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欧洲经济论文

欧洲经济论文

欧洲经济论文

欧洲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罗萨托;新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一体化为成员国带来了合作与发展的机遇,提升了该地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一体化进程的欧洲模式备受推崇,被看作是国家间合作与沟通的典范。在经济方面,欧盟已作为世界市场中的一个整体被世界所认识,在政治、军事领域,欧盟的合作也不断的加深。但是,近年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仿佛是遇到了瓶颈:一方面,欧洲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一体化鲜有进展,难以同经济一体化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在一致被欧洲人引以为傲的经济领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欧盟在应对这一危机过程中的表现却乏善可陈,随着欧洲一些国家债务危机的发生,似乎欧盟的成员国又重归国家利益至上的老路,一直没能找到内部互救的解决之道,甚至有些国家威胁推出欧元区,开始在一体化进程中开倒车。

随着这些问题的产生,“欧洲一体化到底能走多远”成为专家与学者热议的课题。美国圣母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塞巴斯蒂安・罗萨托在《欧洲的麻烦》一文中利用新现实主义的观点对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进行了解读,在他看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所有阶段都是对战后权力分配状况的反映。

一、罗萨托眼中的欧洲一体化

罗萨托对于欧洲一体化发展历程的理论体系是基于权力均势理论建立的。权力均势理论认为,在有外部威胁的背景下,国家出于对自身安全问题的担忧,有意愿进行联合和合作,以对抗权力更为强大的对手。在这种意愿的基础上,国家间合作的程度取决于对手力量的强弱:多个权力较强的国家对抗强国,在很大程度上只需通过简单的合作就能实现;而多个权力较弱的国家对抗强国,合作并不完全能够抗衡,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安全不得不丧失部分、融入一体化进程,以达到保证自身安全的目的。

罗萨托认为,机构的运转与否能够阐释权力分配,机构的运转是多个国家与对抗国家力量对比的体现。当权力分配状况维持不变,机构运转也将保持不变;当权力分配状况产生变化时,机构的运转也随之变化。在他看来,二战后欧洲权力的分配与对比状况决定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权力分配的变化是一体化目前遇到问题的根源,权力分配变化的趋势也是一体化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向标。

罗萨托按照时间线索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梳理,分析了每一阶段发展背后的原因。

(一)欧洲一体化的起步阶段

“1945年至1960年间,美国力量的介入及苏联的现实威胁为欧洲提供了建立联盟的动力、途径和机会。”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欧洲大陆上最为强大的国家,“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牵制或打败苏联”。

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下,欧洲国家时刻担心自身的安全问题,害怕苏联会采取军事行动一夜之间占领欧洲,基于此种安全考虑,欧洲国家产生了联合抗苏的动力,它们相信,“只有一体化才能有效地抗衡苏联”。以战后的法国为例,为了确保自身安全,法国改变了二战后初期对德国实施肢解和削弱的政策,逐渐转为同德国握手言和,将其纳入到欧洲社会事务协调中,希望通过更多欧洲国家的联合来达到平衡苏联的目的。

另外,战后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的行动牵制了苏联的精力,使其无暇顾及欧洲六国的一体化行为,为欧洲一体化的产生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对美国将随时撤出欧洲的担心也使得欧洲国家坚定了联合起来、靠自己的力量保卫安全的内部协调行动的动机及决心。

集体联合以牵制苏联的行动开始于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它们的联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与苏联在军事、经济上的力量对比中的弱势。

在欧洲一体化的起步阶段,经济领域的一体化一步当先,在起步阶段,欧洲相继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签署了欧洲货币协定,这三项成果被称为西欧经济一体化的支柱。

而在政治、军事领域,欧洲防务共同体协议虽被提出,但最终却未能通过。究其原因,欧洲国家在政治、军事领域可以选择加入不牺牲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况且美国的参与使得北约与欧洲防务共同体在制衡苏联方面相比力量更为强大、更具吸引力。

总的来看,欧洲一体化的起步源于对苏联与欧洲其他国家权力的分配不平衡的反映,正是悬殊的力量对比使得欧洲国家不得不选择走一体化的道路,而非简单合作的道路。欧洲国家虽对政治、军事一体化有所保留,但这主要是因为有北约的存在,如果没有北约、没有能够实现政治和军事上抗衡苏联的另一条道路,相信欧洲国家会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

