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机类专业论文

非机类专业论文

非机类专业论文

非机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的是培养一流的学生。虽然,在河南高校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计算机类相关课程,但仍然存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因计算机能力不足,阻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目前,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约占高校在校学生的90%左右,如何做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学习和科研两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高校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相关课程设置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包括学习和科研入门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学习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搜索引擎、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两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学习和科研入门工作的基本保障。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是当前学生获取最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 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投稿系统主要指熟练掌握常用的期刊投稿系统的操作规范。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慕课自学网站、网络交流平台、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四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

1) 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

2) 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

3) 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

4) 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

5) 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

6) 慕课自学网站包括: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慕课平台、MOOC学院、Coursera、Udacity、edX等,重要慕课网站简介如表1所示;

7) 网络交流平台包括:QQ技术交流群、微信技术交流群、CSDN(中国最大的IT社区和服务平台)、ITPUB论坛等。

8) 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

9) 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

10) 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

11) 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

12) 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

13) 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

14) 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两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学习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

图2为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慕课学习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慕课自学网站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网络交流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网络交流平台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1)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非机类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通过分析体育专业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征,认为在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中,应首先在建立非智力因素综合评价体系,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整合,进而采取差异教学法和合理的合作竞争机制策略,从而为体育专业学生技能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特征 评价体系 差异性训练

一、引言

关于什么是非智力因素,目前学术界还未有完全统一的定论,我国心理学史和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燕国材教授从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表述;第一个层面就是一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的总称即为非智力因素,也即宏观层面;第二个层面为意向活动在其向客观世界的意向性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亦可称为中观层面;在微观层面可分为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责任心、自我认同等等[1]。他的理论非智力因素进行了多层面解析,相对其他理论更加详细和全面,因此本文笔者以燕教授非智力因素理论的中观层面为基点进行讨论研究,重点分析体育专业学生的动机、取向、情感、意志和性格特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体育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方法,对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开发策略展开论述和分析。

二、体育专业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征

(一)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动机和取向特征

就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来源来看比较复杂,这是由于体育专业单招考试形式所决定的,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表现为文化课较为优秀但专业素质较低,这类学生主要是因为仅靠文化课成绩难以进入一所理想大学,因此选择高三突击学习某个体育项目,凭借其文化课成绩进入体育专业类院校;另外一种表现为专业能力强但文化成绩偏低,这类学生大都从小就开始从事体育运动专业,或者本身就是运动员,因而文化底子较薄弱;第三类表现为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比较平均,此类学生大都文化课成绩平平,一般是进入高中后才开始正式学习体育运动专业,并希望以此进入较为理想的高校,所以专业素质和运动能力都不突出。正是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生源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的运动动机和取向具备较大差距,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表现各异。

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的这种不同来源,造成他们的运动动机和取向较多的表现为对训练课的差异性态度,专业能力较低的第一类学生由于自己的专业能力较之他人要低得多,担心完不成训练任务,往往对训练课有恐惧心理,所以常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如腹疼、疲倦、无精打采和抽筋等,如果教师、教练在安排训练时内容和强度不够合理就会加剧这类反应。这部分学生的运动取向更容易受到体育环境、体育教师、同学认可度、团队地位等因素的影响,运动动机不强,因而影响到了其体育专业技能的成熟与发展。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专业能力强的这部分学生因之前长期以运动训练为主要生活方式,往往感觉训练课强度太低、新鲜感不足、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等,所以也会出现怠于努力的现象,这类学生虽不缺乏运动动机,但如果训练课不符合他们的训练贯习、训练强度和训练条件,同样会影响其运动技能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运动取向不容易受到同学认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但在体育环境、体育教师和自我认可取向方面表现的更为强烈。

另外,体育专业学生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上存在性别差异性。Fortier等[1]使用运动动机量表(SMS)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动机弱化、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进行了测试,发现女运动员、学生的内在动机(即完成与体验刺激)与男性运动员、学生相比得分显著较高;而男运动员、学生的外在动机(外在调节)则显著高于女运动员、学生,在同一化程度上,女性又高于男性。事实表明,青年男性更倾向于外在表现,即外在评价(教师、教练评价、同学评价、异性评价等),其社会目标取向更加强烈,团队归属感和社会认同取向占有主导地位。女性则更倾向于个我目标取向、自我归属感和家庭认同。

(二)体育专业学生的情感、意和性格特征

在情感、意志和性格的外在表现情况来看,不同来源的学生同样存在较大差异性。专业技能强的学生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身体祟拜,即对强壮有力的身体有趋向性;性格外向,做事风格表现为胆量大、敢说敢干并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但更容易感情用事、争强好胜,具有一定的攻击性特质。气质上呈现为反应快、活泼多动、直爽豁然、善于与人交往、容易固执己见,在技术学习上偏重形象思维,重实践轻理论,在环境情感中,更热衷热闹,现实更强的合群性,厌恶寂寞和单调的工作。专业技能水平较弱的学生更多表现为多元趋向,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更加努力,性格内向,其特质表现为幻想性和忧虑性,处事更为理性,但会呈现怯懦性特质,有恒性表现不突出。气质上呈现出反应较慢、善于思考、犹豫不决,善于抽象思维,理论能力较强,实践能力不突出[1],喜欢独处和安静等。石海燕等对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安体育学院等院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16PF对500名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专业优秀的学生和一般的学生除了A(乐群性)、F(兴奋性)、L(怀疑性)、N(世故性)和Q4(紧张性)这五类扔个特质以外,在其他特质上均报告为显著性差异(如图1)。

