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在普通中小学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是我国保障残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一项重要政策。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是发展特殊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也是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和谐发展,保障残疾儿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有关要求,贯彻《*省开展建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县级支持保障体系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切实加强、完善对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要求

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加强随班就读管理的工作目标是:在全市普遍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强化政府行为,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示范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并建立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教研指导网络,逐步实现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巩固并提高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和水平,使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9%以上。

依照此目标要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规划工作,在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制定随班就读工作规划或实施方案,并纳入当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要提出切合实际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要认真落实每年的招生任务,指导乡镇和义务教育学校建立相关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随班就读;要不断改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对随班就读工作的辐射和指导作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卫生、残联等部门密切配合,成立由有关专家参加的残疾儿童少年测查鉴定指导小组,在学校组织筛查的基础上,切实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测查鉴定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安排,学校具体落实,社会和家庭关心支持,形成促进当地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建立健全管理网络,规范各项管理制度

㈠建立特殊教育、普通教育相协调的随班就读工作管理体系

1、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管理体系,整体规划随班就读工作,明确普通学校、特教学校各自的工作职责,规范对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

2、建立健全县(市)区“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及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业务科室负责人、专兼职特教干部和教研员、特教学校校长等组成。

3、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管理机制。市和县(市)区分别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教研室、特教学校等共同参与的随班就读网络化管理体系;建立由教育行政、医务、教研、科研、特教学校及普通学校有经验的教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随班就读工作指导小组。

4、发挥市特教中心和各(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过程性指导,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加强资源库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指导本地区提高随班就读工作水平。

㈡规范并完善随班就读工作制度

1、建立管理和教科研指导制度。县(市)区要建立两个网络,一是县(市、区)教育局—学区(乡镇中心学校)—随班就读学校(教学点)连接的管理网络;二是县(市)区教研室(或特教学校巡回指导教师)—学区重点校、乡镇中心学校(中心教研组)—随班就读学校连接的教科研网络。

2、县(市)区教育局要有专职或兼职特教干部具体负责随班就读工作;县(市)区教研室有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员具体指导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并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学校要明确一名副校长或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备档案资料。要对学校服务区内的各类残疾学龄儿童登记造册,为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完整的个别教育档案。任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拒收学区内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随班就读。

4、加强县(市)区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各县市区要选派认真负责、业务和协调能力较强的专兼职人员担任巡回指导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须具有五年以上从事特教工作的经历,爱岗敬业,具有一定的组织、指导、研究和管理能力。巡回指导教师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发聘书,聘期一般为三年,聘期内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作用,协调组织好巡回指导、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档案管理等活动。

5、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正常的资金投入制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随班就读工作列入年度教育预算,确保经费来源;进一步加大学生助学金、免费义务教育、资源教室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6、建立对随班就读工作检查评估和奖励机制。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定期开展对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评估检查,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当地义务教育督导评估范围,适时开展随班就读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表彰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㈢严格随班就读学生管理程序,科学确定随班就读对象

1、严格标准和条件,确定随班就读学生。对象的确定应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的测查程序和有关要求,确定随班就读对象,不得随意确定和拒绝入学。在家长或班主任向学校提出申请的基础上,由学校或乡镇组织熟悉业务的专业教师进行初步筛查并将学生情况、家长申请及学校拟办意见在每年7月31日前上报县(市)区教育局教育科,由教育科协调医疗、教育、心理等有关专业人员组成的测查鉴定小组进行鉴定审核,结合被查儿童的病史、医学检查、适应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学生情况符合残疾标准,并具有相应的学习和自理能力,可同意其作为随班就读学生,取得随班就读学籍;如果学生情况不符合残疾标准,则不能作为随班就读学生。学校应根据鉴定小组的意见做好学生安置工作,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未经县(市)区测查鉴定,任何人不能随意确定某学生为残障学生。

2、智障学生一般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申请随班就读。每年应对智障学生进行一次复测,县区特殊教育学校负责对复测结果进行审核,并对残障情况和随班就读认定实行动态管理。经审核,学生残障状况好转,已不符合残疾标准的,应视为普通学生,不再认定为随班就读学生。