(二)欧洲一体化的维持阶段

罗萨托将1960至1990这一段时间划分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维持阶段。由于欧洲权力分配的架构并未改变,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也如起步阶段一般保持现状。

经济上,虽有变化但却没有实质上的进展。《单一欧洲法案》的实施只是在重申《罗马条约》原有的条款;用于建立欧洲固定汇率体系的《欧洲汇率协议》和欧洲货币系统也被看作是对已解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洲货币协定的重复;经济与货币联盟虽然提出了实施单一货币、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的主张,却并未对原有一体化进行革新。

政治和军事上,在罗萨托看来,因为有美国主导下的北约的存在,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单独合作都难有进展,更不用提这一领域的一体化进程,一体化的设想仅仅停留在草案上。

(三)欧洲一体化的冷战后阶段

1991年,苏联的解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权力分配格局,欧洲国家不仅失去了追求政治、军事一体化的原动力,也不再保护经济一体化的成果。

国家只有在两个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选择丧失一部分、进行政治和军事上的一体化。一是面临十分强大的对手,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二是不能在保护的同时采取另外方式达到保护自身安全的目的。苏联的解体使欧洲国家面临的威胁不复存在,而北约仍是欧洲国家保卫自身安全的最优选择。因此,在这一阶段,欧洲政治和军事一体化的进程依旧没有采取有益步骤。

冷战结束后至二十世纪末,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使一体化机构的发展、运作拥有一定的惯性,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仍然有所保持;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欧洲经济发展状况的下滑,法国、德国等成员国开始重新计算一体化带来收益与付出成本之间的轻重,由于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追逐,一体化出现了分裂的趋势。

二、罗萨托对其他理论的批判

罗萨托在建立上述理论时遵循了一个标准,即一套完整、连贯的理论体系必须经得起现实的检验,能够适用于组织和机构发展的各个阶段。就欧洲一体化而言,冷战结束前、后两个阶段截然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理论阐释中是不容忽视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标准,罗萨托在文章中还对存在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三种理论观点进行了批判。

现实主义的一种观点将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归于二战后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罗萨托认为,美国的介入虽然为欧洲国家间开展合作提供了机会,但并未提供动力;这一理论还无法解释为何欧洲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体化的重要进展正是在担心美国撤出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一理论的修正版本认为美国鼓励和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但却也无法解释欧洲一体化仅在经济领域发展良好这一问题。

自由主义认为欧洲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国家间的高度依赖。罗萨托针对这一理论从三方面提出了批判的观点。首先,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并不是在欧洲国家经济联系最密切、依赖程度最高的时期;其次,面对苏联的威胁,法、德两国在军事上依赖性很强,但它们仍没有走向军事一体化;再次,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欧洲一体化遇到的困难与麻烦。

建构主义看来,欧洲一体化是要建立一个超国家体系。罗萨托认为这一理论缺乏论据,在经济方面,没有证据表明一体化是出于消除国家体系的立足点;政治和军事方面,如果这一理论成立,又无法解释国家不愿放弃的原因;冷战后法国与德国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的情况更给了建构主义当头一棒。

三、罗萨托对欧洲一体化未来的预测

通过理论搭建和批判,罗萨托认为,欧洲一体化的未来不容乐观。在他看来,目前欧洲的权力分配较为均衡,看不到权力分配出现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因此,欧洲政治、军事一体化的程度将不会加深,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如果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经济一体化将会维持现状;反之,则会不断出现分裂,一体化甚至面临有名无实的局面。

四、对罗萨托理论的补充

罗萨托构建的这一套理论体系,完整地回顾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对一体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预测。总体上说,对于罗萨托这套新现实主义理论,笔者是比较赞成的,国家是追求权力、生存、安全和利益的。这一理论解答了许多欧洲一体化过程中令人费解的问题,弥补了其他理论无法阐释的缺陷,有相当的说服力。

但在我看来,罗萨托的理论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他的理论体系中,过于强调外部环境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忽视了一体化进程中对内部成员国的主动性的考量。换句话说,罗萨托眼中的欧洲一体化是对外界环境的反馈,将一体化完全看作是对外界权力变化、尤其是对苏联权力的大小强弱变动的应激反应,但却未能顾及到一体化机构内部的法、德等欧洲国家给一体化带来的影响。

