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生素调查报告

抗生素调查报告

抗生素调查报告

抗生素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梅毒;报告疫情;影响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changes in the reported epidemic situation of syphilis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reveal the syphilis epidemic situation changes in reality so as to lay basis for the future improvement of syphilis diagnosis and epidemic situation report.Methods Select 61 medical institutions from 40 counties(cities and districts)in 9 cities(prefectures)of Guizhou Province to take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alyze the results by SPSS19.0.Results The increase of people being examined and the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wrongly reported cases in clinical practices due to medical staff's lack of knowledge of syphilis diagnosis standards have resulted in the rapid increase in reported syphilis patients in Guizhou in recent years.Conclus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yphilis diagnosis and epidemic situation report in Guizhou,focus should be placed on bo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philis epidemic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rules and reinforcing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aff,enabling them to master the diagnosis standards and accurately report confirmed cases.Thus the repeatedly reported cases will be reduced.

Key words:Syphilis;reported epidemic situation;Influential factors

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病程慢性发展、可导致系统性的病变[1-2],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及重点监测的疾病之一[3]。近10余年来,全国梅毒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贵州省梅毒疫情近年来增幅较 大[4]。为了解梅毒疫情上升因素,揭示真实的疫情变化,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性病疫情变化影响因素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5],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省九个市(州)选取了2014年梅毒报告病例数在100例以上,且I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在30例以上的40个县(市、区),在以上县(市、区)选择设有正式挂牌的皮肤性病科(包括皮肤科、性病科、皮肤性病科)的61家二级乙等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梅毒疫情变化的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贵州省61家医疗机构性病疫情影响因素专项调查数据。

1.2方法 按照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对上述61家医疗机构2010~2014年梅毒检测与诊断情况进行调查,使用Microsoft Excel2007软件录入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医疗机构报告的I期与II期梅毒病例变化情况 2010~2014年,61家医疗机构共报告I期梅毒7906例,其中皮肤科报告799例(10.11%),非皮肤科报告7107例(89.89%),皮肤科报告的I期梅毒比例逐年增加,特别是2014年增长明显,非皮肤科报告的I期梅毒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2014年降低最为明显,见表1;II期梅毒共报告1636例,其中皮肤科报告1070例(65.40%),非皮肤科报告566例(34.60%),皮肤科报告II期梅毒比例2010~2013年间变化不明显,2014年明显增加,非皮肤科报告的II期梅毒在2014年降低最为明显。从报告科室来看,皮肤科报告的I期梅毒为799例,II期梅毒为1070例,I期梅毒与二期梅毒比例为0.76:1,非皮肤科报告的I期梅毒为7107例,II期梅毒为566例,I期梅毒与II期梅毒比例为12.56∶1,见表2。

2.2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实验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实验检测开展情况 在61家医疗机构中,有1家目前只开展了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检测(1.64%),10家只开展了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检测(16.39%),50家两类实验均已开展(81.97%),在这50家两类实验均已开展的医疗机构中,只有25家是2010年之前开展的(50.00%),有3家在2011年开展(6%),9家在2012年开展(18.00%),8家在2013年开展(16.00%),5家在2014年开展(10.00%)。

2010~2014年,61家医疗机构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共检测3409663例样本血清,其中阳性数121331,阳性率为3.56%,检测数和阳性数逐年上升,阳性率无显著变化;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检测989226例,阳性数41418,阳性率4.19%,检测数逐年上升,阳性数及阳性率无显著变化;两类梅毒血清学试验双阳性共计29799例,呈逐年增长趋势,见表3。

