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唐诗歌词

读唐诗歌词

读唐诗歌词

读唐诗歌词范文第1篇

从教师方面来看,根据高中课标,可以将《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情感价值观方面,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形成审美的情趣;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学生要掌握相关知识与作品;过程和方法目标方面学生能够尝试创作。

教学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唐诗宋词选读》的选修教学也一样需要达到理想的境界。首先,培养学生积累更多的唐诗宋词的知识。在记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辛弃疾的豪放主义等等,初步学习和掌握古代诗词的基础知识,为掌握作家、流派和风格等打下基础。其次,培养学生自主的感受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逐步养成鉴赏能力。了解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最普遍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达到以上两步之后,再让学生在诗歌中注入自己的元素,做出富有个性化的品析。选修课培养的是学生专业以外的兴趣爱好,对个人的发展很有利,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发现作品其中的奥妙之处,本质的内涵,让学生体验阅读之快乐,以求实现真正的选修课作用,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于对学生诗词基础,教学目标的分析,上好《唐诗宋词选读》这门选修课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结构完美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重中之重。结合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读”上下工夫,获取审美体验

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说的是读书要三到,口到,眼到,心到。用心地读,可以读出文章中很多信息,诵读是理解诗歌最基本也是最必须的方法,只有在对诗歌熟练朗诵之后,才能深入文本。学习诗不仅读,还要反反复复的诵读、带着目标去读,通过诵读加快学生对作品本质东西的理解和鉴赏,这样才会每次都有收获。举个例子,岑参的作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我们将其分三次诵读,由浅入深,先了解诗歌的内容,再进入理解阶段,最后完成鉴赏活动。第一次诵读前,预设目标找韵脚,体会诗歌里的生活内容;第二次朗读时候,要琢磨诗中的意境,可以从人物,景物,意象入手,同时要理清诗歌的脉络;第三次诵读,要求学生体会岑参诗中的“奇”字,感受其中的浪漫主义情感,获得审美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诵读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齐读 ,当然也有个性化的独读,对读,还有多人分组读、分角色读、配音诵读等形式。三次诵读可以将这些方式交替,这样更加容易创造诵读的氛围和学习效果。

二、“剥皮抽筋”,找到诗歌骨架

诗歌学习不是学生单纯的欣赏,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教唐诗宋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生成发自内心的感悟,并能融会贯通,才会有所收获。诗歌中的字句是诗歌的血肉,首先弄懂它们,然后顺着它们去寻求这些字句所依附的骨头,一来提取了关键词句,二来能轻易地找到全诗骨架子,最后通过整体的梳理,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是关于战争的诗歌,全诗共28句,分四层表达:(1)汉军出师的历程;(2)战斗的危急与失利;(3)被围士兵的痛苦:思念亲人、生还无望;(4)面对现实,回忆名将李广的英明与对士兵的爱护。通过这样的文章骨架分析,战争的残酷、诗人内心的愤慨,以及同情,都自然溢出水面。

诗歌的层次脉络通过“剥皮抽筋”,找到其骨架得以迅速呈现,这为掌握诗词的写作手法、技巧和主题风格夯实了基础。

三、有机切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贵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唐诗宋词,也不例外。由于唐诗宋词的相似性,再加上几十个课时,尽是唐诗宋词,容易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教师也容易创新疲劳,课时多,很多课只能是家常课,备课量过大导致设计不精细,缺少自己的解读。因此,往往借助教参,依赖《唐诗鉴赏词典》,根据别人的鉴赏,平平淡淡的讲述,生搬硬套。无形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打了折扣,学习的效果也就下降了。教师应该学会从某个角度切入讲解诗歌,这是找到阅读兴趣点的良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个角度:题目,关键句,疑难句。我们可以重点了解一下从疑难句这个角度激起兴趣,切入疑难句,首要任务是找出疑难句,抓住诗中句子的难点,解读其中的难度较大的字词,培养学生从字词入手,逐渐深入到句子的理解,然后通吃全文。疑难句是教学中绊脚石,但它却有机可契,将蕴含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挖掘出来。

