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第1篇

武汉大学2010年通过自主选拔录取约700名优秀学生,与去年基本持平。

该校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仍通过珞珈科学文化冬令营进行。今年自主招生最大的变化在于,在考生报名条件中把去年的“高中毕业生”限制改成“在籍高中生”。此外,对特别优秀的考生,校方将最长保留两年的录取资格。这意味着,高一、高二学生如果觉得自己符合条件,也可以报名参加选拔,先取得自主选拔录取资格后再主攻高考。不过该校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最长只保留两年的录取资格,所以校方原则上建议高二以上的学生报考,特别优秀的高一学生只有跳级读高三,方能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优惠。

另外,复读生从2009年起已可报考武大自主招生。

北大联手北航、港大自主招生

北京大学2010年首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香港大学联手自主招生。三校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也就是说,无论考生是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笔试还是参加北航自主招生笔试,都可以凭借这一次考试成绩申请三校面试。港大明确表示,在北大自主招生考试中表现足够优秀的考生,港大甚至会忽略高考成绩,直接录取该生,或降低对该生的高考成绩要求,降分录取。

北大的综合性和历史积淀、北航的理工学科优势以及港大的国际性将因为这次联手,为优秀的高中生提供门类齐全的学科以及不同风格校园文化的丰富选择。

同济招生引入中学校长直荐制

同济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首次在上海地区引入“中学校长直荐制”,初步试行方案覆盖上海市超过70所市级、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习成绩优异、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在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突出特长和潜能的三类优秀高中毕业生有望获得中学校长推荐。

直荐生比例大约占该校2010年第一批普通本科招生计划数的5%。直荐生名单首先在学生就读的中学进行公示,通过同济大学面试合格的学生名单将在同济大学公示。最终被确定为自主招生对象的考生,在第一批本科批次以平行志愿A位置报考同济大学的前提下,只要投档成绩达到上海市第一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即可投档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教授表示,看一个高中毕业生是否优秀,单靠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选拔仍很难充分判定,而作为培养学生长达数年的中学校长,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最具发言权。

北邮等5所高校自主招生联考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5所高校今年自主招生采用了五校联考的办法。5所学校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同一时间进行考试。面试由各高校自行安排。考生只能选择报考上述5所高校中的一所,并在该校参加笔试、面试。

哈工大实行按大类招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2010年本科招生工作进行重大调整,以学院为单位按大类招生,将招生专业由原来的79个压缩到38个。此种招生办法将有利于学生理性选择专业。

据哈工大招生负责人介绍,由于高校投档是一次性完成,进档的低分考生如果填写专业不服从调剂,在专业未能满足的情况下,会被退档,失去了被录取到其他高校的机会,考生由于害怕被退档,一般都填写服从调剂。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大多数考生对高校的专业内涵并不十分清楚,一般仅仅从专业名称上理解,因而时常会有一些学生因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丧失学习兴趣。实行大类招生后,学生入学后可重新确定专业。目前,像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很多高校都已经实行按大类招生。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学校选到更多优秀的学生,也有利于考生对专业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

哈工大的学生可入校学习一年之后在学科中选择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跨学科选择专业。

动漫专业报考火爆就业顺利

资料显示,国内动漫专业人才需求量高达15万人,而从业者却不足1万。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报考动漫专业。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第2篇

从1966年到1976年10月粉碎“”的十年动荡不安中,高考制度也已被废除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1977年冬,在邓小平亲自过问和布置下,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在这个涌动着春意的冬天里,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2月,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80年代中期,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4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自费生。由此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计划招生体制,从而使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调节计划招生双轨并存。“双轨制”不仅挖掘了高校的办学潜力,更主要的是为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开辟了又一渠道,第一次打通了城乡集体所有制单位甚至个体企业委托高校培养人才的途径。但是,由此出现的统招和委培、自费两种不同的分数线,使收费和降分在某种形式上挂了钩,也导致了某些不正当竞争,甚至利用“双轨”炒批件、批条子走后门等,严重破坏了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原则。

1994年,全国三十七所重点院校进行招生收费并轨制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1997年,高校招生实现全面并轨。至此,我国高校由国家“统招统分”改革为“双轨制”,最终实现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的并轨招生。