3 讨论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分析,梅毒病例报告的逐年大幅度上升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①筛查力度的不断加大,发现病例数增加[6]。随着近年来对《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对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逐步加强和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对梅毒的筛查力度也明显加强,筛查数量上升,从而导致梅毒患者数量大幅度上升。②是梅毒的诊断标准不清,导致错误报告增加。《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07)[7]规定,梅毒螺旋体及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双阳性才能确诊为梅毒。本次调查发现,61家医疗机构中同时开展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检测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检测比例较小,而且起步较晚,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检测数远远少于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检测数,大部分医疗机构未在临床诊断中同时开展两类检测。说明多数病例未能按照《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07)进行规范的检测和诊断,导致错误报告增加。从另一方面来看,非皮肤科的医生接受专门的梅毒诊断标准与报告要求的培训较少,对梅毒的误诊率高于皮肤科[8]。I期梅毒病程较短,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容易忽略和漏诊,在此期间若未治疗或未规范治疗,则很快转入第二潜伏期进而发展到II期梅毒[9],因此,从整体疫情来看,I期梅毒应少于II期梅毒。在本次调查的61家医疗机构中,I期与II期梅毒病例报告数比例为4.83∶1,而非皮肤科报告的I期梅毒与II期梅毒比例高达12.56∶1,存在严重的错分偏倚情况。根据本次调查情况,结合贵州省历年来性病工作督导情况分析,在贵州省现有报告的梅毒病例中,误报的梅毒病例数量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我省梅毒病例报告数逐年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筛查数量的增加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因缺乏对《梅毒诊断标准》(WS 273-2007)的学习掌握,从而在临床诊疗中把较多不符合梅毒诊断标准的病例误报,或对不符合确诊上报条件的病人过度报告。实验室检测质量、医生诊断水平,病例报告质量是影响梅毒疫情管理的重要因素[10],因此,应规范梅毒疫情管理,加强相关医疗机构医生特别是非皮肤科医生和检验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梅毒诊断标准,准确报病,完善疫情上报制度,落实转诊会诊制度,建立梅毒归口诊断机制,进而有效控制梅毒疫情,进一步改进贵州省梅毒疫情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Read PJ.Donovan B.Clinical aspects ofsyphilis[J].Intem Med J,2012,42(6):614-620.

[2]French P.Syphilis[J].BMJ,2007,334(7585):143-147.

[3]王英,倪大新.2004-2007年中国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8,23(8):481-483.

[4]龚向东,岳晓丽,滕菲,等.2000-2013年中国梅毒流行特征与趋势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5):310-315.

[5]关于开展性病报告疫情影响因素调查的通知[Z].中疾控性控发[2015]12号.

[6]陈磊,黄澍杰,洪璇,等.广东省2013年性病流行状况分析[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5,22(1):62-66.

[7]WS 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8]戴向农,叶兴东,何婉苹,等.广州市医疗机构不同临床科室梅毒报告质量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5):181.487-490.

抗生素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职责

1.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下同)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2.临床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3.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患者,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四、工作程序

1.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

( 1)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

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确诊为传梁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2.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与控制

(1)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

①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控制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②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③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④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①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②医院感染控制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A.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B.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源学检查。

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D.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患者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患者甚至暂停接收新患者。

E.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F.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③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④当其它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地区或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⑤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3.消毒灭菌与隔离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器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别是感染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 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要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4)甲醛气体灭菌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的保存。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6)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洗手设备:

a.病房及各诊疗科室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有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

b.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

c.可选用纸巾、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

d.不便于洗手时,可用快速手消毒剂。

②洗手指征:

a.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b.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感染

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c.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d.脱手套后。

③洗手方法:

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10~15秒钟,然后用流动水洗净。

④手消毒指征:

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b.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c.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⑤手消毒方法:

a.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b.用消毒剂浸泡双手。

⑥外科刷手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泡手。刷手或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具体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7)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1000ppm)拖洗。

②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4.消毒药械的管理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进行监督管理。

(2)感染控制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负责对全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

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3)药剂科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消毒灭菌药械选购的审定意见进行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查验必要证件,监督进货产品的质量,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

(4)使用科室应准确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予以解决。

5.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

(1)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医院有健全的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

②医院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

③检验科和药剂科每半年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

④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制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⑤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包括血药浓度监测和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监测,以控制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2)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

①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②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③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④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⑤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患者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

①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

②以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迹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

③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

④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

⑤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⑥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6.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参见《一次性用品、物品贮存监控管理制度》)

7.医院感染的监测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①医院必须对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②医院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

③医院感染控制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

④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患者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⑤100~500张病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①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②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③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

