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似花还似非花作者

似花还似非花作者

似花还似非花作者

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范文第1篇

形似,最忌的是过实,过实则腻、僵、呆、板。形似,只要有工整细致的一面就可以了,不要一味地去追求照片似的真实感,以为一丝不苟,毫厘不爽才是形似,这是不对的。形似尤其要讲究意境,讲究虚实,讲究诗意,讲究情趣,要从自然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只有这样才称得上绘画艺术,否则,真到与照片无异,如同画花鸟的标本,有何艺术价值?

自然的真实不是艺术,只有画家根据自己的感悟重新铸造出来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艺术。因其具备了艺术家的诗情意趣。

形似是花鸟画创作的基础,意境构思是创作的灵魂。意境,是有意、有情之境。强调“意境”的表现,也就是强调写意、抒情、言志、有我。花鸟画用工笔以描绘客观和表现主观的艺术形式是写实的、工整的、严谨的、细致的;写意则包括表现大自然的生机、韵味等,主要是抒情、达意、表现画家的审美理想。形似——形象的写实、工整的形式,与神似——写意的内涵,应当是水融、有机统一的。

有情感、有灵性的绘画艺术语言画出的画就活。花鸟画在创作时应画出其动态、情趣、虚实、浓淡、神、形、气、势,使之具有诗情画意。艺术的真实只能是象征性的真实,也即是“似与不似间”的神似。如果一味地强调自然的真实,酷求形似,则不如干脆拍照。太追求自然的真实则会失去艺术本身,艺术追求的真实是画家意趣的真实,画家感情的真实。画匠以技巧取胜,画家以思想取胜,以情感取胜,以意趣取胜。一幅画,即使画得再精细,再象,如果没有诗意,没有思想内涵,就不成其为艺术。

在花鸟画中强调神似,就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时时把握住生动活泼四个字。只有生动活泼才会使画中灵气流动,只有生动活泼才能不呆不板,不腻不滞。

现在花鸟画界都注意到工笔画的写意精神,即在形似中求神似,强调处理画面要工写兼备,要有动势,要有气韵。这就是古人非常提倡的“性灵”,一定要把情感、个性都表达出来,工笔画在细腻中要体现出“写意”的精神。画的是花鸟,写的却是人对自然的体悟、是诗的意境,这种创作思想对我们当代工笔花鸟画很有启示。

求神似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重意境。重意境,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又是重虚实。虚不等于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实境的无限延伸,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微波,它是从实境中引发出来而又超越实境的一种审美心态。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之所以给人无尽韵味,奥秘就在于此。虚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的灵魂,然而,没有实,就没有虚,虚生于实,这虚实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人对虚实问题论述很多,著名的论点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要善于用虚的东西来衬托实的东西,反过来,又要用实的东西显出虚处之妙。这就是以实求虚,以虚求实。要使作品具有真率含蓄的意趣,使观者有玩赏无尽的意味,画家就必须在巧妙处理画中景物的藏露,于繁密中见空旷,于充实中见深远。我曾画过一幅200件《闹春》的瓷瓶,画中只画了七只空中嬉戏的燕子,几片飘飞的花瓣,底部画了一道曲折的小河从天际远远流淌过来,其余就是大片的空白。这幅画,我有意把似锦的绿树繁花,生机盎然的田野风光,全留在画外,让读画者自己去驰骋想象的空间,去体味春天万物萌动,大自然生意无限、热闹非凡的良辰美景。我这样画,就是想用虚的东西来衬托实的东西,用实的东西来显出虚处之妙。目的就是争取营造一种深远的空间关系,从而表达内心向往悠远豁达的意境,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