3、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检测鉴定结果、个人档案应严格管理,坚持保密制度,不准扩散。

4、随班就读的儿童少年入学年龄与普通儿童少年相同,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每班随班就读学生以1-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且残疾类型相同。随班就读学生就读期间,任何人不能随意让其停课、停学。

5、随班就读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可由*特教中心或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定年限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㈣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

1、要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做到教学管理落实,教学研究到位。广泛发动教师参加随班就读的教学研究,以科研为先导,不断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并落实个别教育计划,实施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注重班级授课、小组教学与个别训练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情况的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

2、在乡镇中心学校和随班就读学生较多的学校建立资源教室。资源教室要从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出发,配置一定数量的教具、学具、玩具、图书资料和相关的康复设备。资源教室要配备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明确辅导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在辅导和训练随班就读学生中的作用。要制定活动计划、建立活动记录,有针对性地安排随班就读学生开展教育和训练活动。同时,发挥资源教室作用,辐射到周边没有资源教室的普通学校,规模小、随班就读学生少的农村小学也可在教室内设立活动角。

3、遵循个别化教育原则,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点整体设计学生在随班就读期间的课程(康复训练)内容、实施途径与方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并组织他们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4、建立科学评价随班就读学生的机制。充分考虑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将定量与定性、单项与多项、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综合评价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相互促进,发挥评价在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发展和改进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三、加强随班就读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㈠普通学校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关爱学生,乐于奉献,具有一定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并经过特教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学校应针对随班就读工作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对随班就读教师强调“六个到位”。即:课题研究到位、教学设计到位、档案管理到位、资源教室利用到位、个别辅导到位、家长沟通到位,使随班就读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㈡学校要把随班就读工作记入相关教师工作量,并作为相关教师评优晋级的条件之一。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随班就读 效能 共生 融合

分类号 G760

在二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出发,随班就读完成了从试验、政策主导到法律规范的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安置形式。客观上,随班就读在保证残疾儿童入学机会平等,促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改变教师和社会大众的观念,促进家长的理解和接纳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的安置形式和教育形式,在特殊儿童成长和发展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因此,由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第12条要求:“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由此,对随班就读效能的研究就成为急迫的主题。

1 随班就读效能的讨论场域

效能是一个复杂而常用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在英文中,“效能”对应于“effectxveness”。其含义就为“the ability orpower to have a noticeable or desired effect”(《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即能够产生符合预期的或者显著效果的能力或力量。从最终结果来看,效能能够带来比较显著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正向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或实现预定目标的效果。从内在的动力机制来看,效能所产生的符合预期、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或实现预定目标的效果是由于事物或活动本身结果所内隐的功能的外显化的结果。效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工作与活动的质量。因此,随班就读效能可以界定为通过随班就读这种特殊教育模式的运作所达成的那些与人们正向的预期(理想)目标吻合的结果及随班就读实现这种结果的能力。主表表现在随班就读师生发展、学校发展和文化塑造三个方面。

