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煎药师工作总结

煎药师工作总结

煎药师工作总结

煎药师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1.1合理用药质控,开展中药处方点评每月一次抽取一定比例的中药处方,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点评结果在医院内网公布,以便医生查阅。从近两年的处方点评结果来看,不合格处方90%以上为不规范处方,主要是处方前记缺项,如地址不详、性别年龄不明确,临床诊断未写证型,特殊用法,如先煎后下未注明等。其余为用药不适宜处方,主要体现在有配伍禁忌、外用药未注明外用、超剂量用药、重复给药等。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改进,系统内镶嵌合理用药软件的干预,建立医生联系卡,与医生及时沟通,使中药处方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对于卫生部通知印发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定的中药饮片处方药物要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笔者认为界定存在一定难度。每张中药处方药味数虽无明确规定,但在处方点评过程中,也发现医生在开具电子处方时,往往同种疗效的不断叠加药味,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还可能造成药味间的相互干扰,降低疗效,甚至引起药源性疾病。

1.2不良反应监测近年来,国家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特别是在中药注射剂的监测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对于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认识存在不足,甚至许多医生也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房有责任收集一些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和文献反应给临床,如文献报道,对肝损害的药有何首乌、鸦胆子、苦楝子、千里光、合欢皮等,桔梗、山豆根易引起呕吐,大剂量甘草引起水肿等。通过知识普及,引起临床医生与药师的足够重视,对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时地记录与报告,药房的退药窗口也是一个获得不良反应首要资料的途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难点在于由于中药大都是10味药以上的复方,所以很难确定是其中哪一味药引起的或者是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给不良反应报告的填写带来一定难度。

1.3中药师参与查房、病例讨论由于目前我院这项工作尝处于起步阶段,加上中药师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局限性,很难对患者的用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今后,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根据自身专业的优势,提供临床医师所需要了解的药品信息,包括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相关的情报等。对医师的用药目的,观察并记录疗效,收集患者反馈的用药信息,提出用药方案的建议,对典型病例建立药历,跟踪用药信息,优化用药方案。

2中药药事服务

2.1中药饮片代煎的规范化流程和质控煎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因此我们首先要制定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煎药室工作制度和相关设备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煎药时根据时间顺序填写每位患者的煎药质量控制单,其内容可包括:患者的姓名,剂数,内服还是外用,是否有先煎后下等特殊煎法,浸泡开始时间,煎煮开始时间,煎煮结束时间,煎药结束时检查药渣是否无糊块、无白心、无硬心,分剂均匀,数量正确等。定期对煎药人员开展中药知识培训,举行认药技能竞赛。煎药房负责人不定期对煎药质量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其整改,每季度一次征询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的意见,发放调查卷,对煎药质量及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2.2中药膏方的规范化制作流程和质控中药膏方由主管中药师亲自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质量把关,对于制作过程中发现的细节问题,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经验进行整理,已发表相关论文数篇。同时,我们对膏方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从加水倍数、浸泡时间、煎煮时间三个因数进行考察,最后得出结论:10倍量水,浸泡2小时,煎煮2次,每次1.5小时为最佳工艺,为本院的膏方制作提供了依据。对膏方的服用者进行回访,发现患者对膏方的口感普遍存在抗拒性,觉得难于坚持服用,因此我们在膏方的口感上做了改进,增加了膏方的剂型,除了传统的罐装外,还增加了独立的小包装和切片包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健康知识宣教

3.1面向医护人员的健康知识宣教由药房给本院医护人员进行合理用药讲座,定期出版药讯,向医护人员提供用药介绍,药品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信息。由于处方点评往往是西药房和中药房分开点评,中西药配伍方面如存在禁忌便不易被发现,因此我们要向医生提供中西药联用等信息。中药由于有不同炮制品、生品之分,有时候医生的意愿和和药房的应付会不一致,如处方开何首乌,药房应付制何首乌,处方开大黄,药房应付生大黄等。对此,药房依据《浙江省炮制规范》制作了处方应付手册,把中药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也列举在内,方便医生随时翻阅。