求神似还要讲究花鸟画的诗意。以诗入画,顾名思义是用画面来表达诗人所歌咏的意境或事物。宋代画院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选拔画家,第一名者,画蜂蝶追逐马蹄,以写其香,不在形似而在含意;又以“嫩绿枝头一点红,恼人春色不须多”为题,当时有画花木茂密以描写盛春光景的画家,未被选中,只有一幅作品于危庭缥缈、绿杨隐映之处,画一美妇依栏而立,口点胭红。众位画家都很佩服,认为这才很好地表达了诗人所要传达的意境。凡此种种,可见宋代画院在选择画家的时候要求其花鸟画作品中必须有诗意的体现,以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2011年,我有位朋友拟诗四首:“二月春风似剪刀,裁出纤纤柳丝条。间关鸟语花底滑,动听莺歌上九霄。”;“绕架紫藤正花期,夏日小圃亦芳菲。叶间翠羽惟闻啭,柔蔓长条也依依。”;“秋水长天白沙汀,芦苇荡里竹叶青。风流万载人间世,不变千年花鸟情。”;“腊尽冬残梅花新,碧玉为骨冰为魂。风雪过后花解语,更有白头唱初晴。”,要我画四条屏。我为他画了有代表性的黄莺柳树、翠鸟紫藤、竹叶青芦苇、白头梅花,突出春夏秋冬四季花鸟佳景,其间,花间的鸟儿都是成双成对的,而且全在相向说话,就象亲人一样在甜密的闲聊,以这种生动有趣的形象表现了对自然生机的捕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朋友觉得画面上看花花解语,观鸟鸟通灵,诗画相融,意境全出,很是满意。

求神似还要善于营造情趣。自然界中的花鸟,这些小生灵,都是有感情、能与人对话的人类的朋友。画家以友善的目光去观察它们、表现它们,赋予它们生命的活力,便是画家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对人生的感悟,借助它们,或者说是以花鸟为载体、为媒介,进行自我抒发、自我表达的产物。所以,画花鸟如同画人物,同样要富有情趣。为此,在花鸟画中,增添一点竹篱、茅舍、小舟、矮墙,或点缀一些蜜蜂、蝴蝶、蟋蟀、蝉儿之类的昆虫,把衬景推远,将花鸟拉近,使衬景成为花鸟活动的空间,昆虫成为花鸟游戏的对象,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生活趣味,增加画面花鸟的人性的魅力。我曾画过一套《四季大吉》的条屏,画面上四只大雄鸡,每只鸡都盯住一只昆虫,或戏耍蜜蜂,或啄食蟋蟀,或静观蝴蝶翩飞,或聆听蝉儿鸣叫,无不全神关注,这样也就平添了许多生活情趣,大自然中那种喧闹和谐的意境也便呼之欲出了。使笔下非人性的花鸟焕发出了人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花鸟,便不是刻板的、标本式的花鸟,而是通灵的艺术的花鸟了。

中国画以有形为手段,以有神为目的,这是艺术的根本法则。花鸟画是要形的,但花鸟画更是通过形象来抓神韵的。黄宾虹先生说:“绝似又绝不似。”绝似是要本领的,绝不似也是要本领的。只有不断苦练写实的基本功,打好形似的功底,又在提高艺术修养,涵养人文精神,升华神似能力上多做努力,有了绝似又绝不似的本领,才能创作出更高层次的画来。

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范文第2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

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

朗诵、 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

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

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其中颇有些与人情或相近,或相似,或相通的,这就成为诗人

们吟咏的对象。中华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腑,令人击节叹赏。咏物诗成为我国古典

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

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但要做到领会咏物诗词的精髓,却非易事,因为咏物诗词只是以"

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

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我们可以用郑板桥的一首画竹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影子来表现"物----我"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 青灯有味似儿时——回顾以自然景物为引用对象的诗。

墨 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石 灰 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题 竹 石 画(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学生背诵,温习旧知,为新知识的

学习作铺垫。)

启发:根据你所背诵的这几首诗,请说说你对咏物诗有什么理解?咏物诗具有什么特点?

三、掀起你的盖头来——明确咏物诗概念

1 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

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

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重点)

3主要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托物言情、托物喻人)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

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4 其它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

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四、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如何鉴赏咏物诗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

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1)、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通俗一点儿说,就是诗人在创作时,要在切合咏物,曲尽"物"的妙处的基础上来抒发作者的情思、感慨,

而不仅仅停留在"物"上,而是要把作者所咏的物与要表达的感情结合起来鉴赏。

例子: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

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曰:"东坡《水龙吟》起句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即不

离也。"也就是说,苏轼在咏杨花的同时,也在咏思妇,二者水融,密不可分,达到"物我一境"的最

高境界。词中的杨花像是很有情意,能万里随梦寻郎,能化为浮萍,还能变成离人泪;而词中的思妇"愁

绪满怀无着处",梦中万里寻郎"不得到辽西",又"无计留春住",梦醒后"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

谁",咏物与抒情所似水中着盐。

(郑板桥的咏竹诗,也都属于这类精品,不可不细心研读,以求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

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

。"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

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学生练习: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怀?

