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副校长工作思路

副校长工作思路

副校长工作思路

副校长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一、在校长决策时,当好“谋士”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作为一所学校的决策者,校长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所在。校长常常要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改革举措等进行周密思考和科学分析,并最终作出科学决策。校长的正确决策,除了依赖于自己已有的认识和实践、正确的思想方法外,还应广泛听取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副校长就应当审时度势,把握好在校长和自己、以及和全体教职工之间的上情准确下达、下情迅速反馈的分寸,成为校长决策的“谋士”。副校长的“谋士”角色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上,为校长出谋划策,提出合理的建议,供校长参考。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对于校长的决策,副校长应当认真学习,主动理解,积极支持。如果这一决策还只是校长的构想,就应该从大局出发,审慎思考;如果有建议,就直言不讳,帮助校长一起完善构想。2.对自己了解到的师生员工中的一些反映和建议,副校长应当正确对待,合理把握,在校长未掌握的情况下,要将其积极、合理的成分提炼出来,及时传递给校长,以便校长全面及时了解学校情况,迅速作出反馈,以助于合理决策。3.学校一些重大的决策,副校长要多提建议,为校长提供一些决策依据与信息,推荐一些决策方案与思路,分析解决的时机和利弊。一旦经过集体研究,校长拍板定案了,就要积极传达并坚决执行,保证按既定方针把事情办好。二是在自己分管工作上,副校长应拿出主见和具体的实施方案,让校长决策。不合理的要及时调整,以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二、在校长困难时,当好“卫士”

比如,在平时工作中,校长因各种原因与本校或外单位或个人发生意见分歧,甚至摩擦冲突是常有的事。一个聪明的副校长不能幸灾乐祸地站在一旁看笑话,而应视校长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及时主动地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协调好上下、左右、内外各种关系,做好校长因某种苦衷不好做或无法做的工作。当发现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在思想上、工作上有矛盾时,副校长要主动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与有关人员进行思想交流,或建议通过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去减少、消除各种矛盾和内耗,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校长的正确决策或其他意见一时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时,副校长要自觉站出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认真组织好实施,以执行好校长的正确决策或意见。由于副校长所处的特殊地位,在协调领导内部、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一般来说,校长总是以整体利益和大局出发,意欲打破常规,长谋远虑,超前思维,追求创新,以期工作有新的突破,这就容易导致下属的误解乃至产生不满情绪。在此情况下,副校长既可以以中介者的身份阐释正职决策的出发点和良苦用心,也可以以同样心情理解宽慰群众。此时的副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寻求各方面利益的融会点和结合点,一旦出现解决问题的契机,就应把握火候,理顺关系,解决矛盾。如当校长的决策出现失误或工作出现疏忽时,副校长一方面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承担责任,维护好校长的威信;另一方面要协助校长总结好教训,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及时做好补救工作。当校长为坚持原则和维护整体利益,与本校或外单位的一些人发生争执甚至出现僵局时,副校长要挺身而出做好面对面的调解工作,或通过寻找其他途径争取有关部门或单位的支持,为校长开展工作排忧解难。尊重是人的需要,理解是人的追求。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是在所难免的。矛盾面前,副校长一定要心平气和,大肚宽容,机智灵活,尊重教师,学会倾听,善于理解。遇到比较复杂尖锐的问题,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做自身情绪的“调控者”,这样才能解决矛盾,理顺各种关系。

三、在学校工作上,当好“勇士”

副校长要以学校整体利益为重,做好学校的示范者,当好“勇士”。首先,在全校教职工中做模范执行校长决策的表率,以保证政令一出,全校上下步调一致,行动统一。当然,服从并不是盲从,在校长决策出台之前,副校长应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决策是否合理,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并及时与校长沟通。但决策一旦形成,坚决服从。副校长要做模范执行学校决策的表率,使决策更好地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悦纳。其次,凡是鼓励教师做到的,副校长一定要先做到,而且要做得尽可能的好;凡是要求教师不能做的,副校长一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就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例,要求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副校长首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用信心和决心去感受专业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纵然不必太在乎每一次历练后学术荣誉、职称评定是否如期望中的顺利升级等直接的结果,但不管路径多么崎岖都坦然处之,即使最终未能成“名”成“家”,只要秉持着为教育事业追求不止、奋斗不息的信念,让恒心一路同行,让理想与实践越靠越近。这样的努力不停步既是对自身最好的精神抚慰,也是对同伴最好的行为示范。第三,在分管的一块责任田中,应该成为管理的能手。无论分管的是哪块工作,副校长都要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专业来对待。没有哪个人天生就掌握某个专业,对于分管工作,每个副校长都是从陌生起步的。从陌生到了解,从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精通这一过程,副校长究竟能走出多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这一工作方面的职业素养。副校长必须熟悉分管工作上的业务,把握工作的特点,研究工作的方法,在自己分管工作上力争成为行家里手。这就要求副校长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现代学校管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等,吸取其他学校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前沿信息。副校长还应精通一至二门学科课程,不断熟悉其他各门学科课程,以提高指导教学、教育科研的能力;副校长要积极学习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经常思考自己的管理实践与科学管理、人文管理之间的协调,学会如何科学决策、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甚至如何开会等。