四、探究引路,培养文学灵性

选修课的教学应该重视拓展性的探究,但是现在不少选修课的探究要么没有足够的拓展,要么随意延伸,任意加大难度,结果抓了拓展而丢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所以以生为本,有效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王维和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有何区别,让学生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的风格与表达手法有何异同,但是研究的切口宜小,要求要明确,指导也应该简单明了,让学生触手可及。还教学以实实在在的语文课风格,而不是无限制地上升到文学鉴赏的高度。

教唐诗宋词,要教出唐诗宋词的鉴赏味来。怎样“入味”?首先教师要善于从浩繁的资料中选择那些有价值的观点、资料,甚至独到的鉴赏语录和行话,糅合组织到教学中,推动课堂的鉴赏教学。如学习了晚唐五代词后,我问学生喜不喜欢词,学生都说喜欢,我又问为什么喜欢,在学生阐述了他们的感性理由后,我分别介绍了王国维、缪钺诸家对词体美学品格的经典说法,让学生对词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再如“杜甫专题”,学生经过自己的讨论,用一句现代话概括了杜甫的诗歌和为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的深沉”。这句话激起学生们的热情,也将历史浓缩于此。

读唐诗歌词范文第2篇

杨惠君 吴伟昌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实施适合不同发展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选修课的开设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选什么、怎么选、怎么教,是选修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如何达成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如何少教多学,我们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期,到宋朝,词则发展到顶峰。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是在必修基础上,针对对唐诗宋词有较浓兴趣的学生开设的。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其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门道”。再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品优劣,判高下。

二、当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式错位,即误把选修当成必修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共有12个单元、61首诗词,其中选读或自读内容有23首,必教篇目达到了38首。而高二一般一周教学时数为5课时,面面俱到的结果是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的是“公平发展”。选修课是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者具有等价性,没有主次之分,是一种互补关系。在语文必修与选修的处理上要灵活,要有利于教学。在教学中,可以把必修课教材内容作为“点”,“点”上求精深,“点”上求辐射;把选修课教材内容作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串讲课型,单一的课型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论语>选读模块》为例,它提供了六种课型: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这几种课型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情灵活运用。

三是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缺少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认识。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对每一首诗词条分缕析,生怕学生理解不透,生怕漏过一处重要点,无视诗歌学习的规律与方法,结果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离编者所说的让学生“走进唐诗宋词这座美的殿堂,作一次美的巡礼”是渐行渐远,完全没有达到选修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优化的方法策略

教师必须仔细观察每一名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应该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本领。在学习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使课堂“活”起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的必要环节。在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专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必修课的目标很明确,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含义,把握诗词感情,让同学们吃透这首诗词;而在选修课中,绝对不能仅限于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以点带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诗(词)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及其风格,比较深入地走进诗(词)人,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风格才是关键。按单元进行教学,能感受一个时代的诗风,比如初唐诗是“风神初振”,盛唐诗是“声律风骨兼备”。但弊端在于一个单元中诗的主题多样,以“风神初振”初唐诗单元为例,涉及的主题有羁旅诗、登高诗、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学生面对多样的主题,感觉难于把握,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凭感觉,缺少抓手,并且知识呈碎片化状态,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题材分为边塞诗、咏史诗、羁旅登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类进行专题教学,每一个专题,精选《唐诗宋词选读》中典型诗歌1至2首精读,从意象、手法、情感三方面进行解读,总结特点与规律,再选择《唐诗宋词选读》配套读本中相关诗歌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专题教学,学生较好掌握一类诗歌的鉴赏路径和规律。

第二,诵读教学,提高审美能力。《唐诗宋词选读》单篇作品具体的教学,首先主要以读为核心,分步进行。从参读到诵读,到美读,到比读,到议读,再到研读,选择不同读法,力求每读一次,对作品的赏析便更进一层。让学生参读,意在教学生学会查阅与选读、鉴赏诗歌有关的各种资料。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参读练习册《伴你学》,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好基础。诵读主要在早读课上进行,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美读,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为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提高学生读诗的水平,常常以班级为单位举办诗歌朗诵会,或个人朗诵、或男女PK、或小组对抗、或集体朗诵,多样的朗读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读写结合,提高鉴赏能力。在《唐诗宋词选读》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写作任务,如学习王维《山居秋暝》时,要求学生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诗歌意境,更好地体会其诗中有画的特点,加深理解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唐诗宋词非常喜欢,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对这些学生,我适时引导,先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诗词格律要求,然后让他们自己写作,再从他们的创作中挑选出较为成功的作品进行评点批注,肯定精彩之处,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学生再次修改后,印发给全班同学,让学生自己来评点。慢慢地,班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对古诗词创作有星火呈燎原的喜人之势。