思考时应该想到诗人在咏石灰的同时,也在咏己,二者完全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这样正确

的回答:"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

高风亮节,展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坦荡的胸襟。"

竹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作者抓住了竹子枝繁叶茂而不开花的特点,表现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性。)

屏 风李商隐

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很深的缘故,诗人借咏

屏风表达了自己对其怨恨。)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

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1)、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

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

,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例子 :咏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

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

警,我亦举家清。

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有个很好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

兴不同如此。"三位诗人一为高官,暗喻品行高尚,声望自大;一为囚徒,自哀自怜,显其清高;一为落

拓士人,悲蝉悲己,自叹身世。都写得物我无间,情意胶合。

学生练习:

咏 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

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

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 对比赏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

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 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

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

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

例子: 卜算子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

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陆诗咏梅词自然是有寄托的,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

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王诗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

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看,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

恶势力吗?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看来,,对于诗词中的寄托,

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框框来随便一套,就以为可以偃旗息鼓,得胜回朝;也不能牵强附会,妄加臆断。而

必须实事求是,从全篇着眼,从作品及作者的实际出发来做准确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否则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3)、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

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以绘画打个比方,同是画人物肖像,一般的画匠

只能达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画家才能达到神似,把人物画得活灵活现,富有神韵,如达芬奇的《蒙娜丽

莎》等;画龙点睛这一成语说的也是这么一回事。

例子: 东 栏 梨 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

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

?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

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

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学生练习:

双 双 燕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

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

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问:作者在描写燕子时采用了哪些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较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一是用复杂的背景来衬托,二是采用拟人的手法,三是抓住最富特征的细节来描写。显得非常自然,毫

不斧凿,达到形神俱备,尽态极妍的最佳境界,且''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五、总结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实践演练

1、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

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

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翩

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

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

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4、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

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附)板书:

1、概念:物——寄情

2、特点:

3、手法:托物言志(情)

4、鉴赏方法:

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范文第3篇

杨福音把画变成了“水在墨先,墨在笔先”,势必要改变笔法、墨法和位置经营,以及中国画的空间观念。

看一下杨福音的纸和水。他作画前,纸一律被淡墨或淡色浸过,不保留造纸厂造出的白。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浸满画面的水或淡色变成了大墨,或大水墨。

满纸之水或水色,在杨福音这里还属于“墨”,不是设色,是写上去的。这个墨是什么?是纸上一切造型和表现。表现比造型更高级,它是画家的心迹,包括情绪、情绪的色调与色阶,包括潜意识,这是墨的最高功能。故,大墨胜小墨。虽然大墨密易繁冗,小墨疏易寡白。这个矛盾被杨福音用水化解,他于水色,恣意于最简的笔,实现大有大无。上善若水,水孕大墨。

杨福音改变了水墨画与赋采画的对立局面,形成“大水墨”,即现代文人画。他的色不是设色,不是面块,属于墨。他在传统笔墨问加大水的功能,作画流程变为――水、墨、笔、纸,拓展提升了笔的妙用,笔更见骨法,更简,线条更有独立审美特征。琴弦铁线,错金神行。他的画成了解放区,第一个解放的是笔,第二解放的是线,第三解放了空间,由此担当“革命”二字。墨色满幅,用笔更见健圆,线可以无法无天,趋向自觉,而非被动服务。山水画的命题首先阐述对空间的独特理解。杨福音水在墨先,使山水产生背景,视点有别传统。董源写江南山,米芾写南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夏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苕譬山,黄子久写海虞山,都是不定位置,不定视点的俯视法,杨福音的画把山水变为平视或仰视。而宣纸以纹理入画。不仅充当材料,质地成了笔墨的―部分。凡此种种,均为文人画前所未有的境界。