法、德两国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从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一体化内部成员国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样是左右一体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一)欧洲一体化起步时的两国关系

二战后,法国受到重创,急需恢复国力,但却担心德国会卷土重来。德国希望通过反省和认罪,实现与法国和解,逐渐融入欧洲乃至国际社会。欧洲长期的战乱使两国富于远见的政治家都不希望看到战火再在欧洲燃起。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法国外长舒曼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目的是使“战争不但不可想象,更不可实现”。西德总理阿登纳将舒曼计划看作是融入欧洲难得的机会和“突破口”。在法、德两国的和解和推动下,由六国组成的煤钢共同体成立,开启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时的两国关系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法、德关系日渐紧密,两国逐渐成为一体化的核心。

在这一阶段,西德仍然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只有与法国关系更为紧密,才能换取更大利益,被欧洲和国际社会所接纳,法、德两国间在国家利益上拥有一种互补的机制空间。这时,西德将欧洲作为外交的核心,主动提出“使德国欧洲化,而不是使欧洲德国化”的目标,使互补机制发展的空间逐步实现。

同时,法国对西德的定位与态度没有发生改变。两国不断推动一体化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在这一阶段,成立了欧共体,成员国也不断增多。

(三)德国统一后的两国关系

东、西德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给统一后的德国带来了经济和财政上的困难,这种压力一步步转向了德国对欧洲的政策。“统一后的德国必须考虑国内的状况,不能再仅跟随和满足法国的需求”。德国政策的侧重点开始转向自身国家利益,寻求国家利益与欧洲一体化的平衡。面对更为自信的德国,法国很难接受德国的政策转变。由此,两国关系的发展逐渐放缓。也是从此开始,欧洲一体化所遇到的问题逐渐增多。

从法、德两国关系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不仅受到外部权力分配的影响,一体化机构内部也存在着力量平衡与否的问题。就法、德两个核心国家来说,当二者力量能够达到一种平衡时,两国的关系不仅能够大踏步前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也顺风顺水;当二者力量无法平衡,出现相互猜疑、相互提防的情况时,对欧洲一体化也会产生阻碍作用。在一体化机构内部,除法、德两个核心国家之外,其他成员国对机构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

对于欧洲一体化未来发展与走向问题,我对罗萨托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依据罗萨托的理论观点,欧洲一体化已经失去外部的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体化很难再有大的动作。但从一体化机构内部来看,各成员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总体上仍处于平衡状态,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出现大的调整。因此,在我看来,欧洲一体化虽然会出现一些犹豫、摇摆的现象,一体化进程会变得缓慢,但终究却不会分裂、解体。

参考文献:

[1]Larat, Fabrice. “Presenting the Past: Political Narratives on European History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EU Integration” German Law Journal No.2 (2005)

[2]Lippert, B., Kirsty Hughes, Hearther Grabbe and Peter Becker. British and German Interests in EU Enlargement.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1.

[3]Maclean, M. and J. Trouille. France, Germany and Britain――Partners in a Changing World. PALGRAVE, 2001.

[4]Rosato, Sebastian. “Europe’s Troubles: Power Politics and the State of the European Projec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35, No.4(Spring 2011)

欧洲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加州学派对于前近代东西方经济史的比较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反响,关于“欧洲中心论”的讨论是其中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对于“欧洲中心论”并没有一个广为接受的定义,相关研究和评论在这一问题上显示出纷繁混乱的局面。实际上,对于“欧洲中心论”存在着两种颇为对立的理解:一种强调的是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另一种强调的则是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理解加州学派谈及“欧洲中心论”时的实际含义,对于合理评价其历史诠释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心论; 加州学派; 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1-0141-07

十余年来关于“加州学派”的讨论之中,“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等等)无疑是居于核心地位的话题之一。而且,无论是该学派的同情者,还是其批评者,对于“欧洲中心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痛加批判。然而,笔者发现,由于对“欧洲中心论”的界定不一、理解分歧,这些批评的指向实际并不一致,而在同一面旗帜之下“各自解释”,不但使得学术批评常出现“答非所问”之混乱感,而且“欧洲中心论”本身也成为一个大杂烩,如同随处可扣的帽子。细绎近年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所发表的见解,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种对“欧洲中心论”的不同理解,它们彼此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厘清这些观念上的区别,对于理顺学术批评中的相关问题、理解“加州学派”的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混沌不明的“欧洲中心论”