自1760年法国人Charles Miehen Lespee(1712-1789)在巴黎创办世界第一所聋校、1784年法国人Val-untine Haüy(1745-1822)在巴黎创办第一所盲校以来,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延续着一种封闭隔离的机构化(institutions)形式展开,特殊教育遵循医学模式,“在本质上把‘个体’看成是‘有某种缺陷’的人,进而设想他们需要特殊教育”,人们关注的是缺陷和疾病,而不是潜能和健康;关注的是障碍的病因,而不是个人有意义的生活经历;寻求的是特殊教育治疗,而不是整体的辅导。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世界兴起了一股去机构化运动(deinstitutionalization),到1990年代,世界特殊教育大会提出了“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tion)”形态,促使人们越来越将注意的焦点从基于“残疾”与“缺陷”关注特殊儿童“适应”的“补偿性教育”,转向了基于“需求”与“潜能”而关注学生“发展”的“成长性教育”。融合成为一种基本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北欧的正常化(normlization)、北美的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和西欧的一体化(integration)、中国的随班就读便是这趋势的表现形态。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在时空背景、所保障的特殊儿童权利重点、具体操作过程的价值取取向、针对的对象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却有着深刻的共同之处。首先,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在最原始的出发点上,都基于对特殊儿童权利的保证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随班就读最初是在国家做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决定并颁布了《义务教育法》的形势下,保障残疾儿童平等受教育权的安置形式。国际融合教育同样也是为了保证特殊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发展起来的。其次,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在形式上都是将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教育之中,共享普通教育资源(如教师资源、课程资源、伙伴资源、空间资源等),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共同成长。第三,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都是在实践中产生,最终通过法律上升为政府的职责。第四,随班就读和融合融合都最终打破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隔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融合,在各自的环境中共同推进了基础教育学校的变革,促进了面向所有儿童的学校文化的形成。第五,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都追求为特殊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并最终通过质量的提升保证儿童权利得实现。也正是这些共同之处,随班就读可以成为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融合教育形式。

走向融合教育的随班就读,需要克服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使将普通学校建设成为一个融合性的学习化社区和一个全纳性的学习环境,构建一个生态化的支持系统。作为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和一个全纳性的学习环境,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英国融合教育研究中心和其他组织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以诠释融合性学校的特征:(1)基于并面向整个社区,人人都是受欢迎的、积极的、不同的,消解筛选、排斥或拒绝;(2)排除各种障碍,对所有人开放(物质方面包括校舍和场地、教育方面包括课程、支持系统和交流方式等);(3)注重集体合作,在校内外以合作超越竞争;(4)坚持民主,主张平等,所有人都有权利和责任,都有均等的机会受益于和参与校内外的教育;(5)公开声明其平等观和全纳观;(6)领导要公开拥护全纳思想和机会均等;(7)具有教育人员和人员相互协调的服务体系;(8)建立合作体系,促进师生间的自然互动;(9)教师角色的灵活性;(10)家校合作,使家长参与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对于这些原则的遵守,实际上就意味着对整个基础教育学校的彻底变革。惟有如此,才可能充分发挥随班就读的效能,达成我们预定的目标,在随班就读的环境中实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获得有效的学习和健康快乐的成长。

2 促进随班就读师生的共生发展

从共时结构上看,作为融合性学习化社区存在的随班就读有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教师作为课程研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存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而存在。

2.1 学生共生发展

随班就读效能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共生成长和发展上。这里的学生并不仅仅是特殊儿童,而且包括普通儿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特定个体上表现为身体、智力、人格、品德等各方面,并最终指向通过个人潜能的发展与对社会的适应达成生活质量的提升。这意味着随班就读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相互融合,共生存在,并在此过程中相互支持,共同成长。为达此目标,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提供多样的支持和服务的支撑去帮助所有学生接受融合并相互支持。目前研究已经证明,对残障学生和健全学生来说,跨年龄或同龄人之间的同伴指导策略是一种可以横跨多种学科领域,超越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方法。研究者们认识到,为了使融合教育能够达到有益有效的目的,学生之间关系的确立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更是融合教育进程中关键的一步。当同伴被用来支持随班就读,每个人都会获益:特殊学生获得了最少受限制环境中合适的教育,健全学生则有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好地理解接受多样性,获得交流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升。当教师们在教室中利用同伴支持策略时,学生们就会认识到人与人是如何合作的。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归属。他们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社会”中看到了社会可以和应该成为的模样。一旦学生离开教育系统,他们根据自己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不管是对学生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来说,利用同伴支持都会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有效的同伴支持策略包括:(1)帮助学生们成为教育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全班性同伴指导(Class-Wide Peer Tutoring,CWPT);(2)在提高学习障碍学生以及那些被认为是低水平或者一般水平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同伴辅助式学习策略(Peer-assisted learning strategies,PALS);(3)致力于减少对于资源专家需要、促进跨年龄学生共同成长的跨年龄指导计划(Cross-a,qe tu-toting);(4)满足高年级不同课程学习需求挑战的高年级同伴指导;(5)致力于通过培训提升同伴指导能力和指导支持的同伴指导课程;(6)致力于建设团队协作与教室规则的合作课堂。