泼破结合,对笔法提出更高要求。面对水纸,六法当不当用,还有没有骨法用笔?在杨福音的“大水墨”里面,他用笔更为精到狠辣,苍厚水润,切洽分明。他搞的革命有根基、有法度、有笔有墨,而非野狐禅。回顾开篇所说中国画“用墨不朽”,原来中国画的秘密都在墨里。墨不仅是筋肉,还要流露心绪款曲,点染浩茫天人,是伟大的情怀,更兼时代精神。我拍掌赞同黄宾虹“用墨不朽”说,现代墨的范畴,不妨涵盖水色,仍以墨法施之,不是水彩。更不是彩墨,这是杨福音的创造。唐云谈关良时说过:“凡是笔下出现古人没有过的东西,又确实好,便是大艺术家。”杨福音当在此列。

一线天

杨福音的笔法,第一眼谁都看出一个简,第二眼看出一个变。简和变的灵魂是他的线,如荆浩说“不质不华,如飞如动,”达到“一片神行”之境。观扬福音《兰花册页》一至十,寥寥几根线完全“押得住纸”又“留得住纸”(黄宾虹语)。在(兰花册页>里,见到线的书法之美,布势分割之美,笔渴笔润之美,妙逸横生。黄宾虹称,笔一落纸,“锋有八面”,见出线的自由,线的无限可能性。如果说墨色是中国画最深的秘密,线条则是中国画最开诚布公的技艺。

杨福音绘画艺术可谓“一线天”,此线成则通天,不成就憋死了。看杨福音的山水人物,其荷其鹤,兰叶蛙雀,都在线上活着。这些线无论圆笔方笔,外柔内劲,既讲究又随便,如黄宾虹说“笔笔有古人,笔笔有自己。”他兰花的叶与花,仿佛怎么画都可以,叶之俯仰摇曳,朝哪个方向均无不可。但画面这个样子,确乎最妙的构成。这些叶子与花与他笔下的荷花游鱼,都长在了先天那个位置。好比关良戏曲人物的站位,偏一点都不好看,虽然他们没站在一个透视空间。杨福音的力量线条,条条不可轻视。画里抗得起虚空的线条,比现实的桥梁还能担当。

杨福音的线是写出来的,见逸气兼有乡土气。是被砸了宗庙的皇胄,逸而冷。齐白石是盛世开花的人民艺术家,趣而直。他们都不乡土。杨福音将追随到底,逸与土相逢。他画的是湘人齐白石设画过的南楚,散逸湖湘。

情深

杨福音的画,每幅都担得起“情深”这个高贵的称谓,即使流露的笔意,王维的禅意,也掩不住情深。他画的《国色天香》,有青花有苗饰,也有唐庄严宋疏放的意态。更深是对美的眷恋。此眷恋还潜入《丽人行》、《春天里》、《母子》三幅、《怀着》四幅之中。线里有金石、碑板,不乱之乱,齐叉不齐,大美处是对女人之美和性之美的赞颂。敦煌式的大线浩荡圆润,洋溢惠特曼的诗情――繁育、膨涨、孕结,把土地当作情人与母亲。此情之深,挥洒不尽。杨福音像孙悟空拔毛变小孙悟空那样变成众多的鹤、荷、鱼、鸟、逸士和美人,独霸自己的湘水楚天。他反复画同一类题材,并不是重复,而在积累语言的语法和句法,以臻富有。杨福音的同乡黎锦晖作歌曰:“有人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不如美人多。”桃花从来以数量取胜,多到一条江,美人们才去做窝,如一批好画。

绘事放一下,说几句对杨福音散文的感想。杨文把明人小品的句法、日本俳句的气味与湖南人吃苦耐劳的性格拧到一起,笔浅情深,节制风流。他叙事写人都抓得到趣味,老汤煲童心,还会选取故事,如顾恺之说构图“临见妙裁”。他的散文可得八个字:楚体,简淡空灵。