④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

⑤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⑥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⑦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

(3)环境卫生学监测

抗生素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加强教育和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

医学是一种科学,医疗是一种特殊的服务,看病吃药看似天经地义,但原则是什么?是合理用药!是针对患者病情、符合用药规范、遵循医疗原则,同时要尊重患者权益。为强化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理念,医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合理用药宣传月”,专题宣传合理用药,在全院范围内掀起一股“学习合理用药知识,培养合理用药意识”热潮。院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分管领导全程参与。举办“合理用药宣传月”动员会,要求全院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和规定,积极参与宣传月活动,提高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意识。针对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举办了5场专题讲座。分系统、分场次对内科和外科系统的医务人员进行了4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培训。专门邀请江苏省人民医院赵旺胜教授为全院医师和医学检验中心人员就“加强耐药菌监测,送好标本选对药”进行专题讲座,专家讲得精彩,医务人员听得认真,通过学家知道了规范化采集标本能提供重要的临床感染信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掌握了规范,理清了思路,对今后临床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性。医务处和“三基”培训办公室等部门组织了全院性的“合理用药”知识竞赛,把合理用药宣传月活动推向了高潮。全院上下营造了“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良好氛围,广大医务工作者提高了药物使用的专业知识水平,强化了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意识,为提高医疗质量内涵、保证医疗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日常管理,保证临床用药质量安全

医院药事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药事管理注入了新的内涵,药事管理的重心,从对“物”的管理逐步转变为重视“人”用药的管理,即以对患者合理用药为中心的系统药事管理。

强化组织管理。医院有专门的药事管理组织机构,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和药剂科等相关管理处室的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分管院长任委员会主任委员。药事管理委员会承担着医院《基本用药目录》和《医院处方集》的制定、新药的引进评审、监督指导本院科学管理药品、保证药品质量、促进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等一系列的职责和任务。药剂科作为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下设门诊、住院中、西药房、临床药学室、药学情报资料室等部门,药学专业人员占94.11%,有8人具有药学高级以上职称,28人具有部级执业药师资质。

强化制度管理。医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药品管理法》,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相关处室依法认真做好药品采购、调剂使用、药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建立、健全了药品调剂管理、药库管理、药物质控管理、临床药物使用与管理、药物评价与促进合理用药管理、药学信息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药品使用的环节管理,对新药引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机制透明,阳光操作,严格按程序筛选,对进院药品的生产厂商和配送企业严格资质审查并定时跟踪复核,按规范程序索证、签订质量保证协议,必要时请药监部门帮助甄别。加强了药品的入库验收,对不符合要求的药品坚决拒收。做好在院药品的定期养护管理,严防药品过期、变质。特别重视对麻醉、精神、毒性药品的管理,完善了各类特殊药品管理制度,品、第一类实行“五专”管理,二类实行“四专”管理。加强对相关卫技人员特殊药品管理法规、制度、专业知识的培训,考试合格的授予麻、精药品处方权,并将有麻、精药品处方权医师姓名和签字留样在药房。规范特殊药品处方用纸和特殊药品处方用量,明确必须开具纸质专用处方。按照《麻醉管理条例》,制定癌症疼痛患者麻醉取药流程,明确门诊专用窗口调配,每日进行消耗登记。定期组织对特殊药品管理的检查,对病房品设定基数,班班交接,定期检查,做好记录,按规定做好特殊药品回收销毁,依法做好采购、使用、保管等环节安全管理,严防药品滥用和流入非法渠道。由于工作规范,医院药房首批高分通过市“规范药房”评审、adr 报告等工作多次受到市药监局的表彰本文来源:文秘站 ,在“等级医院复核评审”、“医院管理年”督查等多项检查中,多次获得了省市有关专家的好评。

强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做好药品使用过程的安全性监测,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每年年初公布本院药品不良反应重点监测品种目录。组织对药学、医护人员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通过制度、考核等措施鼓励进行药品不良事件的报告。做好对临床安全合理用药警戒工作,专人每天收集权威部门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和重大药害事件的情况,及时通过院内网或《药讯》以警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及时对本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反馈,根据全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信息分析结果,下一年度重点监测的药品目录。医院多年来未发生严重药害事件,连续3年被评为扬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先进单位,在各级药监主管部门通报的药品不良事件中,无一品规在我院临床应用。