第四,比较阅读,提高探究能力。比读,即比较阅读,如诗和词比较,有不同的特点,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引导学生细加咀嚼玩味唐诗宋词各自的诗化内涵和不同的形式美感,鉴赏唐诗时有意突出其丰盛热烈,鉴赏宋词时突出其精微细腻。同样是唐诗,赏析盛唐诗,应充分感受其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赏析晚唐诗,应充分领略其感时伤怀、余晖绚烂。同样是宋词,欣赏婉约词要体会其浅斟低唱的情韵,欣赏豪放词要体味其昂首高歌的气势。我在教学唐诗宋词时比较多地用这一方法。例如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一专题时,把《兵车行》和《石壕吏》进行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诗人同情人民苦难的情怀;把《客至》和《宾至》进行比较阅读,深入体会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把《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与王安石的《明妃曲》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不同的诗人借同一个故事,寄托不同的情怀。议读,主要在学习一些含义丰富且表达比较委婉、历来有一些争议的作品,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因作品本身内涵很丰富,诗歌中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分析意象和意境的基础上,引入名家的一些解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针对不同版本中出现的不同的用字,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讨论选择最为妥贴的字。研读,即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指导帮助学生自主确立小且好的选题,或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最终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例如学习“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这一专题,指导学生将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进行比较,探究苏轼词究竟“新”在何处,得出自己的结论。

读唐诗歌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切入方法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而古诗鉴赏又是历年来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新课程标准对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古典诗歌的学习,能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以及了解诗歌的一些风格流派;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的编写以时代为顺序,在初盛唐诗坛上选取了13位诗人的19首诗歌.在中晚唐诗坛选取了10位诗人的12首诗歌.在晚唐到北宋词坛选取了14位词人的22首词作.在南宋词坛选取了5位词人的10首词作.目的在于撷取每一个时代的传世名作,让学生了解每一个作者的精神风貌与写作特点,引导学生细微地研读感受名人名篇那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

一、推敲古典诗词教学切入方法的必要性

《唐诗宋词选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已很久远,其内容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又很少联系,教材中的每首诗词集情感美、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等于一身,是一个凝练而内涵丰富的整体。其抽象性、凝练性和整体性又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难度。学生都比较害怕读古典诗词,感到既不容易读懂,又容易造成阅读疲劳,难以保持持续的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差,考试时诗歌鉴赏题的得分也较低。

从教师方面说.学生学习古典诗词上的困难.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备课工作量大,教学负担重,难以精雕细琢。另外,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和应试教育的短期行为,使教师很难把主要精力放在古诗词教学上。很多教师图省事,捧着《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依据名家的鉴赏,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平铺直叙,这怎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古典诗词教学观,根据每首诗词的自身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实际情景,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以此为抓手,将文本、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时要精心推敲古典诗词教学的切入方法,巧妙地带领学生进入诗词情景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较快地读瞳诗的内容、把握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诗词教学的切入方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几种切入方法

1.紧扣标题切入

诗歌的标题是它的“眼睛”,常常会给我们提供不少的信息,如本诗的主要内容、写作目的、诗歌题材等。所以如能扣住题目中提供的某一点信息切入,就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意境,形成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引领学生去思维、感悟。比如,在教学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笔者抓住题中的“早行”,设计了一组问题:(1)诗的标题是《商山早行》,从全诗看,“早”体现在何处。(2)诗中除了写早行所见之景外,还写了什么?(3)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想有何关联?这就引领学生对诗歌的内容、主旨、表现手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可应用之类切入方法的有很多,张九龄《望月怀远》可紧扣“望”和“怀”解读诗人所抒之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可抓住“梦游”和“留别”来理清全文的思路;杜甫《旅夜书怀》可紧扣“旅夜”和“抒怀”来发掘所见之景和所抒之情之间的关系;李白《月下独酌》可探讨诗人是“独”还是“不独”,从而走近他那豪放飘逸的精神世界。