2.2 教师协同成长

在随班就读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其效能的重要构成,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帮助和促进,而且本身也是教师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质量的高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高低。促进学生共生发展和提升自我专业水平构成了随班就读教师的双重效能。随班就读教师主要包括资源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资源教师就是指规划、建设、运用和管理资源教室(resource mom)的特殊教育以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在资源教室方案及实施过程中,资源教师居于核心地位,其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决定资源教室的功能和质量。一般资源教师都由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或有经过特教相关专业训练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辅导咨询以及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人员,以及辅助技术方面受过电化教育技术和科技辅助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扮演着协助者、教学者、咨询者、实践中的领头人、沟通协调者等不同角色。随班就读中的普通教育教师主要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一般情况下,班主任老师最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信息,学生与班主任教师的关系也比较密切,班主任教师除了要负责一门主要科目的教学之外,还需要组织和管理好自己的班级。而科任教师工作任务主要就是教好自己所教的科目。一般而言,随班就读班主任除了完成《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所规定的任务外,最有可能为学生学习生活自理、社会技能、与人沟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提供强力支持,主动与科任教师合作,塑造良好班级文化,增进科任教师对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伙伴关系。在教师效能上,尤其重要的是资源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之间的紧密协作。美国学者Elliott和Mckenney(1998)认为,融合有咨询模式、小组教学模式、助理服务模式和资源教师等四种基本的模式(表1),每一种模式都意味着特定的教师合作关系。

3 增进随班就读学校应对多元教育需求的能力

随班就读效能还表现在学校的革新与发展上。由于特殊儿童的进入,改变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隔离发展的传统,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特殊教师和普通教师的相互融合成为学校革新的方向,也不断地建构一种民主、平等、包容、尊重、共享的学校文化。没有这种学校文化,便不可能达成随班就读预期的目标。随班就读的开展对普通学校来讲,需要促成普通教师获得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知识,促进普通学校形成接纳的态度和环境,促进学校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支持,全面实现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在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的平等。即学校需要构建足够有效应对多元化学习需求的能力。这意味着学校系统的变革。学校系统因为招收特殊儿童而引起在愿景、动机、资源、专业能力和行动计划等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经历着启动、实施、维持和开展等几个阶段。五个要素在四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产生融合教育的推动力,也可能产生阻碍融合教育的阻力。为了促进融合性学校效能的发生,就需要在每一个阶段分析可能有哪些阻力,有哪些动力,进而消除阻力,增加动力,获得教师及相关人员的接纳与认同,保证融合教育效能的发生。在随班就读方案的形成阶段,学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方案的形成提供准备:(1)改变学校管理模式,尽可能从科层管理向合作参与管理转变,以便有利于随班就读团队协作的展开,为此需要形成一种有效制度,鼓励教师和家长发展相关能力,保证其主动参与相关事务的决策。(2)化解教职员工的疑虑,转变其态度,使之形成接受差异与融合的价值和信念,增强其参与随班就读的动机。教师的态度是保证随班就读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性要素,忽略教师的声音将导致失败。在转变教师观念的过程中,增强其能力和信心是非常有益的。教师的培训、相关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机制的形成等工作就成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支持之一。(3)在充分了解学校符合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人数、类型、障碍的程度、能力、需求等基础上,根据我国随班就读相关政策,拟定相关的工作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评估所需要的资源并加以落实。(4)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进行规划和改造,调查学生和教师所需要的相关支持,寻找落实支持的措施。(5)对可能安置特殊学生的班级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让他们对可能接收的特殊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做好心态和技能(如行为问题的处理、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调整、班级管理)方面的准备。(6)将特殊学生安置到特定的班级之中进行学习,每个班级1—2人。(7)与相关人士密切配合,制订可以操作的个别化教学计划,并对课程与教学(如学习目标、课程表、课程内容、教学材料、作息时间表、活动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教学用具和辅助学习用具等)进行调整。(8)给予随班就读教师更多的自由调控时间,使其能够充分考虑针对特殊学生的课程与教学方案,进行补救性教学和相关服务的支持。(9)建立随班就读协作团队,规划并相对清晰地界定各相关人员的权利与职责,提供可能的协作方式、相对固定的协作时间和协作任务,从而建立起一种鼓励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