从宏观上审视,高考招生体制历时十多年的这一轮改革,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双轨制”打破了人才培养和分配由国家包起来的格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在高校招生问题上的一个折射。招生并轨,由国家包费上学变成自费上学,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双轨”过渡中发生了转变,认同了“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大学毕业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新观念,从而在招生体制改革上,逐渐转向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适应,转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1984年,我国开始进行保送生试点。1985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四十三所高等学校扩大进行试点工作。

保送生制度主要针对部分有特殊才能或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推荐、选拔和考察,免予参加以选拔为目的的文化课考试,直接录取。其意义主要为弥补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不足,创设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或多或少地避免了一些现行高考制度不能全面评价优秀学生的弊端,为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开辟了一条升入名校深造的路径。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上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有学生在申报材料上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高校为争抢生源而干扰中学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

与保送生具有类似性质的改革是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探索。经过两年时间对多所学校展开试点,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等二十二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要求各高校经过自主考试与面试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与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为防止负面影响,要求学校严格按照报考条件、招生办法、录取结果三公开的原则进行自主选拔。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这项改革措施使高校有了更多的自利,为学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拓展了空间。2004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二十八所,2005年扩大到四十二所,2006年扩大到了五十三所。除了对优秀学生进行的招生探索外,自主招生还在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进行了改革试验。这一改革对高考总成绩不高、第一志愿不能被录取、有可能被调配录取到不中意的专业的学生,具有十分积极的教育导向作用。2006年,北京和上海在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了学校自主命题的笔试+面试,从而自主确定录取结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拔录取。2007年,高职招生改革的范围继续扩大。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成就与问题 政策分析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45-02

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一政策表明要把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之一。从这项政策颁布至今的十二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条不平凡之路。十二年来,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精英走向大众教育,但是也给高等教育甚至这个教育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高校扩招高校扩招的背景(内因)及直接诱因

(一)高校扩招的背景(内因)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促成高校扩招政策出台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能仅仅从单一的方面解释,因此,下面就影响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社会发展背景作具体分析。

一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必然趋势。高等教育的扩展,是由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决定的,因为教育行为本身有自己特有的动力,有自身发展的逻辑,大众化就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是经济制约的结果。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发展制约的,规模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平衡的,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在1999年以前,政府严格控制大学的招生数量,高校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所以那时高校扩招势在必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比例发生了如下变化,演变为以高文化素质劳动力比重的迅速提高为特征,第三产业也将逐渐增加智力密集型经济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比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模必须适应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劳动力比例转变的需要,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人口因素:人口众多是我国的一大特色,穷国办大教育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给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给高等教育造成很大的压力。人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尽管我国一直在扩大招生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迫切要求。

四是政治因素: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许多国家政府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我国政府也把科教兴国作为政府的头等大事。1999年一开春,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科技部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相继出台,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域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应战姿态,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促成了国人对强国经济、科技领先、基础教育、人才关键的共识氛围。而1999年6月由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则把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作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扩招的直接诱因

高校扩招政策的形成背景其中关键的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很不景气,社会就业压力相当大。在这一经济背景下,出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与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至少这是最为直接的动因),高校扩招政策适时启动。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

可以说,高校扩招政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必然,而199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这一政策一个产生的契机。这一时机出台这一政策,既解决了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也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就业问题。

二、高校扩招政策的成就与问题

(一)高校扩招政策的成就

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日益增加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它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

1、大众教育代替精英教育

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三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同时,高校扩招给了农村孩子、特别是困难群体子女更多上学机会,使知识改变他们命运的愿望得以实现。大学扩招从5%的毛入学率,一下超过了15%,后来又超过了20%,再在是23%。我们从精英化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才用了五六年时间,西方国家一般要用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投资消费

扩招以来,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极大地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加速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进而增强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高校扩招,大幅提高了高中的升学率,缓解了巨大的就业压力,积极有效地发挥了高等教育对劳动力的蓄水池功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总之,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使成千上万的城乡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为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家庭提供发展提高、改善生活的平台,而且对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高校扩招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进,这一政策也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1、我国的经济水平还是比较低的,高校规模的过快扩大超过了经济的承受能力。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过快,而受国家经济水平的限制,教育资金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高校校舍、食堂、教室、实验室等设施跟不上。同时,高校面临硬件设施过不去,软件设施也跟不上的境地,特别是教师数量的增长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这就使教师质量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从而导致教育水准的下降,影响了高等教育协调发展。2、高校扩招与人才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随着扩招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每年都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虽然高校扩招并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但是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高校扩招使大学生的供给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在需求没有同比例增加的情况下,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毕业生找工作困难,工资水平下降。扩招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降低就业标准,造成“文凭贬值”,就业市场学历“门槛”提高,大学生就业选择下移,已经成为了既成的现实,而且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