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来解读诗歌.可理清其层次脉络。挖掘其中的思想情感,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抓住核心句切入

很多诗词都有画龙点睛之句,抓住这些句子,便能帮助学生寻找到一条捷径,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防止误读;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这些句子,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疑惑,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去探究文本,层层挖掘,从而深刻地理解文本。比如,教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这首宋词时,笔者就抓住尾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来设置问题:(1)词人为什么不愿还乡?(2)如果词人仅仅是迷恋江南那美丽的景色,那还乡又怎能让其“断肠”呢?这样学生便能理解到,词人确实是喜欢江南的美景,但他更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避乱江南,看到江南的美好,想到家乡的动乱不堪,从而难以忍受,不敢还乡。正如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所说:“‘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时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抓住了这句话,便能让学生对词人的情感由浅入深地感悟。再如,在教学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一诗时,也可抓住最后一联“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设问:诗人为什么会“泪沾巾”?学生结合注释,便能体会作者藏在诗句之外的伤感,那就是羊祜因显赫政绩而被人铭记,与山俱传,可自己至今仍然是“布衣”,没有作为!学生有了这样的鉴赏体验和理解,再回过头理解前两联的人生感叹,才能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得深刻而到位。

3.结合诗评切入

古代大家对诗人及其诗歌所作的评论往往最能够抓住诗歌及诗人的创作特色和要旨。近年来高考中也常常借助名人的诗评设置题目,这在教学中也可借鉴。如高适的《燕歌行》,笔者结合清人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评价“沉痛语不堪多读”设计问题:(1)诗中有哪些是“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学生自然就会找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等表现边塞士兵凄情惨状的诗句。(2)是什么造成这一现象?学生便能根据“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至今仍忆李将军”等句分析原因所在。这样,学生便能领悟诗人的情感:对士兵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安危难保的同情;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讽刺。再如,有人评述岑参的边塞诗是“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教学《走马穿行奉送出师西征》时就可以此切入,探寻其“语奇”、“意奇”之处,理解全篇。

4.同类或相关诗歌比较切入

同类或相关的诗歌往往在创作上会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同时又会有它们各自的个性特色。所以我们可通过诗歌的比较阅读切人,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又可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比如,笔者在教学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就与的《卜算子・咏梅》结合起来,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题:(1)最能显示出两位诗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什么?(2)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3)梅的基本形象有何相似,又有何不同?再比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时,就结合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并设计以下问题:(1)这两首词都写夜闻鸟鸣.所处的时代背景又相同.两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有各有何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不但把握了诗歌的主旨.而且也把握了诗歌写法上的特点。这样既抓住了它们的共性,又突出了它们各自的个性,读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了。

读唐诗歌词范文第4篇

一、注意时代背景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二、掌握作者人生经历

正所谓,知人论世,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那么,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突破。例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三、重视注解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

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从诗注里学生就可以获取重要信息,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写的这首诗。这对于学生准确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诗眼”

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例如,赵师秀的《约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五、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读唐诗歌词范文第5篇

2005年冯唐凭借其散文作品《浩浩荡荡的北京》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之后又以小说《北京三部曲》被大众所熟知。不得不承认,其小说确实以一种“调侃且辛辣”的表达“俘获”了不少读者与批评家。2013年,冯唐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更是引起广泛热议。似乎,冯唐热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然而,他的唯一一部诗集《冯唐诗百首》,却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了这位青年作家在对诗意的控制、诗情的表达、诗歌的本质上所存在的不足,整部诗集呈现出一种“浮躁”与“牵强”。

一、诗不言志,隔靴搔痒

中国自古便有“诗言志”之说,无论《尧典》还是《毛诗序》都对“诗何以言志”这一诗歌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随着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延伸与丰富,诗歌在前进中发展,诗中之“志”也在随时代变迁而进行演变,但评判诗歌的标准却无甚变化,即内涵决定诗歌的高度。现代诗由于在格律上的限制远远小于古体诗,且句式丰富,因此更容易抒发作者的志趣。而《冯唐诗百首》,却在内涵上存在严重的“断裂”,甚至难以在诗歌之外寻得诗歌所必须具备的指向性,似乎是单纯的“缘情而发”,与其定义为诗歌,倒更倾向于一条签名或状态,让人浅尝辄止、过目即忘。如《无主题》中所写:

