等。

1813年12月8日,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和《战斗交响曲》首演于维也纳为哈瑙战役中的奥地利伤兵募捐的音乐会中,由贝多芬指挥。

《第七交响曲》写于1811年至1812年,它的基本主题与《第五交响曲》一样,也是“英雄与人民”,主要表现胜利的凯旋和生活的快乐。瓦格纳称这部交响曲为“舞蹈的颂歌”。柴可夫斯基认为这是一部雅俗共赏、耐人寻味的交响曲。

《战斗交响曲》又名《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的战斗》,表现1812年在西班牙维多利亚,英国威灵顿公爵率军打败法国军队,并将他们赶出西班牙。此曲原为贝多芬的朋友梅尔策尔1805年发明的一个巨大的机械管弦乐队――潘哈莫尼康琴(panharmonicon)而创作的,但首演却是由管弦乐队完成的。

1813年发生的音乐大事

1813年3月8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首场音乐会在伦敦举行。

皇家爱乐乐团(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于1813年1月在伦敦成立。原名爱乐乐团。1813年3月8日举行的首场音乐会由英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克莱门蒂边弹钢琴边指挥,德国小提琴家扎洛蒙为首席乐师。此后逐渐形成了年度的系列音乐会。1820年3月2日,德国小提琴家和指挥家施波尔在指挥爱乐乐团演出时首次运用指挥轰动乐坛,从此便有“指挥”之名。1822年年底,乐团邀请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虽然此曲贝多芬已酝酿了很久,但正式开始创作则是在接受爱乐乐团邀请后。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1825年3月21日,此曲在英国指挥家斯马特指挥下由爱乐乐团在英国演出,并在贝多芬弥留之际送去了100英镑。爱乐乐团邀请作曲家写的作品还有门德尔松的《意大利交响曲》(1833)、德沃夏克的《胡斯教徒序曲》(1884)、圣桑的《C小调交响曲》和斯坦福的《d小调交响曲》(1912)。许多世界一流的音乐家曾在爱乐乐团的舞台上表演。1912年,在乐团诞生100周年前夕被加封“皇家”称号。

1863年出生的音乐大师

奥地利指挥家、作曲家费利克斯・魏因加特纳(Felix Weingartner)1863年6月2日生于达尔马提亚的扎拉。1881年至1883年,魏因加特纳在莱比锡大学学哲学,同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钢琴、作曲和指挥。1883年在魏玛音乐学院师从李斯特。经李斯特推荐,他的歌剧《沙恭达罗》1884年首演于魏玛。1885年至1887年任但泽皇家歌剧院副指挥。1887年至1889年任汉堡歌剧院副指挥。1889年至1891年任曼海姆皇家歌剧院首席指挥。1891年至1907年任柏林皇家歌剧院指挥。1898年至1905年任慕尼黑凯姆乐队指挥。编辑的《柏辽兹全集》1899年出版。1904年在美国首演音乐会(纽约)。1907年接替任维也纳皇家歌剧院音乐指导至1911年。1907年至1927年任维也纳爱乐乐团指挥。1911年至1914年任波士顿歌剧院首席客席指挥。1912年在美国首演歌剧(波士顿)。1912年至1914年任汉堡歌剧院指挥。1914年至1919年任达姆斯塔特歌剧院指挥。1919年至1924年任维也纳民族歌剧院指挥。1923年至1940年与伦敦的哥伦比亚公司合作录音。其中录制的第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影响深远。1927年至1933年任巴塞尔乐团指挥。1927年至1935年任巴塞尔音乐学院院长。1934年在萨尔茨堡音乐节首演。1935年至1936年任维也纳歌剧院院长。1935年2月26日。指挥比才的《C大调交响曲》首演于巴塞尔。因厌恶纳粹的独裁统治而移居瑞士。1939年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首演。1942年5月7日卒于瑞士温特图尔,终年79岁。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欧洲杰出的指挥大师,魏因加特纳的指挥严谨洗练,层次清晰。作为作曲家,他创作了7部交响曲、数部歌剧和交响诗、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和5首弦乐四重奏等。他还写有自传、论述指挥的相关著作和论文《关于演奏贝多芬交响曲的建议》等。

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彼得罗・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1863年12月7日生于莱戈恩,父亲是面包师。