在随班就读的实施阶段,学校可能的支持包括:(1)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增强对班就读问题的处理能力;(2)提供成功的随班就读案例和有效的实施模式,以便新接手随班就读的教师有可以模仿和参考的实作蓝本,并增进其成功实施随班就读的信心;(3)提供制订个别化教学计划的支持,如聘请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专家、心理工作者、相关康复人员等,引进社区资源、校外特殊教育资源、特殊教育相关服务;(4)提供制度化的支持获取管道,使随班就读教师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如资源的支持、心理支持、课程与教学调整的策略和方法支持、特殊需要学生评价的支持等;(5)建立家校协作机制,保证家长了解和参与到学校教育的机会,并提供家长培训、咨询和支持的服务,从而让家长有效配合学校教育;(6)鼓励特殊孩子家长和普通孩子家长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成长,给予他们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具体资料,以便减少他们的疑虑;(7)对学生成长和教师业绩的评价给予具体的支持,形成合理的评价方案。

4 推进社会融合性文化的形成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师;政策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称为特殊儿童,他们由于具有生理或心理的障碍,不能和普通儿童一样,在普通教育机构接受同样的教育达到大致相同的效果,主要分为认知发展障碍儿童、生理发展障碍、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但是对于这些儿童,并不能忽略他们的发展,政府和学校应该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而随班就读则能满足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传统上,特殊儿童接受教育都是在与普通社会完全隔离的特殊学校进行的,由于中国特殊儿童绝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而数量不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又集中在大中城市,致使大量特殊儿童入学无门,农村和山区从80年代起,出现了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教育形式,它能够在教育经费较少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满足残疾儿童就学的需要,因此随班就读不仅符合我国农村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际上一体化教育原则,以及全纳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虽然已通过随班就读的方式对农村特殊儿童进行了教育安置,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流失现象”、“随班坐读”或“随班混读”现象还是非常严重。因此,探讨农村普通学校中的特殊儿童随班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对于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

1.支撑力量不足。这里所说的支撑力量主要指政策的支持、政府的重视程度、经费的支出及办学设备情况等。自80年代以来,我国就特殊教育安置形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发展方针,这说明国家是很重视这一教育领域的,而各方面也反映国家的政策定得好。但除了政策上的重视外,其他实质性的资助却并未得到保障,如经费的资助,用于发展特殊教育的经费远远不如其他各类学校的经费,而农村的情况更是令人担忧。国外经验表明:一所成功的全纳性学校必须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专门化设施、教师培训设施和配有适当人员和设备的资源中心,以便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并根据个人情况做出恰当的教育计划。在我国,连基本的特殊教育经费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又怎能去奢望有专门的设备设施甚至是资源中心呢?

2.师资力量没有保证。在农村,把残疾学生安置于普通班就读,并不意味着就满足了他们的所有需求,由于生理上、心理上的原因,他们对教育也有特殊的需求,除了接受和其他学生相同的教育之外,还希望能够在学业上获得额外的帮助和支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悉、了解特殊学生的身心、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个别教育计划,然而在我国农村,班级人数过多、考试压力大等因素下,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再者,必须对教师进行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然而在西部六省农村所作的调查发现,“承担特殊教育的教师中有81.4%还没有经过培训”。①