如同在社会历史理论中经常流行的各种“主义”一样,“欧洲中心论”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命题,而如果说各种“主义”的定义难点在于见解纷纭,难以取得共识的话,“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问题在于似乎很少有人尝试着对它进行定义。在这些数量有限的尝试之中,林甘泉作过这样的表述:“曾经在西方学术界相当流行的‘欧洲中心论’,把欧洲(主要是西欧) 的历史看作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和主要动力,贬低和歪曲中国与其他非欧洲国家的历史地位和成就。”“当我们说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历史的‘中心’时,意味着它处于历史领先或主导的地位。”“‘欧洲中心论’者的错误和要害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和种族文化优劣论。”①从下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种表述主要是受到加州学派学者的影响。

显然,“欧洲中心论”并不代表一个学术实体,它包含的内容芜杂、牵涉面极广,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边界。被冠以“欧洲中心论”的理论观点,彼此之间也可能存在严重的冲突。国内学术界较早接触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史研究范式的反思批判,当始于柯文的著作[注:参见[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柯文对战后到70年代初期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三种模式:“冲击-反应模式(impact-response model)”、“传统-近代模式(tradition-modernity model)”、“帝国主义模式(imperialism model)”,进行了批评,其中帝国主义模式本身就站在前两种研究模式的对立面。在思想方法上,前二者反映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观念,后者则反映了六七十年代西方的左派甚至激进派思潮,但都被装在“西方中心观”的篮子里。加州学派中抨击“欧洲中心论”最力的贡德·弗兰克,将以下学者列在“欧洲中心论”的代表名单中:斯密、马克思、韦伯、布罗代尔、罗斯托、奇波拉、诺思、麦克尼尔、沃勒斯坦……,几乎囊括了所有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理论和历史理论的大家[注:参见[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5页。]。这些学者和他们的社会历史观念彼此差别之大,可以不必赘谈。

沃勒斯坦,弗兰克的早期合作者和后来的主要论敌之一,曾经对“欧洲中心论”的“表现”作了一个归纳,简而言之,他认为“‘欧洲中心论’的多种形态及其批评的多种形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在历史编纂学上,“用欧洲的独特历史成就来对欧洲支配近现代世界的原因”作出解释;2、社会科学的“普遍主义”倾向,“认为存在着可以适用于任何时间和空间的科学真理”,而其要害是“欧洲的一切都是普遍的”;3、文明的优越论和价值观,欧洲“把自己看成是若干文明之中最卓越的文明,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至少是独特的)‘文明’世界”;4、“东方学”中体现出来的二元主义;5、对于“进步”观念及“进步”的“不可避免性”的强调,并将它“强加于人”[注:参见[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欧洲中心论”及其表现:社会科学的困境》,马万利译,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这种概括给人的印象仍然是混乱而驳杂的,沃勒斯坦本人也指出这些“表现”“并不能必然地形成一幅连贯的图画”[注:参见[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欧洲中心论”及其表现:社会科学的困境》,第71页。],而且,这五个方面的“表现”及“批评的多种形态”,事实上已经呈现出差别和矛盾。

欧洲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英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众多关注。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以后,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问题更成为了人们舆论的焦点。

出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种种考虑,英国国内各阶层对是否加入欧洲货币联盟(EuropeanMonetaryUnion,简称EMU)存在不同看法。如何看待布朗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成为决定英国能否加入欧洲写作硕士论文货币联盟并最终投向欧元区怀抱的关键。英国作为欧洲的重要国家之一,对欧元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不仅对英国国内经济、欧盟经济,甚至对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2008年1月1日,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同时加入欧元区,从而使欧元区成员国从13个增至15个,区内整体实力不断壮大,欧元的国际地位也正在不断提升。与欧元区良好的发展态势相比,英国近年来经济却一改往年“运行良好”之态势,渐呈疲软迹象。

本文首先简略的介绍了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最佳货币区理论(OCAT)。然后回顾了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历程,并简要的介绍了英国与EMU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从布朗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入手,综合分析英国拒绝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原因及对英国、欧元区及世界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