心似

艺术,美居于第一位,比似与不似更重要。石鲁说“以神写形”,“造型的造字最重要”。黄宾虹说:“有人造出来天造不出来的,有天造出来人造不出来的”。齐白石相信“丹青胜天工”。都摆脱了“形似神似说”和先形似后神似的递进说。蒋兆和《流民图》似而不俗,悲鸿奔马不似却俗。怎么讲?这不是问题的核心,媚俗欺世都出在画家人格上。黄宾虹山水似还不似?无法答,只能说他浑厚华滋,说的还是笔墨而非造型。

拐回来讲杨福音作品,余谓之“心似”。看他作品里的花鸟鱼蛙人物,古人今人里面都找不到。他用可造型可不造型的线造出别样的美,非形似,亦非神似,只似杨福音,故称心似。他鸟的笔墨是一路,而我看它却像天真的儿童,又像寒舍的猫,勇猛而胆怯,并怀一腔心事。杨福音《春天里》、《花岸》、《春光》、《问雀图》、《暖风》里面的女人体,味道深得安格尔之味,把女人身体百样活动之中最美的一瞬抓进线里,结构精确,一瞬抓的尤惊人。涵盖人类养育之美和土地丰饶之美。我觉得它们每幅都可以传世。这些画不是抄来的(今人),摹来的(古人),写生来的(造化),是他自己创造的,又曰“心似”。杨福音觉得女人体就应该这样美法,安格尔觉得浴女应该那样美法,提香画完女人肌肤不禁想用手摸一摸,又是一样美法。石涛称“至人无法”,好画不午形似神似底事,更不会无端地太似或不似。

石鲁放言:“我只画我自己的画,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不画别人的画,我也不画我过去的画”。四句话,“我”出现四次。好呵,画家之“我”,越多越好。杨福音也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之人,“我”字很大,风格自来。相比较,石鲁画山不可一世,杨福音画水广大悲凉,他们都有文学才能与实绩。石鲁宗法石涛鲁迅,杨福音膜拜、屈原、石鲁飞扬,皴法无二。杨福音潜下,线条独一。他们都爱搞革命,让传统进入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两种

角色――叛徒与隐士,是他们各自的宿命。

味厚

趣味在国画里可以逸、可以憨、可以朴、可以媚,是文人画的精髓。杨福音的画,线就有厚味,《双榷图》之双荷双鹤,势张意敛,穿插逢迎,趣味在逸。《藤荫之一》见不到一根藤,叶子笔笔断,素花笔笔连,一只光屁股青蛙与华贵的水禽对望,趣味在闲。好画让人感到自然之美全在趣味上。只有无趣的人,从来没有无趣的大自然。杨福音最有味的笔墨是鱼,墨色辨出鱼之远近,水色半澄半浓,衬出鱼游的不动声色。这是水里的鱼,非标本画。齐白石说:“画眼睛最难的是看东西的动物,要画出它真看到了东西”。杨福音的鱼睛相反,眼里一付睥睨态,有点敌意,多的是茫然。鱼睛传神恰在这里。这点墨可比关良人物的眼神。杨福音的荷叶广大弥散,如水底墨云,携花巡游。宋代词人姜夔《诗说》讲:“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日自然高妙”。高妙即趣味。

杨福音的书法更见昧厚。萧散匀平,见得到古人又见天真,如伢子嬉娱,小学生散学后排队回家。是春天里的字。

气静

笔墨气韵四字可把中国画说尽。在我的理解中,气,既指布势张敛。又说临案心态。心态是气之根本,转化相外之象。韵乃活,满纸灵动。气与韵相倚相生,像枝与叶、藤与花,有因果关系。

气静,非指画面静止。杨福音《黄山归来图之三》,画上只有山、树、亭、人,可以静,然其亭如莲花迎日,萁树似美人舞蹈,静的只有手谈的逸士。气静说的是绘画者凝神去虑,画面反带出生气。关良的画面红绿青蓝,热闹中却得到静气。舞台上的“崩登仓”都不扰其静。说白了,是关良心里静。夏加尔画白马驮新娘在夜空飞翔,也静谧,但没有中国画更为空灵。画者如果对画期望太多,跑步进入功名利禄,气返画上是躁与戾,憋得像白条猪一样。庄子《达生篇》说一个工匠雕刻乐器前,“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天忘名利,斋五天忘巧拙,斋七天忘掉自己胳膊腿,“心志专一,然后成”,说的正是气静的功用。