三、加强考核监管,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今年医院把临床合理用药作为落实“三合理”规范的重点,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重点狠抓考核监管,力求把药品监管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明确目标,制订标准。以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江苏省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管理规范》为标准,以临床标准路径、同质化治疗为突破口,制定了《关于合理使用药物的管理规定》,严格规定了临床抗感染药物确诊后使用、联合使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和抗肿瘤药物、中药注射剂(活血化瘀药注射剂,中药抗病毒注射剂,消水肿中药注射剂)、静脉用维生素制剂等的使用原则以及各级医务人员药物使用的权限,实行分级管理,超权限用药严格审批。为促进临床规范用药、合理用药,有效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和药师对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经济用药的认识,药剂科及时做好药学信息情报的搜集整理,整理了《常用注射剂配伍禁忌表》、《常用见光易变质药物目录》、《医院常用麻醉处方>!

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建立处方评价制度,每月随机抽取相关科室处方按照标准进行评价,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对每季度由合理用药软件拦截的不合理用药电子处方进行汇总分析,反馈临床,提高医师电子处方合理用药水平。建立临床药师制度,明确临床药师职责规范,临床药师深入病区参与查房、讨论,加强对临床用药的药学指导和药学咨询,5名临床药师定期深入呼吸科、icu、神经科进行临床查房,积极书写药历,参加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参与病人治疗用药方案的制订,常规开展6种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为逐步推开工作,医院确定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血液科、胃肠外科、放化疗科、急诊科、妇产科等8个科室为合理用药工作试点单位,制定了各科常见病临床用药标准方案,经科室、医院讨论后执行,以规范专科医生的用药行为,进而以点带面,由此推动全院性的合理用药工作不断深入。截止今年7月,我院门诊抗生素使用率仅为18.6%(其中,一线抗生素使用率为65.9%,一、二线抗生素合计使用率为89.9%,三线抗生素使用率为10.1%),住院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6.5%(其中,一线抗生素使用率为24.5%,一、二线抗生素合计使用率为73.1%,三线抗生素使用率为36.9%)

多部合力,强化监管。认真执行“双纠”监管制度,实行药品使用动态监管,每季度进行抗菌药物用量排序,对异动情况进行分析,组织专家评议,超常预警,必要时实行告诫停用。改终末质控为环节控制,定期组织老专家检查在院在床电子病历,每周二、三组织临床药师检查在架住院病历,院领导带队不定期突击查房,抽查用药的合理性情况。医院还设立了医疗总值班,每天抽查3个病区的合理用药情况,检查情况院部晨会上反馈,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医务处立即督促科室改进并安排第二天的医疗总值班对改进情况进行复查。对检查发现的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无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围手术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包括药物选择不当、违规升级、超时限应用等),治疗性抗生素应用前未留取细菌学标本,不合理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活血化瘀”中药静脉制剂,违规使用抗肿瘤药物,违规使用维生素,不合理应用“抗病毒”类的中药静脉制剂等,严格按照《合理用药考核规定》,考核兑现,实施奖惩。并通过院内网、《药讯》等通报反馈给临床医生和所有临床科室。院行风办纠风部门根据领导指示,积极参与,对临床合理用药检查中专家发现的突出问题或者药品动态监管中出现的异动苗头问题以及举报反映的药品回扣问题等进行干预,有针对性地核查,必要时谈话、告诫,提醒医务人员规范行为。一系列举措促进了药品使用规范化管理,保证了医疗安全。

抗生素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梅毒规划;评估;报告

都匀市是贵州省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出海重要交通枢纽,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5万(2015),有布依、苗、水、瑶等33个少数民族,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08%。市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办事处、4个镇、1个乡(水族自治乡)。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为46平方公里(2014),市区人口35万(含流动人口)。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都匀市是部级性病监测点,自开展梅毒监测工作以来,梅毒病例报告呈逐渐上升趋势,2010年~2015年共报告1953例。分别为2010年175例,2011年184例,2012年255例,2013年317例,2014年498例,2015年524例。见图1。