3.2面向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设立药事咨询窗口,解答患者提出的关于药品的用法用量、价格、服药禁忌等方面的问题,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整理总结。对患者提问最多的如煎药方法的问题,制订简便易懂的煎药流程图,张贴在候药区,以方便患者在等候时阅读,另外,如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禁忌、药品的保管储存等可制作宣传页,放在窗口由患者自行取阅。

3.3面向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宣教医务工作人员下社区普及中药知识,向社区居民介绍常见中药识别与应用,去植物园认识中药药用植物,带领小记者参观中医文化管馆,宣传中医药文化等。

煎药师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目的 综合总结医嘱,提高临床应用中医药效。方法 对临床使用中医药进行医嘱调查、分析、综合、总结。结果 医嘱不周详形成的医嘱空白区是影响中医药效发挥的原因之一。结论 工作严谨、医嘱周详对提高中医药效至关重要。

【关键词】 医嘱 中医药效 提高

中医药效作为中医在临床工作中用药目的的途径,其医嘱周详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及药效发挥。在多次进行处方药品应用与医嘱情况检查活动中,通过检查,发现亟待加强药师业务技能,完善医嘱以保障中药正常发挥治疗疾病的目的,提高中医药效临床应用。现将调查、分析、综合情况作一总结,旨在和医药同仁探讨提高临床应用中医药效,注重医嘱提高中药效用。

1 调查重点、方法

1.1 处方应用 处方应付符合规定,应付炮制品而付生品,药品名称不符。

1.2 医嘱不周 详细询问取药病人对用药途径、方法、注意事项的了解,药师是否进行医嘱,告知病员用药事项,药品入汤剂、酒剂、丸剂、散剂,内服、外用,先煎、后下,慎用、忌用、禁用情况,服药时间、方法等,并检查病员药袋中药品另包情况。

2 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处方应付不符 主要有桑寄生、五加皮、防己、菊花,主要问题是药品名称不符,将广防己当作粉防己使用,将槲寄生当桑寄生;中医药菊花的使用、目的虽在于辛凉解表,但有疏风清热、解表明目,外感风热时多用黄菊,而清肝明目、平肝则应多用白菊花;五加皮除有香加皮混淆注意区别外,尚有南北五加皮之分,北五加皮具有强心利尿作用但是有毒,不宜多用,南五加皮无毒,利肝肾、强筋骨作用较好。加工炮制主要是生熟不分及饮片规格不符,如写蒲黄时应发蒲黄炭;山楂分为焦楂、清炒楂和生品,但发出的为生品或均为制成单一品种的制品。

2.2 医嘱不详 经检查分析发现医嘱不周主要表现在以下药品的用药方法、服药时间、注意事项等方面。

2.2.1 如因病情特殊,需要少量经特殊炮制的药品 医院药剂科又不能大剂量炮制备用时,药师应按需要对病员及家属进行医嘱,嘱其对处方中个别药材进行煨、炙、炒或加入一些促进药效发挥的物质酒、糖等。如续断在用于崩漏带下是炒用,黄芩用于止血时炒用;木香行气调中、止痛,生用专行气滞,煨熟用于止泻;贯众有杀虫、清热解毒功效,用于止血时易炒炭用;黄芪补气升阳应炙用,余生用;常山用于截疟易酒炒用;诃子涩肠、敛肺、下气、利咽,涩肠止泻煨用,其他生用;活血药丹参,加入少量酒共煎可提高药效,酒制大黄可提高活血功效,酒炒黄芩可以提高黄芩使用药效;瓜蒂煎服后含服少许沙糖可以提高药效。

2.2.2 部分药物药师未嘱病员或病员家属先煎、后下及煎煮时间 泻下药、开窍药、芳香化湿药、平肝息风药等不宜久煎。青蒿煎服时不宜久煎。大黄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功效,生大黄泻下力较强,入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不宜久煎。熟地亦与健脾胃药合用,因其性质粘腻,较生地更甚,有碍消化故应在煎煮前使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左右;肉桂有清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之功,煎服易后下,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服用效果更好;龟版、鳖甲、牡蛎等质坚,炙后也尚易先煎半小时。

2.2.3 不宜外用的中药 地榆凉血止血,解表敛疮,大面积烧伤时不宜用其制剂外涂,以防其水解型鞣质被大量吸收致中毒性肝炎,有瘀血时不易用之,以免有留瘀之痹;甘遂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自大便排除,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其泻下、逐饮、消肿散结功效较好,却易导致体内失水或电解质紊乱,其有效成分不易溶于水,故药易入丸散,醋制可以减轻毒性。

2.2.4 药师未嘱药物慎用、忌用、禁用,病员也多半不知晓 大黄在妇女孕期、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木香气虚阴亏者慎用;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清痈肿,有溃疡及胃炎者慎用;冰片孕妇慎用;麦门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大多连心用。余忌用、禁用以九畏十八反等配伍原则为主。

2.2.5 药师未嘱易常服、多服或少服 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力缓、用量须大,宜久服。为食疗佳品;常山有毒,涌吐痰饮、截疟,但作用强烈,能损正气,体虚慎用,非必需或急救时不可用之,只适用于气壮邪实之证,尤应注意正确用量、用法和解救,吐后当休息,不宜马上进食,恢复后饮流汁以养胃气。外用药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使用时慎重,使用应注意用法、用量、禁忌,防止发生中毒。

2.3 重西医西药 轻视中医中药的观念意识浓厚,阻碍了中医药从业人员学习中医药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中医药医嘱空白区,影响了中医药效临床应用提高。中药配方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未经培训及考核合格或其他从业人员转岗的,他们缺乏必要的药品法规和中药专业知识,不能对中药质量进行有效的验收,无力在库养护、检查和药房保质养护,不能按中药处方要求调配,只能机械地按名称进行调配,少数职工居然对外形相似药品无法区分识别,就更谈不上处方审核及嘱托病员服药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医嘱了。而就是这一关键环节医嘱空白带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医药临床效用的提高。

3 讨论

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强化中医药学继续教育,充实中医药知识,完善医嘱,注重中医药效临床应用提高,切实提高中医药效。

煎药师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摘要】

论述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 Care,PC)以及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与PC等相关内容,认为借鉴西药的PC方法监督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是现代临床药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是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新途径,从炮制、辨证、配伍、煎煮、对症等几方面总结了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与PC的结合点。

【关键词】 中药 临床合理用药 药学监护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伴随着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中药的应用也在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与现代化。近年来,随着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如日本柴胡事件、新加坡黄连事件、美国麻黄的副反应等,中药临床合理用药越来越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药学监护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药学专业名词,在我国的推广实施尚处于宣传介绍阶段,但是其重要性和时代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借鉴西药的PC方法监督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是现代临床药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对于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与中医中药自身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是运用中医学的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用药,在充分了解疾病和药物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即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合理组方用于患者,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1]。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保证药物使用安全、及时、有效并尽量减少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从而达到正确的治疗目的[2]。

对中药的使用虽然总结了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临床上仍有医生用药不当,病人对中药治疗的不依从性,药物本身的来源、炮制加工、制剂方法、配伍、给药途径、剂型以及中西药物联合应用不当等[3]都会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些甚至很严重。因此,加强中药的合理用药,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中药的应用进行临床监护是十分必要的。

2 药学监护

2.1 PC的定义与主要内容PC也称药学保健或药疗保健,是1987年由美国Minnesota大学药学院的Helper和Strand教授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药学专业名词。1990年Helper等提出了PC的定义:药学监护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实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既定结果。这些结果包括: ①治愈疾病; ②消除或减轻症状; ③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 ④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PC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与病人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其执行和监测将会对病人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它包括3种功能:①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 ②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③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提供PC的目的是药师的工作要直接面向病人,药师直接对病人负责。“药师的使命是提供PC。PC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目的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4~6]。1993年美国临床药师协会给药学监护下了明确定义,并得到国际药学大会认可:为了在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方面取得明确的效果而提供的与药学有关的直接的负责的监护。这就意味着药师要承担起监督、执行、保护病人用药安全和有效的社会责任[7]。

2.2 PC的重要性[8]实施PC将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预防某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病人的疾病得以治愈,病症得到消除或减轻,从而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根本目的; 由于大幅度减少或杜绝不合理用药,节约药物资源,因而可以降低医疗费用; 提高药师在医院乃至全社会的地位和形象,同时也增加了药师的收入。

2.3 PC应用于中药合理用药的可行性中医用药讲求辨证论治,其实质即为个体化给药,与临床药学的核心内容合理用药是一致的。目前中药临床用药存在着超剂量、不规律用药导致不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根据病情制定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用药[9],即将PC应用于中药合理用药是必然可行的。现代临床药学的发展提示,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过程中实施PC不只是一种设想。可以预见,其对于中药师更好的发挥其职责,与中医师合作交流,有效地促进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3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与PC

为促进中药走向国际,走向现代化,发展祖国中医药理论,更应加强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管。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与PC的有机结合将进一步深化临床药学的工作内容。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3.1 炮制方法得当,强调规范操作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保证中药的质量,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重要手段,掌握各种不同炮制品的效用差异,是中药合理用药的必要前提,是临床治疗药到病除的根本保证[10]。炮制方法的得当与否关系到中药疗效的好坏,因此炮制过程中要强调规范化操作。药师是实施PC的主体,应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有效地监督炮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实施PC。

3.2 辨证施治,方精药专,用量准确中医治病应辨证论治,临床用药要根据病情而言[11]。诊断正确而用药不当,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有时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必须引起医药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

大方、大剂量是临床普遍存在的现象[12]。处方用药取效并不是与所用药量成正比,而是和辨证是否准确、治法是否得当、用药是否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处方用药的规律有其传统性,临床用药都应遵循规定剂量[11]。当然,医师可以因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病人体质强弱、发病季节不同酌情增减用量,但剂量的确定一定要适中,以安全有效为目的[13]。

因此传承中医治病理论,对证用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基础上合理组方,是合理应用中药的基础。同时,中药师应对中医师在处方开药时进行监督,相互配合,共同协商,更好地实施PC,加强中药临床合理用药。

3.3 药物之间配伍以及联合应用要得当、合理,注意用药禁忌药物之间的配伍联合应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主要有西药之间的配伍、中药之间的配伍、中药与西药之间的配伍等。药物之间配伍联合应用得当,则功效倍增;应用不当,不但无效,反而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13]。

中药的联用,功效相似药物的合用,特别是几种含有有毒成分的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应注意有毒成分的增量和蓄积[14]。中西药联合应用,不但能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还能增强西药的疗效,但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有着多方面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使用中药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2]。

药物之间的配伍及联合应用有其优势又有其弊端,因此应用要得当、合理。清开灵与青霉素联合静脉滴注可引起休克[15];复方丹参与右旋糖酐配伍使用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有死亡病例报道[16]。可见,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中药注射液应尽量单独使用,不应与其它药物联用[12]。药师应运用其专业知识并借鉴医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审核药物的配伍联用,避免药源性疾病及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3.4 煎煮方法科学规范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服法都十分重视。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修治如法,而煎药者……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汉代名医张仲景对中药用法的认识更深刻透彻,《伤寒论》把中药的煎煮分为先煎、后煎、轻煎、重煎……等不同方法。但是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有效成分被提取分离,药理效用被证实,古代积累的用药煎煮方法大多数科学合理,但也有不尽完善之处,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因此要强调煎煮方法的科学合理。

陈英文[17]对885例门诊病人中药咨询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咨询药物用法用量者最多达到360人,占40. 68% ; 咨询中药煎煮方法的有200人,占服用汤药病人的22. 60%。可见大部分病人对中药的用法、煎法不清楚。PC过程中要求药师对煎煮过程进行有效监督,要求医师处方规范,做好医嘱,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中药只有在中医药学的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指导下,应用规范的煎法,多样的服法,科学地择时,并合理协调好药物与饮食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这些与现代医药学的药学监护学在理论与实践中都是一致的[18]。

3.5 对证用药中医用药必须综合疾病分型、人体差异、气候变化、药物功效等诸方面因素,所以往往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13]。个体差异特别是过敏体质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强,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制定相应的给药剂量与途径,但需注意不同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如外用药决不可内服,肌肉注射药物决不可静脉注射,否则会造成不良的后果[1]。医师与药师应采取时时监护,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规范、有效。

4 结语

中医中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系统的理论与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中药用药在物质基础(靶向基础、药物基础)、作用机理(黑箱理论、概率论、模糊数学理论、辨证论治)、治疗特色(双向调节、标本兼治、整体观念)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与特色[19]。虽然中医中药治病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应用不合理等原因,多次出现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使中药在国际上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改变这种现状,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PC是一种全新的药学服务模式,向我国传统药学服务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接受新的药学服务理念,创造条件使之付诸实施[20]。PC应用于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要求药师与医师、护师相配合,运用其专业知识,借助医师的临床经验,并及时从护师获取病人用药信息,制定出合理的给药方案,更好地促进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在我国,临床药学还没有普遍开展,实施PC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应该看到PC是21世纪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应我国医疗机构的发展道路。中药的临床应用与PC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全新的方向,适应临床药学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程廷仁.浅谈合理使用中药[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4(3):34.

[2]曾昭全.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护[J].海峡药学,2000,12(1):85.

[3]李凤玲,杨 杰,李 健.简述中药的不良反应[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30.

[4]高世嘉.药学发展的新阶段-药师监护 [J].中国药学杂志.1995 ,30(2):97.

[5]唐镜波.药学监护的发展与策略[J].中国药房,1995,6 (1):7.

[6]张新萍,郭海平,杨智敏.药学监护与临床[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 16 (10):469.

[7]陈秋潮.药学监护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 (9): 393.

[8]董亚莉,马志明.浅谈药学监护[J]. 临床医学,2005,18(10):1366.

[9]屠梅芳.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初探[J].中草药,2003,34(10):附26

[10]韩迈仑.中药炮制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前提[J].中国药业,2004,13(7):23.

[11]曾祖霞.浅议如何合理使用中药[J]. 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5(10):38.

[12]张旭丽,孟 昕,李 丽.浅谈中药的合理使用[J]. 中医药学报,2006,34(4):62.

[13]肖爱丽,甘 泉,兰 奋,等.中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1,1(3):165.

[14]赵雪梅,徐 波.中药的合理应用[J]. 齐鲁药事,2005,24(8):496.

[15]刘玉斌,张玉生,高文岳.中药天门冬的真伪鉴别[J].中医药学报,1999,1:39.

[16] 薛广成,杨冬青,李晓虹.浅谈五善七恶与荡科疾病[J].中医药学报,1999,6:11.

[17]陈英文,唐红梅,任结梅,等.885例门诊病人中药咨询情况调查与分析[J].海峡药学,2004,16(2): 107.

[18]李玉春.试论煎服中药的药学监护[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21.

[19]郑 军.中药用药理论与特色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1):53.

煎药师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1提高中药调剂准确率

基层医院因科学管理水平不足、人员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素质不足,中药调剂差错率往往较高。尽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医院调剂质量控制标准,但实际情况是部分中医院处方调配差错率居高不下,重量误差过大情况屡见不鲜。主要原因可能为:调剂人员少,而每日接待患者相对较多,工作人员负荷较大、强度大;奖惩机制不完善,对调剂准确率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质控措施,配方称量不准、分剂量不均不能够被准确检出[2-3]。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窗口理论”,合理布局窗口,以提高作业效率,优化忙时、闲时人员配置,降低差错率,但窗口的改造成本相对较高。此外,针对调剂,可考虑推广应用小包装中药饮片,缩短患者取药时间、提高称量准确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明确建议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以规避散装称量不易的问题。

当前,小包装仍未得到有效推广的主要原因为:①制作成本更高,影响医院受益;②增加品种规格,增加仓库管理成本,而继承医院建筑用房均相对紧张;③小包装进行质控不易,检查不方便。但瑕不掩瑜,医院应下定决心,逐步推广小包装,以利于长远。

2合理改造煎药室布局、加强质量控制

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煎药室面积、布局及质控控制缺陷,部分医院甚至中西医共用一个药房。卫生部明确指出煎药室应具有一定规模,严格划分工作区、生活区。但实际情况是,基层医院普遍存在无工作区、生活区区分情况。此外,医院对于煎药管理不够科学,煎药区面积狭窄,人员过于集中、人力资源少,煎药质量控制差。主要问题可能为:①建筑面积小;②设施、人力投入不足;③煎药业务成本高、收入少,许多医院为吸引患者推出煎药服务,收费相对较少。

有学者建议,建设独立的煎药机构、公司,基层医院与医药公司开展更深入的合作,由后者承担煎药业务、前者负责指导与监督。目前,许多大型药房连锁工作,已陆续推出煎药服务,获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3提高临床药学水平,注重临床中药师培养

我国于1998年明确将临床中药学独立划分成为中药学二级学科,近十数年发展,已取得长远进步,在古方验证、中成药临床实践、处方与药物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等实验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临床中药合理用药监管、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与通报等临床中药学水平有待提高,在地方基层医院临床中药学工作更是差强人意[4]。主要问题体现在:临床药师对处方监督、审核权严重不足,医师除承担开据处方职责外,还往往需要制剂、放药,药师完成承担制剂、库房管理职责[5]。主要原因可能为:①中药临床药学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管理者与医师都认为药师缺乏实践、临床监督与指导能力不足,部分医师对药师监督存在抵触情绪;②药房不会产生收入,缺少投入,药师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6]。

为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应确立药师地位,明确规定药师参与临床活动权利、职责,将推行临床药师制度纳入行政管理之中,其次,应加大临床药师培养,我国许多中大型医院已陆续开设临床药师培养班,接收基层医院推荐的药师,培养后返送至基层,使基层医院从无到有[7]。目前,关于临床药师培养研究较多,适用于各个层面医院,基层医院应将培养重点放在审方调配、发药、药物咨询、不良反应报告、药事管理、药品质量管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情报信息收集、药历书写等技能培养上。因中药运用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活动,培养临床药师应注重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了解中药知识,还应注重知识与临床相结合,注重实践培养,循序渐进。此外,为避免人才流失,还应提高药师待遇,为临床中药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健全中药药事管理制度

麻雀虽小,但应五脏俱全,对于地方基层医院而言,应首先建立健全中药药事管理制度,因地制宜的建立内容完整、调理清晰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特别关注中药饮片监督管理,严格审核库存,提高采购质量。按照《医疗机构煎药室管理规范》等文件要求,规范设置中药制剂室、煎药室、住院中药房等科室,配备相应的负责人、技术人员,明确规章制度、岗位技术流程[7]。严格管理煎剂收费,可适度提高煎剂收费标准,设立专项基金,以供煎剂室内扩建、增添设备、聘用人员所需。

5科学构建中医药药师管理信息系统

中药药事信息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HIS)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地方医院HIS构建尚存在诸多问题,更遑论中药药事信息管理系统。有条件医院,应积极引入专业系统,构建符合自身需要的信息系统,基本组织结构应包括药库、药房、制剂科、临床药学科,整体规划,做好信息交互,围绕合理用药构建中药信息管理系统[8]。若条件不足,也可仅实现部分功能,如围绕煎剂,建立煎剂库房管理、调节、煎剂、方药、不良反应监测等数据库,以完整掌握煎剂用药流程,指导工作开展,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6结语

地方中药药事管理应以医院为核心,地方医院应据实际情况,围绕煎剂、方药、库房管理等具体工作开展,通过确立管理制度、规范操作,夯实基础,逐步提升中药药事管理水平,地方卫生管理机构,也应积极对基层医院进行干预指导,帮助后者建立完善的中药药事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丽华,易爱纯,曾建国,等.基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合理用药现状及应对思考[J].中南药学,2011(7):555-558.

[2]张丹翎,伏晓.中医院药事工作的特点与发展设想[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6):5-7.

[3]吴波.县级中医医院中药药事管理现状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5):213-214.

[4]何燕清.临床中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J].中国药房,2009(27):2158-2160.

[5]张翠仙,汪玉梅,赵钟祥,等.英国中医药学科建设对我国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借鉴意义[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0):874-877.

[6]赵金培.中药临床药学及临床中药师的作用探析[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2,26(5):87-88.

[7]梅全喜,曾聪彦,钟希文,等.现代医院中药管理理论与模式在我院药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2,23(31):2881-2884.

[8]胡芳,沈绍武.中医医院药药事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构建[J].中国药房,2014(39):3738-3741.

(收稿日期:2015-02-01)

煎药师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中药调配中出现的问题

调配人员方面:1人员业务素质问题:由于受重医轻药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基层医院中药房药学技术人员相对缺乏,素质良莠不齐,实际在岗人员多为低学历或非药学专业学历。有些调剂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出现调配正确的现象时有发生。2调剂人员的责任心问题:调剂人员的责任心又是中药调剂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中药调配本身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良心买卖”。在实际工作中,不乏存在“一把抓”的现象,根本无法保证每一剂药中每一味的准确称量,其次,有的调配时不仔细审方,看错药名;有的调配时边调边聊天;遇到处方有疑问不明之处,盲目猜测,估读估认;同1张处方两人甚至多人同时调配,由于相互之间协调不好,重复称取或遗漏药味;对特殊处理药物不按调剂常规或脚注要求调配;以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调剂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的。所以一个好的责任心是作为一名调剂人员的基本素质。

处方问题:1书写不规范:首先,处方书写潦草是很多基层中医院临床医师的通病,有些医师开的处方龙飞凤舞,不知所云。其次,处方的药名不规范,有的医师喜欢开具三字药名,比如璐党参、粉丹皮、当归尾、甘草梢、等中药名称;有的竹茹开成竹皮、半夏开成地文等。这些问题都给处方调配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大多药房根本就不备像当归尾、甘草梢等药斗,发药时医师也是要求发当归、甘草。竹皮和地文干脆有些专业调剂人员都不知道是什么,不敢轻易调配。第三,处方对中药的要求标注不全及药量不清也是处方书写不规范的情况之一。有些有特殊要求的药品应当注明,比如附子先煎、大黄的后下、葶苈子的包煎、阿胶的烊化冲服等。2大处方现象严重:现代临床上中药处方药品的用量仍以个人经验为依据,很多医师的用量都大大超过了药典所规定的剂量,有的高出药典规定剂量的数倍,并且有继续盲目加大用量的倾向。如石膏,中国药典规定剂量15~60g,而有的处方用量达到200~300g。经实验证实,石膏在研为细末后,每100ml水中能溶解5g,而增加剂量其煎出量示不再增加。枣仁、人参、丹参、党参、黄芪等药,在处方中剂量达50~80g已为常见,这种以为不良反应小而加大中药用量,以超量用药为能事的做法,不仅浪费药材,而且很容易带来不应有的不良反应。特别是附子、全蝎、川乌、草乌、半夏等有毒性的药物,更应控制好用药剂量。非真正的良医名医是不能随便使上用药的,除非对某一药物有独到经验,一般应不超出药典所规定的剂量范围。另外,单处方药味过多的现象也特别严重。有的1剂中药处方中竟有50多味药。

调配问题

调配时替代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很多基层中药房中药的品种大多不是太全,满足不了临床医师的需求,生品、炮制品相互替代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不同产地的中药品种,也时常出现相互替代的现象,比如川牛膝和怀牛膝,浙贝母和川贝母等。药品相互替代虽然是解决了药品调配时品种不全而导致病人无法服药的社会利益问题,也解决了跑方的经济利益问题,但是有些处方替代后临床疗效也大打折扣,直接损害了患者的利益。

调配时应该捣碎煎煮的药物没有打碎:1在中药药剂工作中,发现很多工作人员不注重把应打碎煎煮的药物打碎。尤其是种子类和矿物类、贝壳类药物,不捣碎煎煮不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影响了治疗效果,应引起中药调剂员的重视。2在中药调剂工作中,应把一些不易煎煮的其他药材如元胡、三七、茯苓、人参等打碎入药。即使医师在处方中没有注明打碎,药剂人员也应按常规用法把应打碎的药物打碎入药。通过实验证实,在一定粒度范围内,茯苓粉碎越细,其煎出有效成分越高。3如蜈蚣、全蝎、三七、穿山甲、川贝母、琥珀、冬虫夏草等贵重的药材,一定要研末冲服,既经济又能充分发挥其药效。还有鸡内金冲服效果也比煎剂优越很多。