杨福音《洗尽功名》、《白云乡里》都施加大笔浓墨,虽画面繁满却可听闻松果落地,感觉“阑逸原是富贵,山水即为亲人”,气静使然。用笔和用墨的繁简疏密都不碍“气”的流动。“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疏:元人二笔三笔,无笔不繁”。气在中国画中最好的表达便是“静”,如太极拳演示的那种动中之静,在心念。

气静者,笔墨旋动,心不乱动。杨福音的鹤,俯仰啄饮,生活幸福。他的雀乌如寐如醒,徜徉荷花美人乡,更幸福。他的《一任烟波》,花举其上,叶伸其下,墨抑线张,大鱼生动傲慢,其肥其倔不可言说,写的俱是乡土。这一番意思在他散文里:“禾蔸子上弥漫一层浓重的自霜,田野升腾轻轻的薄雾,泥土软软的湿润。”(杨福音,年的感觉)天地大美,欲与知己说,回首无人,便有了这些画。读去,真可以洗尽铅华,一任烟波。上面这些话结束时,以四句打油体作结赞一下,赞曰:“水润墨妍,一线通天,情深气静,味出心源”。杨福音画出了现代意义的文人画。

另外的随想

人生活在当下,恍惚只了解自己的时代。李杜苏韩都由书本指出,非我们亲自发现。然而史籍不一定可靠。“王杨卢骆”被称为“初唐四杰”,杨炯诗文成绩高于王勃而逊于卢照邻,杨自称“耻居王后,愧列卢前”。但四杰的帽子当时就裁制好了,一直戴到了今天。试想,历史上有多少高明人被那一个时代裁掉,使我们不知其作其名。文化上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漏掉精英的名字,这对后来每一个时代都形成空白。可是,后人没办法要求前人都懂得并珍惜美,只好把流传至今的好东西视为得之偶然。眼光,关乎给后人留下美而不被指为昏昧。困难的事情恰在这里,如果我们与苏轼同朝,能欣赏他的诗词书法吗?不一定,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当下的时代。石鲁、王小波辞世之后才说他们作品的好,是中国人固有的毛病。

艺术史并不按后人愿望而写。好画家中很少有像齐白石那么安逸的人。虽然没被威胁枪毙两次,处境比齐却差多了。历史对同时代的大师往往刻薄,原因有三个,一是同时代的人不见得有好的眼光;二是平庸者用比创作更大的力量打压杰出者,三是杰出者无意攀高结贵,门前清冷,别人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范文第4篇

多少年来,青春一直被我尘封在记忆的最深处,不忍重温,揭之若痛,直到前不久,一本名为《心似一朵莲花开》的书进入了我的视线。那次我在新华书店挑书,一位老者与一位少年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老者手上捧着这本《心似一朵莲花开》,他似是漫不经心地翻阅着,又似是潜心静气地品尝着,仿若是一只历经旱季后停在一朵莲花上吮吸甘露的蜻蜓,少年诧异地说:“爷爷,真没有想到你竟然还喜欢青春读物!”

那位老者微笑着说:“青春不是年龄,不是某个人生的阶段,而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慧悟,是流淌在生命里的热血,我虽然老了,但是我同样拥有这一切,而这一切又使我更加热爱我所拥有的青春!”

少年似懂非懂,继续挑选他所喜爱的书。我愕然,老者的话就像抛进湖心的小石子,在我的心间激起涟漪千层,荡漾不息。我原以为,我的青春已经一去难返,永远不会再拥有,可是这位足足长我一辈的老者,他还怀着一颗青春的心,品味着青春的甘甜,享受着青春的快乐!

“曾经在一个偏僻的街角,看一位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许久的时间,只是走了一小段的距离。注视着老人瘦弱的背影,眼角居然渐渐湿润起来,当时想,多年以后,当我头发白了,腰弯了,背驼了,是不是也会有那么一天,一位少年在我身后看着我蹒跚行路呢?”刹那间,我明白了老者的话,青春,它不是怜花惜雪,儿女情长,它不是无病,不是庸人自扰,而是在生命里永久流淌的热血!