副校长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法制副校长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加强校园的法制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法制文化品位都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学校聘任的法制副校长多为政法干警,平时工作也比较忙碌。正确处理好本职工作与法制副校长工作的关系、正确履行学校法制教育的工作职责,要求法制副校长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对自己的工作职责的清晰定位。再者,现实中许多学校校长并无充分认识到法制副校长工作的重要性,平时既不邀请法制副校长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学校发生的重大事情也不知会法制副校长,使许多法制副校长感觉自己只是学校的一位客人,仅在学校领导发出请求时才到学校参与工作,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识不强。所以学校领导要更新工作观念,充分认识到法制副校长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想方设法为法制副校长排忧解难,积极邀请法制副校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法制副校长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中的一员,增强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加强机制建设,提高法制副校长工作有效性

多一份防范就少一份危险,学校法制教育重在预防,所以学校的法制教育应遵循“抓早、抓好、抓严、抓实”的工作思路,突出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当下,多数问题少年是由于社会认识偏差,法制意识淡薄,才最终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为防止学生各类意外伤害事故和违法案件的发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校要加强法制副校长工作机制建设,积极制订法制副校长的工作计划,努力克服法制副校长工作的随意性,充分激发法制副校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法制副校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抓好学校的法制教育,积极探索新时期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切实做好法制宣传教育。

为了全面增强法制教育课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我校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工作与学校政治科组对接工作机制,要求政治科组平时注意收集一些法制案例资料,协助学校法制副校长认真备课,针对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有关书籍归纳不同时段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的思想问题,并针对其特点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法制教育案例题材,丰富法制教育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增强法制教育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定期授课机制,法制副校长应充分利用每学期开学典礼、期中考后和散学典礼等时段,对全校师生进行“自觉遵纪守法,远离违法犯罪”、“抵制校园暴力犯罪”、“知法守法,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新时尚”等法制教育,列举一些青少年因不懂法律知识而违法犯罪的案例,渗透一些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

三、拓展工作外延,扩大法制副校长工作影响力

副校长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副中心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13-04

一、“副中心”的内涵与外延

“副中心(sub-civic center)”本义是指西方大城市为了缓解城市中心区承担过多职能所产生的超额负荷而建设的新的经济行政中心,其定位是为分散市中心活动强度,辅的、次于市中心的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副中心这一概念引申到高等教育领域,是指高等院校为了缓解教学中心区承担过多职能所产生的超额负荷而建设的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生活区域中心。

“副中心”是与高校教学中心区因功能划分不同而对应存在的,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尤其是随着各地高教园区、大学城的兴建,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以及学分制的全面实行而产生的。“副中心”,亦即学生社区,广义上指高校学生生活区;狭义上是指以学生公寓为中心,包括校园餐厅、文体活动场地和生活区的商业经营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之外,集学生住宿、生活、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一个特定区域。它既是休息、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是课堂的延伸,更是学生实践锻炼、磨砺意志、提升素质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窗口。同时,高校“副中心”又是一般社区的缩影,很多社区职能和社会现象在这里都有所折射。它在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必要条件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集体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培养遵规守纪、服从集体利益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副中心”文化建设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理念

马克思曾讲过,共产主义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追求,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从教育本身的概念出发,教育就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为本正体现了这一思想。“副中心”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不仅是生活区建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生活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人生理想的树立,都依赖于“副中心”营造的温馨生活环境和无障碍交流空间。同时.大学生的教育需求、青春活力、文明素养、主人翁精神等构成了“副中心”独特的人文景观。“副中心”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需求、价值追求,才能赢得大学生的支持、认同和信赖,才能发挥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