3.考试评价制度不合理。考试是一直以来压在广大教师和学生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他们每年要疲于应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在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中,只有在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少数‘精英’才能得到老师们的垂青,大多数成绩平平的学生很少会受到关注,更不用说那些学习有困难的特殊学生了,他们很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背负身心、学习的双重压力,很多人不得不中途辍学。”②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现有推进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政策尚不完善,而且执行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制定提高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的政策。相应措施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是随班就读工作最有力的保障,也是政府重视随班就读工作的最直接的表现。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都迫切期望得到政策的支持,以行政力量来推动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了,保障随班就读工作的持续性效果。因此,“政府部门需尽快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及相应的实施措施,包括提高教师相关待遇的问题等;并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随班就读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估体系,敦促政策的落实,规范随班就读工作。”③

2.加大资金的投入以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尽管教育部要求各地对随班就读工作予以经费扶持,但往往没能落实。对大多数地区或学校而言,经费是远远不充足的。针对经费不足的现状,首先各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投入;其次各地应对随班就读的经费投入和产出做认真的规划和研究,将每份经费都合理有效地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第三,经费规划要有长远意识,不能只图一时的形式,各地区及学校都要根据自身实际,合理规划,把工作做实,把经费用好,既解决当前最需解决的问题,能为长远发展打算。

3.加强对师资的培训,配备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或资源教师,切实保证随班就读工作的质量。教师是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最终执行者,他们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工作的成效。首先要加强师资培训的方式应该多样化,除了请专家讲座、特殊学校教师指导外,教研部门应起指导组织作用,比如积极开展校与校之间、所属片区域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研讨会,研究培训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师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同时,注意培养各片区、各农村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骨干教师,以少数带动多数,层层推进学校整体的随班就读师资建设。

4.完善随班就读班级的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制度。随班就读的具体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最终都是由教师来负责实施,班上有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师其工作压力会比以往更大。因此要形成新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随班就读教师的工作成绩和工作量,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或津贴等待遇,从而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业成绩上和其他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现有的学生评价方式仍然以学业为主,课堂教学行为也强化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结果也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形成新的学生评价机制,正确认识学生的长处和短处,以发展的观点合理评价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5.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齐心协力,为办好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提供帮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工作成效并不大。相对而言,学校和家长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态度更为积极,而社会对此关注不多。学校是随班就读工作具体贯彻落实的场所,因此应完善有关政策与制度,提高教师素质,以切实保证随班就读质量;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与教师的及时沟通使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更加及时、科学、准确,而且对促进随班就读儿童的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而社会则应树立用接纳残疾儿童的正确观念,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参考文献:

[1] 凌苏心:中国大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殊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0(3).

[2] 杨希洁,徐美贞:北京市随班就读小学资源教室初期运作基本情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4(6).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陈云英、杨希洁,赫尔实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华夏出版社,2004.

注解

① 王洙、杨希洁、张冲: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23.

② 于慧慧:我国实行随班就读的困难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08(7):76.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工作目标

在全区建立并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逐步实现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全面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普及、巩固、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成果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区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入学水平,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基本形成,全区特殊教育事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工作任务

(一)成立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由区教育局负责,在区辅读学校组建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对随班就读的课题研究,积极探索适应残疾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骨干教师巡回指导制度,强化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和业务指导,切实做好全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管理、评价、考核等工作,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检查和质量考核评估制度,形成定量与定性、单项与多项、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二)建设区域共享型资源教室。由区教育局负责,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编办、区残联配合,根据全区残疾儿童分布情况,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片入学、区域共享”的原则和《市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标准(试行)》(基〔〕254号)有关规定,在五里铺小学、里五滩小学、上沟小学规划建设3间100平方米的共享型资源教室,配备专职辅导教师,配置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教具、学具、图书资料以及康复设备,实施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有效满足区域内各类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需求。

(三)成立区0-6岁智障、孤独症幼儿康复中心。由区残联负责,区教育局配合,在区残疾儿童幼儿园建立区0-6岁智障、孤独症幼儿康复中心,做好智障、孤独症儿童的诊断评估、康复训练、家长培训等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强化领导。为了确保全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顺利开展,区政府决定成立区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教育局副局长曾俊萍兼任。