1882年至1884年,马斯卡尼在米兰音乐学院师从蓬基耶利等学习作曲。1882年至1888年创作歌剧《皮诺塔》和《古列尔莫・拉特克里夫》。1884年至1889年在一些小歌剧团里任指挥,同时任一所音乐学校的校长,并教授钢琴和乐理。1889年创作的歌剧《乡村骑士》在出版商松佐尼奥出资举办的独幕歌剧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共有70部作品参赛),并于翌年5月17日首演于罗马孔斯坦其剧院,轰动一时,使之一举成名。以后又陆续创作了歌剧《友人弗里兹》(1891年10月31日首演于罗马)、《兰卓兄弟》(1892)、《希尔瓦诺》(1895)、《扎内托》(1896)、《伊丽思》(1898年11月22日首演于罗马科斯丹基歌剧院)、《假面具》(1899-1900)、《朋友》(1905年首演于蒙特卡洛)、《伊萨布》(1908-1910)、《帕里西娜》(1912-1913)、《小云雀》(1917年4月30日首演于罗马科斯洛齐剧院)、《如此的轻歌剧》和《小玛拉》(1919);《莱奥帕尔迪诗作――莱奥帕尔迪百年祭康塔塔》(1898);合唱曲《纪念翁贝托王安魂曲》(1900)、《劳动颂》(1928)和《先锋队颂》(1929)。但这些作品的影响均不如《乡村骑士》。

1929年,墨索里尼政权任命他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1935年,为讨好墨索里尼而写的歌剧《尼禄》首演于米兰。1945年,因与墨索里尼政权合作而被抄家,名誉扫地,穷困潦倒,同年8月2日卒于罗马的一家小旅馆,终年81岁。

马斯卡尼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问世一百多年来,已成为世界歌剧舞台的常演剧目,由于它的演出时间只有约75分钟,所以经常与同时代且具有相同题材和风格的莱翁卡瓦洛的《丑角》同场演出,两剧合称为“骑士与丑角”。

1863年首演(创作)的音乐名作

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采珠人》1863年9月23日首演于巴黎抒情剧院。

三幕歌剧《采珠人》由科尔蒙和卡雷编写剧本,比才谱曲,首演于1863年。作曲家在1857年因康塔塔的《克洛维和克洛提尔达》而获罗马大奖并留学意大利,回国后应征写了《采珠人》(应征者必须是没有一部歌剧上演过的获罗马大奖的青年作曲家)。当时法国风行东方题材,此剧即是发生在锡兰(即斯里兰卡)的爱情悲剧。当时的首演并未引起音乐界过多的关注,直到24年后的1887年才在伦敦易名为《莱拉》(剧中女主角)再次上演,1893年又上演于费城。《采珠人》的音乐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现已成为欧美歌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歌剧《特洛伊人》的第二部《特洛伊人在迦太基》1863年11月4日首演于巴黎抒情剧院。

1856年至1858年,柏辽兹创作了五幕大型歌剧《特洛伊人》,剧情取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由作曲家自撰剧本。此剧是柏辽兹晚年的杰作,但由于篇幅庞大,经多次努力均未能在巴黎歌剧院上演。作曲家只得在1863年将此剧分成两部分:将原剧前两幕改成三幕,取名《特洛伊之沦陷》;将原剧后三幕改成五幕,加了新的前奏曲,取名《特洛伊人在迦太基》,于1863年11月4日在巴黎抒情剧院首演,虽然连演了22场,但并未达到作曲家预想的效果,而且在生前始终未能看到第一部分的首演,使之十分沮丧。直到作曲家逝世21年后的1890年12月6日和了日,才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用德语上演全剧。1906年12月26日和27日,在布鲁塞尔用法语演出了全剧。首次在一个晚上演完的是1957年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但仍被删去了20分钟的音乐。直到1969年3月,才在格拉斯哥的苏格兰歌剧院用英语完整演出了全剧。其中的间奏曲《皇家狩猎与暴风雨》写得十分精彩,常单独演奏。

在1863年首演(创作)的音乐名作还有:

威尔士作曲家亨利・布林利・理查兹的歌曲《神佑威尔士亲王》(西辽格・休斯词)1863年2月14日首演于伦敦,演唱:西姆斯・里夫斯。此曲是为1863年3月10日举行的威尔士亲王的婚礼创作的。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g小调第九弦乐四重奏》1863年11月29日首演,演奏:赫尔梅斯贝尔格四重奏团。

法国作曲家马斯内18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并以康塔塔《戴维・里济奥》获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留学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