(二)“特色文化”理念

在高校办学中,“副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营内容和作用发挥都有别于教学中心区,但也不可忽视“副中心”的育人功能。“副中心”文化建设还有其独特的一面,它充分体现了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实质。因此,推进“副中心”文化建设,必须从生活教育实践出发,坚持“特色文化”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利用“副中心”独特的文化理念、教育观念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用健康的、民族的、科学的、进步的文化代替没落的、颓废的、反科学的文化,从而在生活区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和良好氛围,使学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自由自治”理念

高校在推进“副中心”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从社会民主的要求出发,发挥大学生的学习自由、生活自由以及民主参与的理想信念,坚持生活区管理与服务“自由、自治”理念,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和“自治观”。虽然“自由”人人需求和向往,但“自由”是有前提的,绝对的自由不存在,即在讲“自由”时.还得要求行使此权利的人承担必要的责任。自由与责任密不可分、辩证互存,自由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权利,但必须承担选择的重负、行动的后果,接受对其行动的一切褒贬。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依赖或依附他人,就意味着失去自由。因此,人们必须学会自我依赖和自我独立。如果不能白食其力,个人行为过多地依赖父母、教育或社会福利机构,不但得不到个人自由.还会受到社会遗弃。学生社区自治强调的是对个人权利的尊重,自治体现了自由精神.但从社区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自由精神必须在保障群体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学生在享受自由这一权利的同时还得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在“副中心”文化建设中需要大力推进学生自治理念,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出发,发挥学生参与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的主动性,全面实践“副中心”文化建设的“自由观”和“自治观”。

三、“副中心”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校“副中心”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方面的内容,其中物质文化是根本,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表征,精神文化是核心。四者必须协调统一,才能推动高校“副中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物质文化建设是根本,是高校“副中心”之形

高校学生生活区不仅要有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公寓群,最重要的是要建设好人本化、智能化管理的楼宇和生活区共享空问,如阅览室、休闲室、公共绿地、健身设施设备等。这些都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它涵盖了设计者、建造者和享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实用的、温馨的、富有个性的“副中心”建设,不仅能做到服务方便快捷、环境优美舒适,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二)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是高校“副中心”之规

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体现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副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不可任意配置,必须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来;二是要体现程序合法性。要在企业、学校、学生、物业公司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契约关系,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遵循自然公正的正当程序原则,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力,保障学生程序性权利;三是要体现育人功能。在高校“副中心”思想和行为养成教育中,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增强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通过制度建设反映文化的内涵和品位。

(三)行为文化建设是表征,是高校“副中心”之范

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社会活动与校园生活的频繁交替,“副中心”文化建设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而不同的生活区文化又会影响学生群体的行为,“副中心”文化建设的实质是人的行为建设,是围绕生活区中的人展开的,人的行为是“副中心”文化的共同基点。传统的生活区文化重视公寓的管理,忽视公共的服务;重视公共卫生的表象,忽视环境文化的内涵;重视外在的管理和教育,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行为文化主要指“副中心”主体的生活、行为方式本身及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就是说,“副中心”行为文化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在生活区的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上。高校“副中心”要释放更多的个人自由空间,营造优雅温馨的共享空间,施行专业的服务和人性的文化管理,使学生在“副中心”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文化力量,能够自觉形成新的组织习惯和组织个性,从而以主人翁姿态主动融入“副中心”的文化建设中。

(四)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是高校“副中心”之魂

精神文化是价值观念、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素质要求的总和。就高校“副中心”精神文化建设来讲,它一方面要在“副中心”内创设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关系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生活氛围,以此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感等的形成;另一方面它对外呈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以及和谐宽松的生活文化精神环境。同时,它也体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城内学生思想、观念之间的交流、碰撞,高校的育人目标与物业公司的市场化目标之问的矛盾等等,这些既是对“副中心”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挑战,也是推动“副中心”发展的机遇。高校“副中心”文化建设要想在矛盾中形成统一,在冲击下求得发展,就要积极地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优秀的行为、品德和性格。

四、“副中心”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副中心”文化建设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文明进步、团结友爱、公平诚信、健康活力等为基本特征,在和谐学生社区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充分发挥“副中心”的文化育人功能,通过多种路径来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副中心”文化建设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目标路径

当前,大学生崇尚自我,追求个性的张扬。他们要求校园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因此,积极推进以“弘扬主旋律、提倡高品味、营造高规格的文化氛围,引导校园文化向主流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副中心”文化建设任务迫在眉睫。“副中心”文化建设要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育自治,就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副中心”文化建设中担任主角,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也尝到失败的“苦头”。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和汲取教训是最好的“课堂”,也是他们历炼、成长、受教育的最好机会。