(二)通力协作,明确职责。各街道、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区教育局负责做好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布局调整和随班就读组织实施工作。区财政局负责投入100万元用于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特教师资培训,区域共享型资源教室改造、建设和设备配置,以及区0-6岁孤独症、智障幼儿康复中心建设;以后每年安排3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其中8万元用于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特教教师培训工作经费;18万元用于3间区域共享型资源教室工作经费;4万元用于区0-6岁孤独症、智障幼儿康复中心工作经费。区人社局负责,区教育局、区监察局配合,做好特殊教育教师选聘工作,并及时纠正违法使用残疾儿童佣工的行为。区编办负责科学核定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人员和区域共享型资源教室辅导教师编制。区卫生局负责协调承担残疾鉴定的医疗机构,做好残疾儿童、少年的医学鉴定。区残联牵头,各街道办事处配合,定期对辖区内适龄残障儿童进行摸底调查,逐一登记,做到“四清”:即人数清、姓名清、住址清、残疾类别清,为区教育局制定特殊教育发展计划提供有效保障。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不得与各种等级考试挂钩

2013年我市中小学招生时间为5月1日至6月30日,各中小学的招生工作必须按照市教育局统一规定的时间a进行。招生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科学合理划分学区,确保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明确的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学校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考试(测试)录取学生。对原有实行电脑派位分配公办学位的学校,继续按原办法执行。

此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把奥数成绩、各类学科竞赛成绩、等级考试证书作为选拔和录取学生的依据。要严格控制办学规模和班额。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起始年级要按随机原则进行均衡分班,严禁以各种名义举办重点班、实验班、证书班等。

民办学校违规招生削减下一年度20%的招生计划

各中小学校要严格遵守招生工作纪律,签订中小学校招生工作承诺书,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监督。

县(市)区由于监管不力,辖区内学校出现违规行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相应的责任;公办学校违反相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分别对学校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资格等处理,对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给予组织处理和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津责任;民办学校违反相关规定,超计划大班额违规招生,除接受以上处理外,同时要接受“削减下一年度20%的招生计划”直至取消办学资质的处罚。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就近到公办学校就读

持有本市常住户口的适龄儿童、少年在指定时间内登录“长春教育网”,点击“长春市中小学网上报名系统”,选择小学或初中学段,输入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确认填报成功,即可完成网上报名。对所有完成网上报名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公安部门确认的户籍地址,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学区方案进行全员派送。学校依据派送名单和招生原则,进行户籍和房证的审核确认,经确认合格的学生给予正式录取;经确认不合格的学生,依据不同情况重新派送学位。

公办优质学校在接收学区学生后,如果还有空余学位,要采取"自愿报名、电脑派位、随机录取"的办法在区域内进行招生。由市教育局在指定时间内公布有空余学位的公办优质学校名单、空余学位数量、报名时间、报名地点、报名办法、录取时间和查询时间。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由流入地政府负责接收,实行网上报名,由居住证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分配到公办学校就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民办学校电脑派位比例不高于30%

民办中小学的招生地点、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办法、收费项目及标准须报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审定,要严格按照招生计划及收费标准进行招生。

凡持政府下发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的适龄儿童、少年,可自愿选择一所民办学校报名。当报名数小于招生计划数时,由民办学校如数登记注册录取;当报名数大于招生计划数时,采取电脑派位与面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招生录取。2013年,民办学校电脑派位比例不高于30%,今后逐年增加。面谈内容不得涉及学科文化知识,不允许收取任何费用。

“双特生”推荐到希望学校就读

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在完成网上报名,获得《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后,可优先选择少数民族学校就读。

各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可选择不同类别的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辅读班就读,或在学区中小学随班就读。各县(市)区教育局及省、市直属中小学要积极配合晨光学校做好招生工作,确保学习有特殊困难、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自愿到晨光学校(工读学校)就读。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特殊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中国特殊教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作文新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