关键词:英国欧洲货币联盟;最佳货币区

引言

一直以来,英国何时加入欧洲货币联盟都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话题。英国对欧洲货币联盟的政策问题,近年来严重困扰着英国的内政与外交。前梅杰保守党政府,曾在谈判制定《马约》的过程中为英国争得由英国议会最终决定是否加入欧洲单一货币的“例外权”。布莱尔上台后,对欧洲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在货币联盟问题上,坚持以英国的经济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重申英国不大可能在1999年1月作为第一批成员加入单一货币。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有关货币联盟问题的讨论,为英国最终加入单一货币进行舆论和组织准备。面对已成为世界主要货币的欧元,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写作硕士论文虽然屡屡试图推动本国加入欧元区,但每次总是无果而终。对欧元态度冷淡并以“五项经济测试”标准使英国置身于单一货币之外的前财政大臣布朗2007年6月接替布莱尔出任新首相,也使英国短期内加入欧元区变得更为渺茫。英国政府至今对何时加入欧元区仍然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表。英国对欧元消极观望态度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及其创建、发展历程,之后介绍了英国与货币联盟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英国不加入货币联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对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一、货币一体化相关理论概述

(一)最佳货币区理论

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经济学家或赞成或反对。但有趣的是,他们赞成或反对的主要依据都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开创的最佳货币区理论(OptimumCurrencyAreaTheory)。其作为欧洲货币联盟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章将着重介绍最佳货币区理论并对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所谓最佳货币区(OptimumCurrencyAreas,OCA)是指一种“最佳”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佳”是根据维持内部和外部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最佳权衡点,就算达到了内部平衡。外部平衡既包括区域内部的国际收支均衡,也包括与区域外的国际收支均衡。

蒙代尔在论文中将最佳货币区域定义为:受对称性冲击影响的地区所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这些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自由流动的。他指出,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而区域之间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区域就构成一个货币区,这样的区域可以采用单一货币或者将区域内各地区的货币汇率固定,从而组成最佳货币区。需求转移是引起写作硕士论文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货币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后者只能通3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浮动汇率是不同货币区之间的均衡机制,而生产要素流动则是货币区内的均衡机制。

蒙代尔之后,不少学者对最佳货币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他们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最佳货币区的判定标准,另一方面是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最佳货币区理论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该理论对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程起了重要的理论引导作用。

(二)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最佳货币区理论除了说明有关国家应组成货币联盟的一些特征外,还力图阐明一个国家加入货币区域的代价与收益。欧洲货币联盟是最佳货币区理论的重要实践,本节将对欧元启动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

1.欧元启动的成本分析

从成本角度看,欧元启动可能会给各成员国带来以下损失:

欧洲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货币合作;经济发展;汇率;GDP;年通胀率

一、欧洲货币体系

(一) 欧洲货币体系的特点

欧洲货币合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先后经历了欧洲支付联盟(EPU)、维纳尔报告中有关汇率稳定机制的规定、欧洲货币体系(EMS)以及到最后欧元的流通,体现了多个国家在强权之外实现货币合作的强烈意愿。欧洲货币合作的过程伴随着欧洲各国汇率的波动,每一次汇市的波动都带来了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二) 货币体系变迁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二战洗礼的欧洲把重点放在了经济的重建上,当时正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大环境下,美元称霸于世,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在50年代运行良好,但是这种货币制度并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进入60年代以来,美元危机频频爆发,造成国际汇市不稳,以致对欧洲国家金融市场乃至经济的恢复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客观上需要稳定的货币环境,长期的内战也使欧洲各国更趋向于合作,因此欧洲各国政府达成一致,开始了长达50年,历经四个阶段的货币一体化过程。

战后欧洲各国有大量的对外支付需求,为了实现多边贸易,欧洲各国就需要能够进行货币兑换,但当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没有对此给出相应的规定。双边贸易中的逆差只能通过黄金来进行结算,但是黄金的存量有限,因此产生了支付危机。为了解决这个危机,促进欧洲经济发展,欧洲各国领导人在时任IMF外汇管制部主任的罗伯特特里芬的倡导下于1950年成立了欧洲支付联盟(EPU),欧洲支付联盟的成立大大解决了欧洲成员国无法进行多边贸易的困难,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当欧洲各国出口大幅度增加并积累足量的头寸,清算也变得更加容易后,欧洲各国急于摆脱各种束缚,EPU也终于在1958年解散。EPU作为早期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施措施,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60年代初期,布雷登森林体系的弊端日益的显露出来,美国对外贸易赤字、资本外流造成了美元贬值,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欧洲成员国货币也出现了剧烈的波动,为了在动荡的环境下谋求发展,欧洲成员国于1957年签订了《罗马条约》,建立共同农业政策和关税同盟,并建立货币委员会,共同协调有关货币方面的事务。欧洲各成员国为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稳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国际市场汇率波动剧烈以及欧共体自身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整个6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初,欧洲货币汇率稳定性不是很好。