图1 体育专业学生16PF人格测试比较

非机类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 发展 智能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b-0014-01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有些学生和家长认为计算机只不过是辅助人们进行其他工作的工具而已,既然大学的任何专业都要学习使用计算机,那么似乎就没有必要将计算机作为一个专业来学习。其实这是对计算机专业的一种误解,是缺乏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的了解所致。

举个例子,也许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会使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人人都会驾驶汽车,但是肯定不是每个人都能研究与设计汽车,只有学习汽车专业的人才能从事此类工作。对计算机专业而言同样如此,每个人都可能会使用计算机,但是研究与设计计算机的工作只能由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来承担。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首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例如离散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计算机科学等。这些基础理论往往都是一般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能系统学习的,而没有这些理论知识将来就不可能从事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工作,诸如可计算性理论,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密码学与信息安全,分布式计算理论,并行计算理论,网络理论,生物信息计算,计算几何学,程序语言理论等等。

其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学量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例如程序设计基础、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网络原理、软件工程等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结构,掌握全面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学习过程强调要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互结合,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只是学习基本的程序设计、简单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等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无法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

非机类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A类学生集中表现是计算机专业素养强,其实践开发能力往往高于在校学生,甚至相当出色;B类学生具备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但由于从事非计算机技术类工作,实践能力相比A类学生较弱,同时因为各种原因(如: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在信息技术领域或信息技术相关的市场销售服务发展职业生涯、实现专科到本科层次学历的提升等)选择继续学习计算机专业;C类学生从事计算机技术工作,但由于受以往专科学习知识结构限制,希望在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而拓宽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的职业发展空间;D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相比前三类学生均处于弱势地位,但该类学生抱有希望将来能够从事计算机技术或服务类的职业发展设想,同时也希望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过程来深入理解计算机专业理论和方法。E类学生学习目的最为盲目,往往是因为种种原因(提升学历、对目前职业不满意、对未来职业发展不明确)抱着尝试的态度而在继续教育中选修了计算机专业。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一个显然的事实:成人计算机专业教学,相比从普通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成人学生对象对我们的教学的接受要求、接受能力、接受方法等都不一样。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在对高校在校生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针对成人继续教育特色对软件工程开展教学创新。

二、差异化的实践教学

(一)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职业背景与发展等特点,本文主要通过情景教学模式、以项目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当前软件企业开发实践中流行的建模工具搭建软件工程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加快对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包括:1.掌握软件工程中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等思想、方法;2.以UML语言为核心,要求学生掌握用例图、时序图、协作图、活动图、状态图、类图等模型,尤其是掌握由用例图开始逐步建立类图模型的过程;3.软件的编程实现与测试。以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复习程序设计课程,掌握NET、PHP、数据库编程、软件测试工具Nunit等,在UML模型基础对软件原型进行代码实现。

(二)分组实践

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一般采用如下形式:学生以开发团队的方式协作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运用软件工程理论和软件建模技术解决软件开发问题。和以往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有所不同,软件工程实践中不仅仅要训练、考查学生对软件开发中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的实践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软件项目的思想、能力的提高。所以,课程实践分组进行尤为必要。本文通过让学生填写课程实践情况调查表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专长、特点进行清楚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协调下进行实践小组的组队。在成立小组之初则明确成员在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或者将项目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学生在不同模块的开发工作扮演不同的角色。

(三)实施步骤

本文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瀑布模型进行,以学生自主实践,教师全程参与指导的方式开展小组分组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图2。其中: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角色由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分担;组内评审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际评审由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联合完成;教师的在每个步骤中给予小组成员理论、方法的指导,及在每个阶段工作的提交结点上和小组成员共同对阶段工作进行考核、小结。

(四)实施结果

我们选取40个学生作为教学实验样本,分为10个项目实践小组,每组4人。首先,通过学生填写分组情况调查表来了解学生的以往专业背景、当前从事工作类别、未来职业发展意向等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课程学习情况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了思考,促进了参与课程实践的热情。

1.大专阶段学习专业对实践内容选择意向分析

对大专阶段学习专业对实践角色选择意向的影响统计分析如图3。统计分析表明:大专所学专业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选择承担编码、设计工作,但选择意愿仍是比较均衡;大专所学专业为信息技术类的学生则偏重于选择测试、设计工作;大专所学专业为非信息类专业学生则偏重于选择分析、测试工作。进一步分析可知:以往的知识背景、专业对学生选择实践角色有着重要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实践角色所承担的工作认识较为全面,侧重于选择技术程度高的编码工作。