这种感觉让我对此书如视珍宝。我见缝插针地用了十二天时间,意犹未尽地读完了它。这本书是作者在平凡生活中,用一个年轻和乐观的心灵去观察、发现、品味世界与人生的合集。在书中所述的故事里,作者鲜有关于自己的对话描写,然而那种缄默又是一种最深层次的参与和观察,他用一颗青春的心,品味着人生和生活的欢乐与哀愁、平庸与超凡,而这一切,都是青春的元素。

似花还似非花作者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称谓;关系;感情

称谓是表示人们彼此关系并用于称呼的词语。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个人具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比如一个叫“毛文简”的人吧,他的亲属可以按照自己和他的亲属关系称呼他“侄子”、“哥哥”、“舅舅”等,这些叫做亲属称谓;如果他是个屠户,e人可能会根据他的职业称呼他“毛屠户”,“杀猪的”,要是长得胖,e人也许可能称他“胖子”,如果他横行霸道,别人可能背地里称他为“毛霸王”,这些是根据他的社会地位(包括职业身份、才德品性、生理特征等方面)来称呼的,叫做社会称谓。

称谓语的正确使用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不可小视,而在文艺创作中,选择正确的称谓语能够较好地表现使用称谓语人的性格和对被称呼人的感情,对刻画人物形象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电影《姊妹易嫁》中,随着剧情的发展,张素花对毛文简的称谓变化多瑞,这些称谓反映了张素花对毛文简的感情变化,表现了张素花嫌贫爱富的性格,对成功塑造张素花这个人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下面就进行具体分析。

《姊妹易嫁》中,张有旺要将自己的大女儿张素花嫁给贫寒的牧童毛文简,但张素花却不乐意。良辰吉日,毛文简来迎娶张素花,因张素花误以为毛文简考中状元,对嫁给毛文简又满心乐意,后来当听说毛文简没考上,满心的欢喜化成满腔的怨怒,死活不肯嫁,这是又一次不乐意。后来妹妹张素梅代姐出嫁,而新郎也亮出真实身份,原来确实是考中了状元。此时,张素花又表示乐意出嫁。在从不乐意到乐意,又到不乐意再到乐意这个曲折的过程中,张素花对毛文简的称谓也表现出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一、第一个不乐意阶段――典型称谓:牛郎、牧童、放牛的穷后生、小秀才

在张素花还没出场之前,妹妹张素梅向父亲转告张素花的不乐意,说张素花“张口就是命不好,说什么偏偏摊了个放牛郎”,又转述张素花的话“鲜花不能插在牛粪上,跟着个牛郎又穷又吭当”。张素花出场后,在自诉命苦时也继续使用了类似的称谓来称呼毛文简。说“想啥不从想中来,摊了个丈夫偏偏是个放牛的穷后生”。“放牛郎”、“牛郎”、“放牛的穷后生”,这些称谓都是围绕着毛文简牧童这个职业的,属于社会称谓。按说,张素花当天就要出嫁,马上要和毛文简建立最亲密的关系,而从她对毛文简的称呼上,我们却看不到她在感情上跟毛文简的亲近。我们知道,对人使用亲属称谓要比使用社会称谓要显得更为亲切,对邻居家的长辈都可以称呼为“大爷”、“大娘”,而张素花在出嫁的当天还是使用社会称谓称呼自己的准丈夫,可见毛文简在她心里,实在并不像亲人一样具有应有的位置。在这一点上,她还不如妹妹素梅,素梅在提到毛文简时,总是一口一个“毛哥”,这种亲属称谓听起来比社会称谓要亲热多了。并且,口口声声“放牛的”、“牛郎”,也表现出张素花对毛文简的家庭贫穷和地位卑贱的鄙视。“小秀才”则是张素花向别人提起毛文简时的称谓,“只得说是个小秀才,我怎能说他是个牧童。”秀才毕竟比牧童地位要高,说起来似乎还算有点儿面子。这说明她非常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她的婚姻,表现了爱慕虚荣要面子的本性。但此处的“小秀才”又并不表明她对毛文简的高看,因为前面加了一个“小”字,所以这个称谓仍带有贬义。