尽管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进展不顺,但欧洲各成员国并没有就此放弃。1970年“维纳尔报告”出台。维纳尔报告主张分三阶段走,并最终实现单一货币,建立共同的中央银行,同时实现商品劳务、人员、资本完全自由流动。虽然维纳尔报告具有超前的预见性,但是受到当时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报告里有关内容没有被所有成员国接受,因此该报告并没有被完全的实施。“维纳尔计划”中被实际运用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内部汇率管理机制,也就是后来被称为“蛇形浮动”的固定但可浮动的汇率机制,“蛇形浮动”汇率机制运行六年,欧洲整体汇率比较稳定,在国际货币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下阶段EMS的建立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正由于“蛇形浮动”过于松弛的汇率管理机制,很多成员国都陆续的退出了该汇率机制,此时外部国际环境也异常严峻。1976年美国大选结束,此后美国推行更加膨胀的经济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德国马克被迫升值,进而影响德国的出口乃至整个欧洲经济的发展。欧洲成员国又重新走上了加强货币合作的道路。1978年各国首脑提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EMS),欧洲货币体系(EMS)最终在1979年诞生。

尽管欧洲货币体系在最初运行并不是很顺利,但并没有动摇欧洲各国领导人实现货币统一的决心。1989年出台的《德洛尔报告》、以及1991年出台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和1997年初出台的《阿姆斯特丹条约》为欧元的最终启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图1中显示了欧洲主要国家近50年来汇率波动情况,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欧洲近50年来货币一体化的进程。

二、欧洲货币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欧洲货币的统一将会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秦爱华(2010)从经济周期的角度论证欧洲货币政策的统一使得欧洲各国的经济周期趋于一致,从而使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联动性。杨伟国(2003)分别从短期经济和长期经济的角度论证了欧元的流通将会节约交易成本,消除汇率波动的风险,促进资本形成、就业创造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曹勇(1999)从贸易的角度论证了欧元的流通促进了欧洲各国贸易的发展。但大多数学者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所选用的时间数据跨度较短,本文将采用较长的时间数据,从历史发展脉络的角度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欧洲货币体系的每一次变迁都导致了欧洲经济的波动,而欧洲经济的发展有不断地促进欧洲货币体系发展的进一步统一。欧洲货币体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影响如图2所示:

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欧洲货币体系的变迁,欧洲各国汇率也在不断的波动。随着汇率的波动,欧洲各国都努力发展本国经济。但从整体上看,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受汇率波动的影响,两者之间具有联动性。图3是按消费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年通胀率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本国居民生活水平,过高和过低的年通胀率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比图1、图3和图4,在图1中由于1979-1980年间“蛇形于洞”的汇率机制的施行,欧洲各国汇率波动很小,相应的在此期间,图3中出现了温和的年通胀率,图4中在此期间欧洲各个国家GDP出现了第一次小幅度增长。1989年随着《德洛尔报告》和《马约》的出台,为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欧洲各国领导再一次呼吁建立欧洲统一货币,欧洲各国汇率波动幅度降低并趋于一致,与此同时,图3中欧洲各国年通胀率从过低状态回归到温和状态,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欧洲各国GDP经过小幅度停顿后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表明欧洲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如图4所示。

三、结论

通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欧洲货币体系发展的脉络我们发现,每一次当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遭遇瓶颈时,欧洲各国领导人都达成共识并进一步加强货币合作,而每一次货币体系的变迁也都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反过来,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欧洲货币合作强度的加深,为欧元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自欧元实施以来欧洲国家经济并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快速发展,许多对欧洲一体化持怀疑态度的学者也都普遍认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权利分散的财政政策的协调性较差,但这只是说明了欧元的实施与政策的协调还不够完善。欧元的诞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它是欧洲货币体系演进的结果,欧元流通将会不断发挥自身优势进而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欧洲经济的发展也将会推动欧洲各国将合作延伸到各个领域,增强欧洲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为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提供宝贵经验。(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施学光. 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及其影响[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2):29.