三、对我国高校扩展规模政策的若干建议

反思过去扩招的十二年得失,在今后的高校招生过程中,我国高校扩招规模政策的重点在于调整思路和目标,谨慎决策。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从我国五十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高校扩招的决策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常常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从而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轨迹呈现出一些波动。所以,我们要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避免高校规模的大起大落。制定高校扩展政策要全面考虑供需要求,并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国际形式的变化作出合理的决策。

(二)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走综合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受到外部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同时还受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它的发展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在处理好高等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高等教育增长与政治影响的关系的同时,应努力协调好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数量增长是首要因素,它不一定会带来质量的下降,只要我们在扩充数量的同时,避免泡沫式数量增长,注意教育质量的提高。结构要合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发挥高等教育的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现有高校校舍、食堂、教室、实验室等设施的潜力,利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力量,积极发展职业技术学校、民办高校和其他办学形式,进一步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配套政策措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走稳定、协调、健康的综合发展之路。

(三)要加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高层次人才的地方,高校质量主要是指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把培养人才和毕业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就业需求为导向,做好自己的定位,树立以人为本的多元的质量管理观,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打破传统的高校内部的相对封闭的、不注重外界环境变化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四)要善于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

考察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历程发现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不同的国家,由于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且国外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的转变一般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而且都受到政治、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在考察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时候,也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经验的同时,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四、结论

实践证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我们用10余年时间走过了其他国家30年、50年的历程,有力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成倍提高,也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科技、教育和人才竞争中抢占了先机;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但我们还要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引导和调控手段,使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能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民共享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和更加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 唐克月.高校扩招后果经济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黄忠敬.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看我国高校扩招政策.中国教育政策评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9.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终生教育;高职院校;招生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对于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和不断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也是每个人一应该享受的权利。但是由于我国招生制度的限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所以我国的招生制度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与优化,这样才能实现每个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的目标。

一、我国基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兴技术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不断学习以及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这样才能跟的上行业的发展脚步。所以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以及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是社会与市场的要求,以及个人本身进步的需要。

但是就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但是现在有一些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这样的情况对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以及每个人终身学习的要求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另一方面,招生制度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高等教育的关键。就现阶段的招生制度上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招生对象都控制在年龄较为合适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上,这样就让大部分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挡在校门之外。而且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招生途径是高考。这让那些只接受中等教学的人和已经工作的从业人员很难在高考中取得成功,从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我国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小的缺陷,那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整,不能实现每个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和终生教育的目的。

二、制定出依据终身教育理念为原则的招生制度

在高职院校制定招生制度 的时候,为了能够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以及专业技能培训,要坚持以终身教育理念作为原则,实现这一理念做好的办法就是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而通过国际上其他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于我国高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制定入学条件

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各个省或者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进行自主招生的时候,应根据各个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发展程度进行招生,对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然后制定出详细的招生制度。在进行招生的时候不能因为希望每个人都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而方宽招生要求,从而降低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质量,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与进步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2.加强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期间的监管工作

自主招生肯定是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自主招生这一招生制度在我国还不是很普及,所以在招生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这对于高等院校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影响的。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加大对于招生工作的监管工作。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自主招生的监管机构。在进行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建立见过机构,让监管机构发挥其监管能力,不只是形式化的一个部门。二是,保证高职院校招生的公开化。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只是简单的对于学生姓名性别进行公开,这些信息不能作为判定一个学生学业以及专业技能的评判。在公开学生信息时应该多公布学生在自主招生时的成绩或者其他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信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在招生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三是,教师在自主招生中的积极性,以及自主招生的专业性。在进行自主招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参与自主招生的积极性不行很高,所以学校应采取绩效奖金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在进行自主招生的过程中,应该多进行专业的提问,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和学生综合素质有详细的了解。

3.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提高对学生质量的要求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每个人都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能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但是为了高职院校未来能够更好更加稳定的发展,一定要严格保障学生的质量。对于经过自主招生进入院校学习的学生应进行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评比,对于不合格的学生进行淘汰。这对于学校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结语