1.2 人群分布 1953例病例中,男877例,女1076例,男女比例为1:1.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59岁年龄组,年龄1 d~94岁,职业颁布以农民为主。

1.3方法

1.3.1r间 根据《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和《国家卫计委关于开展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本市于2016年5月~6月对本市疾控中心和本辖区梅毒病例报告数较多的3家诊疗机构及妇幼保健院进行梅毒中期评估自查工作。

1.3.2目的 为了解贯彻落实《梅控规划》各项工作和中期(2015年底)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科学评估梅毒防治效果,总结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为今后进一步改进梅毒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更好地实现《梅控规划》的终期目标。

1.3.3资料收集 利用信息系统,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全国性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等,对评估指标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保障措施情况、不同人群(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流动人口、暗娼和男男人群)的知晓率调查结果,由都匀市疾控中心负责收集。

1.3.4现场调查 梅毒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孕产期保健人员对梅毒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性病诊疗机构主动提供梅毒咨询检测服务情况和梅毒患者接受规范诊疗情况及"孕产妇接受梅毒检测的比例"、"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所生婴儿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和"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所生婴儿1年随访率"通过现场调查进行评估。

2 结果

本市根据文件要求建立了有效的梅毒防治工作机制,市卫生计生局下发了2015年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安排意见;市疾控中心制订了本市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实施方案(2010-2020年)、落实了性病责任科室,明确了兼职人员负责性病防治工作;此次调查本市疾控中心及妇幼保健院和3家医疗机构共5个单位,均具备梅毒规范诊疗能力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并备有苄星青霉素必需药品的有4个单位。梅毒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情况,预防和诊疗机构参与考核疫的情管理人员12人,诊疗9人,实验室12人,考核结果均为合格,合格率为100%;助产机构参与考核的预防/疫情管理人员1人,诊疗服务人员12人,实验室检验人员3人,考核结果均为合格,合格率为100%。对都匀市广惠社区常住城市居民进行梅毒知识知晓率调查,共调查300人,知晓人数262人,知晓率为87.3%(262/300);对都匀市沙包堡镇农村居民进行梅毒知识知晓率调查,共调查300人,梅毒知晓人数233人,知晓率为77.67%(233/300);对都匀市外来务工(流动人口)进行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共调查400人,知晓人数为337人,知晓率为84.25%(337/400);调查都匀市VCT暗娼人群66人,知晓人数61人,知晓率为92.4%(61/66);调查都匀市VCT男男33人,知晓人数31人,知晓率为93.9%(31/33)。

对本辖区报告病例多的3家性病诊疗机构进行主动提供梅毒咨询检测服务比例进行调查,近3个月皮肤性病科申请梅毒实验室检测的人数为2050人,近3个月性病就诊人数119人,梅毒咨询检测报务比例为100%(性病就诊人数低于申请梅毒检测人数时视为相同)。艾滋病咨询检测点的受检者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服药者980人,接受免费梅毒检测人数980人,检测比例为100%;首次服药人数115人,接受免费梅毒检测人数105人,检测比例为91.3%(105/115);梅毒抗体检测阳性2人,提供转诊服务2人,转诊比例为100%。对都匀市妇幼保健院孕产妇梅毒病例进行调查,2015年产妇人数4695人,接受过1次孕期或产时梅毒检测的产妇为4637人,孕产妇接受梅毒检测比例为98.76%(4637/4695),感染梅毒孕产妇43人,接受梅毒规范诊疗服务的产妇27人,接受规范诊疗服务比例为62.79%(27/43),梅毒感染产妇所娩活产婴儿34人,接受梅毒规范诊疗婴儿29人,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所生婴儿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为85.29%(29/34),梅毒感染产妇所生满12月龄的婴儿5人,接受了12月龄随访服务的婴儿5人,感染梅毒的孕产妇所生婴儿12月龄(1年)随访的比例为100%。对5家预防/妇幼保健及医疗机构实际调查的梅毒治疗处方87份,调查处方中使用苄星青霉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的处方数72÷0.75(国家梅毒中期评估方案指标计算方法)为96份,梅毒患者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为110.34%(96/87)。3家医疗机构2015年网络报告的梅毒病例中抽查了342例,核查发现的符合梅毒诊断标准的梅毒病例数246例,梅毒病例报告准确率/诊断正确率71.93%(246/342)。