(二)制度路径

目前,由于受人员队伍、教育层次、认知水平的影响,国内许多高校学生生活区一般均处于层次不高的管理和教育状态,育人功能作用发挥甚微。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当其冲的就是依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依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为了让大学生有一个文明、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副中心”文化建设必须不断调整思路,制度先行。应结合生活区_T作实际,加强“副中心”育人职能的理论探索,推进和完善长效机制建设,探索出具有辅助教育教学作用的工作机制,实行思政队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大学生的分级量化考核,并将大学生在“副中心”的实际表现纳人到全校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使“副中心”文化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教育路径

“副中心”文化建设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校人文教育思想的传播,更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副中心”文化建设的隐形教育作用对促进青年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全面改观以及学风、个性及人格的普遍重组是极为重要的。一是实现了补偿式教育,利用“副中心”文化建设所独有的教育机会补偿大学生未受到正规教育的知识空间,以非正规的教育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实现了控制式教育,与教学中心区规范教育行为不同,“副中心”文化宣传教育的重点在于控制不守公德和秩序的行为;三是实现了解放式教育,“副中心”文化建设着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发挥了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使之建立自信和自尊,提供了生活实践教育。在内容方面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和健康教育。通过文化教育引导,高校“副中心”能进一步密切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社区之间的关系,把“副中心”与学生凝聚粘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推动“副中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活动路径

把高校“副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作一种文化来创新发展,改革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政治敏感度强,尤其是对时事感兴趣。因此,要多元化、多途径为学生提供时事“文化大餐”。在“副中心”文化建设中,要围绕主流文化、价值取向、“三观”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主题创新工作内容,通过设立宣传栏,建立特色楼宇,开辟文化楼道,建设休闲活动室,举办专题讲座、文化沙龙、心灵面对面等工作形式,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工作平台。活动应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思路灵活,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有新颖性和鲜明的时代感、。这样,才能使“副中心”富有生机和活力,成为大学生心灵的乐园、情感的家园,才能保持生活区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活泼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才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五)媒介路径

副校长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在大型普通高中学校,为了理顺学校的管理关系,必须改变目前通用的管理层级,将职能处室建在年级,实行扁平化的管理体制。

所谓职能处室建在年级,指的是学校管理分两个层级:校务委员会为一个层级,年级管理委员会为一个层级。校务委员会是学校管理的决策机构,由校长、书记、副校长、副书记组成,研究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搞好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学校教师专业培训,制定每学年、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指导年级管委会开展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对年级管委会的工作进行督查考核评价并实施奖惩,对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体决策。年级管理委员会为执行机构,由一名副校长担任主任,设三个副主任岗位,分别兼任本年级教务(教研)主任、学工主任、总务主任。年级管委会在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年级学科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的聘任和工作安排,负责本年级教师学生的管理评价和奖惩,负责本年级学生学籍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学生毕业后交学校档案室存档),按校务委员会确立的办学思想负责指挥本年级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管理和支配本年级的包干经费。

采用职能处室建在年级的管理体制,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教育教学实践的直接组织者参与学校决策,校长的办学理念更容易付诸实践

采用职能处室建在年级的管理体制,校级副职担任年级主任。他首先是校级副职,与其他校级领导一道确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决定学校管理的重大方针政策。他立意高远,能够从校长的办学理念出发组织教育教学实践,能够正确贯彻校长会议的精神。他胸怀全局,能够从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能够从学校的全局利益出发处理问题。在一个年级,他类似于一个分校长,直接指挥一个年级,用校长的办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校长会的重大决策迅速有效地落实到行动中。他以副校长兼年级主任的身份组织一个年级的工作,富有权威性。一个年级就是一个教育教学实践实体,这样“战斗力”将大大加强,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更容易落到实处。一句话,学校管理的决策者又是学校管理的实践者,用句俗话来说就是想得到做得到,指到哪“打”到哪。