基于现在市场的要求、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优化,但是从古至今,所有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自主招生还处于一个发展与探索的阶段,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社会各个方面对他的质疑。但是只要坚持“终身教育”观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查漏补缺不断改进,以后的高职院校一定会完成人们“终身学习”这一任务。

参考文献:

[1]⒗济.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3.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类专业分流;公共管理类;分流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68-0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随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现今在100多所“211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多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

根据大家通常的认识,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这种形式也成为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模式,也是我国高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大类招生有助于学生减少未进校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同时延迟了专业选择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开设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4类专业,并设有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方向。这5个方向各自成系,即设有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5个方向均归属于公共管理大类专业培养。学院开始在2011级对182名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培养,并于2012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大类分流。从分流过程和实施效果、学生反应来看,既有积极效应,也有负面影响,值得认真总结,以便于真正推进宽口径、厚基础、按需培养的教学改革。根据大类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学院自2011年秋季开始对本科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一年半时间内先按专业大类培养,第四学期开始进入相应专业继续学习。根据既定计划,学院在2012年秋季针对2011级全体同学进行了大类专业分流。自10月12日《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暂行规定》起,到11月26日学院公布具体分流方案止,历时一个半月时间,平稳、顺利地把182名同学按照每班26人的规模专业分流为6个方向7个班级。其中150名同学被分流至第一志愿,一志愿分流比例达到82.42%。现把具体分流过程和实施效果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暂行规定

专业分流是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为确保按大类招生的182名本科生专业分流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在2012年10月12日召开了院务会,针对大类分流方案进行专题讨论,决定成立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领导工作小组,并挂网公示。同时,由学院主管副院长负责,拟定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暂行规定,对分流原则、分流模式、分流依据、程序、办法和其他事宜进行了相应说明,并挂网公示。在《规定》中,明确了第一志愿优先、根据学分绩点成绩排序、学院综合统筹等分流方法和原则。紧接着,挂出大类分流工作及时间安排表,详细明确了学院需完成工作任务清单如安排分流、网站建设、举行集中推介会等,也具体安排了各系需完成工作的清单如上报计划、上传材料、参加推介会、分别推介等内容,并挂网公示。如下表所示:

二、上线分流专栏,进行集中推介

鉴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北京市市属重点大学且大部分生源来自北京市这一特点,考虑到很多同学课后就回家学习、经常通过网络交流的地方特点,根据既定时间表,学院要求各系在10月24日前把专业介绍材料提交学院,学院负责在网站建立大类分流专栏,以便同学们及时查阅、交流、询问、比较,充分认知各专业(方向),为具体分流工作进行前期充分准备。10月31日,由学院组织安排5系在博学楼阶五教室进行了大类分流专业集中推介会。学院院长、书记、教学副院长、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的教师和182名2011级同学参加了会议。推介会由教学副院长主持。行政管理学科带头人、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区域经济系系主任和一位资深教授、城市经济管理系两位资深教授起进行了具体专业介绍。最后由教学副院长进行总结及后续工作安排。

三、公布学分绩点,填报分流志愿

在进行前期专业介绍沟通的基础上,学院教务办公室负责老师组织核算了182名同学的平均学分绩点,各系也申报了分流计划,初定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电子政务)、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等5个方向均计划招生30人;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因原有两班60人规模,因此仍计划招生60人。学院于2012年11月9日正式挂网公布了同学们的平均学分绩点、各专业(方向)分流招生计划和志愿调报表。要求同学们根据绩点成绩和招生计划,在11月18日前填报分流志愿表,并上交学院教务办公室。

四、进行专业分流,及时公示结果

2012年11月19日,根据报名结果,学院教务办公室初步统计一志愿分流结果为:行政管理39人、行政管理(电子政务)12人、公共事业管理20人、城市管理14人、土地资源管理59人、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35人。11月21日上午,根据182名同学的分流志愿表,由学院院长助理召集各系系主任开了前期摸底会。21日下午,由教学副院长召集,召开了专业分流院务会。结合学院班子的讨论建议,院务会通过按人均26人班级规模上下浮动10人进行专业分流和调剂的基本原则,并根据第一志愿优先、按照学分绩点排序等方法进行分流。22日,教学副院长安排和182名同学的面对面沟通活动,解释了分流原则和办法,介绍了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并当场和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一起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22日中午和下午教学副院长又同部分同学进行了深入沟通。23日在学院网站公示了分流结果,并指定在公示期间如有问题随时和教学副院长联系。

相关期刊更多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