本次调查的5家预防/保健及医疗机构中有4家参加了梅毒血清学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的参与率为80%(4/5),4家验证考评成绩均为合格,合格率为100%。Ⅰ期和Ⅱ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调查,2014年本市辖区总人口443235,Ⅰ期梅毒报告病例47例,报告发病率10.60/10万(47/443235);Ⅱ期梅毒32例,报告发病率7.22/10万(32/443235),2014年Ⅰ期和Ⅱ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为17.82(10.60+7.22)/10万。2015年辖区总人口444509,Ⅰ期梅毒报告病例46例,报告发病率10.35/10万(46/444509);Ⅱ期梅毒31例,报告发病率6.97/10万(31/444509),2015年Ⅰ期和Ⅱ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为17.32(10.35+6.97)/10万。Ⅰ期和Ⅱ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为-2.81%[(17.32-17.82)/17.82]。2015年先天梅毒报告病例11例,本辖区医疗机构住院分娩活产数6262人,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为175.66/10万(11/6262)。

3 讨论

根据评估资料来看,本市性传播疾病疫情十分严峻,特别梅毒较为明显,梅毒病例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本次调查的16个指标中有13个达到国家指标,有3个未达标,即医疗机构梅毒病例报告准确率/诊断正确率71.93%(国家指标≥90%);感染梅毒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服务比例为62.79%(国家指标≥90%);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为175.66/10万(国家指标≤30/10万活产数)。

主要原因由于医务人员对梅毒分期不明确及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规范出现错误钩选、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不完整出现单阳上报病例、Ⅰ期和Ⅱ期梅毒、Ⅲ期梅毒病例部分无临床表现等问题而至梅毒病例报告准确率低[1];感染梅毒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服务比例总体较低,由于本次调查期间妇幼保健院《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现已关闭,无法进行系统统计,数据来源于手工表,登记不够完善,至接受规范诊疗比例较低;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较高,由于先天梅毒诊断比较复杂,在《性病病例报告工作指南》中"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抗体滴度等于或高于母亲4倍及以上。低于该值并不排除胎传梅毒,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的病例"上报为确诊病例,所以临床医生为了防止漏报,将滴度低于母亲4倍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的病例均诊断为胎传梅毒确诊病例进行了上报,至胎传梅毒过度报告而出现高发病率现象。

在以后的工作中诊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及防保人员学习梅毒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73-2007)》,不断提高医生的梅毒诊断与报告能力和防保人员对梅毒病例《传染病报告卡》质量检查能力,建议医务人员在填报梅毒传染病报告卡时把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临床表现填写在备注栏内,防保人员报病时可以再次复核以提高梅毒病例报告的符合率及梅毒分期的准确率。严格执行胎传梅毒的诊断分类,"确诊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①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或镀银染色在早期先天梅毒皮肤/黏膜损害及组织标本中查到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螺旋体核酸检测阳性;②婴儿血清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③婴儿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滴度≥母亲滴度的4倍,且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④婴儿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阴性或滴度虽未达到母亲滴度的4倍,但在其后随访中发现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有临床症状,且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⑤患梅毒母亲所生婴儿随访至18个月时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仍持续阳性"[2]。医生必须明确胎传梅毒的诊断标准对胎传梅毒进行正确诊断,才能降低先天梅毒发病率。

疾控中心要进一步全面落实《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加强对医疗C构梅毒的监测管理和督导工作,加强病例报告质量监管,不断提高病例报告数据的质量,确保疫情报告数据真实可靠;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在流动人口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宣传,使其掌握相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及能力,从而使梅毒及其他性传播疾病得以有效控制,以实现2020年梅毒预防与控制规划终期目标。

参考文献:

抗生素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鸡蛋里也含有抗生素?