2.目前从事工作类别对实践内容选择分析

我们将学生目前从事的工作分类为:计算机类(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测试)、信息类、非信息类。学生工作背景对选择角色的意向统计分析如图4。统计分析表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学生侧重于选择承担设计、编码角色;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学生偏向于选择承担需求分析角色;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学生偏向于选择承担软件测试工作;从事其他类别工作的学生(信息、非信息类)学生选择偏向于分析、设计、测试工作。

3.职业发展意向对实践内容选择分析

我们将学生职业发展意向分类为:计算机类(编码、分析、设计、测试、项目管理)、信息类、非信息类。学生职业发展意向对选择承担角色的统计分析如图5。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发展意向为编码(软件工程师、高级程序员)的学生侧重于选择承担编码、测试角色;职业发展意向为软件需求分析、设计、测试、项目管理的学生偏向于选择承担分析、设计、测试角色;职业发展意向为信息类、非信息类的学生偏向于选择承担分析、设计角色。

4.分组实践比较分析

非机类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培养模式;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40-03

1引言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也是中国师范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师教育呈现出教师来源多元化、教师职业专业化、培养培训一体化以及教师队伍高学历化等新的发展趋势,教师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 传统的师范教育必须改革,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对于综合性大学中的教师教育来说,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文化对原有师范院校办学理念与文化的冲击;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原有师范教育内涵和方式的挑战。[2]将教师教育纳入综合性大学之中,对原有师范院校办学理念与文化的冲击是很明显的。

原有师范院校在转型或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后往往会感受到一种切实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长期以来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实际上也是这种危机的典型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重塑自身的“学术性”,促进“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和谐发展,如何巩固并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已成为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依据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而设置。但是计算机课程发展具有结构的不稳定性,并且在具体的制定和实施中出现的偏差、课程体系缺乏整体优化,理论教学过多、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由于受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学方式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程实验也大多以简单的验证性为主;课程内容重复,各类课时比例不尽合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新知识及现代教育理论较少顾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范性不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在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广州大学计算机学科现有三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又分为信息与软件方向、信息管理方向、计算机教师教育方向。每年招生人数大约200-280人。这些专业或方向都有各自的培养计划,学生在招生时选择的专业,很难中途换专业,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根据国内外大学本科教学发展的趋势和我校的现状,提出建立计算机类专业、方向教学大平台,建立一个立体化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培养出具有个性化,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宽口径的本科毕业生。

在此平台下,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专业,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应围绕“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人才培养思路,具有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所倡导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适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文化修养和师德。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实验技术与技能等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2)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应用能力。

(3) 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4) 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方面的应用能力。

(7) 具有较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

(8) 具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能力。

(9) 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能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10) 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结合广州地区基础教育的需求,积极探索非定向教师教育的模式,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公共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加强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加强师范教育的学术性基础和教师教育的教育专业性,使教师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由封闭走向开放,极大地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以培养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高水平师资。

3课程体系的建设

培养方案的重新规划和设计整合三个专业教学计划整合为一个大平台,一个计算机教师教育教学计划,三个专业模块的教学计划。由于对学生已经进行了分类教育,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进行新的研究。

由于三个专业一个大平台,大平台中的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应能适应三个专业的要求,重新设计和规划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

建立新的学籍管理体系,使学生能方便地跨专业学习。

根据新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编写更合适的教材。剔除陈旧的教学内容,注入能反映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新成果、新动态的新内容,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到各门课程和各教学环节之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组织编写和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教材。建立新的实验体系和实践环节,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

建设一个分层次,跨专业的教学平台,在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体系、实践环节和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和改革,将对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教学产生巨大推动。

学生可以通过一年到两年的学习,对专业有所了解后,再对自己有兴趣的专业或方向进行选择。这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减少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并且拓宽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而在高年级则允许学生自由选课,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培养高水平师资。通过把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专业构成一个大平台,结合广州地区基础教育的需求,积极探索非定向师范教育的模式,培养“专业+师范”的复合型师资,师范生在完成与非师范生同样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加修14个学分的师范教育学程,便具有了师范生的资格,使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逐步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协同共生。

4实验体系的建设

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在计算机大类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培养规格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行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三个阶段的实验教学,重基础实验课,打好计算机类专业平台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结合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各专业的实验课程,同计算机类专业平台的实验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实验教学,扩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和说明的基本方法,网络工程的设计和管理能力,具备计算机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集体协作能力。对教师教育专业通过学科教学法、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专业实践过程,使学生能具备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能力。

5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教师教育的优惠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是一个挑战。特别是我们学校是以大类招生,一年以后分流,由于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不了解,选择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比较少,甚至不能开一个班。

由于教师职业也面向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使得师范生的就业有更大的挑战。

6师范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特点

师范生由于要以教师职业为目标,所以一旦作为师范生,对自己的行为要求有一些潜在约束。总的来说,师范生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相对稳重一些,学习也自觉一些。

由于有教学实习,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非专业能力方面比非师范生有更大的优势,但在专业能力上一般比非师范生的能力差一些。在从事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上竞争能力差一些,但在一般的专业技术职业的就业上,应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 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 教育研究,2003. (6).

[2] 钱国旗,等. 理念创新与策略思考――一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困境与超越[A]. 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作会年会交流论文[C]. 扬州大学,2003.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