二、处室主任由“中层”管理干部转变为“一线”指挥员,学校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处室主任作为“中层”干部,按照校长的办学思想,在分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因为有领导出思想、出主意,“中层”干部本身的创造功能被遏制,工作成了上传下达,其管理便没有了灵气,没有了生气。处室主任本来是各年级组各教研组的直接领导,组织指挥年级组教研组开展工作,但年级组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体,因其规模大,师生人数多,校长不敢忽视,一般一个年级会派一个校级领导挂点,有时甚至亲自深入年级组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处室主任到年级组布置的工作,年级组长搞不清还要不要向校长请示,执行起来自然会打折扣。处室主任没了权威,工作积极性肯定很容易受影响。对上,难有创造性;对下,没有积极性,非但没有创造性积极性,还有满肚子的牢骚,而这些人又大都是学校方方面面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牢骚在教师中间蔓延开来,其后果十分可怕。处室建在年级,处室主任年级主任合二为一,在一位校级干部的领导下组成年级领导小组,按照校长的办学思想,按照校长的思路,贯彻校长会的会议精神,直接指挥教育教学实践。对上,他们将校长的思想,结合本年级的实际,共同讨论,细化为具体措施,其创造性就得以发挥;对下,他们亲临第一线,直接指挥,工作主动积极,管理效率将大大提高。

三、教育、教学、教研三方面管理人员组成责权利一致的管理集体,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副校长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副校长;德育;重要性

中国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把学生们培养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育排在智育和体育的前面。可见,学校应该深刻认识到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德育副校长在学校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带领全校老师,有效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得到良好效果。作为一个工作多年的老师,结合我自身的实践经验,我主要谈谈农村中学德育副校长如何有效发挥德育教学中的作用的一些看法。

一、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加强监督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不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做好监督工作。作为中学生,启发他们时刻怀着一颗爱国之心,有助于他们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他们严于律己,健康成长。爱国教育首先要从思想上做起,然后贯彻落实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为充分保证爱国教育的顺利进行,德育副校长应该结合本校的教学计划安排,研讨制定出符合本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安排表。同时,德育副校长要定期开会,定期检查本校爱国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肯定取得的成绩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积极实施合理的好人好事奖励机制,弘扬社会公德和学校美德

为了让学校德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保证一定的质量和效率,德育副校长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德育奖励机制。奖励有助于弘扬社会公德和学校美德,有助于塑立师生们对完成德育任务的信心,肯定老师或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进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德育副校长还应该制定一定的惩罚机制,用以约束学生们的言行举止。机制的制定并不能保证德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德育副校长还应该定期地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讲解,并亲切与他们交流,找出机制的弊端加以改进。此外,机制制定后,必须严格执行,否则机制的制定就只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为了保证机制发挥正常的约束作用,德育副校长必须做好监督工作,要以“铁腕”的态度来管理学校的德育工作。

三、定期组织开展先进事迹讲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德育副校长必须明确这一点,然后在学校的德育教学中,充分实践这一理论。良好的榜样可以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给他们一种上进的动力,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所以,德育副校长应该定期为学生们组织先进事迹讲座。这些讲座,不仅让学生们与自己心中的名人名师有一个接触,更重要的是影响他们的思想,给他们大脑注入新鲜血液,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讲座的报告者,可以是已经毕业的并且取得成功,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生理想的校友;也可以是道德品质优良,学习优异,在同学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在校优秀学生;同时,也可以是学校里面威望高,品质好的老师,还可以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等等。总之,这样一些讲座,都归于一个目的:为学生们树立道德模范,给他们一种精神力量和鼓舞,让他们受到心灵的碰撞和震撼,让他们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四、对学生们进行劳动教育

德育副校长一定要想办法让每位学生都明白,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创造未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国家的创国根本。劳动产生人类,劳动创造今天的一切。所以,德育副校长在学生们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锻炼等方面,一定不能忽视。为了让学生们对劳动有较高较好地认识,除了要开展一定的劳动教学辅导外,一定量的劳动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劳动教学辅导可以是上课的形式,也可以是讲座报告,还可以是辩论或者知识竞赛等;劳动锻炼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带领学生在植树节种树,五一节打扫社区卫生,周末打扫寝室、学校卫生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展开,可以使学生们对劳动的意义有较深的认识,并培养他们养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引领学生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学德育副校长应该明白,德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正确认识价值观;还要教导学生明白实践、实事求是的作用,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此,德育副校长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合理简单易行的措施来教育学生,帮助他们尽早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十刚过去不久,德育副校长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十报告相关内容组织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最高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路线、中国共产党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六、结语

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农村中学的德育副校长,应该十分关注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密切注意学生们的思想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出合理简单有效的方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德育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做到奖惩并行,褒贬一致;改变保守落后的管理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利用新时期新思想感化教育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忘我工作,无私奉献。

参考文献: