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吹泡泡教案

吹泡泡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吹泡泡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吹泡泡教案

吹泡泡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兴趣;探究;体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1;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43-01

幼儿天生就对自然世界充满好奇,他们自发地会对各种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并用自己的方式,比如摸、看、闻等去探究并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这点看喜欢探究应该是幼儿的天性。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应当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教师在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的过程中,可以有何作为呢?文章以中班一节科学活动“吹泡泡的秘密”为例,进行探讨。

一、亲近生活,发掘科学探究内容

生活是活动的源泉和核心,要从生活中发掘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同时又是比较感兴趣的游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吹泡泡所使用的材料逐步由吸管、纸卷、笔管等自制材料升级换代成漂亮又先进的吹泡泡棒、卡通泡泡枪等。在吹泡泡的时候,幼儿更多关注的是泡泡枪发出的音效、泡泡的颜色、多少及大小等,而对于吹泡泡活动本身所蕴含着的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如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吹出泡泡、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不同形状的东西吹出泡泡的形状一样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则很少关注,更缺少探究,所以“吹泡泡的秘密”这一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二、材料适宜,激发有效的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科学活动材料的提供是这样表述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在“吹泡泡的秘密”这一活动中,我们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几种材料,在第一次探索中提供了钥匙、花片、橡皮泥模具、水果包装网,让幼儿尝试着用这些材料吹出泡泡,通过操作、讨论、交流,他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所有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上面有洞。在第二次探索时,我们提供了树叶、纸片、铅丝和毛条,让幼儿进一步探究这些没有洞的材料是否能吹出泡泡。幼儿大胆尝试,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分享,他们用卷、戳、剪、弯曲等方法在没有洞的材料上变出了洞,挑战成功。

三、充分鼓励,支持探究的行为

探究是指幼儿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与同伴或成人交流、检验的过程。教师该如何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呢?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泉,只有“既适合于幼儿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虽然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对周围事物有本能的好奇感,但是由于他们生活经验及科学知识的不足,面对一些现象时,提不出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幼儿观察的兴趣点出发,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在吹泡泡的活动中,我们首先设疑激趣,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亲历亲为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些能吹出泡泡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用“引”的方法将幼儿带入到一个问题的情境中,在观察、操作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鼓励幼儿多提问,幼儿的问题一触即发:是不是有洞洞的东西都能吹出泡泡?没有洞洞的东西能吹出泡泡吗?

(2)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幼儿的思维是从动作片开始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幼儿对某种现象感兴趣,表现出疑问,或不知道原委或有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实验的方式寻找原因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一个过程,对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幼儿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谁知道呢?幼儿纷纷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答案也是各不相同。怎样来验证自己和同伴的猜测呢?动手操作是最好的办法。他们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再次投入实验,观察并寻找着正确的答案。在如何将铅丝、纸片、树叶变出洞洞的操作时,幼儿的操作各不相同,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在幼儿遇到挫折时,搞清楚失败的原因尤为重要,我们没有改幼儿的操作为教师的现场演示讲解,而是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在材料上、策略上给予适宜的引导。当幼儿感觉到他们的新发现是自己得到的结果,他们便真正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我们应该充分给予幼儿科学探究的机会,耐心等待幼儿自己解决遇到的科学问题,鼓励和支持幼儿因坚持自己的主张而增加的探究过程,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激发着幼儿不断去探索、了解、认识整个世界,获得真正而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吹泡泡教案范文第2篇

一、创设生活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感知中快乐学习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案例一:在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工具》中,教师设置和使用了三个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一):教师向幼儿寻求帮助:“有没有好办法能很快地打开一个用透明胶带密封的纸箱?”幼儿建议用剪刀或裁纸刀来开启纸箱(幼儿的建议来自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忆)。教师采纳了幼儿的建议,用裁纸刀很快就将纸箱打开了。

教学情境(二):请幼儿分别用手和工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四个任务:把大豆和绿豆分开来,把棉花从瓶子里取出来,把米装进饮料瓶中,把玩具修好。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和比较后认识到在工具的帮助下完成任务更为容易。

教学情境(三):教师播放了一段有关机器人潜水打捞作业的录像,帮助幼儿体验与积累了“高科技的工具比一般的工具更为便利”的经验。

在这节活动中教师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层层递进,从回忆生活经验到实践生活经验,再到积累新的生活经验,一气呵气,让幼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形象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想象中体验快乐

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幼儿的想象和联想,促使幼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案例二:在绘本阅读《兔子先生去散步》教学中,教师扮成兔子先生,散步时每遇到一个标志时,就请幼儿来提醒兔子先生,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幼儿更喜欢这个故事了,而且还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抓住教学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延伸点”,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大胆的展开想象,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并乐在其中。

三、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

在成长过程中,幼儿要探索的事物是无穷的,对每件新事物幼儿均会尝试着以不同的方法试图发现新的变化,当事物的奥秘被——发现了时幼儿则会无比兴奋。

案例三:中班活动“吹泡泡”中,教师安排了多次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不断操作,不断记录,不断反思。

情景(一):教师请幼儿做泡泡水,并将用肥皂、洗手液、洗洁精做泡泡水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情境(二):教师拿出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让幼儿猜一猜这些吹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然后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情境(三):教师请幼儿用不同的吹泡泡器吹泡泡,并记录下来

让幼儿在此类实验操作中进行比较、分类和综合,判断和推理,这一过程既是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能力获得发展的过程。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尝试,从而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四、创设问题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思考中体验快乐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应该蕴含一个学习问题,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新经验或新知识的过程。

案例四:在大班科学活动“不倒的蛋宝宝”中,当幼儿面对一个个直立着的鸡蛋这一情境时,他们既惊讶又好奇,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蛋宝宝为什么不倒呢?

研究与实践证明:当幼儿面对的情境或事件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之间有差异,或者是当幼儿之间对同一事件或现象的认识、看法不同时,幼儿易于发现问题,并产生探索欲望与兴趣。

五、创设游戏性的教学情境,让幼儿在玩耍中快乐学习

在幼儿生活中,再也没有任何其他活动能比他们在游戏中获得的感知更加深刻的了。

案例五:在小班科学活动《快乐果园》开始部分时,教师发给幼儿每人一张“火车票”(各种各样的水果图片),请幼儿找一个与“票”一样的图片“对号入座”,开着列车来到果园。在水果乐园里,孩子们各种感官进行了摘果子、尝果子、认识果子等游戏活动,活动结束教师同样安排幼儿乘列车回家,不过这次孩子们手中的“票”与开始部分已有不同(各种各样切开来的水果图片),请孩子们“对号入座”,教师做验票员进行检查,整个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结束。

吹泡泡教案范文第3篇

1.抱一抱

入园初期的小班新生,容易产生恐慌、失落、不安的情绪,他们渴望得到各种形式的安慰,特别是肢体上的抚触。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孩子被拥抱时,他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比较强烈,温暖的拥抱能赋予孩子战胜压力的力量。因此,晨间接待可以通过“温馨点名”互动小游戏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愿意亲近老师。

如:“××宝贝,××宝贝,抱一抱!”(称呼孩子的乳名)教师张开手臂迎接状,吸引孩子亲近老师。“老师老师,抱一抱!”被喊到名字幼儿上来与老师拥抱,体验老师温暖的呵护。

2.找一找

通过《找朋友》的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认识班上的小伙伴,让大家在游戏中增进情感。

3.变一变

娱乐游戏:《摸箱猜物》可让孩子被老师变的魔术所吸引,喜欢上会魔法的老师。如:“魔术箱变变变”,让幼儿根据老师的描述猜猜魔术箱里好吃的是什么?(白白的甜甜的;黄黄的弯弯的;红红的圆圆的等等);或者让幼儿用小手摸一摸、猜一猜,对猜对的宝宝奖励笑脸花。

二、吃吃玩玩

1.好吃的饼干

食物对小班孩子的吸引力是无比巨大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食物也能让孩子们喜笑颜开。

如:在孩子们面前摆上不同形状、口味的饼干,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鼓励孩子进行简单的表达,表达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我要吃××饼干”、“××饼干真好吃”等;尝试分辨饼干的形状是方的、圆的、小动物外形的等等;尝试分辨不同蘸酱的颜色,如巧克力颜色、红色、白色等;跟着老师念念儿歌等,学着老师做做“夹心饼干”; 尝试自己做“饼干小脸”等。

2.好玩的小汽车

幼儿人手一辆自己家里带来的小汽车,互相说说自己的小汽车。

美术活动:《汽车滚画》可以让自己的小汽车轮胎蘸上颜料在画纸上滚出好看的图案;也可把小凳子变成小汽车,唱着儿歌开汽车,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盘”来开汽车,并尝试请同伴坐坐“我的小汽车”; 开着老师用纸板箱做的“汽车”,在幼儿园的草地上尽情玩耍,还可以将大蛋糕盒子当车轮,在“山坡”上滚下来、推上去。此游戏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锻炼他们乐意表达生活经验的能力。

三、唱唱跳跳

1.吹泡泡

“吹泡泡,吹泡泡,一吹吹个大泡泡,一吹吹个小泡泡,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泡泡破了。”

孩子们围成一个圆圈,像一个圆泡泡,按老师的语速有节奏地在圆圈上走;吹成大泡泡时圆圈变大;吹成小泡泡时圆圈变小;泡泡飞高了,孩子们踮脚举高手臂;泡泡飞低时,孩子们下蹲;泡泡破了,孩子们散开。该游戏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2.找小猫

“许多小花猫,喵呜喵呜叫。今天我们真高兴,要和妈妈做游戏。找个地方躲躲好,妈妈快来找。一只老花猫,喵呜喵呜叫。我的小猫快躲好,一会儿妈妈就来找。找呀找呀找呀找,小猫找到了!”

带领孩子学唱歌曲,扮演小猫找个地方躲躲好,让孩子学会听音乐,遵守游戏规则,“小猫”躲好后控制自己,不能随意走动。老师扮演猫妈妈,被拍到头的宝宝表示被找到立即上位,猫妈妈问:“我的宝宝在哪里?”未拍到的“小猫”起立回答:“喵呜――在这里!”重复游戏,孩子们乐此不疲!

四、看看说说

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能让孩子听得欲罢不能。配合手偶、幻灯片、挂图等,教师生动形象的表演能让孩子感觉身临其境。如《狼和小羊》、《小兔乖乖》、《三只小猪》等,老师们要做到熟记会背、脱口而出。

我们还可以激发孩子的表演欲望,带领孩子们扮演其中的角色,如在讲《小兔乖乖》时,可让孩子们扮演小兔,老师做兔妈妈,保育员阿姨做大灰狼,让孩子参与其中,忘却烦恼。还可给孩子们播他们爱看的动画片,如《天线宝宝》、《猫和老鼠》等等,并刻意将其中一些反映本领、有勇气、敢独立的内容选择性地播给幼儿看,使孩子们在看动画片中潜移默化:要做个勇敢的孩子,能独自在幼儿园里与其他小伙伴游戏,认真跟教师学本领。

五、轻轻松松

孩子们都喜欢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学习,每天学习新的儿歌、玩新的游戏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负担、一种挑战。一日活动中穿插幼儿前面学习过的手指游戏、儿歌、歌曲会让孩子没有压力、放松心情,也是孩子最易接受的活动。

我们可让孩子们在座位上做一些他们熟悉的锻炼小手臂肌肉的手指游戏:如《小老鼠上灯台》、《五只猴子》、《爸爸瞧妈妈看》、《包饺子》等等。每当组织这样的活动时,孩子就会热情高涨,百分百参与,冲淡了想家、想亲人的注意力。

吹泡泡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 教学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204

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而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中主要的部分。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过:“只要音乐是形象的,即使是不同的体裁,都能使孩子接受。” 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必须运用某些方法和手段帮助幼儿去熟悉音乐,了解音乐。

《泡泡不见了》是一首轻松愉快的歌曲,它活泼欢快,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但是歌曲中的间奏和休止符却是活动中的难点部分,也是整节教育活动的第一目标,如何能更好的把活动中的难点部分清晰的展示给孩子,我们中班教研组经过教研决定运用“图谱教学法”,利用图谱解决这个问题。在图谱的设计上我们中班教研组出现了分歧,商讨出两种方案――“节奏型图谱”和“情境性图谱”,针对这两种图谱我们分别进行了教研与摩课,进行了对比,两节活动由于图谱的不同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也起了明显的差别。

一、节奏型图谱

如图:

图谱分为两层,第一层图谱为歌曲的简谱,下面相对应的是节奏型的图谱,在间奏处用红色的“螺旋线”画上,在空拍处用红色的椭圆形标注。其余地方用相应的图片来代表歌词,“节奏型图谱”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歌曲的节奏特点。

在教育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谈话“吹泡泡”之后,教师出示了图谱,孩子们在看到图谱后有些茫然,不知道该看哪里。另外中班孩子们对于简谱没有概念、不了解,有的孩子在老师讲解第二行图谱时念起了第一行的“数字”,有的问:“老师,上面的数字是什么意思?”“表示泡泡的个数吗?”………孩子们在活动中只关注了自己所认为的“数字”,而忽略了真正图谱的意义,另外在间奏处的红色“螺旋线”和“红色空拍”由于和其它的图谱都是有颜色的,使得孩子们对于间奏、空拍处没有注意到,而让老师又进行了灌输式的讲解。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次设计的“节奏型图谱”不适合我班孩子的发展水平和认识特点,整个图谱的介入不但没有起到帮助孩子解决歌词和空拍、间奏处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孩子对歌唱活动本身的关注,使图谱失去了在活动中的有效性。另外,孩子们在吹泡泡时,泡泡是向上飞的,而图谱中的泡泡的出示是泡泡越飞越往下走,违反了孩子们的认识,给孩子们一个错误的认识。