见过不靠谱的

没见过你这么不靠谱的

见过热爱妇女的

没见过你这么热爱妇女的

黑暗中伸向姑娘的

不是你的手

是你一直放养的生命

这种近乎“梨花体”的表达,让诗歌漂浮在一种浅显的层次。诗歌所要表达的中心无非就是诗眼所述“黑暗中伸向姑娘的/不是你的手/是你一直放养的生命”,且不谈诗歌格调的高低,诗歌本身在结构上就存在一种“断裂”。这首诗歌并不是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而是口语所连缀起来的单纯表述,丝毫没有跳跃性与关联性,前两个段落在这首诗歌中明显赘余。而诗歌所表达的无非集中在“愤愤”与“不屑”上,即使单看最后一个诗节,也无法获悉一些更为“深层”的质素。而题目《无主题》似乎成为了作者自己为该诗下的一个贴切定义。

同样的诗歌在这部诗集中比比皆是。再如《闷》:

Kiehl唇膏

Grether’s Pasitlles喉糖

中午靓汤厨房的老汤

我打开包裹的时候

想起你包裹的时候

你被包装袋弄疼的手

生活中的琐碎物件纷纷涌入诗行,唇膏、喉糖、老汤,不能说作者在强加关联,但作者这种随意拈来的意象无法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有效联想。而诗歌所要表达的,那种借助一个包裹来传递的思念又似乎太直白,归结为抒情诗则情不至且意象凌乱,归结为言志诗则志不达且通俗浅显。当然,我们可以将最后一个诗节牵强地附会成:作者是在隐喻的过程,借助“包裹”一词的动词、名词互换来构成一种“互文”关系。但是,即便是在隐喻,那么作者在这种过程之外所寄托了何种思考与领悟,似乎又是寻不可得。

《冯唐诗百首》中所录诗歌,无论长短,大部分诗歌与情感与密切关联,直白的描写随处可见,字里行间透露着“下半身”诗派所青睐的经典意象却又无法在思想高度上与“下半身”诗歌比肩,这种“得形而忘意”的书写方式,无论在当今诗坛抑或任何时代的诗歌领域均难称好诗。比如《改变》:

冯梦龙改变了我诗歌的趣味和模样

《高僧传》改变了我人生观的语法和大纲

我妈这个妇女改变了我妇女观的细节和主张

你这个妇女改变了我的方向和形状

诗歌在一种极其随意的方式下,描述了四个改变,四个改变在一首诗歌中“单打独斗”,被作者黏合在一起,读者无法找寻诗歌想要表达的本质为何更难以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最后一个诗行似乎无法承载起整首诗歌遑论对读者进行启发,把生殖器强拉近诗歌又没有更为“实质”的作用,难说不是一种噱头。

而作者着力打造的一批诗歌可以明显地看出对于诗歌内涵的“有意为之”,但显然无法突破自己被笔力所限制住才思。《物种起源》便是一个代表:

公蛤蟆抱住母蛤蟆的腰

母蜘蛛吃了公蜘蛛的

风雨遥遥

九死不掉

你的腰你的你的怀抱

作者极力想阐释物种起源是一种何等残酷、激情而又充满心甘情愿的轮转,依旧想借助“下半身”来进行表达,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种近乎肤浅的表述。“九死不掉/你的腰你的你的怀抱”所进行的煞尾把诗歌禁锢在诗行之内,无法令读者找寻中国诗歌那种“犹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更难以使读者达到一种共鸣。

优秀诗歌所应呈现出的那种绕梁三日,回味无穷的内在意蕴在冯唐的诗歌中鲜有体现,充斥在诗行中的浅显主题显然在有意适应当下大众的“审美倾向”,但诗歌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似乎被作者有意遗忘或力所难及。

《冯唐诗百首》中的诗歌无论是诗本身的断裂还是表达的断裂、联想的断裂,都在一个多维度的情境下体现出作者在诗歌创作上的“表志不达”,犹如隔靴搔痒,姿态有余而实质不足。