南京市民钱女士说,她是7月26日在某报上看到这则鸡蛋广告的,商家在广告中打出的“无抗生素”这四个字让钱女士感觉很“扎眼”。“鸡蛋没有抗生素有什么好宣传的?难道他想说我们平时吃的鸡蛋里含有抗生素?”

这是一个销售合作招募广告,刊登在该报封面报头的右侧,很是醒目。商家在广告中宣称自己的产品是“国家禽畜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产自高原,绝对原生态。在广告右上角的显著位置,确实明确写着“无抗生素”四个字。鸡蛋里会有抗生素?这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怀疑商家是在概念炒作。调查了40位市民后,竟无一人听说过鸡蛋里面含有抗生素,也没听过“无抗蛋”。

“无抗蛋”是什么概念

根据广告上留下的电话号码,我们联系上了刊登“无抗生素”的鸡蛋生产商。“在国内很多蛋鸡养殖场,一个小笼子能装十几只鸡,空气不流通容易滋生病菌,生存空间狭小容易交叉感染,鸡很容易生病,不用抗生素怎么行?”这家总部在四川成都的公司销售人员说,他们的蛋鸡品种是一种高原鸡,生命力顽强,而且他们采取散养方式,鸡很少生病,也就没必要喂食抗生素了。工作人员表示,国内不少养殖场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很多,与之相比,他们的“无抗蛋”更有营养。

在淘宝网上搜索“无抗生素鸡蛋”,可以看到网店出售的“无抗蛋”有多种规格,价格也都不菲,平均一个蛋要5块钱,是超市里散称鸡蛋的10倍。自称该“无抗蛋”销售部经理的于先生说,他们的养殖技术从美国引进,所有蛋鸡都经过筛选后在山顶散养,饲养过程中不用任何抗生素。如果鸡生病了,就会被淘汰掉。“我们的无抗蛋煮熟后不会有腥味和硫磺味,也更有营养。”

市场上有没有“无抗蛋”

在南京新街口附近的一些大型超市中可以看到,除了普通散称鸡蛋以外,超市内普遍销售着许多名称五花八门的鸡蛋,有保洁蛋、草鸡蛋、头窝蛋等等,多是包装好出售,却不见“无抗蛋”(不含抗生素)的踪影。多位鸡蛋柜台的销售员表示,从没听说过鸡蛋里也会含有抗生素,超市也从没卖过“无抗蛋”。

仔细察看十多款放在包装盒里出售的鸡蛋和鸭蛋,在包装盒上的产品说明里,绝大部分产品包装上都印有“绿色食品”的字样,但没有一款鸡蛋产品提到蛋品的成分,只有几款鸭蛋产品提到了鸭蛋的成分,也没有一家提到鸡蛋或鸭蛋里是否含有抗生素。

抗生素怎么跑到鸡蛋里的

“鸡也会生病,生病了就要吃‘药’。”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院院长陆教授说,目前我国养殖水平还不是特别高,卫生状况也不是特别好,为防止鸡生病,养殖场就会在饲料中放抗生素。“一般都是放到饲料中,打针太耗精力。”江苏省农委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冯科长说。而饲料中的抗生素进入体内后,没有代谢掉的就会在体内沉积,内脏、鸡肉、蛋内都会有。而南农教授王恬提醒:“其实鸡蛋里的抗生素残留与内脏和鸡肉中的残留相比已经是最少的了。”冯科长表示,检测中心是可以接受私人检测申请的,但一个鸡蛋的检测费是1000元左右,远超过一个鸡蛋的价值,至今还没有个人来检测过,而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可以检测到鸡蛋中的抗生素是20种左右。对此,冯科长也表示,和国内可以使用的近千种抗生素相比,能检测到的种类确实是冰山一角。

鸡蛋允许含抗生素,但必须“少量”

抗生素属于添加剂,《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各种添加剂的使用量及使用阶段。《规范》中提到的添加剂是可以加入到饲料中的,这其中就包括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