[2]杨伟国. 欧元与欧洲经济增长[J]. 欧洲研究,2003(1):1.

欧洲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本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节,学生一方面要认识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另一方面要学会认识一个区域的方法。“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可以用前两个课时完成,第三课时的重点则是了解“亚洲及欧洲”的人文地理特点。虽然“亚洲及欧洲”的人文地理特点不是课标要求的内容,但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可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又能体会到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亚洲又是我国所在的大洲,了解亚洲的人文地理特点很有必要。

二、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本节课利用资料、图表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比亚欧的经济数据,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认识到亚洲与欧洲经济水平的差距;通过课前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可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人口分布特点,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形成相关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图表等材料,分析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经济等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通过收集资料,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阅读材料认识亚洲和欧洲经济水平的差距,了解亚洲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并认识家乡重庆在亚欧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亚洲及欧洲人口分布特点。

难点:简要分析亚洲及欧洲人口分布的原因;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学习了亚洲及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它们的大陆部分是连为一体的,请大家回忆亚欧分界线由哪些地理事物组成。

学生回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

图片展示:“一带一路”示意图。

教师讲解:虽然亚洲和欧洲被这些天然屏障分隔开来,但自东汉以来亚欧两洲的经济往来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如今由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又为加强亚欧两洲经济交流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习一个区域,不仅要掌握其自然地理要素,还要适当了解其人文地理要素。这节课就来学习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国家、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

设计意图:引入对亚洲及欧洲人文地理要素的学习。

图片展示:人口过亿的12个国家。

教师讲解:在全世界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当中,有7个国家都位于亚洲。

材料展示:2008年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名。

教师讲解:2008年亚洲人口已达4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3%,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欧洲总人口则达7.36亿,居世界各大洲第3位。

材料展示:2012年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名(部分)。

教师讲解:2012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8%。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大于1.5%,未来亚洲的人口还会继续增加。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为负数。人口负增长也给欧洲带来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图片展示:人口老龄化漫画。

教师讲解:除人口自然增长率外,人口密度也是了解一个区域的人口情况的重要指标。

课堂活动:“议一议”。

图片展示:图6-15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

设疑置问: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人口的分布情况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完成表1。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人文地理要素往往会受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图表和资料了解亚洲及欧洲的人口特点,了解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

承转过渡:人口的分布除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图片展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图。

教师讲解:上学期学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节中,大家了解到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

课堂活动:“比一比”。

材料展示:国家面积排名(部分);世界城市人口分布图;2015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部分);2015年世界GDP增速排名(部分)。

学生活动:利用以上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亚欧两洲的国家及经济特点,完成表2。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分布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图表和资料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国家与经济特点,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认识亚洲和欧洲经济水平的差距。

材料展示:亚欧会议。

教师讲解:亚洲与欧洲除在地域上有联系以外,在经济方面也有很多密切的合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加强经济交流是两洲人民共同的愿望。

设疑置问:除人口、国家、经济以外,一个国家的人文地理要素还应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饮食、风俗礼仪、建筑、音乐、文学、舞蹈、体育、服饰等。

承转过渡:这些其实都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教师讲解:亚洲曾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古文明,欧洲也有灿烂的爱琴海文明,这两个大洲都有绚丽多彩的文化。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收集亚洲及欧洲的饮食、风俗礼仪、建筑、音乐、文学、舞蹈、体育、服饰等材料。

课堂活动:“说一说”。课前请同学们利用网络,分组查询了相关资料,下面有请各组代表来说一说亚洲及欧洲不同的文化特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亚欧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小说、音乐、体育、饮食、服饰、宗教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亚洲及欧洲的文化信息。

图片展示:亚欧文化艺术节、亚欧电影展。

教师讲解:随着多项艺术活动的开展,亚欧两洲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密切。

图片展示:渝新欧铁路开通。

教师讲解:“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由重庆出发,经新疆通往欧洲德国的渝新欧铁路也被称为“新丝路”,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未来,通过繁忙的渝新欧铁路,亚洲与欧洲的联系还会更加紧密。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早日成长为栋梁之材,为亚欧两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锦上添花,为家乡与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相关期刊更多

欧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球史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