二、情景型图谱

针对以上“节奏型图谱”出现的问题,我们中班教研组再次进行了学习、探讨和整改,重新设计了“情景型图谱”,如图:

在教育活动中,孩子们深深地被图谱所吸引,他们自己能根据图谱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孩子们主动的去学习,根据图谱的内容孩子们很快的掌握了《泡泡不见了》活动中的重难点和歌词。

1.彩色和黑白相配的方法,使孩子掌握了活动中的重难点。

图谱中彩色和黑白相对应,是孩子们一目了然,很快的掌握了活动中的重难点。

《纲要》中指出:活动的设计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当图谱一出示,孩子们就立即被图谱所吸引,随后孩子们的问题就来了:“老师,这幅图谱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涂颜色?”“老师,这两个画的一样的地方,一个涂了颜色,一个为什么没有涂颜色?”“老师,不涂颜色的地方和涂颜色的地方是不是唱的不一样?”………孩子们问题的提出正是整节活动中的重难点,孩子们提出问题后教师很自然的向孩子介绍了彩色和黑白处的不同,使孩子们清楚的知道了彩色处是有歌词的地方(吹呀吹泡泡),而黑白处是间奏的地方,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动作,孩子们通过这种直接的反差,自然而然的学会了看图谱,接下来看上面的图谱时,孩子们就自己说了起来:“老师,这边有颜色的图谱画了一个大泡泡和一个小泡泡,是不是‘有大又有小’。”“老师,这边彩色的唱‘有大又有小’黑白处是间奏,对吗?”“老师,泡泡旁边有一个黑色的休止符,是告诉我们不唱了,对吗?”………孩子们通过这种鲜明对比的图谱进行了主动的探索和学习,在发现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让活动中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促进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2.符合自然规律,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纲要》中指出: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孩子们在自己吹泡泡的时候,泡泡都是由下向上飞的,在孩子们的认知中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在设计图谱时,我们同样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图谱由下向上逐句分出乐句,孩子们很快就把图谱中吹泡泡的情景与自然生活中吹泡泡的情景联系在了一起,这样更加使孩子们理解记忆歌词,使现实与教育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更加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3.图谱简单明了,促进孩子们主动学习。

整幅图谱让孩子们一看非常的简单明了。当图谱呈现在孩子面前时,孩子们就自发地看着图谱讲述起图谱内容,自己总结出很多的歌词,请看孩子们的表现:

“快看,泡泡长出了翅膀,飞上了天。”

“泡泡飞上了天要唱两句。”

“为什么要唱两句”

“你没看到有两幅一模一样的泡泡飞上天了吗?”

“看,这个泡泡爆炸了。”

“是呀,泡泡不见了。”………

吹泡泡教案范文第5篇

一、问题设计要注重趣味

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在教学“0”的认识时,师:小朋友,你们在家里一定玩过吹泡泡吧,好玩吗?生:玩过,很好玩。师:你觉得泡泡像我们数学王国中的谁呢?生:像“0”。师:那老师今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玩吹泡泡。小组合作吹泡泡,让学生边玩边观察师:小朋友估计一下,刚才你们这一小组一共吹了多少个泡泡,这些泡泡现在到哪里去了?生:泡泡都破了。师:哎,现在一个泡泡也没有了,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生:可以用“0”来表示。师:生活中除了像泡泡一个也没有的可以用“0”来表示外,你还知道其他的吗?生1:小鱼全都游走了,可以用“0”来表示。生2:鸟都飞走了,可以用“0”来表示。生3: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二、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三、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四、问题要有始有终,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回答,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该怎样引导。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线段》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四个圆点每两点相连可以连出四条线段,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没有判定谁是谁非,而是鼓励双方进行辩论,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学生课堂辩论。

正方:刚才我们三个圆点可以连出三条线段,那么四个点就可以连成四条线段。

反方:“不,四个点不仅可以连外面四条线段,还可以在里面连出两条线段。共连出六条线段”

正方:“对!”

反方:“我们既可以用先连外面再连里面的方法,还可以用通过一点与其他每一点连接的方法,这样也可以连出六条线段。”

师:正方同学,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

正方:“是。我现在认为他们说的是对的,我们这种连线段方法是不对的。”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自始至终,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辩论结束,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孩子们笑了。教师接着向全班学生说:“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体会到,连线段我们要慎重思考,不是每次连线段连出一幅图形就是每两点都相连了,一定要认真思考我们是真的每两点都相连了吗。我们一定要仔细认真。”

我听完这节课对这一幕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正是教师延迟了对标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这个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体会到快乐,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体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只有成竹在胸,上课提问之后才能很好地组织讨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错的,教师要耐心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好纠错方法,及时更正,同时要注意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全对的,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考虑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又要指出什么地方答得不够完善,不够正确,并点明原因,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面粉工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