中药煎煮方法交待不清:现在很多患者及家属没有服用过中药汤剂,真正会煎中药的人非常少,因此做好中药煎煮方法交待工作,是我们的保证疗效的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现在很多的基层医院中药房在调剂完中药处方后,不做任何的交代,就将药物交与患者,或仅仅交代个别特殊用法的药物,比如后下、包煎等,致使很多患者出现各种不规范煎药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对策

重视专业人员的引进,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养:首先,中药的现代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只有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才能引领中药调剂更加规范,才能更好的保证中药的质量,使调剂更专业更精准。对患者的交待更加科学清楚。当然,对于现有的非专业人员,应当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地提高其专业工作能力。其次,加强对调剂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严肃性,切实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减少甚至杜绝差错事故,更加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规范的处方是正确调剂的基础,很多的调剂差错就是因此产生的。针对中药处方中存在的书写不规范行为,医院应当采取一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字迹工整,正确清楚并规范书写处方。处方要尽量做到严谨,坚决杜绝大处方用药。调配人员可根据医生的用量情况要求更改处方或者注明原因并签名。其次,各基层医院要编撰常用的医院药品目录,要求医师开具处方时按目录上的药品名称、规格开具。尽量避免开具一些药房没有的药品规格。有人提出实行电脑处方,医师变主动为被动,从源头上保证审方正确。另外,医院应定期组织业务人员对中药处方进行点评,并依据点评的结果对处方医师进行奖罚处理。保证药物的合理应用。规范调剂人员的调剂行为:1严禁药品调配中的替代现象:药品的替代调配,严重违背了医师的处方本义,我们要严禁药品调配中的替代现象,如果需要,必须经处方医师更改签名后方可替代,严禁调配人员私自更换。药房所备品种尽量满足临床的需求,需求量少的药尽量少进一些,尽量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比如种子类品种尽量备炒品,俗话说“逢子必炒”。临床医师应多与中药房进行沟通,及时合理的修改临床用药目录,尽量满足临床医师和患者对药品的需求。2规范化调剂药品:要规范化调剂药品,首先要准确称量中药药味。准确进行总量称重及分帖量称重理应是中药调剂工作的核心。关于中药调剂准确称量的问题,张小平等建议有必要对传统的饮片模式进行改革,认为“定量小包装饮片”及“中药免煎颗粒”对保证称量正确是毋庸置疑的,这两种新模式使用效果的文献也很多。而且这两种新模式饮片因为加了外包装,名称、规格一目了然,病员回家可以自行校对,对药房工作质量可以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其次要特别注重特殊药品的处理,需要特殊处理或有特殊用法的一定要单独另包,切不可一概而论,统统配入药方中,需要打碎的品种一定要打碎,需要粉碎的品种也要粉碎后调配。3切实做好对患者的发药交代工作:发药交代是整个中药调剂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发挥药物最佳效应,保证患者正确执行医嘱,减少或避免药物毒副作用的重要措施。中药的煎煮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因此,不可忽视汤剂的煎煮方法如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沸水泡服、分次煎、急煎、久煎等许多种特殊的煎法交代工作。对于初次煎煮中药的患者或者家属,应当详细交代煎煮的流程,包括煎药器皿煮前泡药的时间、煎药用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特殊药的处理方法、服用方法及服药禁忌等。

参考文献

1周枫,徐惠芳,邱红汉.对中药调剂中常见问题解决办法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0,29:111-112.

2张小平,王琳峰,王亚华.综合性医院中药房调剂质量提高方法.海峡药学,2011,23(5):270.

3姜建伟,芦柏震.中药调剂常见差错及新近出现问题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5):444-445.

4张小平,姚健康.改革调剂方法提高调剂质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4):42.

相关期刊更多

医药保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医药保健杂志社

药学实践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海军军医大学

福建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