二、第一个乐意阶段――典型称谓:新科状元我丈夫、俺毛郎、毛哥、你姐夫

当张素花听到外面的鼓乐声,以为是毛文简考中了状元排排场场地来迎娶她,高高兴兴地打扮起来,这时候她对毛文简的称谓由第一个阶段的社会称谓完全变成了亲属称谓,每一个称谓都表现出她内心对毛文简的认可和喜欢。“往日打扮无人看,今天有新科状元我丈夫把我来夸”,“新科状元”虽是社会称谓,但这个社会称谓她称呼起来多么得意呀,后面又加上 “我丈夫”这个亲属称谓,更显得她现在拿毛文简当自己人,再不是什么“牛郎”、“放牛的”了。在要往头上戴绒花时,又说“五颜六色我挑花了眼,谁知俺毛郎他爱哪朵花”,“毛郎”,听听,多亲热呀,亲热得都有点儿肉麻,而且前面再加一“俺”字,似乎在声明自己的所有权,“这是俺的,谁也e和俺抢”,简直拿着毛文简当了珍宝,不像开始时“放牛的”那些个称谓,听着似乎她的心离着毛文简有十万八千里的感觉。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咧嘴笑,她又不禁嗔道:“俺笑毛哥来娶俺,你在这里边笑什么”,这是她第一次称呼毛文简为毛哥,也是剧中唯一的一次。这一声“毛哥”叫得是亲而又亲,真是让听者都为之动情。当她问素梅:“他带了多少人马来呀?”素梅故意问:“他,是谁呀?”张素花回答:“你姐夫呗。”“你姐夫”,这是使用的第二人称视点,第二人称视点指说话者根据听话者与第三者的关系指称第三者,地位、辈分高的人在与地位、辈分低的人提到第三者一般都要采用第二人称视点,“你姐夫”,看起来似乎说明的是张素梅和毛文简的关系,但本质上表明的却是张素花与毛文简的关系,没有姐姐,哪来的姐夫。一声“你姐夫”,表明了张素花已经将毛文简认定为自己的丈夫,自己的亲人。对妹妹提起自己的丈夫来称呼一声“你姐夫”,那称呼里该有多少的娇羞多少的爱意多少的满足呀。

三、第二个不乐意阶段――典型称谓:牛郎、放牛小、娃、穷鬼、你毛哥、俺妹夫

当听说毛文简是落榜而归,张素花非常痛苦,此时,毛文简在素花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她便又恢复了对他的社会称谓。她对爹爹表示:“俺姐妹都是你生养,为什么偏把个牛郎配给了我呀”,“要我嫁给那放牛小,哼,除非是河水倒流日出西”,当素梅历数毛文简的好处时,张素花勃然大怒:“你看他好你就去,把这个牛娃配给你”,“牛郎”,“放牛小”,“牛娃”,从这些称谓里可以看出,此时的毛文简被张素花从心里拽出来,扔得远远的,又变成了那个放牛的了。她号啕痛哭:“我跟着个穷鬼可怎么过呀?”一声“穷鬼”表明了她对毛文简的极端蔑视,这毫无温情的称谓和上一阶段的“俺毛郎”那些热热乎乎地称呼相比,温差之大真如同冬夏之别,令旁人听了都感觉寒气逼人。当素花和张有旺哄素梅代姐出嫁,素梅犹豫不决时,张素花在旁说风凉话:“妹妹,你毛哥还在楼下等着你哪!”,“你毛哥”,这会儿毛哥不是她张素花的了,而只张素梅的了。素梅同意出嫁,张素花为了表示对妹妹的感激,说:“毛家要是断了顿呀你尽管和俺妹夫到俺家。”这个“俺妹夫”和上个阶段的“你姐夫”形成有趣的对照。“你姐夫”看似是“你”(素梅)的,实则是“俺”(素花)的,而“俺妹夫”则看似是“俺”(素花)的,实则是“你”(素梅)的,对毛文简的感情关系,“俺妹夫”比“你姐夫”要远得多了。

四、第二个乐意阶段――典型称谓:官人

相关期刊更多

四川化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思想与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伊斯兰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