二、表达浅浮,诗情牵强

在诗歌的语言表达上,冯唐用泛歌词化替代诗歌所应注重的语言推敲,流俗的语言使得诗歌深陷浮躁的泥淖。

自古以来,诗人对诗歌语言的见地便深刻而精妙。“诗无达诂”便是先贤对于诗歌语言和表达的精准领悟:诗歌不可以用浅显语言直白表达内在情感。优秀的诗人是善于用语言引导读者随诗行的变化而思绪顿生,从而领会作者寄寓在诗歌内的情志。而《冯唐诗百首》却无法体现优秀诗歌呈现出的那种“词丰意美”“悬而不论”的特质,反而更倾向于流行歌曲的歌词,表达简单明了,韵律失调,似乎已经成为娱乐化诗歌的范本。

这种特征在他的代表作《春》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春水初生

春林初盛

春风十里,不如你

诗歌短小,意象单纯,集中在春景中,写春水初生之丰沛、春林初盛之繁茂、春风十里之和煦,但不如你。这是一首典型的情诗,口语化的表达让人清晰明了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述这个“你”在作者心中是何等的美好。这种近似偶得的单纯描摹,被一些读者定义为“小清新”,实则是一种接近歌词的情感载体,在美学上和诗学上都难以被称作诗歌。尤其是“春风十里,不如你”一行,在韵律上也更贴合歌词的范畴。冯唐对于韵律把握太过“流水”,缺少“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切切错杂弹”的诗艺美感。在这部诗集中,甚至还有不少更为“句句押韵”的诗歌。比如《小二》:

不是想喝大

是想喝大了不怕

然后和你说话

这首诗不但句句押韵且表达直白,同时在意境营造上过分单一,作者要表达“以酒壮胆”的情景,却以近似顺口溜的方式分行成诗,这在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于诗歌领悟上的“浮躁”,更以一种“不郑重”的形式为诸多评论家笔下的“还诗歌尊严”落下口实。

同时,在表述上,冯唐的诗歌在语言上也存在一种流俗,调侃之余拉低了诗歌的文学美感。比如《周处》:

像你我这样的邪逼

老天野合降生大地

来开几扇门

来挖几座坟

负责贡献本能

不管抚慰灵魂

我们是世人最好的朋友

我们是世人最差的情人

我们彼此相爱

就是为民除害

这首诗歌在表述上把诗歌通俗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诗歌中所必须注意到的那种深层的无穷尽的内在情感却丝毫无法体现。而“邪逼”“野合”等词语更是令诗歌语言层次感下降。“我们彼此相爱/就是为民除害”这种近网络流行语的表述,使诗歌深陷一种轻佻而烟火的境地。

抵达性差也是冯唐诗歌所存在的一弊病。在其诗歌中无法找寻中国诗歌应具备的那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审美感受,在诗歌的抵达性上也存在严重的偏差。比如《如花》: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

多小?

我们当初遇见那么小。

记得北京风来,满杨树的塑料袋

少年时的爱情不是两情相悦的意乱情迷

是自己看自己的腿毛和迎风发育。

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是爱情,而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诗人说爱情不是意乱情迷,而是看自己的腿毛和迎风发育,这无疑就是在阐释:爱情就是男性的成熟。这种显而易见的表述借助身体为载体,在表情达意上十分通俗,而诗歌的抵达性却极弱。成熟就是爱情吗?男性只有第二性征发育才是成熟的象征吗?又有谁说少年时期的意乱情迷就不是爱情呢?诚如诗人小海所言:注重语言,是诗人分内的事。语言的抵达性不光体现诗人本身与诗艺的成熟,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语言的郑重和推敲。显然,《冯唐诗百首》无法体现这一特质。

作者的诗情是牵强的,在大量诗歌上,除了口语化和歌词化的爱情并无他物,意象单薄且表情浅易,很难让人感受到“名实相符”。

同时,冯唐对于古典的戏谑也在其诗歌中体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命门》《何草不黄》《荇菜》等诗,采用《诗经》等古典文学所青睐的四六骈句的方式进行书写现代诗,却用“何草不黄/何逼不慌”来书写,这种调侃是特质也是一种挑战,单就表述来谈,却与优秀诗歌相距甚远。

当然,这部诗集所体现出的讽刺感、贴合感也是值得肯定的,比如《中间的虚无》《金刚》等一部分诗歌,都体现着他在这两方面的建树。

相关期刊更多

古典文学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西藏艺术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

诗探索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